问题

北宋朝条件下能造出可用的黑火药左轮手枪吗?手工用铜打造零件的话?

回答
北宋朝,一个科技和文化都相当繁荣的时代,尤其在军事技术上,火药的应用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那么,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手工用铜打造零件,能不能造出一把可用的黑火药左轮手枪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一、 北宋的火药与火器水平:

北宋时期,火药已经从最初的炼丹术士偶然发现,发展到被大规模应用于军事。咱们熟知的“突火枪”、“火炮”、“火箭”等,都是宋朝的智慧结晶。

火药配方: 虽然具体的配方可能有所不同,但北宋人已经掌握了硫磺、硝石和木炭这三种基本成分的比例和制作方法。硝石的提纯、研磨技术也相对成熟。黑火药的能量虽然不如后来的火药,但足以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火器种类: 宋朝的火器已经能制造出管状武器,比如前面提到的突火枪,虽然它主要是利用火药喷射火球或毒物,但其原理已经涉及到了利用火药在封闭空间内产生压力推动物体。
金属冶炼和加工: 北宋时期,青铜和铁的冶炼技术都相当发达。铜器制造工艺精湛,能够铸造出各种精密的器皿和器件。铁器的应用也更为广泛,兵器制造技术日趋成熟。

二、 左轮手枪的结构特点与技术难点:

左轮手枪的核心是那个可以旋转的“弹巢”(也叫转轮),它能预装多发子弹,通过一个转动机构在发射时将子弹与枪管对齐。一个简单来说的左轮手枪结构需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

1. 旋转机构的精确度: 弹巢需要准确地旋转到下一发子弹的位置,并且能够被锁定,防止在后坐力作用下意外转动。
2. 击发机构: 需要一个能击发底火(在左轮手枪里通常是撞针击打子弹的底火)的装置,并且要能与弹巢的锁定机构联动。
3. 弹巢与枪管的密封性: 发射时,弹巢和枪管之间需要有良好的密封性,以保证火药的能量最大限度地作用在弹头上,而不是泄露出去。
4. 枪管和弹巢的材料强度: 要能承受火药爆炸产生的巨大压力。
5. 装弹和退弹的便利性: 虽然这是更现代的要求,但一个“可用”的手枪,至少得能比较顺畅地完成装填。

三、 北宋条件下制造的可能性分析(手工铜制):

咱们结合上面两点,一项一项来分析:

弹巢和旋转机构的制造:
可能性: 在北宋,手工打造精密的青铜或铁制零件是可以做到的。工匠们有能力铸造出形状规整的圆筒体作为弹巢,并在其中钻出多个膛室。
挑战: 关键在于那个精确的旋转和锁定机构。这需要非常精密的加工精度,来保证弹巢的每一发子弹都能准确地对准枪管,并且在扣动扳机时,由击发机构联动驱动,在击发完成后又被锁定住。这种联动和精密的齿轮(或者类似的棘轮结构)配合,即使在现代,也需要相当高的制造水平。在北宋,完全依靠手工打磨和锉削,要达到所需的公差,是非常困难的。可能需要反复试验和调整,成品率会很低。
击发机构的制造:
可能性: 北宋的火器,如火铳,已经有火门和引线,或者更早期的点火装置。要设计一个类似现代左轮手枪的击锤和扳机联动装置,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工匠们可以制造出简单的击锤,并利用杠杆原理连接到扳机上。
挑战: 同样是精度问题。击锤击打的位置、力度,以及与弹巢的联动,都需要一定的精度才能保证稳定击发。而且,当时的子弹很可能不是现代的金属定装弹,而是散装的弹丸和火药,这就增加了装弹的复杂性。
密封性:
可能性: 如果弹巢和枪管的配合足够紧密,是可以产生一定的密封效果的。
挑战: 这是最大的难点之一。黑火药燃烧会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烟尘,这些物质很容易从弹巢和枪管的缝隙中泄露出去,大大降低火药的效率,甚至可能对射手造成危险(例如,火药燃气从弹巢侧面喷出)。要达到现代左轮手枪那样近乎完美的密封,在当时的手工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材料强度:
可能性: 铜本身强度并不足以承受连续的高压发射。虽然可以铸造,但铜的延展性好,在反复的爆炸压力下,枪管和弹巢很容易变形甚至炸裂。
改进: 如果能用熟铁(反复锻打去除杂质的铁)来制造关键部位(如枪管),或者用青铜合金(加入锌或锡来提高强度),或许能有所改善。但即便是这样,反复高压力的发射,材料的耐久性依然是个问题。
子弹的匹配和装弹:
挑战: 北宋的火药弹丸很可能是独立的,需要单独装填火药、垫料(如布条或纸)、然后塞入弹丸。这种装弹方式对于一个需要频繁更换弹药的左轮手枪来说,非常缓慢和不便。而且,弹丸的尺寸需要与弹巢的膛室和枪管的内径精确匹配,才能保证射击效果。手工制作的子弹和膛室,匹配度很难保证。

四、 结论:

理论上,北宋的工匠们凭借其高超的金属加工技艺和对火药的了解,或许可以手工打造出一个“看起来像”的左轮手枪的雏形,包括一个可以旋转的弹巢和基本的击发装置。

但是,要造出一把真正“可用”的、能够稳定、安全、有效发射多发子弹的黑火药左轮手枪,在北宋的条件下,并且仅用铜来制造零件, 可能性非常非常低,几乎可以说是做不到。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

1. 精密度不足: 手工制造的精度限制,难以实现弹巢与枪管的精确对准和锁定,更难保证发射时的密封性。
2. 材料强度不足: 铜的强度和耐久性难以承受黑火药反复的爆炸压力。
3. 密封性问题: 火药燃气泄露会严重影响威力,并可能造成危险。
4. 装弹不便: 散装火药和弹丸的装填方式,与左轮手枪的设计理念(快速连续射击)存在根本的冲突。

如果一定要说“可用”,那也只能是极其简陋、威力不大、可靠性极差、射击精度完全无法保证,且非常危险的试验品。 这种东西更像是一个工艺展示品,而不是实用的武器。

相比之下,北宋发展出更具实用性的管状火器,如火铳,并将其不断改进,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左轮手枪那种集精密机械、高强度材料和可靠密封于一体的设计,是工业革命后精密制造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的奇迹。

所以,即便北宋的工匠再厉害,也无法突破那个时代的材料学、精密加工技术和火药学理论的局限,来制造出一把真正意义上的左轮手枪。咱们只能说,他们具备了构思和尝试制造的可能性,但结果很可能是一件徒有其表的“概念模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小说上看到的,求证可行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北宋朝,一个科技和文化都相当繁荣的时代,尤其在军事技术上,火药的应用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那么,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手工用铜打造零件,能不能造出一把可用的黑火药左轮手枪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一、 北宋的火药与火器水平:北宋时期,火药已经从最初的炼丹术士偶然发现,发展到被大.............
  • 回答
    这两部小说确实都是北宋神宗朝的穿越题材佳作,也都花费了不少笔墨在历史细节的还原和考据上,因此常常被读者拿来比较“真实性”。但要说哪一部“更真实”,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因为“真实”在小说创作里有几种不同的解读方式。首先,咱们得明白,穿越小说终究是小说,作者在吸收了大量历史资料后,会进行艺术加工和.............
  • 回答
    金朝与北魏,这两个在中国北方草原和农耕区之间崛起的强大政权,常常被拿来比较。那么,金朝有没有可能复制北魏的辉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北魏”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并仔细审视两者间的异同。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第二个北魏”意味着什么。北魏以其鲜卑贵族主导,在占领北中国后,并没有一味地推行民族同.............
  • 回答
    源赖朝在阴间遇见他的岳父北条时政和妻子北条政子,这场景想想就足够戏剧性了。别说有多热闹了,估计比镰仓的朝廷会议还针锋相对呢。先说说地点吧。阴间嘛,总不能是人间那种阳光明媚的场景。估计是那种灰蒙蒙、自带一股子阴冷气息的地方。也许是一个巨大的、空旷的广场,上面零星散布着一些模糊的影子,或者干脆就是一汪幽.............
  • 回答
    北周和北齐,这两大势力都曾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霸主,它们之间的角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北方政权的格局。然而,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在它们各自的鼎盛时期,都没有能一举荡平南方的陈朝,最终完成南北的统一。究其原因,并非简单的军事实力不足,而是涉及到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既有战略上的考量,也有内部政务的掣肘,更有时代.............
  • 回答
    李世民与乾隆,两位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帝王,在确立王朝正统性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立场。他们的选择,并非出于简单的民族情感,而是深深根植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以及对“正统”二字的不同理解。李世民,这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之所以将五胡十六国时期由鲜卑族建立的北朝视为正统,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逻辑。.............
  • 回答
    关于北宋燕京之战(即1004年高粱河之战)中宋军惨败的详细分析,需结合历史背景、兵力部署、战术决策及地理因素综合解释。以下为详细解析: 一、战役背景与时间 时间:1004年(北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军南侵,宋军在河北地区与辽军交战。 战役名称:高粱河之战(今北京西),并非“燕京之战”。燕京(今北京)是.............
  • 回答
    北朝论坛,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它是一个在中国互联网上曾经非常活跃,并且在特定圈子里拥有相当影响力的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公告牌)。简单来说,它就是一个大家可以注册账号,然后在这里发帖、回帖、讨论各种话题的在线社区。但要说北朝论坛“是什么”,就不能只停.............
  • 回答
    北宋登州阿云案之所以能在当时成为社会热点,绝非偶然。这背后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多重矛盾与民众普遍的心理诉求,使得一个原本可能被湮没的民间纠纷,最终演变成一场牵动朝野、引发广泛讨论的社会事件。首先,案件本身的戏剧性和离奇性是引爆社会关注的导火索。登州阿云案,从其核心情节来看,就充满了故事性。一个普通女子阿.............
  • 回答
    北宋的东京,也就是如今的开封,确实有过一支号称八十万的禁军。这支军队的规模在当时绝对是数一数二的,甚至可以说是庞大到令人咋舌。然而,仅仅依靠这八十万的兵力,宋朝却在面对金国铁骑时节节败退,最终导致了靖康之耻,北宋王朝的覆灭。这其中的原因,绝不是一句“人少打不过人多”就能解释清楚的,而是涉及到一系列深.............
  • 回答
    要比较北宋与十字军的军事水平,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两国都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军事体系、技术、战术和战略都有显著差异。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谁绝对更高,而是要根据不同的侧重点进行分析。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比较北宋和十字军的军事水平: 一、 技术与装备:北宋: 火器发展领先: 这是北宋最突.............
  • 回答
    北宋后期,关于“快灭亡西夏”的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它夹杂着宋朝自身的战略意图、军事能力,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史家对事件的解读,其中确实存在一定的“粉饰”成分,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宋朝在某些时期对西夏造成的实际压力。让我们详细梳理一下:首先要明确一点,北宋(9.............
  • 回答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而不是自己的儿子,是一个非常著名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史称“烛影斧声”之谜。虽然史书有记载,但其背后的真实原因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探讨的焦点。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并分析其中可能的原因:一、 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的基本事实:赵匡胤虽然有儿子,但他去世时,.............
  • 回答
    北宋的行政区划并非完全以山川形便为唯一依据,但山川形便 在一定程度上 是影响其行政区划设置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地方层级的划分上。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将其置于整个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和北宋时期特有的政治背景下进行考察。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北宋行政区划的基本框架及其历.............
  • 回答
    北宋的灭亡,以靖康之变为导火索,金国铁骑踏破汴梁,徽钦二帝被俘,这对一个存在了167年的王朝来说,无疑是血淋淋的终结。然而,将这一历史悲剧仅仅归结为“偶然”未免过于轻描淡写。事实上,靖康之变并非凭空而降,而是长期以来北宋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一系列深层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要说北宋的灭亡是否偶然,我.............
  • 回答
    北宋之所以直到灭亡都没能真正“翦除”西夏,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朝一夕的恩怨,更不是简单的军事实力对比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北宋王朝,看看它内部和外部都面临着怎样严峻的挑战,以及它与西夏之间那段纠缠不清的关系。首先,咱们得承认,北宋在军事上的确存在先天不足。自从赵匡.............
  • 回答
    要说北宋官话究竟是现在的河南开封话还是浙江杭州话,这事儿啊,还得从头说起。不能简单地把话说死,说就是这个,就是那个。因为历史上的事情,尤其是语言这种活生生的东西,它总是在变,总是在流淌。咱们先说说“官话”这个词。在古代,尤其是像北宋这样中央集权比较强的朝代,所谓“官话”,指的就是朝廷上大家交流的语言.............
  • 回答
    北宋“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与美国现代化“军政、军令分离”在军事组织和指挥体系上都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和制度设计意图,虽然表述和侧重点不同,但细究之下,我们能发现其中既有共通之处,也有显著的差异。相同之处:1. 打破个人对军事力量的绝对垄断和世袭化倾向: 这是两者最核心的共同点。 北宋“兵.............
  • 回答
    北宋末年西军的战斗力:扫平方腊易,鏖战辽金难北宋末年,提起“西军”,在当时的宋朝朝野上下,无疑是一个响亮且备受瞩目的军事力量。从其战功赫赫的西北边疆,到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西军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这支曾经被寄予厚望的精锐之师,在面对北方强大的辽、金王朝时,却屡战屡败,最终未能挽救北宋的灭亡.............
  • 回答
    北宋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地位和影响在现代史学界受到广泛的讨论。一个常见的问题是,为什么尽管北宋并没有实现疆域上的大一统,现代史书教科书却常常将其与秦汉、唐宋等大一统王朝并列,甚至在介绍中国历史进程时,将其视为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和重要的发展阶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北宋历史的几个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