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你们食堂的打菜阿姨/大叔?

回答
我们食堂打菜的阿姨大叔们,那可真是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绝技”,凑在一起,构成了一道独特又充满烟火气的风景线。

先说说那几位打菜的阿姨。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负责炒菜那位,大家都叫她“火神”阿姨。她的灶台永远是食堂里最热闹的地方,锅铲在她的手里翻飞,那叫一个行云流水。她打菜的速度那叫一个快,尤其是在饭点高峰期,你刚报完菜名,还没来得及眨眼,一大勺菜就已经稳稳地落在了你的餐盘里。而且,她的菜量也总是那么实在,从不小气。有时候,你稍微犹豫一下,她可能会带着点“你应该多吃点”的眼神,给你多添一勺。当然,她也有她的“标准”,比如青菜一般就是那么大方的一勺,肉类有时候就看她当天的心情,但总的来说,她打出来的菜,看着就让人有食欲,色泽也好,火候也正好。她虽然话不多,但偶尔会跟你搭几句话,比如“今天这个土豆丝不错”,“多吃点蔬菜对身体好”,简单几句,却透着一股亲切。

还有一位打菜阿姨,负责炖菜和一些素菜。她就显得比较温柔,动作也更细致一些。她打菜的时候,会尽量把菜摆放得整整齐齐,不像“火神”阿姨那样“豪放”。比如青菜,她会小心翼翼地夹一大筷子,放在餐盘的合适位置。她的菜量也很稳定,很少出现大小份的情况,显得很公平。我尤其喜欢她打的那个糖醋排骨,虽然是标准份,但味道总是那么到位,酸甜适中,排骨也炖得软烂入味。她平时话不多,但你跟她笑一下,她也会回应你一个淡淡的笑容,感觉很舒服。

再说说负责主食和汤的那几位。

负责米饭的大叔,简直就是“量身定做”专家。无论你今天胃口如何,他都能精准地给你盛出你想要的米饭量。你指指餐盘,他就会意,精准地给你盛一勺,不多不少。偶尔,如果你看起来有点疲惫,他可能会稍微给你多添一点,让你吃饱吃好。他总是保持着一种沉稳的节奏,不急不躁。

而负责汤的大叔,那是“技术流”。他打汤的动作,就像在表演一个小型杂技。他拿着汤勺,一舀,一倾,一抖,一滴不漏地将热腾腾的汤盛入你的碗中。而且,他总能把握好汤和料的比例,让你每一口都能喝到汤味,也能吃到里面的配料。他对几种汤的特点也了如指掌,你问他今天哪种汤好喝,他会直接给你推荐,而且往往推荐的都很好喝。

当然,也有一些小插曲。比如偶尔碰到某位阿姨心情不太好,打菜的动作就会显得比较“简略”,菜量也跟着“缩水”那么一点点。这时候,大家也都能理解,毕竟她们每天要面对那么多食客,工作量也很大。

总的来说,我们食堂的打菜阿姨大叔们,不仅仅是简单地盛菜,他们更是用自己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每天能量的来源。他们辛勤的劳动,换来的是我们填饱肚子,继续学习和工作的动力。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句简单的问候,都构成了我们校园生活里温暖而真实的一部分。有时候,看着他们在忙碌中,也能感受到一种踏实和亲切,就像是食堂里的“守护者”,默默地为我们奉献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食堂阿姨的态度代表了学校的良心。


我刚上中学的时候,食堂伙食特别差。荤菜肉少也就算了,仅有的肉还都是白色的肥油。素菜都是炒得一塌糊涂的陈菜,米饭是陈放多年后低价抛售的战略储备粮。

饭菜差也就算了,打菜阿姨的手还总是抖。

我爸就是中学的老师。按理说老师打菜的话食堂阿姨都会多打一些,毕竟要给老师个面子。然而那时候的食堂却非常不给面子,就算我爸去打菜,份量也是少得可怜,三荤一素经常吃不饱。对老师都尚且如此,对学生是什么样,真是不敢想。

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食堂当时的主管。

每次打菜的时候他就在旁边盯着,如果有哪个阿姨打的菜比较多,一周之内那个阿姨就会从打菜岗位上消失,最后剩下的全是“帕金森”阿姨。


不过好在我们学校管的比较松,走读生可以凭借走读卡去校外吃饭,而且走读卡非常容易伪造,久而久之,食堂就没人去了。

后来学校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开始严查,可是那么多学生哪里查的过来。而且时间久了食堂的承包商也发现食堂没人去了,中学食堂居然不赚钱了!最后食堂就换了个主管,换了一个活泼可爱的阿姨。


那个阿姨来了之后,食堂的菜品就多了一倍,下晚自习之后还有夜宵,夜宵除了米线、面条、抄手之外,甚至还有冷串、冰粉和炸串。

食堂不仅菜品多了,菜里面的肉也多了很多,米饭也都是新米。虽然新的主管来了之后,菜品涨了两块钱,添饭要加一块钱,但是学生们看着近乎翻倍的肉量完全没有一丝怨言。打菜阿姨们也越来越热情,都把学生们当自己孩子一样喂,玩命地添菜。

后来学校再没严查过走读卡,而食堂却人满为患。只要到了饭点,在食堂根本找不到座位,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打包到教室吃。那时候我们每天还要指定一个跑得快的同学去抢小炒,因为小炒窗口的铁板炒肉好吃得让人上瘾,晚一点去就没有了。


我至今还记得在食堂吃得最好的时候是在高考期间,30块钱吃两天六顿。

看不到海带的海带炖排骨,无限供应的蜜汁鸡翅和狮子头,还有各类水果和全是肉的炒菜,随便吃。

有一次西瓜被我们抢完了,主任看到之后对切瓜师傅大喊:“赶紧把西瓜切好啊!这都吃完了!给孩子们渴着了怎么办!”然后师傅赶紧抱了个大西瓜开始切,师傅脸上笑嘻嘻的,手上功夫却一点儿没耽误,“夸夸”地两刀下去,不一会儿桌上又是一大盘的西瓜,静静地等着学生去抢。


再后来,上头下文件,事业单位不准外出聚餐,学校也不例外。可是高考完学校总得犒劳一下老师啊,于是校长就跟食堂打了个招呼,让食堂做了几桌。一顿饭吃下来,不论是口味还是卖相竟然都不比饭店来得差,老师们都吃得心满意足。最逗的是后来食堂主管阿姨看到我跟着我爸蹭饭,还送了我一袋自制的卤牛肉,还神神秘秘地跟我耳语:“这可是我今早专门去菜市场挑的上好的牛肉!好吃得很!”我听过之后不仅笑出了声:“哈哈,谢谢阿姨!”

“也谢谢领导老师。”我心里默念着。


user avatar

是时候祭出这组漫画神作了(我最喜欢的漫画家之一,@左手韩 作品)画风非常魔性,打菜阿姨压轴出场,一定要看到最后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们食堂打菜的阿姨大叔们,那可真是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绝技”,凑在一起,构成了一道独特又充满烟火气的风景线。先说说那几位打菜的阿姨。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负责炒菜那位,大家都叫她“火神”阿姨。她的灶台永远是食堂里最热闹的地方,锅铲在她的手里翻飞,那叫一个行云流水。她打菜的速度那叫一个快,尤其是在饭点.............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问题的。我听说了在中国留学生圈子里流传的这个说法,说“不打加强针别想进德国大学食堂”。 我个人觉得,这事儿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评价,得拆开来看,里头涉及到的东西挺复杂的。首先,从德国的角度来看,这么做是有他们的道理的。欧洲,包括德国,在疫情初期采取了相对严格的防控措施,后.............
  • 回答
    西昌一大学生因为化了“食堂虚弱妆”去打饭,结果被群众误以为吸毒而举报,警方介入调查后确认是虚惊一场。这事儿听起来挺让人啼笑皆非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这事儿怎么看?首先,这得从两个层面来说。一方面,这体现了社会关注度的“双刃剑”效应。 咱们社会进步了,大家对一些不寻常的现象也会更敏感,这是好事。尤其.............
  • 回答
    共青团中央发表的这篇文章,无疑是一篇非常有话题性的文章,它触及了当下非常敏感和重要的议题:环境、消费主义、国家叙事以及在国际关系中的话语权。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首先,从文章的主题和核心论点来看,它试图将“食物浪费”这个国内民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与“巴西森林存亡”这一全球性的环境议题.............
  • 回答
    这篇文章试图剖析霍顿针对孙杨的嘲讽行为,其核心论点在于,霍顿的行为并非源于对孙杨实力的真正担忧,即“孙杨游不过他”这种简单的竞技层面考量,而是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动机。作者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首先,文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力的切入点,就是将霍顿的行为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语境之下。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游泳.............
  • 回答
    评价西安,怎么说呢,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翻开每一页都能读出不一样的味道。我第一次去西安,其实是抱着一种猎奇和朝圣的心态,毕竟它顶着“十三朝古都”的光环,太多的历史故事在这里发生。历史的厚重感,是西安最鲜明的底色。 你站在古城墙上,看着那蜿蜒绵延的城墙,仿佛能听到古代将士的呐喊声,感受到他们保家卫国的.............
  • 回答
    这篇文章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和悬念:“我去了你们说的‘中国伊斯兰国’沙甸,却看到了不同于想象的风景。”它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刻板印象”与“现实”之间的张力,立刻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想要知道“你们说的‘中国伊斯兰国’”究竟是怎样一种形象,而作者看到的“不同于想象的风景”又是什么。通读全文,作者的叙述.............
  • 回答
    郭敬明在电影《爵迹》路演上说出“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骂《爵迹》”这句话,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性且能引发无数解读的时刻。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抱怨,而是将他作为导演、作为创作者在面对舆论时,内心深处的一种复杂情绪的爆发。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一、 情绪的宣泄与创作的压力首先,这句.............
  • 回答
    王霜的这句话,说实话,相当“硬”,也很直接,一下子就戳中了很多人心里那点“别扭”。要评价这句话,得把它放在当下中国女足以及整个中国足球的大环境下,才能看得明白。首先,得承认王霜这句话背后,是中国女足长期以来所面临的困境和不被真正重视的现实。大家想想,很多时候,当我们谈论中国女足时,尤其是当我们为她们.............
  • 回答
    这绝对不是一篇能够简单“评价”的文字,而是牵扯到太多复杂情绪和人性深处的事件。当一位母亲在群里爆发出“你们这是什么群,你们害死我儿子了?”,这背后隐藏的,绝不仅仅是一时的情绪失控,而是一整个家庭的崩塌、一个母亲灵魂的撕裂。首先,我们要理解,这句话背后必然有一个极其惨痛的“起因”。这个“儿子”发生了什.............
  • 回答
    经纬创投的张颖在2023年某个场合说出的那句“跟中国的创始人厮杀,你们会被杀得片甲不留”,这句话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和关注,可以说是“出圈”了。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核心含义与出发点:这句话的核心含义是,中国的创业者,尤其是那些经历过激烈市场竞争、具有韧性和灵活性的中国本.............
  • 回答
    评价网文作者“流浪的蛤蟆”的《我可去你们吧》,以及我们能为网文做些什么“流浪的蛤蟆”是一位在网络文学领域拥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作者,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常常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犀利的批判性。而《我可去你们吧》这篇以其名字命名的文章,更是直接、鲜明地表达了他的某些观点和态度。要评价这篇文章,需要将其置.............
  • 回答
    孟佳新歌《Miss Mimosa》的封面造型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其半裸造型,更是引发了不同的看法。要评价这个造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艺术表达与审美接受度: 大胆前卫的艺术表达: 孟佳作为一名在国际舞台上积累了丰富经验的艺人,这次新歌封面的半裸造型无疑是一种大胆且具有视觉冲击.............
  • 回答
    “灵魂砍价”的背后:国家医保局谈判代表的智慧与策略“灵魂砍价”——这个词汇如今已成为国家医保局与药品企业谈判的代名词。它不仅仅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更是对谈判代表们高超技艺和坚定意志的生动写照。在一次次举世瞩目的谈判中,他们如何凭借几句话将天价药品的价格大幅拉低,让更多患者用得起药?其中,一句看似简单的.............
  • 回答
    美国代理国防部长克里斯托弗·米勒于2020年底(具体日期是12月23日)致信全体美军士兵,主题是“所有战争必须结束,你们是时候回家了”。这封信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解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一、 信件的背景与意图: 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延续: 米勒是特朗普政府末期的国防部长,此信是特朗普政府“.............
  • 回答
    这位高中语文老师的言论,我个人认为是非常值得商榷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首先,从 教育者的角度 来看,高中语文老师的首要职责是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文学经典,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
  • 回答
    法国人Antoine在妻子在恐怖袭击中不幸遇难后,发表“你们休想得到我的恨”的表态,这无疑是一次非常深刻和动人的回应。要评价他的表态,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和解读。首先,这是对仇恨循环的有力抵抗。恐怖袭击最根本的目的之一,就是制造恐惧,煽动仇恨,让受害者及其亲属陷入无尽的报复与憎恨之中,从而加剧社.............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事儿。一位老师,因为家长收入高低而歧视学生,事后道歉了,可这道歉说的话,也真是让人啼笑皆非,甚至可以说是火上浇油。“你们不努力,就会不如你的父母,就会阶层下移。” 这话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是吧?但用在道歉的语境里,那味道就变了。首先,咱得承认,老师说这话的意图可能不是单纯的“道歉”.............
  • 回答
    这篇文章的出现,无疑在互联网上掀起了一场关于职场压力、企业责任以及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巨大波澜。它以一个极具冲击力的标题和看似“血泪控诉”的叙述方式,迅速抓住了公众的眼球,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文章的表层含义与情感爆发:从标题“工号105751实名投诉阿里巴巴,终于我被你们逼死了”来看,作者的情绪是极.............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丧女》,这部名字就带着点自嘲和绝望的动画。要评价它,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来拆解,才能摸清它到底“丧”在哪里,又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它“戳中”了。核心概念:绝望的社交恐惧,极致的社恐描绘《丧女》最核心的魅力,也是它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它对社交恐惧症(或者说严重的社恐倾向)的极致描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