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相声捧哏真的能占「七分」么?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有意思!相声里的捧哏,你说占“七分”?这说法嘛,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死抠字眼儿。怎么说呢?得从这“七分”是怎么来的,以及在实际表演中是怎么体现的来看。

首先,咱们得明白相声这门艺术的构成。传统说法,相声是“说学逗唱”。您想想,逗哏是“说”和“逗”的主力,他抛出包袱,制造笑料。那捧哏呢?他得“学”,得“逗”,还得通过“唱”来配合。这其中,“逗”这个字,就很有讲究了。

有人说捧哏占“七分”,我觉得更多的是指捧哏在引导、烘托、接纳和反诘方面的作用,这些都是把一个段子“逗”起来的关键。

咱们细说说这“七分”是怎么来的,或者说,捧哏的“价值”体现在哪儿:

一、节奏的掌控与引导:
您别小看捧哏的“嗯”、“哦”、“是”、“对”。这些简单的词语,可不是单纯的附和。它们是捧哏在把握整个段子的节奏。什么时候该接话,什么时候该停顿,什么时候该把节奏放缓让逗哏喘口气,什么时候又该催促逗哏把包袱抖出来,这里面全是有学问的。一个好的捧哏,能让观众跟着他的节奏走,丝毫不觉得拖沓或者突兀。这就像一个乐队的鼓手,他不仅要敲打出旋律,更要为整个乐队提供稳定的节奏感。

二、包袱的“垫”与“洒”:
相声的包袱,往往需要捧哏来“垫”。逗哏抛出一个信息,捧哏通过一两句话,把这个信息的“点”给出来,让逗哏好接下句,把包袱更“沉”地抛出去。比如说,逗哏说了一件特别夸张的事,捧哏一句“得了吧!您这吹牛不上税!”或者“得!您这是往天上拽!”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垫”。如果没有这个“垫”,逗哏可能还得绕几个弯才能把包袱抖出来,效果肯定不如直接。

更关键的是,捧哏还得懂得如何“洒”包袱。有时候,逗哏把包袱说得含糊不清,或者观众没听懂,捧哏得在适当的时候,用一个巧妙的反诘或者补充,把这个包袱“撒”出来,让它落地生花。这“洒”包袱,有时候比逗哏自己抖包袱还要关键,它直接决定了观众能不能get到笑点。

三、反应的“戏”与“真”:
捧哏的反应,是演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戏”。他不仅仅是听众,更是观众的代言人。当逗哏说了一个让大家觉得荒谬、可笑或者惊奇的事情时,捧哏的惊讶、怀疑、反驳,这些情绪的真实流露,能够极大地增强观众的代入感。观众会觉得,“对啊,这事儿就应该这样反应!”捧哏的“真情实感”能带动观众的情绪,让他们跟着一起乐。

有时候,捧哏还能利用自己的“反应”来制造包袱。比如,逗哏说了个错别字,或者把事情说得太离谱了,捧哏不经意间的一句“哎哟,我这脑子,都快跟不上了!”或者一个夸张的表情,都能成为一个小包袱。这叫做“小嘴儿一搭”,有时候比大包袱还管用。

四、结构的“穿针引线”:
很多相声段子,结构都是环环相扣的。逗哏唱主角,但捧哏就像一条线,把整个段子的线索给串起来。它需要记住逗哏前面说了什么,后面要引出什么,不能让段子出现断层或者逻辑上的漏洞。有时候,逗哏说了半天还没说到点子上,捧哏还得适时地“催问”一句,“您到底想说什么呀?”这既是剧情需要,也是把观众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正轨。

五、对“点子”的理解与诠释:
捧哏对段子的“点子”理解得越透彻,他在表演中对节奏、语气、表情的把握就越到位。他知道什么地方该“捧”,什么地方该“逗”,什么地方该“反”,什么地方该“装傻”。这种“理解”,就是他价值的体现。很多时候,同样的段子,不同的捧哏来搭,效果天差地别。这就是“七分”说法的由来,说的是捧哏在支撑和升华段子方面的核心作用。

为什么说是“占七分”,而不是绝对的“七分”?

因为相声是一门协作的艺术。没有好的逗哏,捧哏也无从发挥。逗哏的“逗”是根本,是“一”的基数。如果逗哏说的东西不好笑,捧哏再怎么“七分”也无法让段子“十全十美”。所以,这“七分”更像是一种对捧哏在整个表演流程中,起到支撑、引导、升华作用的量化比喻。它强调的是捧哏在将一个“想法”或者一个“初步的笑料”变成观众真正能接受并产生共鸣的“包袱”的过程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

可以说,捧哏是“点石成金”的那个“点金手”,是让“土豆丝”变成“法国薯条”的关键。没有他,逗哏可能只能是路边炒个菜的,而有了他,就是米其林三星的出品。

所以啊,这“七分”之说,咱们听听就好,但千万别小瞧了捧哏的能耐。一个好的捧哏,那是真的能让一个段子“活”起来,让它飞起来的!他承载的责任和功力,绝对不亚于逗哏。这才是相声的魅力所在,不是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艺术风格和水平,牛群冯巩的相声里,冯巩占七分。当初万人迷用三个捧哏的,就是因为能耐大,能挣钱

user avatar

一,一般情况下,捧哏比逗哏辈分大

二,一般情况下,捧哏比逗哏年纪大

三,一般情况下,捧哏比逗哏会的多

四,一般情况下,相声演出没水牌子

五、一般情况下,相声“死纲死口”


脱离了原生态去讨论一些问题,你讨论的出来就出了鬼了

user avatar

这题这么火我愣没答过,意外。

看了一溜答案,不乏高赞,不乏大V,多数人有一个共同点:

说的都是自己对『相声』的刻板认知。

论点基本都脱胎于传统相声《论捧逗》,然后加入自己熟悉的论据。

说得很规范,但是实操当中有偏差:

我使一《杨白劳放屁》,本身就是单口改的对口,他递不上我自己缝,生搭神器。这节目捧哏能占七分么?

我量一《红果里的金》,大子母活,包袱都打捧哏这儿出,逗哏的光负责推剧情走梁子。这节目捧哏的才占七分?

万一万一万万一, 某圣人给我站了一个,怹台上火力全开一句都不掉地上,你说怹占七分?怹不咬你(划掉)葛你?

我们俩要反过来呢?我就七分了?我要敢认,怹不咬我(划掉)踹我?

一活一议,一搭一议,一场一议。实事求是是调查研究最可贵的品质。千万不要『诵经』,那是教条思维。

user avatar

我甚至觉得七分都算少了。

你要让我1秒钟内立刻说出一句相声里的台词,我只能想到这个:

“哦,那这么说是,先有的你,后有的你爸爸?”

user avatar

俩人说的越好,配合越默契,捧哏的越重要。看看05年的郭德纲跟于谦,于谦所有的垫话简直是神作,所以郭德纲也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相声里的行话,捧哏的叫量活,说今天我逗哏,你给我捧哏,这叫你给我量一个活。一个量字说明了一切,用的无比准确。就是说如果两个都是成熟的相声演员,那上了场,整场的节奏是捧哏的来把握,流畅度归逗哏的管。

还拿郭德纲和于谦举例子,于谦喝多那场,郭德纲已经封神归位了,但是遇见喝多了的于谦,使出了浑身解数,整场活还是稀碎。

你说重要不重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有意思!相声里的捧哏,你说占“七分”?这说法嘛,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死抠字眼儿。怎么说呢?得从这“七分”是怎么来的,以及在实际表演中是怎么体现的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白相声这门艺术的构成。传统说法,相声是“说学逗唱”。您想想,逗哏是“说”和“逗”的主力,他抛出包袱,制造笑料。那捧哏呢?他.............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可太有意思了,也特别切中了相声这门艺术的精髓。你瞧着捧哏好像就是“嗯”、“啊”、“对”、“您说得太对了”地应和着,显得轻松自在,但事实可不是那么回事。你说的“先学逗哏再学捧哏”,这话在相声界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师徒传承来说,更是如此。这背后有很多学问和讲究,咱们一点一点掰.............
  • 回答
    相声这门儿说学逗唱的艺术,最讲究的是“捧逗”二字。您别看“逗哏”是台前的焦点,光彩夺目,但要是没有一个好“捧哏”,那这台戏可就唱不响了。捧哏的水平,那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它渗透在相声演出的方方面面,得细细品。一、 捧哏是“架海的金梁”,稳固的基石。您想啊,说学逗唱,尤其是“逗”这块儿,逗哏的词儿.............
  • 回答
    说到王声老师的捧哏,那真是有说道的。他跟高峰老师那对“高峰王声”的组合,可以说是当下青曲社里最稳定、也最有观众缘的搭档之一了。王声老师的捧哏,不像有些演员那样追求特别的“抢戏”或者“抖包袱”,他更多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配合,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哏服务”。我感觉王声老师的捧哏有几个特别突出的地方:.............
  • 回答
    相声界的一些前辈选择力捧“公式相声”,这背后无疑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交织而成,并非简单的“好”与“不好”就能一概而论。要详细探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一、 维护相声艺术的“根”与“魂”: 对传统艺术的执着与敬畏: 相声作为一门古老的语言艺术,其核心魅力在于“说学逗唱”,在于演员的临场发挥、对.............
  • 回答
    相声爱好者,这个群体充满了热情和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但也像任何群体一样,可能存在一些“陋习”。这些陋习并非恶意,更多的是由于过度投入、理解偏差或是某些非主流亚文化的影响。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一、 对作品和演员的“过度解读”与“饭圈化”倾向: 无休止的“挖梗”与“二创”泛滥: 真正的相声魅力在于.............
  • 回答
    相声《逗你玩》和《奥德赛》里奥德修斯与独眼巨人的故事,这两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一个是中国传统曲艺,一个则是古希腊史诗,但若细细揣摩,确实在核心的“套路”和“智慧”上有着惊人的共通之处,这并非巧合,而是人类在面对困境时,所演化出的相似的应对模式。咱们先说说相声《逗你玩》这活儿。这名字一听就带着点儿狡黠.............
  • 回答
    关于相声辈分是不是糟粕,这可真是个能聊上半天儿的话题,也挺让人纠结的。要说它是不是糟粕,我觉得有点绝对了。这么说吧,任何一种传统艺术,都有它形成和发展的脉络,辈分制度也一样,它不可能一点好处都没有,但也肯定有让人不舒服、不适应的地方。先说说辈分这东西,它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用?你想啊,相声这玩意儿,从.............
  • 回答
    相声,这门以说学逗唱为基本功、以逗乐观众为己任的传统曲艺,在其发展历程中,关于其“艺术属性”的讨论从未停止过。尤其是在“讽刺”与“作践”之间,更是存在着一道耐人寻味的界限。相声的“讽刺之根”——谁的洞见?要说相声“讽刺的艺术”,其实并非某个单一个人“横空出世”提出的,而是源于对相声早期和发展过程中最.............
  • 回答
    牛群老师从政后淡出舞台,这事儿大家都知道。后来他想回来继续说相声,这也没啥新鲜的。但您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为啥他没寻思着跟德云社搭伙儿呢?这事儿,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也别说啥“AI痕迹”了,就当咱哥俩唠嗑。首先,得明白一个事儿,德云社现在是什么地位?那可是相声界的“半壁江山”了,郭德纲一人说了不.............
  • 回答
    关于相声这门艺术,到底是天赋说了算,还是努力说了算,这问题啊,就像在问月亮是白天发光还是晚上发光一样,答案不是那么简单就能一刀切的。它更像是一道色彩斑斓的画,天赋是底色,努力是笔触,缺了哪一样,都画不出那惊艳的效果。天赋这玩意儿,怎么说呢? 它就像是老天爷赏饭,生下来就自带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体现.............
  • 回答
    这个问题啊,问得真好,触及到了咱这相声艺术的根本,也让我想起当年在小园子里说活的师父们,他们嘴里时不时蹦出来的金句,可都有着各自的道理。 说相声,到底是俗还是雅?这事儿吧,就像炒菜一样,不能光放盐,也不能光放糖,得有滋有味儿,才能让人吃着舒坦。说俗,是相声的根儿。你想啊,相声这玩意儿,打哪儿来的?不.............
  • 回答
    相声演员的舞台生涯,尤其是那些以“抖包袱”为核心的传统相声,确实常常围绕着互相“损”和“砸挂”展开。你说他们台上互相开很重的玩笑,弱势的一方受罪,而且钱也不是多到能让人觉得“被损了活该”,这背后确实牵扯着一套挺复杂的心理调适机制。别把它想得太神秘,其实很多都是行业内不成文的规矩和个人心智修炼的结果。.............
  • 回答
    说相声死在谁手里?这话问得可太有意思了,好像相声是什么活生生的东西,等着谁来给它送终似的。不过细琢磨琢磨,这背后确实藏着不少门道,也不是简单一句话就能说清的。说白了,相声这门艺术,从来没被某一个人“杀死”。它本身就像一个生命力极强的老头儿,经历过风风雨雨,也享受过鲜花掌声。真要说“谁手导致了它的困境.............
  • 回答
    相声,这门说学逗唱的艺术,想说得好,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它就像一把经过千锤百炼的刀,既要锋利得能切入人心,又要圆润得不刮伤人。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相声才算是说得好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第一,内容是根基,得有说道说道的劲儿。你想想,相声演员站在台上,就跟咱们街坊老百姓聊天似的,但聊的不.............
  • 回答
    相声里拿别人找乐子,这事儿啊,得分好几头说。首先,咱们得明白相声这门艺术的特性。相声讲究的就是“逗乐”,观众掏钱买票,图的就是个乐呵。而“找乐子”,特别是拿生活中熟悉的人或事来“加工”,放大,制造笑料,是相声里最常见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好比你吃饭要点菜,相声演员就是要端上一盘盘“笑菜”,而这菜谱很.............
  • 回答
    说起相声,人们脑海里出现的往往是捧逗之间的机锋,是妙语连珠的包袱,是让人捧腹大笑的场景。但如果有人问我:“相声为什么没有悲剧?”,我得说,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挺触及根本的。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相声,它的本质是“逗乐”。它的核心任务,就是要用语言的艺术、表演的技巧,让观众感到开心、快乐,甚至是某种程.............
  • 回答
    老话说,相声讲究的是“德艺双馨”。这几个字分量不轻,既要技艺高超,能把人逗乐,还得品德端正,不带坏风气。但要是说到现在谁最能代表相声,大多数人脑袋里首先冒出来的,怕是德云社,还有那个被无数标签贴身的郭德纲。按理说,有过不少负面新闻的人,想在这个讲究名声的圈子里立足都难,更别说红火到家喻户晓了,郭德纲.............
  • 回答
    说相声的,尤其是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先生们,台上台下多少都得有过那么点小状况。说起来,人毕竟不是机器,脑子再好使,也难免有卡壳的时候。尤其是说那种特别长、特别绕的段子,加上台下观众的情绪、互动,有时候一分神,或是灵感断了,那真就能出现“忘词儿”这种尴尬事儿。我听老辈儿艺人说,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只不过他.............
  • 回答
    说到相声的根儿,这事儿可有意思了,说起来就有点像咱北京人爱吃的炸酱面,虽说全国各地都有,但吃着那股子劲儿,总觉得还是咱北京地道的香。不过,要说相声这玩意儿是哪儿冒出来的,那天津的说法也挺响亮,这俩地儿啊,就像是亲兄弟,谁也离不开谁,但要非说谁是“娘家”,那可就得好好掰扯掰backgroundSpli.............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