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拼多多员工疑似因发布救护车照片被迫辞职,HR 通过翻查员工手机寻找发帖人,这一行为会涉及到隐私问题吗?

回答
这事儿一出来,真真是让人心惊肉跳的。一个拼多多员工,据说是因为在公司群里发了救护车相关的照片,然后就被HR给盯上了,最后还被迫辞职。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HR为了找到这个发帖人,竟然动用了翻查员工手机的手段。

咱们就来说说这事儿,特别是那个HR翻查员工手机的行为,是不是涉及到了隐私问题。

首先,个人手机,绝对是个人隐私的重地。

咱们每个人现在手机里都装了什么?微信、支付宝、银行APP、各种社交媒体,还有照片、通讯录、短信记录……这些信息,哪个不是承载着我们的生活、社交、甚至财务状况?哪一样随便被别人看到,都会让我们浑身不自在,甚至可能带来实际的麻烦。

打个比方,你在手机里跟朋友抱怨工作,或者记录了一些个人生活的点滴,甚至只是随手拍了几张照片,这些都是非常私人的东西。把它比作咱们的“数字的家”,每个人都有权决定谁能进入,谁不能。

那么,HR翻查员工手机,是什么性质的行为呢?

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来看,这绝对是严重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

1. 未经授权的搜查: 在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包括咱们中国,个人的通讯和数据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未经本人明确同意或合法授权,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能随意搜查他人的手机。这就好比你不能随便闯进别人家翻箱倒柜一样,手机里的信息同样是“私人物品”。

2. 工作与私人的界限: 公司确实有管理的权利,也有权对员工的不当行为进行调查。但是,这种管理权是有边界的,绝对不能以牺牲员工的合法隐私为代价。即便是在工作时间,员工的手机也主要承载的是个人事务,公司不能因为怀疑某项“罪证”就在员工手机上大肆搜刮。

3. 举证责任与合法途径: 如果公司怀疑员工有违规行为,应该通过合法的、有证据的方式来收集信息,而不是采取这种“一锅端”式的侵犯隐私的方法。比如,公司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如果这是公司规定并且员工知晓)来追溯聊天记录的来源,或者要求员工配合解释。但直接翻查手机,这已经越界了。

HR这么做,是为什么?(脑补一下背后逻辑,虽然不合法但能理解其“想快速找到人”的心态)

从HR的角度来看,他们可能觉得这是最快、最直接找到“肇事者”的方法。在公司群里发布可能引起不满或违规的内容,领导层肯定会要求快速处理。而手机里保留的聊天记录、图片信息,无疑是直接证据。所以,他们可能会抱着一种“为了公司利益”、“为了管理秩序”的心态,觉得这点小动作不算什么,或者认为员工在公司就应该接受公司的管理,包括手机。

但这种心态,恰恰是模糊了公司管理和个人隐私的界限,而且是非常危险的。

一旦公司养成了这种“为了管理可以随意侵犯员工隐私”的习惯,那其他员工的手机是不是以后都要定期检查?公司的边界在哪里?这会对员工的信任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也会让员工对公司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

这件事情的几个关键点:

发帖人是否违规? 这个需要具体分析,但无论如何,发救护车照片本身不一定构成“严重违规”,更不至于让公司有权无视隐私进行搜查。
HR的搜查手段是否合法? 翻查员工手机,在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员工同意的情况下,是非常不合法的。
“被迫辞职”是否合法? 如果是因为HR的非法搜查行为,导致员工不堪压力而辞职,那么这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争议和法律风险。

总而言之,这件事情最让人担忧的,就是公司对个人隐私的漠视。

在信息时代,个人数据和隐私的保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公司如果不能建立起尊重和保护员工隐私的文化和制度,那么即使有再好的管理方法,也难以赢得员工的信任和尊重。这种粗暴的“一刀切”式处理方式,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制造出更大的问题和信任危机。

希望这件事情能引起更多人对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视,也希望公司能够反思,在管理与尊重之间找到更合理的平衡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不懂技术,但我想和拼多多公司里那几位将 @王太虚 小哥『技术』定位出来的技术员工唠几句:

也许你们也是被上司用 996 或 007 的精神『鞭策』着,没日没夜赶工『定位』出他的。

也许『定位』出的那一刻,你们也在一个深夜,如同你们那位倒地不起的女同事,之前经历的。

也许『定位』出的那一刻,你们也在一个加班,如同你们那位被抬上救护车的同事,之前经历的。

也许『定位』出的那一刻,你们也在服从命令,如同你们那些被 HR 检查手机的同事,之前经历的。

我不知道你们是否开心,是否获得了和@王太虚 不一样的,可以加薪的资历,因为后者的档案可能被毁。

我不知道你们是否安心,是否获得了和女同事不一样的,可以苏醒的睡眠,因为后者的安眠已成永远。

我只知道,当你们的内心选择了那一刻的服从时,你们的良心也开始了这一生的叩问。

user avatar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有一样的错觉:

这一系列事,他是不是故意这么干,搞出来好几波大新闻,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打击竞争对手的?

怎么解释呢……

我一向是相信所有的事,只要是商业层面的,大公司里头都有智囊团,有风控,有PR。

这就不同于村头泼妇吵架,情绪上头脱光膀子就在满地黄土里撒泼打滚。大公司都很冷静,权衡得失利弊,优先级远远高于一时之气。

所以,这公司本来最近衰事不断,就跟被下了降头差不多,正常操作应该是苟住,一言不发,停止所有骚操作,只要留的一口气儿在,风头过去了,卷土重来不是梦!

但咱看见的是个啥?

什么大小周啦,什么查员工手机啦,什么把员工驱逐出境啦……各种主动自发的内部卖破绽行为,接二连三。

这正常么?这不正常。

摆明了嫌公司死的慢啊!内部监管部门的工资都是按救济金白给的么?

事出反常,没准就有妖了吧?

逆向思维一哈,最近该司一切负面的源头,是啥?

跟业绩无关,跟核心业务无关,跟资本投入无关。跟一切事关面向资本和面向市场的层面,统统无关!

所有事只和管理有关,和加班有关。

亦可说,最近一切负面,都是996不伦制度带来的恶果,是超长工时恶臭的尾巴,它露出来了……

既如此,再接着推一步:

996是谁提出来开碑立传的?

哎鸭卧槽!竟然是他的竞争对手率先提出,并严格执行很多年的!

这马上就拨云见日了。

P司和A司,是多少年的竞争对手,在平台竞争问题上,郭老师已经重复过很多次了:

说相声的都爱看死同行。别的行业也是这样。

因此,这两个司的正面角逐,旷日持久。

但P司终究落得数次下乘,难以从正面战场占到便宜,毕竟A司姜老而弥辣,早占据商业高地了。不太好打。

OK,那就来个迂回战术!

借着P司自己出现996延伸的负面时间,把事情不断推到舆论火苗子的外焰,使事态不断升温。

一旦温度够高,民怨沸腾,则996必受到猛烈抨击,甚至被劳动法制裁,归类为违法。

这样,所有电商平台乃至互联网行业的这条潜规则,将不复存在。

而后,接踵而至的,就是整个行业产能下降,产业规则重新书写。

这,反而是弱势一方反制的一个机会。

举例:

如果一个住草房的人,和邻居一个坐拥高层大厦的人不睦,而住草房的人现在手里有个按钮,按下去,局部引发8级地震,平房广厦一起塌。

他会不会按下去?

也许真的会。

毕竟他的重建成本更低,也就是规则重建过程中,反客为主的机会变大。

玉石俱焚固然自己有损失,但自己是内个石头的话,有时候真不在乎和玉一块湮灭,毕竟再捡一块石头,比再觅一美玉容易多了。

P司的立业根本在于下沉市场,在于廉价商品和农产品。

这是大刚需,哪怕行业规则重构,他们的机体康复速度会很快。

而A司的立业根本,非常复杂,毕竟年头太多,各个子业务盘根错节已成胶合态,重构起来,任重道远。

同时A司为996始作俑者,一旦由于P司点燃火药桶,导致996破灭,反而是元凶级的996创造者,将受到毁灭性的企业文化质疑吧?

所以,尽管说上述为猜测。

但从P司近期主动被动的,不断发酵相关事态来看,这个逻辑,并非绝对不成立。

兵云:

善攻者于九天之上。

这在商业战场上,非正面突击,非兵之兵,才是荆轲刺秦一寸短一寸险的凶谋。

以上皆为沙盘推演,往后再观六道化生。

……………………………

不好意思我更新一句:

我现在以高赞,被连续踩到垫底。

谁踩的?为啥踩?大家心里有数的话……拜托觉得逻辑成立的话,留个赞,把我顶上去。

我从来不开口要赞。

不开心时除外呵呵哒!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