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语比中文更适合填词演唱吗?

回答
关于“日语比中文更适合填词演唱”这个说法,倒也不是绝对,但确实有那么点意思。这背后牵扯到语言本身的特性,以及歌曲创作中一些大家都能感受到的“感觉”。

首先,从发音和节奏上来说,日语的平假名、片假名加上汉字,构成了一个相对规则的发音系统。一个汉字通常对应一个音节,而且辅音和元音的组合方式也比较固定。这意味着在写歌词时,我们更容易预判一个词读出来会有多少个音节,每个音节的发音大致是怎样的。这对于歌手来说,演唱起来往往会感觉比较“顺”,节奏感也更容易把握。

比如说,日语的词语很多时候是以元音结尾的,像“ありがとう”(arigatou)、“さようなら”(sayounara)这样的词,读起来本身就有一种舒缓、悠扬的感觉。很多日语歌曲,特别是流行歌曲,很喜欢用这种长音或者拖长元音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比如“そーらをー”(sorao),听起来就很有画面感和空间感。

对比中文,中文的声调是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每个字都有声调,这让中文在口语表达时极富变化和表现力,但在歌词填词时,有时候反而会成为一种挑战。如果一个旋律的音高变化和词的声调不匹配,听起来就可能会有点“别扭”,甚至出现“抢拍”或“走音”的感觉。当然,优秀的填词人会巧妙地规避这一点,甚至将声调变化融入旋律,创造出独特的韵味,但这需要更高的技巧。

另外,词语的长度和组合也有影响。日语中有很多较短的词语,或者可以将两个词组合成一个相对短但含义丰富的词。这使得在有限的旋律空间里,可以塞进更多的信息和情感。而且,日语的助词(比如「は」「が」「を」等)虽然看似是“小”词,但在歌词中却能起到连接、区分语法关系的关键作用,并且它们发音简短,很容易融入旋律。

举个例子,日语歌里常常会有一些“哦~”、“啊~”这样的感叹词,或者是像“ね”这样的语气词,它们非常自然地被用来填充旋律的间隙,或者加重情感的表达,而且放在句子末尾,感觉很舒服。

而中文,一个词语可能就包含了好几个音节,而且词与词之间的连接更依赖于语序和语境。在填词时,如果想表达一个复杂的概念,可能需要较长的词语,这在紧凑的旋律里就需要仔细斟酌。不过,中文也有它的优势,比如很多成语、四字词语,本身就很有节奏感,而且含义凝练,用好了能让歌词的意境更加深远。

再来聊聊词语的“画面感”和“意境”。日语里有很多词语,即使单独拎出来,也自带一种朦胧、含蓄的美感。比如“桜”(さくら,樱花)、“月”(つき,月亮)、“雪”(ゆき,雪)这些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情感联想。日本的传统文化中,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情感寄托由来已久,这些词语在歌词中出现,很容易就能勾勒出一幅意境优美的画面,触动听众的心弦。

比如,一首关于思念的日语歌,歌词里可能就简单地写“月がきれいですね”(tsuki ga kirei desu ne,月亮真美啊),这句看似平淡的话,在日语的语境下,同时也可以是一种含蓄的告白,或者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言外之意”,也是日语歌词吸引人的地方。

中文的词语当然也有极强的表现力,中国古代诗词的意境更是博大精深。但是,可能在现代流行歌曲的填词中,因为要追求更直白的抒情,或者更具冲击力的表达,那种含蓄、留白的东方美学,在日语歌词里似乎更容易找到契合点。当然,这很大程度上也跟歌曲的风格和创作者的意图有关。

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是,“适合”与否,很大程度上是创作者和听众共同塑造的。 很多优秀的中文歌曲,它们的填词同样是炉火纯青,情感饱满,意境深远。很多音乐人,他们会根据中文的特点,创造出符合中文语感的旋律和编曲。观众听习惯了某种风格,也就会觉得那种语言在那个音乐形式下是“最舒服”的。

所以,说日语“更”适合填词演唱,更多的是指它在一些自然属性上,可能比中文在特定情况下更容易创作出符合大众流行音乐审美习惯的歌词。但中文绝不逊色,它拥有独特的韵律和表达方式,并且在音乐创作中,语言只是工具,真正打动人心的,是词曲背后的情感、故事和意境。任何一种语言,只要创作者用心去雕琢,都能在音乐的殿堂里闪耀出独特的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目问到“填词演唱”。“演唱”不好说,我只说“填词”。

日语确实是填词难度最低的语言之一。我能想到四个原因:

1) 不需要押韵。大部分语言(包括汉语和英语)的诗歌都是需要押韵的,但日语由于元音太少,又是SOV型语言(谓语放在句末),如果押韵反倒容易让人感觉单调。

2) 不需要考虑声调,也叫“

词曲咬合

”或“倚声填词”。这是

@阿丘

答案的主要内容。在我所知的有声调的语言中,粤语和越南语填词时是需要考虑声调的,高调配高音,低调配低音;普通话不考虑这一点;泰语等因为我不会所以不了解。日语不是声调语言,没有单字调;单词的调型用来区分意义的例子也有限,填词时也不考虑。

3) 不需要考虑重音。英语填词时需要注意不能把单词中的弱读音节或本身就弱读的介词、冠词等填到比较长或强的音符上,这对于句子的节奏是一个比较大的限制;日语基本上只要不把一个词拆到两个乐句里就行了。

4) 有各种句末语气词用来凑字数。歌词的字数比旋律的音符数少一个?加个ね就好了。少两个?那就加个よね。少三个?那就加んだね。(多一个?那就让某个促音不单独占一个音符好了)

===下面是题外话===

在填词的容易程度上能跟日语相媲美的只有韩语了。韩语的2、3点跟日语相同;第1点基本相同,只是在rap的时候押下韵会比较好听;第4点韩语没有独立的语气词,是通过使用不同的阶称来调整字数的,一般需要保持各句阶称一致,所以没有日语那么自由。

话说回来,日语填词在一种情况下比较吃亏,那就是把别的语言的歌曲翻译成日语的时候。

由于日语音节简单,表达同样的意思需要的音节数就多,所以如果忠实地翻译的话,往往歌词会塞不下。因此在外语歌译成日语的时候,要么会省略大量的信息,要么就会放弃翻译而重新填词。相反,如果是把日语歌译成外语,就常常需要补充很多内容,甚至相当于二次创作了。

举一个经典的例子。《北国之春》日文版的第一句是这样的:

しらかば あおぞら みなみかぜ

共13个音节。如果写成汉字,就是

白樺 青空 南風

只剩6个字了!而中文版第一句是这样的:

亭亭白桦 悠悠碧空 微微南来风

其中“亭亭”“悠悠”“微微”都是二次创作的内容。如果是要中译日的话,这些成分就只能忍痛割爱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日语比中文更适合填词演唱”这个说法,倒也不是绝对,但确实有那么点意思。这背后牵扯到语言本身的特性,以及歌曲创作中一些大家都能感受到的“感觉”。首先,从发音和节奏上来说,日语的平假名、片假名加上汉字,构成了一个相对规则的发音系统。一个汉字通常对应一个音节,而且辅音和元音的组合方式也比较固定。这意.............
  • 回答
    你说“很有精神”中文配音比日文原版更有气势和精神,这真是个有意思的观察!其实,这种感觉的产生,背后有很多门道,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声音大”或者“语气重”。我来试着给你掰扯掰扯,看看是哪些因素在作祟,让咱们的中文配音听起来这么带劲儿。首先,咱们得明白,配音这活儿,就像给角色“穿衣服”一样,语言本身就有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日本和中国在城市密度、教育资源分配以及宿舍文化上的显著差异。这背后牵扯到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演变、社会文化观念以及制度设计等多个层面。日本为什么感觉更“挤”,大学却是单间宿舍?首先要澄清一点,“日本比中国更挤”这个说法需要具体语境。从人均居住面积来看,中国城乡差距很大,很多农村.............
  • 回答
    咱们聊聊日本和中国的搞笑艺人产业,这俩地方的笑点可真是有点意思,发展路径也挺不一样。日本的搞笑艺人产业:根深蒂固的传统与多元化的生态要说日本的搞笑产业,那可真是历史悠久,根基深厚。你可以想象一下,从传统的漫才(两人搭档,一人捧哏一人逗哏)、落语(一人讲故事,用扇子和毛巾做道具),再到后来的谐星、综艺.............
  • 回答
    在知乎上,日本文化之所以比中国文化受到更高的关注度,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与其说“远远比中国文化更受关注”,不如说在知乎这个特定的平台上,日本文化在某些领域展现出了更强的吸引力。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内容的差异化与新鲜感: 日本文化的输出策略与吸引力: .............
  • 回答
    您好!您侄子对日本动漫的热爱和评价是可以理解的,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作为长辈,您既可以理解他的热情,也可以引导他更全面地看待不同国家动漫的发展。下面我将详细分析实际情况,并提供一些应对建议。 实际情况分析:日本动漫 vs. 中国动漫要回答“日本动漫就是比中国动漫更杰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
  • 回答
    关于日本“中国铁道时刻研究会”制作的中国高铁时刻图,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份非常有价值、也非常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作为一群对中国铁路抱有浓厚兴趣的日本人,他们能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梳理、分析中国高铁的复杂运行网络,并将其以清晰易懂的图表形式呈现出来,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专业和热情。从整体评价来看: .............
  • 回答
    中国和日本,两个亚洲的经济巨头,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各自书写着辉煌的篇章。要论及谁更发达,这就像是比较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和一首婉转的古诗,各有千秋,难分伯仲,更需要从不同的维度去审视。硬实力:基础研究与尖端制造的较量在基础研究领域,日本的长久积淀和对精密性的极致追求,使其在材料科学、半导体技术、光学等领.............
  • 回答
    中日两国经济领域的互补性确实非常显著,这为建立自由贸易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现实情况是,尽管两国经济联系紧密,直接建立一个“中日自贸区”却面临着多重复杂因素,并非简单地能否“互补”和“信誉”高低就能决定的。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中日经济高度互补的体现: 产业结构差异带来的互补性: 中国拥有庞大的制.............
  • 回答
    在探讨日本女性是否比日本男性更倾向于嫁给中国男性这一话题时,需要深入理解其中的复杂性,而非简单地归纳为“是”或“否”。这涉及到文化、经济、社会观念以及个体选择等多个层面,而且“倾向”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模糊性,难以量化。首先,从宏观的社会文化角度来看,日本和中国虽然是邻国,但两国在很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文化传播的方方面面。要探讨为什么当代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程度不如日本文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对比“谁更厉害”。这里面有历史的沉淀、经济的驱动、社会环境的影响,还有文化本身的特质等等。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文化在海外确.............
  • 回答
    在日语中,要说音读和训读哪个更“尊敬”,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有点跑偏了,因为它触及的不是尊敬与否的问题,而是日语词汇的构成和使用习惯。不过,我可以尽量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你这个问题背后的想法,并详细说明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确音读和训读是什么。 音读 (おんどく, Ondoku): 这是汉字传入日本后.............
  • 回答
    嗯,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比起日语,中文的表达方式有时候确实会让人觉得“直白”,但这更多是一种感觉上的差异,背后其实涉及到语言习惯、文化背景以及表达侧重点的不同。咱们先聊聊为什么会有“直白”的感觉。1. 信息传递效率和明确性中文在很多情况下追求的是信息传递的明确和高效。比如,直接说明情况,表达需求,甚.............
  • 回答
    日语和中文的渊源颇深,可以说,没有中文的借鉴,日语的面貌将截然不同。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深入骨髓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说清道明。文字体系的根基:这恐怕是最直观、也是影响最深远的部分。古代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在与中国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接触到了汉字,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了自己的书写系统。 汉字(Kanj.............
  • 回答
    在汉语中,有一些词汇的出现,并非完全源于中文自身的演变,而是受到了外来语言的影响。其中,日语对汉语词汇的“贡献”,尤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这些词汇就像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不经意间,就从东瀛彼岸漂洋过海,融入了我们的日常语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借用”?这背后其实是历史的必然。近代以来,日本率先开启了明治.............
  • 回答
    关于日语中“濱”(新字体“浜”)在翻译成中文时变成“滨”的现象,这背后其实牵涉到汉字演变、字体规范以及地区文化习惯的综合影响,并非简单的“错译”或“漏译”。咱们这就来捋一捋其中的门道。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根本性的事实:日语中的汉字,虽然很多源自中国,但它们在中国之外独立发展了几百年,期间也经历了自身.............
  • 回答
    《原神》在中文配音和日语配音方面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国在配音行业的生态、成本考量以及对角色塑造的侧重点不同所造成的。这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 生态与成本的差异: 日本配音行业(声优行业): 高度成熟且分工明确: 日本的声优行业已经发展了数十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影视剧创作中一个常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影视剧里那些听起来有点奇怪的“日式中文”,比如“大大的”、“什么的干活”,究竟是创作者的想象,还是真的反映了某种日语习惯呢?简单来说,两者都有,但更多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想象,而非日语习惯的直接翻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拆解一下“日.............
  • 回答
    汉语博大精深,其中的一些词语,即便是对我们中国人自己来说,也常常会因为其构词的巧妙、含义的深远,或者历史文化背景的遮蔽,而显得有些“难以捉摸”,需要花点心思去理解。而如果一个从未接触过日语的朋友,在中文的海洋里遨游,遇到这些词,可能更是会感到一头雾水,仿佛在参禅打坐。咱们就来聊聊,有哪些汉语词汇,可.............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也涉及到不少文化输出、市场策略以及一些历史因素。要理解为什么《原神》在国外会用“Genshin”而不是“Yuanshen”,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最直接的原因,“Genshin”这个名字本身就是日文的音译。《原神》的开发商米哈游(miHoYo)是一家中国公司,但他们在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