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汉藏语系这一划分?

回答
汉藏语系这个划分,就像是在历史长河中为语言寻找自己的亲戚,把那些有着共同祖先、血脉相连的语言归集到一起。它的出现,不是凭空来的,而是语言学家们通过长期、细致的研究,像侦探破案一样,一点点拼凑出来的结果。

你可能会问,凭什么把这么多语言划在一起?这背后可有大学问,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

1. 相似的语音系统:

这是最直观,也最容易被注意到的。虽然藏语、缅甸语和汉语听起来可能不太一样,但如果深入去分析,你会发现它们在发音的某些基本模式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比如,很多音节的开头,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辅音组合,或者在声调的构成上有类似的规律。这就像一家人,虽然每个人说话都有自己的特点,但细听之下,你能辨认出他们说话的某些习惯是传承自同一个长辈。

举个例子,很多汉藏语言中,都存在着一套区分声调的系统,虽然汉语的声调数量和具体调值跟藏缅语族不太一样,但“声调”这个概念本身,在它们之间是共通的。还有些辅音的发音位置、发音方式,也能找到相似的对应关系。当然,这些相似之处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很多已经变得面目全非,需要专业的语音学知识才能识别。

2. 相近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除了语音,词汇和语法也是判断亲缘关系的重要依据。语言学家会比对不同语言里的常用词,比如“一”、“二”、“三”、“水”、“火”、“天”、“地”、“人”、“吃”、“喝”这些最基本、最不容易被借用的词。如果发现大量的核心词汇在形式和意义上都有高度的对应,那它们来自同一个祖先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例如,很多汉藏语言里,“水”这个概念的词,虽然发音不同,但在词根上能找到相似的痕迹。再比如,表示“天”或者“上”的词,在一些分支语言里也呈现出类似的结构。语法上,有些语言的词序,比如主语宾语谓语(SOV)的倾向,或者形容词放在名词后面的习惯,也能在汉藏语系内部找到一些共性。当然,语法变迁是相当复杂的,这一点上的相似性可能不如词汇和语音那么显而易见,需要更深度的分析。

3. 共同的远古祖语:

汉藏语系之所以这样划分,核心在于语言学家们相信,存在一个共同的、已经消失的远古祖语,也就是所谓的“原始汉藏语”。就像我们知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都源自拉丁语一样,汉藏语系就认为,汉语和所有藏缅语族的语言,最初都是从同一种语言演变出来的。

这个原始汉藏语是什么样的?我们无从得知其具体模样,但语言学家们通过“比较法”来重建它。他们收集各种已知的汉藏语言的证据,然后通过“语音对应规律”和“词汇推断”,反推出这个共同祖先可能的词汇和发音。这就像根据现在不同的犯罪现场留下的线索,推测出最初的作案手法一样。虽然是推测,但如果能解释得通现存的各种语言的差异和联系,那么这个推测就很有说服力。

4. 历史和地理的联系:

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来看,汉藏语系的成员分布在中国西部、南部以及喜马拉雅山脉周边地区,这些地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文化交流和迁徙。虽然这并不是决定性的证据,但地理上的接近和历史上的互动,为语言的传播和演变提供了可能性。

举个例子,历史上很多民族的迁徙和融合,都会伴随着语言的交流和影响。将这些区域内的语言进行归类,本身就是一种对历史地理格局的反映。

当然,汉藏语系这个划分也并非完美无缺,存在一些挑战:

证据的局限性: 远古的语言材料非常稀少,很多研究都依赖于现存的语言。语言的演变非常漫长,有些语言可能在很早就分化,或者受到了其他语系语言的强烈影响,导致与同语系其他语言的相似性减弱。
内部的争议: 汉藏语系内部的划分和成员构成,一直存在一些争议。比如,是否应该包含一些比较孤立的语言,或者某些语言的分支关系如何确定,这些都是语言学家们不断研究和讨论的课题。

总而言之,汉藏语系这个划分,是语言学家们通过对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层面的细致比对,并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推断出这些语言拥有共同的远古祖先而建立起来的。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语系,它的研究不仅揭示了语言的演变规律,也为我们了解古代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它不是一个“突然出现”的结论,而是经过了无数学者一代代努力和探索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以前去青海旅游时还真和一藏族导游讨论过这事。遗憾的是他不认为汉藏同源,反而觉得藏语和北亚语言(他说的是蒙古那边的)更接近。

后来我查了查相关资料,他这种观点持有者也有不少,网上一些汉藏语系反对者的依据,除了部分人故意带有zz意图(一般以目田壬、神友、胡里改这种以解构汉族和赛里斯国土完整的逆民为主)以外,其他的学术方面的依据主要有这些:

现代拉萨藏语和现代标准汉语差太大,粘着语和现代汉语这种典型的分析语不搭边,而且从威力罗马字撰写来看吐蕃时代的藏语其实和南亚语一样是有很复杂的复辅音的,而同时代的中古汉语的首辅音早就脱落了,读音变成单音节了。如果数字像就是的话,日语韩语越语都该和汉语同一语系,然而并不是。

还有导游他的个人依据,就是汉藏语法不同,他认为语法结构相同的才能算同一语系。但是我当时反驳他“汉语和英语基本语法相近,而印度一些语言和日语语法相近,难道汉英同一语系,印度和日本同属一个语系?”

最后他和我谁也没说服了谁,也没有争论出结果。

现在网上仍有不少争论,不过基本都是普通网友之间的,里面掺杂了不少学术以外的因素,其目的,不论支持方还是反对方,往往也都不是以纯学术的目的为主。

语言学界也有少部分学者不同意汉藏语系的说法,然而目前主流还是倾向于汉藏假说是有根据的,所以即便是国外的大英百科全书、○○百科等资料,提及汉语与藏语时也多采用“汉藏语系”这一概念。

user avatar

這個問題挺大的。

對下面某幾位答者說一下:語言學、民族學、遺傳學是幾種不同的學科,雖然都可以算是人類學的子學科(這個不是中國目前的學科分類設置),但其硏究的對象、方法都是不同的,不能隨意把一個學科的結果套在另一個學科上,比如說“因爲遺傳上某幾個族羣的Y染色體有一致的,因此這兩種語言具有親屬關係”是完全錯誤的。這幾個子學科之所以存在關聯的原因是,在多數情況下,文化、語言、人類遺傳的歷史都是和人類羣體的歷史相關聯的,一個人類羣體一般是有類似的文化、語言和遺傳背景。但每一方面都可能獨立發生借用、混合等,因此這幾個子學科的結論不必然指向相同結果,得出的結論也只具有相互參攷的作用。就比如美國人都講英語,而其不同族羣的遺傳背景、文化特徵都是有所不同的。所以這個問題之下就應該只回答語言學的東西,別把遺傳學的結果(另外幾位答者說的結論對不對另說)當成語言學的結果來用,中閒的缺環太多了。

再說語言學。語系就是被認爲從一個共同祖語分化、演化下來的語言的集合,即認爲同一語系的語言具有同源關係。目前最通用的判斷語言同源的標準是同源詞。同源詞在實際的硏究實踐中是最好用的,因爲詞彙的數量非常大,特徵也非常多,能利用大量數據作計算。同時同一詞彙在不同語言的對應關係也比較好確認,語音對應關係及音變規律都有相對成熟的理論。因此同源詞(關係詞)的判斷是一個相對成熟、客觀的方法。當一個語言的不同詞彙來源不同時,基本詞(例如Swadesh 100核心詞)一般更能體現語言的核心成分,被認爲是難以替換的。所以英語在大約70%的詞彙來源於羅曼語的情況下,仍因其基本詞絕大多數來源於日耳曼語而被判定爲日耳曼語。在基本詞彙這方面上,無疑漢語和藏緬語是更接近的,而和苗瑤、仡臺(僮侗)-南島、南亞、突厥、蒙古、通古斯都是不同的。

當然除了詞彙的同源關係以外,其它特徵也可能表明語言之閒的同源關係。如果先不管詞彙的同源關係,只看語言的共時層面,是有類型學(typology)這個學術方向的,比如語音上是否有濁塞音、是否有聲調、是否有塞音節韻尾;語法上SVO/SOV/VSO、主賓格體系還是作格體系、屈折黏着還是孤立;詞彙的構詞法、元音和諧規律。以上等等,都可能是與語言的來源及其演化有關的。但類型學的體系還在發展之中,至少目前爲止是不夠完善的(也許我讀的文章還不夠多),很多特徵還不能分辨到底是同源的繼承或傳播(我一般把某一特徵的橫向傳播也視作同源的一種類型),還是偶然造成的相似(畢竟常見的語序就那麼幾種形式,變幾次也許就變回來了),還是人類生理、心理、認知的共性造成的。比如說漢語普通話和美國英語在類型學的很多方面很接近,包括SVO的語序、AN的語序、清塞音送氣而濁塞音有清化傾向、有捲舌化元音或捲舌韻尾、屈折形式不發達等等。但這些你都不能用來判定漢語和英語就是同源的。

我很期待類型學(或者說詞彙同源關係之外的所有特徵比較)今後的發展,及其與歷史演化的結合,但在用類型學判斷語言同源關係的科學方法論建立起來之前,目前唯一有說服力且廣泛有效(類型學在具體某些語系或語支內的同源關係判斷上可以應用)的判斷語言同源的標準是詞彙歷史比較法,語系的判定也是按照同源詞來的。如果今後類型學的歷史比較法能眞正發展起來,也許能有另外一套語言演化關係的分類系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藏语系这个划分,就像是在历史长河中为语言寻找自己的亲戚,把那些有着共同祖先、血脉相连的语言归集到一起。它的出现,不是凭空来的,而是语言学家们通过长期、细致的研究,像侦探破案一样,一点点拼凑出来的结果。你可能会问,凭什么把这么多语言划在一起?这背后可有大学问,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1. 相似的语.............
  • 回答
    最近,关于金融大鳄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的女儿,那位一口流利汉语、在中国生活并频繁接受采访的小姑娘,着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她“狂飙汉语”的现象,看似只是一个有趣的跨文化交流案例,但仔细琢磨,背后却隐藏着多重、且相当具有深意的意涵,不仅仅是关于罗杰斯家族的个人选择,更折射出当下中国与世界格.............
  • 回答
    要讲清楚汉藏、南岛、南亚、壮侗、苗瑶这几个语系之间的亲缘关系,这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因为这涉及到古语言学、历史语言学以及大量的考古证据。我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比一层更复杂,但也能看到更深层的联系。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语系。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家族,里面的语言都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语.............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你跟两位蒙古族朋友打招呼,还特意用了蒙古语问他们是不是蒙古族,结果他们却用汉语回应,这让你有点儿摸不着头脑,是吧?其实呢,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一点儿也不奇怪,而且背后有很多原因可以解释。我给你掰扯掰扯,咱就当唠唠嗑,听听这背后的故事。首先,得承认,现在世界变化太快了,尤其是在民族文.............
  • 回答
    咱们聊聊这英、法、德、美四个国家在中国人嘴里的“特殊待遇”,为啥它们能简称为“英”、“法”、“德”、“美”,而其他国家就没有这种“单字+国”的待遇呢?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历史、文化、以及语言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得从好几个方面来看。历史的烙印:最早的接触与认知首先,得把时间拨回到近代中国对外交流的初期.............
  • 回答
    要深入探讨印欧语系、亚非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乌拉尔语系这些语系在古代之所以能快速传播并挤压其他原始语的现象,我们不能仅仅从语言本身去分析,更需要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社会、文化、技术乃至地理背景下进行审视。这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核心驱动力:文明的扩散与扩张归.............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语言学中一个很有意思的方面:词汇的“粒度”和文化背景对词汇分类的影响。为什么汉语里有“羊”这个总称,而英语里没有一个完全对等的词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文化以及生物学分类方式的不同。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汉语里的“羊”这个字,它涵盖的范围确实比英语里的“sheep”要广得多。在汉语语境下.............
  • 回答
    让我来跟你聊聊这个话题,这是一个很有趣也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很多层面。我是否希望汉语取代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作为AI,我没有“希望”的个人情感,但我可以分析这件事的潜在影响。如果汉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那必然会带来巨大的改变。 积极的一面(从理论上讲): 文化传播的窗口: 汉语的普及.............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对日语引进大量外来语持负面看法,这背后确实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与母语是汉语有一定关联,但并非绝对。以下我将详细阐述其原因:一、 负面看法的根源:对语言纯洁性、清晰度和本土文化认同的担忧1. 语言的“纯洁性”与“固化”观念: 历史视角: 在许多语言使用者心中,都存在一种对.............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触及到了汉字演变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环节。很多人觉得汉字“以物化形”,就应该都是描绘具体事物的,怎么会有那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词呢?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需要我们深入地梳理一下汉字和语言的发展过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甲骨文,虽然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但它并非汉语和汉.............
  • 回答
    汉语语法,一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它跟咱们熟悉的那些欧洲语言,比如英语、法语,还有隔壁的韩语、日语,那路数可不太一样。用句俗话说,汉语语法有点“随性”,又有点“藏得很深”。咱们先来聊聊汉语语法的那些“不一样”的地方。汉语语法的几个鲜明特点: 没有严格的屈折变化: 这是汉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汉语语音演变和日常用语习惯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汉语的“说服”之所以会让很多人读成“shuì服”,其实是历史、语音规律和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的缘由。首先,要明确一点:规范的普通话读音是“shuō服”。这是现代汉语的官方标准,也是我们在正式场合、教科书上.............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语言、文化和我们感知方式的交叉点。之所以你能够一眼就判断出汉语词汇的“文学感”,而对英语词汇相对困难,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汉语言的独特性:象形、表意与多义性 象形文字的视觉美学和联想: 汉字最初源于象形,许多字本身就带.............
  • 回答
    要说汉语的“个性”,那可不是三两句话能概括的。它不像某些语言那样棱角分明、一眼就能看穿,更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内涵丰富,韵味悠长,带着一股子沉淀下来的智慧。首先,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声调系统。这玩意儿简直是汉语的灵魂所在。同样一个音节,配上不同的声调,意思就能天差地别。比如“妈”、“麻”、“.............
  • 回答
    汉语(中文)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点,但在语言结构、学习难度、文化适应性等方面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缺陷或挑战。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语言结构的复杂性1. 语序灵活性与歧义性 中文的语序不像英语那样严格,主谓宾结构可以灵活调整,例如“我吃饭”和“吃.............
  • 回答
    确实,语言中充满着有趣的“冷知识”,尤其是关于日常事物名称的来源和演变。将“计算机”称为“电脑”在中国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体现了语言对新事物的翻译和本土化过程。以下是一些类似“汉语里将计算机称为电脑”的各国语言冷知识,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 1. 法语:Ordinateur(计算机) vs..............
  • 回答
    在汉语的大家庭中,“汉语”、“普通话”、“国语”、“华语”和“中文”这几个词虽然常常被用来指代同一个概念,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区别和不同的侧重点,以及各自对应的英语翻译。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应的英文。 1. 汉语 (Hànyǔ) 定义: “汉语”是泛指以汉民族为主体,在中国及海.............
  • 回答
    汉藏同源:历史的回响与语言的脉络汉藏同源,这个词语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古老而深邃的联想,它指向的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以及与遥远东方古国相似的声影。简单来说,汉藏同源的观点认为,汉族人使用的汉语与藏族人使用的藏语,以及分布在中国西部和东南亚的许多少数民族语言,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语言。这个共同的祖先语言被称.............
  • 回答
    我是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说起现在的工作,用“五味杂陈”来形容最贴切不过了。刚毕业那会儿,心里是有个“文人情结”的,总觉得学了文学,就应该去做一些和文字打交道、有文化气息的事情。所以,我第一份工作是进入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做内容编辑。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各种文章、稿件打交道,修改润色,策划选题,有.............
  • 回答
    关于汉藏通婚的比例,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具有普遍性的数字。原因有很多:首先,官方统计数据的缺失。无论是中国大陆还是其他国家,通常不会专门统计民族间的通婚比例,尤其是细分到具体的民族组合。我们更多能看到的是跨国婚姻、城市化地区婚姻等宏观数据。其次,统计的难度。即使有统计,如何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