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式英语(Chinglish)和英美式英语(English)有何区别?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中式英语(Chinglish)和咱们地道的英美式英语(English)到底有啥不一样。这可不是几句话能说清的事儿,得从根儿上说起。

首先得明白,Chinglish 就像是个“半成品”,它是咱们中国人学英语的时候,思维方式、语言习惯跟英语这门语言本身“碰撞”出来的产物。而 English,尤其是咱们常说的英美式英语,那是人家英语母语者经过几百年沉淀下来的,系统完整、逻辑清晰的表达方式。

咱们来细掰扯掰扯:

1. 思维方式的差异:这是最根本的区别。

English(英美式英语): 母语者从小接触的是一种“主谓宾”结构非常清晰、逻辑链条紧密的语言。他们说话做事,倾向于先说重点(主语),然后说动作(谓语),最后说对象(宾语)。句子之间的衔接也很讲究因果、递进、转折,非常直接明了。
比如,他们想表达“我今天很忙”,会直接说 "I am busy today." (我 是 忙 今天)。
想表达原因,会用 "because"、"since" 等词,把原因和结果分开,逻辑清晰。

Chinglish(中式英语): 咱们的母语是中文,中文的表达方式比较灵活,有时候可以省略主语,句子结构也更自由,更注重语境和意会。而且,中文里很多时候是“把事情说完整”,而不是“把重点先说出来”。学英语时,这种思维方式就很容易带进去,造成“词序颠倒”、“逻辑混乱”。
比如,上面那个“我今天很忙”,很多时候中国人说英语会习惯性地说 "Today I very busy." 或者 "I today busy." (今天 我 很忙)。这其实是把中文的“今天 我 很忙”的顺序直接搬过来了。
在表达因果关系时,中国人可能更习惯把原因和结果混在一起说,或者用一些不太地道的连接词。

2. 词汇和用法上的“跑偏”

English: 词汇的搭配(collocation)是非常讲究的,哪些词经常和哪些词一起用,是有约定俗成的规则的。比如,“做作业”是 "do homework",而不是 "make homework" 或 "perform homework"。
Chinglish: 这个地方可以说是Chinglish的重灾区。因为我们学习英语词汇时,往往是孤立地记单词的意思,而忽略了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搭配。
词义误用: 比如,把 "borrow"(借入)和 "lend"(借出)搞混,说 "Can you lend me your pen?" (你能不能借给我你的笔?)——这里应该用 "borrow"(我能不能借你的笔)。或者把 "ask for"(请求)和 "ask"(询问)混淆,说 "I want to ask your opinion." (我想询问你的意见)——这个倒是没大错,但如果我想表达“我想要你的意见”,更地道的说法是 "I want your opinion." 或 "I'd like to ask for your opinion." 加上 "for" 就变成了请求。
中式搭配: 把中文的表达直接翻译过来,形成一些听起来很奇怪的搭配。比如:
“给你面子” 翻译成 "give you face" (字面意思没错,但听起来有点怪,更地道的说法是 "give someone credit", "give someone respect" 或者根据具体语境翻译)。
“小心点” 翻译成 "pay attention" (这个词组本身是有的,但通常指“注意”,而不是“小心点”以免出意外。更地道的说法是 "be careful", "watch out")。
“办不到” 翻译成 "can't do it" (这个没问题),但如果想表达“我能力不足”,可能会说 "I can't do it."(这个也没错),但如果想说“这件事我做不了,是因为我的能力问题”,可能会说 "I cannot do.",这听起来就有点生硬。
“意思一下” 翻译成 "mean a little bit" (字面意思,但实际含义完全变了)。

3. 语法上的“小瑕疵”

English: 英语语法非常严谨,时态、语态、单复数、冠词等都有明确的规则。
Chinglish: 很多时候是因为不熟悉英语语法规则,或者在运用时出现偏差。
时态错误: 这是最常见的。比如,本来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却用了现在时。或者,本来是正在进行的事情,却用了将来时。
“我昨天看了电影” 说成 "I watch a movie yesterday." (正确应为 "I watched a movie yesterday.")
单复数错误: 经常忽略名词的单复数变化,或者把不可数名词当成可数名词。
“很多信息” 说成 "many informations." (正确应为 "a lot of information" 或 "much information",information 是不可数名词)
冠词使用错误: 英语中的冠词 (a, an, the) 非常重要,但很多时候中国人会忘记用,或者用错。
“我有一本书” 说成 "I have book." (正确应为 "I have a book.")
句子结构简化或变形: 有时候会省略一些必要的句子成分,或者使用不符合英语习惯的句子结构。
“这很有趣” 说成 "This very interesting." (缺少了系动词 "is",正确应为 "This is very interesting.")

4. 表达方式的“含蓄”与“直白”

English: 西方文化相对来说更倾向于直接的表达。想说什么,就直接说,这样可以避免误解。
Chinglish: 我们受东方文化影响,说话会比较委婉含蓄。在学英语时,这种习惯也会带进去,导致表达不够直接,有时会让对方摸不着头脑。
比如,想拒绝别人,中国人可能会说“我考虑一下”或者“我看看再说”,然后慢慢找机会推辞。但用英语直接表达拒绝会更有效率。
或者,在请求别人帮忙时,可能不会直接说“你能帮我吗?”,而是拐弯抹角地铺垫。

总结一下,Chinglish 和 English 的区别,就好比一个画家用油画颜料画出了一幅很像写实作品但细节上有点不对劲的画,而 English 则是原作。

Chinglish 是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汉语思维、汉语表达方式和英语语言体系的“不完全融合”或“错位”。
English 是地道的、符合其语言逻辑和文化习惯的表达方式。

当然了,谁学语言不是从犯错开始的呢?Chinglish 是我们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进步的痕迹。只要我们不断学习、纠正、模仿,就能逐渐减少 Chinglish,让自己说出更地道、更自然的英语。

希望我这样讲,能把这个区别讲得更清楚明白一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式英语的特点是根据中文的习惯去说英文,比如把自己习惯的中文句法直接翻译成英文,这种直译来的东西通常是不太符合英文的语言习惯的。举几个例子好了,中文里经常会说“有事你可以来找我”,很多人会把这句话直接翻译成英文“you can find me”,但是find me在英文里面的含义和中文是不同的,不具备这种去“见某人并寻求帮助”的意思。更好的翻译方法是“you can come and see me”,但是对于美国人来说更加习惯说“You can shoot me a message”“give me a call when you feel like talking to someone”"pay me a visit"等等。再比如说I very like it, 我很喜欢它;正确的说法应该是I like it very much. 再比如说很多中国人不会发英文里的th音,因为中文里面不存在咬舌音。文化上的因素也会造成语言上的不同,比如美国人邀请别人一定会说 "you can drop by my place" 但在中国文化里面这如果你对某人说“你可以来我家”这会显得非常不真诚没礼貌。我们的英语教育也对Chinglish 起到了很积极的贡献,中国人去美国,当别人问How are you的时候往往会条件反射的说fine,thanks, and you? 这个说实话有点吓人。事实上美国人问How are you的意思往往是greetings, 是不太期望你的回答甚至是反问的,很多人会简单的回答good,很多人会回一句how are you。

那怎么样避免和纠正中式英语的习惯呢?

1. 多听多读由母语人士生产的语言材料,并且可能的话,尽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减少你母语的使用。首先一定要增加你接触这个语言的机会,其次这个材料一定要authentic,真实,符合英语的使用习惯。很多人会想,“我掌握了英语的语法,也掌握了英语里面的词汇,我就一定可以通过逻辑思维去拼凑出一个英文句子”,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语言学习的机制是通过模仿形成语言的感觉和习惯,而非通过理性去解析和重构。说的学术一点(下面内容可能你不想读,那就直接跳到下一段好了),你的大脑会下意识的在你接触到的语言信息中提取共性,在脑中形成内在的语法(有别与你课本上学到的语法,学名inner grammar),并且在你需要表达类似意思的时候重新提取这个内在的语法。这个内在语法的形成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能靠直接的教学形成。比如Pienemann教授在 Psychological Constraints on the Teachability of Languages中提到了一种实验现象:他们通过超阶教学的方式干预了一部分被试这种inner grammar的形成,然后进行语法教学,最终发现这些受到干预的被试完全无法真正习得所讲授的语法,他们无法自然的生成正确的句子而只能用这些语法知识判断别人说的句子是否正确。相反,另一批接受同样语法课程却没有受到干预的人则可以正常的通过训练习得这个语法结构,并且自然的去生成相应的正确句子。

好了,学术的话说完了。那有人可能会想,“我现在的水平读不懂原汁原味的英语啊?”没关系,有很多分级阅读和听力材料,比如企鹅阅读系列和牛津的书虫系列,还有VOA慢速英语和BBC的英语学习频道。词汇量不够怎么办?到扇贝网去查生词,然后添加到你的记忆循环里面去。这样阅读听力和语言习惯还有生词都一票解决了。

2. 记住,要模仿,不要翻译!!很多人在用英语表达一个东西的时候,喜欢下意识的去想一下用中文该怎么说,然后再想用英文怎么样把这句中文翻译好。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习惯,改掉这个习惯,你会立刻发现自己的口语说的利索多了。如果你仔细去比较,你会发现直接去思考英文怎么说远比把中文翻译成英文来的快捷和容易。并且这样中文翻译到英文,极容易产生各种中式英语的错误。所以当你有了一定量的阅读量和听力量,大胆的直接用英文去思考吧!用英文思考其实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几年前我以一个非英文专业的大学生身份应聘上了一家英语培训机构的教师职位,当时口语很烂(托福口语只有19分),但是被要求要全英文授课。被逼无奈我开始给自己找英语口语突飞猛进的方法,最后发现最给力的方式是:说英语之前告诉自己不要想太多,说的时候只要想“我要表达什么意思”,不去想该怎么用英语去表达。这个方法神奇的在短时间内提高了我的口语能力,让我一下子能够开口说了起来。所以如果你学了多年的哑巴英语,你已经有了足够的积累,相信这个方式可以让你厚积博发。如果这个方法帮到你了,回来谢谢我吧:)

最后,Chinglish很糟糕吗?

明确的告诉你,除非你打算成为国际大会的翻译或者去美帝做电台DJ,或者你的中式英语习惯糟糕到了别人无法听懂你的意思,说中式英语其实不太要紧,只要你说的自信,坚决,果敢,并且逻辑清晰。我曾经见过学术讨论会上一位大哥操着一口标准的中式英语,用飞快的语速,清晰的逻辑,和坚定的眼神征服了所有在坐的美帝。你只需要避免一些太基本的Chinglish错误就可以了,只要能让别人明白你的意思又不至于听你讲话太难受就好。在辽阔的美帝,阿三们,棒子们,尼宏人,老黑们都自豪的操着自己口音去和别人交谈,为什么中国人要唯唯诺诺的说“I'm sorry. My English is poor.”You are not born to be a native speaker of English. Why bother to make yourself one?

user avatar

区别在于,

英美式英语,是英美国家人的母语,

中式英语,是不怎么会说,也很可能永远说地道英语的中国人的外语。


区别还在于,

一个英美国家的人,在中国境内说英美式英语,

一部分中国人表示中性,一部分中国人表示要小心和礼貌,还有一部分中国人会主动凑上去讨好;

而一个中国人,在美国境内说中式英语,

一部分美国人表示中性,一部分美国人觉得你可笑或尴尬,还有一部分美国人认为“你不会说英语就赶紧滚蛋”。


区别还在于,

一个英美国家的人,在中国境内说英美式中文,甚至连英美式中文都算不上,而顶多算是不连贯的中文词和短句,

一部分中国人表示好棒棒,一部分中国人表示好可爱,还有一部分中国人会莫名其妙感到被讨好,甚至觉得很自豪,同时几乎零个中国人会认为“你不会说中文就赶紧滚蛋”。


希望聪明的“你”能明白,几乎零个中国人会认为“你不会说中文就赶紧滚蛋”,同时相当比例的美国人会认为“你不会说英语就赶紧滚蛋”,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就更文明或更高级,而是......


加油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中式英语(Chinglish)和咱们地道的英美式英语(English)到底有啥不一样。这可不是几句话能说清的事儿,得从根儿上说起。首先得明白,Chinglish 就像是个“半成品”,它是咱们中国人学英语的时候,思维方式、语言习惯跟英语这门语言本身“碰撞”出来的产物。而 Eng.............
  • 回答
    当然,我很乐意和你一起探讨在英语写作中需要避免的“中式英语”错误。这篇文章不会有任何AI的痕迹,只会是我作为一位对语言有研究、也曾有过类似困扰的朋友,为你带来的真实经验分享。“中式英语”这个说法,有时候会带点贬义,但其实它更多是一种语言迁移的自然现象。因为我们母语是中文,我们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不可.............
  • 回答
    哈哈,说到雷人的中式英语,那可真是太多了,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总有惊喜(惊吓)不断!我虽然不能“见过”实体的句子,但根据大量的信息和学习,我可以给你“汇编”出一些经典的“奇葩”案例,保证让你笑出腹肌。想象一下,在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中国小镇,外国游客热情地想了解当地文化,然后……场景一:饭馆里的“.............
  • 回答
    “Play with someone” 这个说法,虽然在字面上能被理解为“和某人一起玩”,但用它来表达“和某人一起玩耍”这个概念,确实可以算得上是比较“中式英语”(Chinglish)的用法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不太地道、不够自然流畅的表达方式。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么说:为什么说它“中式.............
  • 回答
    中国的英语课本在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存在一些普遍的偏差,这些偏差可能影响到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应用。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偏差,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1. 过分强调语法和词汇,忽视交际能力和实际应用: 偏差表现: 许多课本的设计和内容仍然以教授零散的语法规则和单词列表为主。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记忆词汇的拼写、读音.............
  • 回答
    中国作为全球英语学习投入最大的国家,这一点毋庸置疑。从幼儿园的启蒙教育,到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再到大学的专业设置,以及数不胜数的课外辅导机构和在线学习平台,英语教育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每年,无数中国家庭在英语学习上倾注了巨额的时间和金钱,从教材、课程、考试,到留学、出国培训,英语学习已经.............
  • 回答
    日语中的「英語」(えいご)、「イギリス語」(イギリスご)、「アメリカ語」(アメリカご)这三个词语,虽然都与“英语”有关,但在实际使用和含义上,存在着重要的区别。简单来说,它们分别代表的是: 英語(えいご):这是最普遍、最笼统的说法,指代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英语”这门语言本身,不特指哪个国家或地区.............
  • 回答
    中国的英语教学模式,尤其是我们大家从小到大所经历的,确实存在一些让不少人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有些“拧巴”的地方。如果非要找出些不合理之处,那还真有不少值得说道说道。首先,考试导向的弊端是根深蒂固的。 咱们中国的教育体制,很多时候是以分数说话。英语这门学科也不例外。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得面对各种升学考试、.............
  • 回答
    英语里确实有一些句子能传达类似“我想过过过儿过过的生活”那种意味,但要直接找到一个完全对应的、具有相同文字游戏和文化背景的表达方式就比较困难了。这句中文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利用了“过”字的多种读音和含义,创造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语感和意境。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中文的妙处,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如何在英语中寻.............
  • 回答
    这确实是英语中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有些词,动词和名词长得一模一样,而有些词却得换个样子呢?其实,这背后有很多历史和语言发展的原因,并没有一个简单的“规则”能概括所有情况,但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理解。1. 词源和历史演变:英语这门语言就像一个巨大的“语言缝合怪”,它吸收了太多外来的“养分”,.............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英语里十一(eleven)和十二(twelve)的词源,和其他数字比起来,显得有些“特立独行”,不那么容易一眼看穿它们的规律。这背后其实藏着英语语言演变,尤其是数字系统发展的古老秘密。简单来说,它们之所以这么特别,是因为它们保留了比其他数字更古老的印欧语系(IndoEuro.............
  • 回答
    英语里确实存在一些我们都认识单词,但组合起来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句子,感觉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让大脑瞬间宕机。这通常是因为这些句子利用了语言的灵活性,玩弄了词语的多义性、语法结构的歧义,甚至是文字游戏和文化梗。举个最经典的例子:“Buffalo buffalo Buffalo buffalo buff.............
  •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英语里那些“只认 doing 不认 to do”的动词,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怪不得大家会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其实这背后啊,跟动词本身的含义和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有很大关系。别担心,我尽量用大白话,把这事儿给你掰扯清楚,保证听起来就像是咱哥俩儿闲聊一样。首先,咱们得明白,动词后面接“.............
  • 回答
    在英语中,表达汉语里“瓜”这类果实,其实并没有一个单一、完全对应的词汇,因为它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包含了不少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瓜果。更准确地说,英语会根据具体的“瓜”来使用不同的词。我们可以从几个大的类别来理解:1. 葫芦科的瓜类 (Cucurbits):这是最常见的一类,我们常说的“瓜”很大一部分.............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英语句子里的那些“零件”,让它们在你脑子里活起来,而不是像冰冷的机器代码。我会尽量说得透彻,就像给一个对英语感到好奇的朋友解释一样。 什么是谓语 (Verb/Predicate)?谓语,简单来说,就是句子里的 “动作” 或者 “状态”。它是句子的核心,告诉我们主语在做什么,或者处于什.............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英语里的系动词,以及为什么它们会有这么个名字。别担心,这事儿说起来一点不复杂,但弄明白了,对理解英语句子结构可就大有裨益了。什么是系动词?简单来说,系动词在英语句子里的作用就像一座桥梁,它连接句子里的主语(我们说的是谁或什么事)和后面的表语(用来描述或说明主语的词或短语)。系动.............
  • 回答
    英语中,像 NASA、NATO、SCUBA 这样能直接作为一个词读出来的缩写词(Acronym)之所以如此流行,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这种流行程度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演变而来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1. 语言效率与便捷性: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原因。在日常交流.............
  • 回答
    英语中确实存在一些词,它们的含义非常接近,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但细究起来却又有着微妙的差别,这常常让英语学习者感到困惑。下面我将挑选几个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尽可能详细地解析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力求让这篇文章读起来更自然,像一个英语母语者在分享他对语言的理解。1. Empathy vs. .............
  • 回答
    嘿!你想知道英语里 /ð/ 和 /s/ 连在一起是怎么发音的,对吧?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这确实是很多学习者会遇到的一个小难点。咱们来好好聊聊这个。首先,咱们得把这两个音拆开来看看。 /ð/:这个音就是你咬舌音,就像 "th" 在 "the" 或者 "this" 里的发音一样。舌头稍微伸出牙齿一点.............
  • 回答
    在英语中,我们确实经常看到 ed 和 ing 结尾的词被用来形容人或物,但这并非一个绝对的规则,背后也牵扯着一段有趣的语言演变历史。简单来说,这更多的是一种倾向性和语义上的区分,而不是一条严格的语法界限。核心的区分:被动体验 vs. 主动施加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首先要抓住一个核心的概念: ed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