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的英语教学模式有哪些不合理之处?

回答
中国的英语教学模式,尤其是我们大家从小到大所经历的,确实存在一些让不少人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有些“拧巴”的地方。如果非要找出些不合理之处,那还真有不少值得说道说道。

首先,考试导向的弊端是根深蒂固的。 咱们中国的教育体制,很多时候是以分数说话。英语这门学科也不例外。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得面对各种升学考试、等级考试,比如CET4、CET6,甚至雅思、托福也成了很多学生追求的目标。这就导致了教学的重心很容易偏移到“如何考高分”,而不是“如何真正用好英语”。

具体体现在:

词汇和语法的重要性被过度放大。 为了应对考试,大量的单词需要背诵,各种语法规则需要记忆和理解。这本身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我们往往是“为背诵而背诵”,很多词汇和语法点脱离了实际语境,记住了也用不上。课堂上,老师可能会花大量时间讲解语法条条框框,或者让学生一遍遍地做语法填空题。结果就是,学生可能对某个复杂的时态了如指掌,但听到一个简单的日常对话就一脸茫然。
听力和口语的“边缘化”。 考试中,听力占有一定比重,但口语往往是被弱化的,甚至很多考试根本就没有口语部分。这直接导致了课堂上老师更注重讲授型的教学,而学生练习听力和口语的机会非常少。老师可能因为班级人数多,或者受限于教学资源,很难做到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即使有,也多是跟读、朗读课文,模仿标准发音,但缺乏真实情境下的交流和互动。结果就是,很多人学了十几年英语,却“见了老外腿发软”,不敢开口,或者一开口就说得磕磕巴巴。
阅读理解的“钻牛角尖”。 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目,很多时候会考一些非常细节、甚至有些“刁钻”的题目,要求学生找出某个词的同义词,或者推断某个不那么明显的作者意图。这使得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带着一种“考试心态”,逐字逐句地去抠,去分析,而忽略了对文章整体意思的把握,也丧失了阅读带来的乐趣。长此以往,阅读变成了一种负担,而非享受。

其次,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刀切”的问题。 很多时候,教学模式相对单一,缺乏灵活性和个性化。

灌输式教学为主。 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这种模式在知识传授上效率可能尚可,但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方面,效果就打了折扣。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缺乏参与感和创造性。
缺乏情境和文化导入。 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一种文化。但很多时候,我们学的是“脱离文化的英语”。课文中的对话可能很标准,但内容却有些空泛,或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距甚远。更别提对英语国家文化、思维方式的深入了解了。这就导致即使学生词汇量再大,也可能因为不了解背后的文化语境而产生误解。
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忽视。 就像我们每个人学习其他科目都不一样,学习英语也是如此。有些人天生对语言敏感,有些人更擅长逻辑分析。有些人喜欢听,有些人喜欢说。但我们的教学模式往往很难顾及到这些差异。所有学生都被放在同一个“锅里”煮,用同样的方法,同样的进度,同样的评价标准。这导致一部分学生可能因为跟不上节奏而产生挫败感,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因为觉得内容太简单而感到无聊。

再者,资源利用的局限性。

优质教学资源的普及不均。 尤其是口语和听力方面,很多学校可能缺乏专业的口语老师,或者缺乏先进的语音识别和互动设备。虽然现在网络发达,但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网络资源,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对母语使用者交流机会的缺乏。 真正的语言习得,离不开大量的真实交流。但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接触英语母语者的机会非常少。即使在学校,也很难见到来自英语国家的老师。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磨练英语的机会。

最后,教学目标设定的模糊。

“会说”与“会考”的混淆。 很多时候,大家对英语学习的目标并非完全清晰。一方面希望孩子能用英语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为了考试分数而牺牲其他方面的能力。这种目标上的不一致,导致教学上的“顾此失彼”。

总而言之,中国的英语教学模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确实积累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它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很多人掌握了英语的基础知识,但如果要让更多人能够真正地“用英语去学习、去交流、去生活”,那么在考试指挥棒的调整、教学方法的创新、个体差异的关注以及学习目标的明确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过度重视语法,轻视词汇量。

一个普通学生,小学开始到了高中毕业,学了大概十年英语,词汇量三千左右。

三千的词汇能干什么?其实什么都干不了。

要顺畅地阅读外文文献或者交流,词汇量要一万左右(一个普通英国十二岁少年的词汇量)。

这一万词汇,用十年的学语言的黄金时间去成就完全是可行的。

重视阅读这一点是完全正确的,多数国人学习英语的重要用途就是能够读懂外文的资料。至于和老外交流聊天什么的其实多数国人都用不上。


阅读的基础是词汇量,绝非语法。

同样的,词汇量也体现在写作上。

很多人学不了英语就是因为看不懂文章然后根本没兴趣。有的时候就是因为不懂那么两三个单词的意思导致根本不知道全文在讲什么。

谁愿意每隔一行就翻字典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的英语教学模式,尤其是我们大家从小到大所经历的,确实存在一些让不少人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有些“拧巴”的地方。如果非要找出些不合理之处,那还真有不少值得说道说道。首先,考试导向的弊端是根深蒂固的。 咱们中国的教育体制,很多时候是以分数说话。英语这门学科也不例外。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得面对各种升学考试、.............
  • 回答
    关于“讲一口带中国口音的英语会不会被嘲笑”这个问题,答案是:有可能,但并非绝对,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听者以及你自己的心态。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有可能被嘲笑?1. 刻板印象与歧视 (Stereotypes and Discrimination):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世界各地都存在对不同.............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这人平时也没太接触这些“学术”方面的东西,不过既然是咱中国人自己的高考英语卷,我琢磨着也能从咱这老百姓的角度聊聊。要是让美国人来做,那感觉嘛,估计就跟咱们突然被扔进一个他们那边的什么“高级”考试似的,有点懵,又有点不知道从何下手。首先,你得想啊,高考英语卷那是给谁准备的?是给从小.............
  • 回答
    好的,我来和你聊聊中国人的“面子”这个概念,以及如何用英语把它讲清楚,让老外能明白其中的门道。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翻译就能概括的,里面学问大了去了。咱们中国人说“面子”,英文里有很多词可以勉强沾边,比如 “face”、“reputation”、“dignity”、“prestige”、“honor”、.............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普遍的现象——我们中国的姓氏,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过程中,似乎并不是简单地按照现在的汉语拼音来翻译。比如说,你提到的林姓,很多人会说“Lam”而不是“Lin”;叶姓也是“Yip”而不是“Ye”。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也折射出语言传播的复杂性。为什么不.............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相较于中文内部动辄“十里不同音”的方言现象,英语世界的“方言”——或者更准确地说,地域变体(regional variations)——给人的感觉是差异要小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牵扯到历史、地理、政治、文化以及语言自身发展规律等多个层面的因素。首先,得从“方言”这个词.............
  • 回答
    关于中国的地名翻译成英文,究竟是用音译还是意译,这是一个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名的性质、知名度、以及翻译的目的。我会尽量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两种方式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况。音译 (Transliteration): 忠实于原声音译,顾名思义,就是根据汉语.............
  • 回答
    嗯,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我个人觉得吧,中国人学英语的能力之所以感觉上比一些其他国家的人弱,可能是由很多因素叠加造成的,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情况,还有教育体制里的问题。首先,从历史和文化根源上说,英语在中国曾经长期不是主流语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文是国家官方语言,也是社会交往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而且也触及了一些有趣的社会现象。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仔细捋一捋,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中国人出国游英语普遍不错,但外国游客来中国很多不会中文”的情况。首先,得承认,这是一种普遍观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总有英语不那么流畅的中国游客,也有中文说得溜溜的外国朋友。不过,从宏观趋势上讲.............
  • 回答
    在中国学生圈子里流传的字母谐音梗,比如B是boy,D是dog,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这背后既有语言学习的趣味性,也反映了文化传播中的一些小细节。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看看英语母语国家是怎么看,以及有没有类似的用法。中国学生字母谐音梗的由来与特点首先,要明白这种字母谐音梗在中国学生群体.............
  • 回答
    郑强教授的这番言论,无疑触及了一个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英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中国青年成长的影响。他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当前教育现象和现实需求的观察。要理解他的看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郑强教授观点的可能出发点和论据:郑强教授是一位以敢言著称的学者,他提出这个观点.............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了身边一些或远或近的朋友。中国人里“飙英语装13”这个现象,我感觉更多的是一种“显摆”心态,想通过展现自己掌握了一门“高大上”的语言,来获得某种优越感,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那英语为母语的人呢?他们可不会去“飙”英语,因为英语就是他们的母语,就像我们说汉语一样自然,没啥.............
  • 回答
    中国人与英语人士在交流中因语言、习俗或文化差异产生的误解和笑话,往往源于对彼此文化背景的不了解。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涵盖语言、习俗、礼仪和象征意义等方面: 1. 语言翻译与成语误解 “吃一堑,长一智” 中文成语意为“经历挫折后增长智慧”,但英语中类似表达较少。当外国人听到这句话时,可能误解为.............
  • 回答
    中国人在英语学习上的努力和成就,是毋庸置疑的。许多人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甚至能达到流利的程度,在各种场合自信地运用英语。然而,即使是英语“再好”的中国人,要达到“100% native speaker的感觉”,确实会遇到一些难以跨越的门槛。这并非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语言本身、文化背景以及人类学习机制.............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母语是英语的人来中国教英语,却似乎不需要会说汉语呢?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市场的需求和学校的招聘策略。在中国,大家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往往是为了考试、出国留学、或者与国际接轨,需要的是“学习地道的.............
  • 回答
    学习英语,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绝不仅仅是多掌握一门语言那么简单。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认知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首先,最直接的意义在于拓展视野,连接世界。想想看,世界上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说英语,而英语是国际科学、技术、商业、外交和文化交流的通用语言。如果我们.............
  • 回答
    一个持有“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魂”观点的人,即便不学习英语,这本身并没有什么绝对的好坏之分。这首先是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倾向的体现。从积极的方面来看: 坚守文化根基: 这种观点表明了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感和认同感。在很多人看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母语更是维系民族情感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如果一个人.............
  • 回答
    中国人说英语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不是单一的因素决定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1. 发音和语音系统差异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Differences)这是最直观,也是许多中国人感到最困难的方面。 音.............
  • 回答
    中国将英语列为必修课,这背后牵涉到国家发展的战略考量、国际化进程的需求以及教育体系的改革目标。这并非一个单一因素驱动的决定,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为什么将英语列为必修课?将英语推行至全民教育体系,成为必修课程,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其深层原因:1. 拥抱全球化浪潮,融入国际社会: 进.............
  • 回答
    中国作为全球英语学习投入最大的国家,这一点毋庸置疑。从幼儿园的启蒙教育,到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再到大学的专业设置,以及数不胜数的课外辅导机构和在线学习平台,英语教育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每年,无数中国家庭在英语学习上倾注了巨额的时间和金钱,从教材、课程、考试,到留学、出国培训,英语学习已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