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郭树清说的炒作外汇、黄金及商品的很难发家致富,正像押注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人最终会付出沉重代价?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郭树清这番话,从几个角度掰开了揉碎了分析分析。他这话啊,说得挺实在,也挺有“老江湖”那种洞察力。简单来说,他点出了两个重要的投资逻辑:风险与回报,以及市场周期的不可预测性。

首先,他说“炒作外汇、黄金及商品的很难发家致富”。这话说得是相当有讲究的。为啥这么说呢?

1. 高波动性与零和博弈的本质: 外汇、黄金和商品,这些市场都是极其活跃的,波动性非常大。你可以想想,一天之内,汇率、金价、油价能涨能跌多少?这不像买房,虽然也有波动,但它是一个相对更“慢”的市场。炒外汇、黄金和商品,更像是短兵相接,你赚的钱,很大概率是别人赔的钱,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零和博弈。在这种环境下,想要稳定且持续地“发家致富”,需要的不仅是知识和技巧,更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风险控制能力,以及一点点运气。大多数人,尤其是缺乏经验和资金的人,很容易在快速的波动中迷失方向,频繁交易,止损止盈不坚决,最终把本金亏得差不多了。郭树清这话是在提醒大家,这类市场虽然有机会,但陷阱更多,不是新手村该待的地方。

2. 信息不对称与专业门槛: 国际外汇市场、黄金期货市场、大宗商品市场,它们的定价逻辑复杂多样,受到地缘政治、宏观经济数据、供需关系、甚至天气的各种因素影响。普通投资者很难获取到最及时、最全面的信息,也很难理解这些信息背后真正的含义。而那些在这些市场里游刃有余的,往往是大型金融机构、对冲基金、以及拥有大量专业团队和先进技术工具的交易者。他们有信息优势、技术优势、规模优势,普通人拿什么去跟人家拼?这就像你去跟职业棋手下棋,你可能会赢一盘两盘,但想靠这个吃一辈子饭,难度太大了。

3. “炒作”二字的关键: 郭树清用的是“炒作”这两个字,这很重要。炒作往往意味着投机、短期行为,而不是基于价值投资的长期持有。如果你是做国际贸易的,需要换汇,那自然会涉及外汇市场;如果你是做黄金首饰生意的,会关注金价。但如果你只是抱着“今晚黄金要涨,明天人民币要跌”的心态去追逐短期利润,那就是典型的投机了。而投机性的“发家致富”,往往伴随着高风险,成功率低,并且很容易陷入“越亏越想捞回来”的恶性循环。

接下来,他把这比作“押注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人最终会付出沉重代价”。这话更是说到了点子上,而且是与我们很多人息息相关的生活经验。

1. 市场的周期性与均值回归: 任何一个市场,只要存在,就一定会有周期。没有哪个资产的价格会只涨不跌,也没有哪个资产会只跌不涨。这是自然规律,也是市场运行的必然。房地产市场尤其如此。历史上,很多地方的房价都经历过暴涨和回调。那些认为房价永远涨,并且把所有资产都押在房产上,甚至加杠杆去购房的人,一旦市场进入下行周期,他们就会面临巨大的压力。

2. “押注”的风险: 郭树清用的“押注”这个词非常形象。押注意味着你把所有的筹码都压在一个结果上,一旦这个结果不如预期,你就会损失惨重。对于那些认为房价永远不会跌的人来说,他们其实是在对市场做单边押注。他们忽视了市场波动性,忽视了宏观经济变化、政策调整、人口流动等可能影响房价的因素。当他们把大部分财富甚至贷款都投入到房产中,并且坚信它只会涨,那么当房价出现下跌时,他们的财富就会缩水,还可能面临无法偿还贷款的困境,这就是他说的“沉重代价”。

3. 风险控制与资产配置的重要性: 这句话也在提醒我们,投资需要分散风险,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而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市场的不确定性,对任何资产的价格都不能产生“永远不会下跌”的迷信。保持对市场的敬畏之心,理解风险与回报并存的道理,进行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才能更好地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

总的来说,郭树清的这番话,是站在金融监管者的角度,对普通投资者发出的一种善意的提醒和警示:

对于外汇、黄金、商品这类高波动、专业性强的市场,普通人要谨慎参与,将其视为投机而非发家致富的可靠途径。
对于房地产这类资产,也同样存在周期性,不能对其价格趋势产生“永远不会下跌”的幻想,过度依赖或投机其中的风险需要警惕。

他用一个大家更能理解的房产例子,来解释前一个相对抽象的金融市场风险,这种沟通方式非常接地气,也很有说服力。这其实是告诉大家,不要被短期的市场热点或某种单一资产的上涨蒙蔽了双眼,要理解金融市场的基本规律,保持理性和审慎的态度去管理自己的财富。这对于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引导居民进行更健康的投资理财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们要往好处想。

1不能“炒作”外汇、黄金及其他期货商品,意思是购买外汇和黄金的“刚需”群体应该予以保护。

2不能炒作“外汇、黄金及其他期货商品”,意思是可以炒作别的,比如姜你军、蒜你狠、豆你玩。

3“很难”发家致富,意思是总有一小部分“有能力”的人会发家致富,当然肯定不是你。

4很难“发家致富”,意思是很容易混个温饱、喝口剩汤,总比打工挣得多。

5“押注”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人,意思是别光买房子,也得投资点基金股票信托啥的。

6押注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人,意思是可以快进快出。

7押注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人”,意思是地方政府除外。

8“最终”会付出沉重代价,意思是那一天还早着呢。

9最终会付出“沉重”代价,意思是这里水太深,你把握不住,听你郭叔一句劝。

10最终会付出沉重“代价”,意思是你就是这个代价。

11既然郭是央行和银保监会的领导,意思是财政部坚决反对……

user avatar

草率了,这人是庄家,我没有认真调研

2017年2月24日,郭树清转任中国银监会第三任主席。

此处原答案,留此为戒



一个东西之所以那么多人乐此不疲,前呼后拥,必有其利之所在。

倘使人人都倾家荡产,一夜赤贫,谁又会愚不可及往火坑里跳呢。

所以外汇,股票,黄金,比特币,房地产,肯定是有人确确实实靠这个发家致富,才会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

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你何时见过各大媒体被塞尔猜想霸过屏幕?又何时见过痴男怨女为阿兰·巴迪欧疯狂尖叫?

无利不图早,人头攒动之处必有厚利,只是孰得,孰失,难有定论。

是以,聪明之人,不会去买赌石,挖金矿,而是开个旅馆,卖个铁铲。管谁买到冰种,任谁挖到黄金,他们的买卖稳赚不赔。

股市里,搞基金的用客户的钱去抄股票,赢了有利得,输了有佣金,

币圈里,买矿机和显卡,币涨币跌,矿机总有人买。

房地产,庄家把地待价而沽,房价高卖得高,房价低卖得低,稳赚不赔。

……

金融房产,币圈外汇,多少英雄好汉,多少智高才绝。普通人掂量掂量,自己是有内部消息,还是懂市场方程,是会用神经算法,还是能左右舆论?

都不行?凭什么就能躺着把钱挣了?运气?

还是挑点儿务实的,抱住庄家大腿,与庄家同进退才是上策。

至于这些经济学家,金融专家,如果真能预知未来,看定涨跌,你猜他还会不会在人前人后摇唇鼓舌?

压上身价,加上10倍杠杆,哪怕每次盈利6%,精准操作12次就能资产翻倍,净赚10倍身家。就算一年只操作12次,不出10年,资产翻1000倍,100万变10亿,挣钱挣得手都酸,多少美女香槟游艇在那里等着,哪里有时间跟你谈发家致富的道理?

一言以蔽之,跟紧庄家。

user avatar

还记得2018年郭主席关于投资收益率的警示,“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超过10%就要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有的人听了早早把P2P中的钱取出来,有的人没听至今仍有千亿级别的没有兑付。有时候他只是用一些更直白的方式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奈何房地产牵扯的利益太多,不是几个人说几句话,干几件事就能扭转的,断人钱财如伤人父母,房地产涉及的利益方太多,既是地方筹集资源的平台,2020年就8万亿以上的卖地收入,试味消费相关税、个人所得税到地方手里的能有此规模?一切以经济增长为考核指标,要刺激经济增速见效最快的就是货币供应,那么作为金融机构的银行利息也牵扯其中,房地产和投资者的利益更不用说,哪一个都是万亿级别的利益攸关。不过我们正处密调控的时期,政策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也越来越逼近核心,我们将分三个部分来讨论,仅做参考。

第一部分:房地产牵扯的事情太多,让大家押注在过去十几年屡试不爽!

房地产即是居民居住需求,也捆绑区域公共资源,阶级掉落担忧与内卷导致靠前的教育资源永远是紧缺的,人们总是尽最大可能让子女获得更靠前的资源,稀缺必然带来竞争价高者得。而有些人也看在眼里,即使自己不是需求者,也会去参与到这个游戏中,因为只要公共资源还与区域公共资源捆绑,就不怕后来者不高价接盘,又给房地产附加过高的金融投资属性,房地产的居住与金融属性并存,所谓的房住不炒说的就是降低金融属性,从投资角度,一没有剥离公共资源的捆绑,二没有增加投资者的持有成本,金融投资属性短期内很难降下来,投资者与投机者也很难区分。

房地产又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撑,2020年仅土地转让金一项带给地方的收入就高达8万亿,对地方来说,个税、消费税根本不够看,过去十几年的经验,土地转让金收的越高,地方手里的筹码越多,部分城市乘着风口迅速升级产业结构,建设高铁网络,年轻人口大幅流入,又增加了潜在的购房者,地卖的更高,当然更多的小城市由于眼界和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有限,钱不能有效的用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上,人口流出但仍有附近农村人口来补偿,财政收入逐渐对卖地产生极强的依赖性,六七十占比很正常,高房价与地方利益形成捆绑,年轻人进程买房准确来说也是一种投资,钱用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上,城市收的进城税未来以就业薪资机遇、公共资源投入的方式返还回来,但预计多数城市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年轻人在选择城市时应该要多调研一下。回归正题,地方短期内很难戒掉依赖已久的土地转让金,有时候会和宏观政策相相悖。

房地产与货币供应速度密切相关,读者经常听到的印钞,本质不是印出来的,即使开启核动力,印出来不依赖商业银行借出来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每个人到银行办理房贷车贷是一个“印钞”过程,所以原则上来说,大家整天喊的大放水其实很多人都参与其中,央行通过调节利率来控制水龙头大小,除了企业部门加杠杆,居民部门借钱规模和杠杆率涨的更快,都是在直接简介的参与大放水,结果也是如此,政策主导的扩张性货币周期,政府部门的杠杠率至少从明面上控制的很好,反而居民部门的大幅度增加,很多人总说地方政府的隐形杠杆率高,其实真正困难的是居民部门,他们隐形杠杆也不低!回归正题,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初衷是刺激经济增速,虽然副作用明显,但过去总是在经济增速疲软时很难抵住诱惑拿出来用,大家有的是无奈、有的则是热情很高,每次都会参与到大放水的印钞中去,毕竟经济增速一直都是发展核心指标之一。

第二部分:房地产泡沫逐渐失控与现在的城市房价分化

从利益角度出发,房地产会自发把人群分成两类,一类是有房的,另一类是没房的,有房的又分为自住和投资,不管说的话多么高尚,人们在关键时候都是屁股决定脑袋,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发,问题是过去十几年三次大的房地产大涨周期,看涨的都是天平倾斜的一方,这就导致大家不管以前干什么的,越来越只认房子作为财富储藏和价值投资的工具,居民财富流向单一,消费占比反而在经济大发展下越来越低,一个人的支出是另外一个人的收入,房子更单一的流向导致了奇怪的现象,生意是越来越难做,原则上人们的收入压力会导致购房困难,但现实中需求极其旺盛,这就牵扯出来第三个既得利益者-金融机构。

钱都是有利息的,而且房地产相关的利率不低,信贷扩张性的增长,银行不敢相信中小型企业,即便通过贷款也往往附加房子作为担保抵押物,本质还是一种围绕房地产为锚印钞的行为,以前大众的储蓄、金融体系新创造的货币、民间借贷均更单一的流向房子,房价越涨,货币流向更加单一,货币流向更单一,房子越涨,地方财政、金融机构、地产开发商、投资者均在这种货币流向中获益,持有的资源越多,对决策影响力越大,经济中很少出现所有人的利益都能保证的情况,所有环节利益保障的前提是进城刚需群体的储蓄和贷款能够支撑高房价,这就是所谓的六个钱包理论,房地产泡沫越来越靠没房刚需群体的负债能力和偿还月供的能力决定,整个流程是不是很熟悉?典型的明斯基时刻趋势,资产投资收益的前提是没有资产人的负债极限来支撑吗,这也是周行长卸任前忠告要警惕明斯基时刻风险。奈何有资产的人还是占据多数,地方利益、金融机构利益、开发商利益、投资者利益相互纠葛,即便前面是明斯基时刻的深渊,灰犀牛也很难人为逆转让他掉头,资产泡沫逐渐失控。

四个利益群体不可能让利,但参与这个游戏的玩家很容易忽略最重要的参与者-刚需的情况!四个人打牌都想赢围观人的钱,这个游戏刚需不够了才是最大的问题,但往往会忽略这些人的感受,人口流动导致的区域差异,回到第一部分的讨论,有的城市把通过房地产积累来的税收(现在已经明确土地出让金的税收属性),积极促进地方产业结构发展,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增加公共投入,比如医疗、教育、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等等,以较高的比例返还到居民头上,以前买房的人花的少,也因该看到公共资源这种潜在的福利也少,在新区买房也可以说是一种对城市的风险投资,因为你很难确定地方会花多少钱在利好民生的项目上,两种结果,一个是返还比高,更多的年轻人口流入推高房价,另一种是烂尾项目和不透明的政务吃掉发展资金,失去吸引能力,骗取年轻人口流入,但很快就会发现刚需数量根本上不去,很多地方新区房价从最高跌去几十个点也不少见。

最后你会发现,这个游戏最不容易被利益者注意的刚需的决定反而是所有人利益的支撑,人口净流出的城市,尤其是年轻人口流出的城市越来越难跑赢通胀,不说小城市,仅中大型城市中,年增长率不超过2%的占比越来越高,在很多人看来2%的通胀是比较低的水平,2020年的数据为例,跑不赢通胀的二十个左右已经是这几年的常态,如果还加了杠杆,变现后可以自己计算下给了别人多少利息,扣除利息还剩下多少钱,每年的70城数据都在那里,读者可以自己去看以2%的平均通胀作为参考,有多少中大型城市是做不到所谓的保值的,如果你能拿到其他人口净流出的小城市数据,那么结果可能与现在媒体鼓吹的结果大不相同。当然了,信息往往是人来选择和传播的,掌握资产的人总是多数,且往往可以主导信息,传播利好自己的,压制利空自己的都是常用的方法,屁股决定脑袋,比如自发忽略中大型城市的房价分化趋势,对于刚需来说,至少现在房子还捆绑公共资源,但在目标城市选择更有潜力的是少有的主动权,年轻人的选择也决定了四个相关方的利益。

第三部分:刚需的数量和负债极限决定了四方脆弱利益同盟的瓦解

如果四个利益方真的关注刚需的状况,会惊奇的发现,未来这些能交税的、负担利息的、置换负债的群体不多了,一个是意愿,一个是能力,消费占比连年下降,一定意味着实体经济不好做,投资办厂不如买套房,但办厂能为市场提供商品和就业,房子的效果确差得多,就业薪资不涨,房价涨会出现明显的迹象,年轻人还有机会上车的要买房要接受996和透支身体,挖掘家庭储蓄勉强上车,看不到希望的就躺平了,这不是本人的意见,躺平是存在于现实中的,是一种低欲望的表现,既然努力也未必能上车,那么反而成就了消费,生活质量与消耗的商品和劳务数量有关,一平米的房子可以顶一个年轻人一年的兴趣或者旅游支出,潜在接盘者出现了分化,一批是省吃俭用上车的,另一批是直接躺平的,躺平的越多,意味着真实可以支撑高房价的刚需的数量越少,至于少子化,影响房子需求大概率还在十几年以后,四个利益方更不会关注。

捆绑优质资源的房子在内卷加剧下永远都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批房子不在讨论范围内,但多数普通房子是由普通刚需支撑的,随着城镇化进程放缓,不能指望几亿农村中老年都来城市买房,又有部分年轻刚需选择躺平,需求端质量将会出现下滑,三五套房子的人依旧是需求端,但他们除非愿意接受1~2%的租售比,否则都是期待未来有真正的刚需从自己手上买走房子才能赚钱,而且秉承买涨不买跌,至少现在这类需求的惯性思维还在,也就是郭主席说的“押注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人”。

那么问题来了,刚需以前是四个利益方的收益最终来源,如果刚需不够,或者政策开始有意识的阻碍灰犀牛继续走向明斯基时刻,那么四个利益方可能会出现内卷和竞争,我们简单分析下各方利益。1)地方财政收入,他们未必在乎是投资者负担这种土地税还是刚需,只要有人买他们的利益就能得到保障,谁有钱谁多缴税。2)房地产开发商,只要银行给贷款,地方给批地,高负债高周转就能玩下去,毕竟有人买期房就相当于拿购房者的钱盖房,自己也没啥风险。3)银行,是明斯基时刻中最大的风险承担者之一,参考08年全球金融危机,金融机构风险首当其冲,破产不计其数,大量的房地产为锚的贷款,一旦中下层加杠杆接盘者违约,不良资产就得自己承担。4)投资者,当然还是一如既往的压房价永远涨,相信有人能以更高的价格从自己手里买走。

强势方是谁呢?地方和银行,地方只要卖地,银行更多的是控风险,让穷人加杠杆虽然可以和以前一样多收利息,但风险一定在借出方。相对刚需强势方,但相对于地方和银行又是弱势方是谁呢?开发商和投资者,开发商需要银行定期换血才能维持,投资者需要银行把钱借给中下层自己才能获利,你会发现银行的控风险和开放商、投资者利益不是一致的,便有了两个非常接近核心的调控政策:1)房企融资三条红线,做了很长时间老大地位恒大也因此遭殃,最近还没有从现金流困境中走出来;2)房贷银行贷款占比红线,严格控制直接流向房地产的贷款,没有杠杆的资产是不能说有泡沫的。

当刚需有限的情况下,四方利益政策大概率优先保地方和银行,但银行这么一限贷,预计房企会死一大片,土地转让金来收税也会受到阻碍,怎么办?只能拿二手房开刀,首先是限制变现时间,其次是不少城市的二手房停贷,一方面降低了二手房和新房抢夺刚需,另一方面银行的风险也能得到一定的控制,买房可以不要贷款,风险是你自己的。最后,地方的土地出让金一般趋势是只增不减,银行停贷相当于在购房的终端设置了筛子,过滤掉风险较高的贷款进入房地产,那么终归会影响到财政收入,兼顾双方利益的方式可能是再来一次涨价去库存,但严格从源头上限制下层加杠杆成为接盘者,鼓励更高首付甚至全款的群体买房,再联想到最近的土地转让归入金税收属性,很可能是针对中上层所设计的特定税收,至于变现,拿到房产证先过了3~5年的限售期再说,那会儿经济说不定都缓过来了,至于中下层的房子需求,考虑到他们要的不是居住属性,而是捆绑的公共资源,那么未来几年教育改革和房地产与公共资源的解捆绑预计是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最近观察不少城市已经开始干了。

我们普通人掌握的数据不多,只能从诸多事件中反推可能的趋势,如果你把房子看税收,很多相关难理解的东西就都变得清晰,文章较长,仅供思考相关问题的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