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是东汉的忠臣吗?

回答
说曹操是“东汉忠臣”,这可就触及到一个历史的敏感点,也容易引起不少争论。要详细地说清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看。

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是什么时代。东汉末年,那真是一个权力真空、群雄并起、民不聊生的乱世。皇帝刘辩(汉少帝)和后来的刘协(汉献帝),都成了被权臣操纵的傀儡。在这种背景下,“忠诚”这个词的意义也变得复杂起来。

从表面上看,曹操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履行了“臣子”的职责:

拥护汉献帝: 曹操最大的一个举动,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将汉献帝从洛阳迎接到许昌,名义上是保护皇帝,实际上是掌握了政治上的制高点。在那个讲究“正统”的时代,尊奉皇帝,即使是傀儡皇帝,也能在道义上占据主动,号召天下。他多次以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令,讨伐其他割据势力,这在形式上确实是在为汉朝效力。
恢复秩序: 曹操在他控制的区域内,确实努力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安抚百姓。他推行屯田制,解决军队的粮草问题,也让流离失所的百姓有了生计。相比于其他军阀的烧杀抢掠,曹操的统治下,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这在乱世中本身就是一种功绩,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国家和百姓的“忠”。
统一北方: 曹操经过多年的征战,最终统一了中国北方,结束了北方长期的割据局面。这在客观上减轻了战乱对人民造成的苦难,也为后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这个角度看,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似乎也与“忠诚”沾边。

然而,如果深入分析,会发现“忠臣”这个标签放在曹操身上,似乎又不太恰当,甚至是带有讽刺意味:

架空皇权: 曹操虽然拥护汉献帝,但他的行为却是在一步步架空皇权。他加九锡,封国公,甚至权势已经超过了历代王莽篡政之前的国贼。他逐渐将汉朝的朝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皇帝只是他手中的一个工具。这种“忠诚”是建立在权力掌控之上的,而非真心臣服。他没有像汉朝初期的某些大臣那样,在皇帝年幼或弱势时,竭力辅佐,而是利用皇帝的权威来扩张自己的势力。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这是曹操一生信奉的处世哲学之一。他对于潜在的威胁,即使对方还没有行动,也会先下手为强。比如对吕伯奢一家,因为怀疑对方要害自己,就屠戮全家。这种行事风格,显然与传统意义上仁德、忠诚的臣子形象相去甚远。
自己称“汉相”,儿子称“魏帝”: 最终,曹操的儿子曹丕取代了汉献帝,建立了魏国,这标志着汉朝的灭亡。虽然这是曹丕完成的,但曹操作为这一切的奠基者,他的功业最终指向的是推翻汉朝。如果他真是忠于汉朝,为何会培养出这样一个取代汉朝的王朝?这其中的逻辑是很难自圆其说的。
动机的复杂性: 曹操走到这一步,更多的是出于他自身的政治抱负和对乱世的清醒认识。他看到了汉朝的衰败,也看到了自己崛起的机会。他的行为更多的是一种权谋和政治博弈,是在乱世中求生存、求发展、求统一的必然选择,而不是纯粹出于对汉朝的“忠”。

所以,用一个简单粗暴的“忠臣”或“奸臣”来评价曹操,都是不准确的。

他是一个极具政治才能、军事才能和文学才能的枭雄。他抓住了历史的机遇,在混乱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且在很多方面为后来的中国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果非要给一个评价,我认为更准确的说法是:曹操是一位在东汉末年政治舞台上,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统一天下的目标,巧妙地利用了汉朝的剩余权威,最终却走向了架空皇权、为自己家族建立新朝打下基础的复杂人物。

说他是“忠臣”,显得过于简单化,忽略了他为权力所做的种种算计和最终的成就。说他是“奸臣”,又未能完全涵盖他在恢复秩序、统一北方等方面的历史贡献。他更像是一个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为了生存和壮大,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的现实主义者和政治家。他的行为,既有维护秩序、安抚百姓的一面,也有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一面。

所以,下次再聊曹操是不是忠臣,咱们不妨想想,在那个连皇帝都自身难保的时代,他还站出来试图收拾残局,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他的手段和最终目的,又确实与“忠臣”二字背道而驰。这就好比一把双刃剑,既能伤敌,也能伤自己,更能改变天下格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1世纪社会主义青年 满脑子封建主义君臣父子之论

曹操忠又如何?不忠又如何?

他如果忠 忠于一个没有天命的封建王朝 置天下被东汉祸害的百姓于何地?

他不忠 不忠的人何止千万 何人又忠于汉室了?

user avatar

曹操本人,是以曹魏王朝的奠基者和实际建立者,大魏太祖武皇帝的身份,堂堂正正载入史册,(《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在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历朝正统史书中,曹操皆被视为雄才霸略的一代帝王,因为兼具文韬武略,开一朝基业。

唐朝官方建历代帝王庙,汉末三国时代君主仅曹操一人入选,由钟繇和荀彧陪祀。和他一同被祭祀的,是:【夏禹。商汤。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秦始皇帝赢政。汉高祖高帝刘邦。汉世祖光武帝刘秀。晋世祖武帝司马炎。北魏太祖道武帝拓拔跬。北周太祖文帝宇文泰。隋高祖文帝杨坚。】

也就是说,只有唐朝承认的正统王朝(夏、上、周、秦、西汉、东汉、曹魏、晋、北魏、北周、隋)的开国君主,才有资格被祭祀。

然而,另一方面,曹操亦因首创“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杀戮东汉皇后、皇子及一众忠汉大臣,偏偏生前又不曾登基为帝。

因此从宋代以后,随着科举官僚取代了世家大族,君主权利大幅度强化,曹操被宋、元、明的儒家士大夫们长篇累牍地大肆抨击,被封建正统思想视为“汉贼”和奸臣,与王莽同为篡权乱臣的代表,同时在民间大众印象中,也逐渐成为反面人物,在后世京剧舞台上更被涂抹上了大白脸。

到了满清时期,更将占据中原九州之地的曹操视为僭伪政权,反以仅有益州一州的刘备为正统王朝,在历代帝王庙取而代之,由诸葛亮和赵云陪祀。

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就秉承了当时从官方到民间的“拥刘反曹”的思想氛围。该书流传甚广后,三国题材的戏剧、影视到游戏无不以之为蓝本,即使在21世纪网络时代也广为流传,也令曹操知名度最高、争议也最大的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之一。

但作者罗贯中,其实也同样对曹操的能力十分肯定,并在书中如此赞叹:【雄哉魏太祖,天下扫狼烟。动静皆存智,高低善用贤。长驱百万众,亲注《十三篇》。豪杰同时起,谁人敢赠鞭?

又如官渡之战后,曹操焚毁部属私通袁绍的书信时,罗贯中亦提笔赞道:【尽把私书火内焚,宽洪大度播恩深。曹公原有高光志,赢得山河付子孙。

然而,满清腐儒毛宗岗父子,就对罗贯中原著中那些曹操能力和功绩的赞美词句,那些赞美魏国文臣武将的段落和诗句,做了大肆删改,因为更符合封建正统观念,该版竟李代桃僵,成了《演义》通行版本。

而明清时期的众多老百姓,以当时的识字率,他们对千年之前汉末三国的历史认知,对曹操这种重要历史人物的忠奸评判,还不都是封建统治集团和儒生文人们,通过戏剧和话本小说,去潜移默化灌输的?

所以,力主给曹操翻案的伟人就曾说:【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可惜即使辛亥革命早已过去百年,皇冠龙椅早被砸得粉碎,还颇有人留着心中的辫子,不自觉便匍匐于历史上的皇权“正统观”下。

他们甚至完全从汉献帝立场,觉得【曹操不向汉献帝奉上军政大权=全家性命,就是篡位逆贼】的史观,汲汲于批判曹操如何欺负傀儡皇帝汉献帝,如何自封魏公、魏王,种种斥其“不忠、篡汉”陈词,如此见识,只怕尚不如2000多年前的孟子和陈胜,岂不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而刘邦【白马之盟、非刘不王】,这种以天下为自己子孙一家一姓之私产的约定,居然在21世纪还有拥趸,同样是咄咄怪事。

曹操是自己起兵打天下的军阀,是豢养已沦为乞丐的汉献帝刘协的恩主,其权力并非来源于东汉皇室,亦非篡夺了完整的汉室皇权。

汉献帝刘协这种有心振作,无力回天的末代君主,确实很容易获得同情,然而无论其个人能力还是历史贡献,相差曹操岂知云泥?

此前执政二十年、行废立天子之事,权柄独揽的西汉权臣霍光,至少表面对汉昭帝、汉宣帝还是很恭敬的,而汉献帝意图谋杀曹操的“衣带诏事件”爆发后,整整20年时间,曹操对汉献帝已经撕破脸,甚至连表面的恭敬都不存在了,不复朝见,完全无视,不得不做的形式上的联系,也完全通过荀彧等兼有汉臣身份的部属来执行。

曹操生前一切政治举措,将冀州十个郡作为自家封地,自封魏公、自封魏王、受九锡,“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正是为了让魏国取汉朝而代之。所以,曹操当然绝对不是、也并不稀罕是什么“汉室忠臣”。

事实上,曹操真想在有生之前称帝,根本毫无难度,看看实力威信远不及他的曹丕,竟能在半年内称帝,就知道了这事对他有多简单。

曹操之所以不称帝,当然并非因为他对名存实亡的汉室,还真有什么顾念,而更多只是一种完美主义者的执念,觉得必须要和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那样诛灭群雄,一统天下后,才好更名正言顺地正式开创新朝。

然而,智者千虑,终有一失。

因为曹丕称帝最大的好处,就是逼满朝文武都立下投名状,【是跟着本王一起做“如果汉朝复辟,就会被杀全家”的汉朝叛逆?还是情愿去给汉朝殉葬?】

正因为王朗王司徒他们这些“汉室重臣”,支持曹魏代汉,都立了绝不能回头的投名状,诸葛亮北伐才注定失败。

如果曹丕曹睿只满足于魏王丞相,还留着汉室傀儡招牌,在文武百官看来不免“首鼠两端”,那诸葛亮北伐肯定会如关羽最后的北伐一样,一路云起响应,势如破竹。

在认清现实,和曹氏政权彼此实现妥协后,汉献帝刘协历史上最后的结局其实已经很不错了,仍可在自己封地里“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祭祀宗庙如汉制”,安然当一个一郡天子到老。

中国古代史上最伟大最煊赫、以“天汉”即银河为名,奠定了后世华夏民族族名的伟大王朝,终结自己历史使命后,以一场冠冕堂皇、隆重盛大的禅代典礼退场后,已经算是退场得极为潇洒。

正如《琅琊榜》梅长苏对梁帝的经典怒斥:【华夏神州之天下,从来并非一家一姓一帝之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

user avatar

蛮刺激的,按照题主这标准,司马懿就是“大魏忠臣的样板和楷模”!

司马懿作为曹氏三代老臣,一直劳心劳力,献言献策。曹操时期,司马懿从讨张鲁时,劝曹操取蜀地,关羽威震华夏时,劝阻曹操迁都;曹丕时期,司马懿以录尚书事,留守许昌,还率军抵御东吴,与孙权、诸葛瑾交战;曹睿时期,司马懿平孟达,抵御诸葛亮,消灭辽东公孙氏,临走辽东前还劝说曹睿不要造宫殿,要“宜假绝内务,以救时急”。

曹睿病死,司马懿授其遗命,辅佐曹芳,乃奏罢徭役乃“节用务农,天下欣赖焉”,为曹魏延命。当时曹爽专权,党羽“何、邓、丁,乱京城”图危社稷,司马懿辅佐太后诛灭“乱臣”曹爽,随即固让丞相,又固让九锡,连晋公都没有,更不用说是什么造反篡位,自立为帝了。

司马懿死后“不坟不树”,“不设明器”,还“有司奏诸功臣应飨食於太祖庙者,更以官为次,太傅司马宣王功高爵尊,最在上”,司马懿得以灵位置于曹操庙中,以配享祭祀,功劳排名第一。

毌丘俭、文钦对司马师不满而举兵起义,还要称赞司马懿是“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这是大魏忠臣之间跨越生死的惺惺相惜和灵魂共鸣 !

司马懿再造曹魏之社稷,固让丞相和九锡,配享曹操庙,功劳列第一,哪怕敌人也要夸赞司马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以宁华夏,“大魏忠臣”司马懿,信矣!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 @大内义兴,以及我的历史专栏,人栏两开花:

user avatar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先认识一个人:

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弗拉索夫

这个人名叫: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弗拉索夫,关于他的具体情况,可以自行百度,这里只简单的说说他的个人经历:他是前苏联著名的将领“朱可夫”的同学,他曾经是前苏联红军赫赫有名的“将军”,但是,在苏联卫国战争的时候,他被俘,投降了当时的纳粹德国,并建立了一直“苏联伪军”——俄罗斯解放军。成为了可耻的叛国者。

对于,这个人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只是,这个人曾经是一个“爱国者”但最终却变成了“叛徒”,所以,他到底是“爱国者”还是“叛徒”,个人觉得,应该有一个“时间线”。

回到问题,关于“曹操”也是这样的。曹操真的从一开始就想着要“夺天下”吗?个人不赞同这种观。

看看曹操的经历,我们应该知道,如果不是“天下大乱”,曹操可能根本没有“争夺天下”的机会。

从出身来说,曹操是“官宦”家庭。如果是天下太平,他可能会“当官”,但是,可能没法成为“诸侯”。

虽说《三国演义》是小说,但是不妨碍引用里面的一段经典文字:《三国演义》里许邵评价曹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这个评价倒是蛮中肯的:

早期的曹操,“仕途”并不顺利,因为他不想攀附权贵,所以,他和当时的官场格格不入。应该说,那时候的他是“热血青年”,一心想要报效国家,至少,在那个时候,曹操是“忠臣”,这是不容置疑的。

随着形势的发展,“黄巾军起义”,“董卓乱政”,等一系列的时间,让曹操这个“热血青年”,有了展露头角的机会,但是,在当时曹操在众多“诸侯”里面,是“势单力孤”的。那时候的“大佬”是袁绍,孙坚包括董卓,这样的人物!而曹操在那时候只能算是“无名之辈”。所以,那时候的他根本谈不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问题!

一直到,曹操看清了“诸侯”间尔虞我诈,各怀鬼胎的形势。并在于“黄巾军”的交战中,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他的野心才开始慢慢的膨胀起来。

或许,曹操“忠臣”和“奸臣”的转折点,应该就是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前后。

在“挟天子”之前,曹操可能考虑的只是帮助朝廷“平定天下”恢复太平盛世,自己当个大官!但是,当“挟天子”成为事实之后,可能心态就不一样了......

另外,还需要说明一点是。“忠臣”和“奸臣”实际上,是针对“东汉”的皇族。对于他们来说,曹操最终夺取了本来属于他们家族的“江山”。所以,对于东汉皇族来说,曹操确实是处心积虑,彻头彻尾的“奸臣”“篡权者”!

但是,实际上,有谁规定,江山就一定是“皇族”的?在东汉之前,和之后,经历了多少朝代?有多少所谓的“皇族”都认为江山是自己的?

有句话说:“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个人觉得这话没错。对于“东汉”的老百姓来说,曹操的一番“操作”,让天下从“混乱”慢慢的走向了统一。他们也从“民不聊生”的状态慢慢的解脱了出来。也许,那时候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现在来看,曹操对于那个时候的老百姓来说,算是“忠臣”了吧。

以上是个人意见,不喜勿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曹操是“东汉忠臣”,这可就触及到一个历史的敏感点,也容易引起不少争论。要详细地说清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是什么时代。东汉末年,那真是一个权力真空、群雄并起、民不聊生的乱世。皇帝刘辩(汉少帝)和后来的刘协(汉献帝),都成了被权臣操纵的傀儡。在这种背景下,“忠诚”这个词的意义也.............
  • 回答
    唉,说来真是让人心寒。想想当年,我曾是何等意气风发,承载着大汉四百年的荣光,本应是天下的共主,万民的依靠。可如今,我却如同那困在樊笼中的金丝雀,虽有皇帝之名,却无皇帝之实。这滋味,比饮鸩止渴还要苦涩万分。你问我若是落到这般境地,会是怎样的感受? 哼,何止是感受,这分明就是我此刻的写照,我就是那汉献帝.............
  • 回答
    赤壁之战曹操的溃败,与其说是单一的“东风”或“瘟疫”所致,不如说是一系列因素叠加的结果,而东风和瘟疫恰恰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两个催化剂。我们先谈谈“瘟疫”。在当时的条件下,疾病的传播和影响是巨大的。曹操军队远道而来,士兵们生活环境的改变,加上长期作战的疲惫,很可能导致了疾病的蔓延。史书上提到曹操的军队.............
  • 回答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如果剥离掉那些王侯将相的个人恩怨和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将它视为一场漫长的世家与寒门的权力角逐,这个视角并非没有道理。而这场角逐的最终走向——世家最终占据了主导地位,甚至可以说,司马氏代曹魏,正是这场胜利的辉煌顶点,也预示着此后数百年的士族政治格局。我们不妨从东汉末年.............
  • 回答
    三国鼎立,东吴、蜀汉、曹魏,这三个政权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这场漫长的角逐中,寿命最长的却是孙吴,这让不少人感到好奇。为什么偏偏是东吴,能在这乱世中屹立不倒,比蜀汉和曹魏都活得更久呢?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一、地理优势:扼守长江天险,易守难攻东吴的地.............
  • 回答
    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各有其强盛之处,也各有其局限。若以曹魏的国力为100为标杆,来衡量东吴和蜀汉的实力,那大致可以这样说:东吴的国力,或许可以比作70到75之间。东吴占据了长江天险,坐拥富庶的江南之地,这是其最大的优势。南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尤其是粮食和丝绸,能够养活和装备数量庞大的军队。更重.............
  • 回答
    庞统初到东吴,是在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那时候他才二十多岁,虽然年纪轻轻,却已经因为“凤雏”之名名声在外。他之所以离开家乡荆州,前往东吴求职,主要是因为他在家乡并未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庞统出身寒门,性格放荡不羁,不喜与人交往,这让他没能像荆州的名士那样获得显赫的地位或推荐。他渴望找到一个.............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如果关羽真的能完全实现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意图,那么蜀汉的命运,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要论“真的改变”了吗?这还得细细掰扯,因为历史的齿轮一旦启动,其惯性是巨大的,一个环节的改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理解诸葛亮提出这个战略的背景和目的。当.............
  • 回答
    曹操年轻时的志向:为何独钟“征西将军”?曹操年轻时的抱负,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曾言:“吾既不能救天下,亦不能安百姓,岂能封征西将军乎?” 这句话看似一句自谦之语,实则透露了他当年内心深处的渴望与规划。然而,为何在众多将军封号中,他独独看中了“征西将军”?这背后,藏着他独到的时代洞察和雄心.............
  • 回答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而其他人却未能模仿,这其中固然有曹操个人的能力和时势的配合,也隐藏着许多复杂的历史原因。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并看看当时刘备在做什么。为什么只有曹操挟天子成功了?曹操挟天子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
  • 回答
    孙权若在逍遥津被活捉,这绝对是东吴历史上最灾难性的时刻。孙权其人,虽然勇猛果断,但绝非那种会因为个人安危就抛弃国家利益的昏君。他深知江东的力量来源,也明白自己作为“孙吴”象征的意义。因此,在威胁下要求江东投降曹操的可能性,我认为非常低。首先,我们得分析孙权的性格和政治考量。孙权年轻时就接管了孙策的基.............
  • 回答
    在探讨曹丕南下时东吴高寿率敢死队袭击的事件是否可信,尤其结合长江结冰的可能性,我们需要仔细梳理当时的史料和地理条件。事件背景与史料记载: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您所提到的“225年曹丕南下,被东吴高寿率500敢死队袭击”这个事件。在正史中,关于曹丕大规模南下的记载,主要集中在他称帝后(220年)不久的几次.............
  • 回答
    曹操之所以希望孙权“内去”除掉张昭,并非简单地将他视为一个普通的“投降派”,而是出于他对孙权集团内部权力结构和政治生态的深刻洞察,以及他一贯以来分化瓦解、以智取胜的政治策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曹操的这一想法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曹操的政治智慧之中进行分析。首先,我们要厘清张昭在东吴的地位和影响力.............
  • 回答
    说起曹操为何没去当东郡太守这件事,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毕竟,太守那可是封疆大吏,实打实的官职,按理说曹操当时已经崭露头角,正是该往上爬的时候,为何会放弃这个机会呢?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还得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曹操的个人情况来细品。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东郡太守”这官职是怎么来的。那是在东汉末年,因为.............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曹操在196年表刘备为镇东将军这件事,以及背后的原因和当时的政治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曹操在196年表刘备为“镇东将军”这个说法,在史料中并没有直接的记载。 比较可靠的史料,如《三国志》,记载的是曹操在196年(兴平二年)举荐刘备为豫州刺史,并让刘备作为自己的“左将军.............
  • 回答
    历史的车轮一旦偏离既定的轨迹,接下来的演变便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如果孙刘联盟坚不可摧,共同的敌人曹操最终被消灭,那么刘备,这位被誉为“仁德之君”的汉中王,又会如何对待那位曾经的盟友,如今却肩负着统一大业最大障碍的孙权呢?这可不是一桩简单的结盟关系,而是两个雄心勃勃的势力在争夺天下,其中夹杂着情分、利益.............
  • 回答
    关于王朗和华歆为何未能在东吴任职,以及假若他们未被曹操招揽,在东吴建立后可能获得的地位,咱们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王朗和华歆这两人,在三国这个大舞台上,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曹操的势力是深度绑定的。他们都是扬州人,早年都在各自的家乡或郡县任职,但随着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们的命运之轮便开始向曹操那里倾斜.............
  • 回答
    刘备在徐州一举击杀徐州刺史车胄,这无疑是其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让他有机会掌握徐州这块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我们看到刘备似乎错失了一个重要的联合对象——徐州名门望族陈登家族。同时,即便得到了东海昌豨的协助,刘备在面对曹操的强大攻势时,依然显得步履维艰,最终被击败。这其中究竟有何隐.............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触及了历史人物评价中一个非常微妙且常常被争论的焦点。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曹操是真小人,刘备是伪君子”这种说法以及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真小人”和“伪君子”这两个概念在语境中的含义: 真小人: 指的是那些行为不端,品德低下,但他们并不掩饰自己的这些缺点,甚.............
  • 回答
    在汉末三国时期,曹操并非唯一实行过屠城的将领。事实上,战争的残酷性在那个时代是普遍存在的,屠城作为一种威慑、报复或者巩固统治的手段,在不同的势力和将领那里都有出现。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曹操的“屠城”事件及其背景:曹操的“屠城”行为,最为人熟知和引发争议的是在官渡之战前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