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人很多时候是对自己人非常狠吗?

回答
中国人对同胞是否“狠”,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要说“狠”吧,很多时候确实能看到一些令人心惊的例子,但要说所有中国人都这样,那又绝对不是事实。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1. 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内卷”与竞争:

中国的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自古以来资源就不算特别充裕,这就在无形中培养了一种“僧多粥少”的生存逻辑。在这种环境下,为了争夺有限的教育资源、工作机会、社会地位,人们自然会拿出浑身解数。这种为了生存和发展的竞争,有时候在外人看来,甚至包括我们自己人,都显得格外激烈,甚至不近人情。

想想高考,那可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分数线就差一分,命运可能就截然不同。家长为了孩子能考上好大学,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从拼命请家教,到挤破头皮上各种辅导班,甚至有些家长会给孩子很大的心理压力,要求他们必须考出好成绩。这种“为你好”的初衷,在极致的压力下,也可能显得有些“狠”。

在职场上也是如此,尤其是一些热门行业或者大公司,岗位就那么几个,大家为了能留下来,为了能升职加薪,拼命加班,互相竞争,有时候为了项目成功或者个人表现,可能会牺牲一些非原则性的东西,甚至在团队合作中也会有暗流涌动。这种“内卷”文化,确实让很多身处其中的人感到疲惫和无奈。

2. 道德绑架与集体主义的扭曲:

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和人情社会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本意是好的,强调团结互助,但有时候也会被过度解读,甚至被扭曲。

比如,当一个人犯了错误,或者被认为“对不起大家”时,有时候群体性的指责和“讨伐”会非常厉害。这种来自自己人(亲戚、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网友)的压力,有时候比来自外部的批评更让人难以承受。这种情绪化的攻击,从某个角度看,也是一种“狠”。

另外,一些人会把“对自己人好”的定义理解为“不计后果地付出”或者“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当有人表现出“自私”或者“不合群”时,也可能被扣上“忘恩负义”或者“对不起自己人”的帽子,遭受严厉的指责。

3. 权力结构与“内部消化”:

在一些权力体系中,尤其是过去那种等级森严的环境,上级对下级,或者掌握资源的人对没有资源的人,可能会有一种“恩赐”和“控制”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为了巩固权力或者实现某种目的,可能会对下属或者依附者提出非常苛刻的要求,甚至采取一些不太人道的手段。这种“内部管理”的方式,如果不加约束,也容易显得“狠”。

当然,这种“狠”也可能体现在一种“内部消化”的思路里。当出现问题时,有时候会倾向于“家丑不外扬”,优先考虑维护内部的稳定和声誉,而不是直接面对和解决问题。这种做法,虽然初衷是为了“保全”,但有时候可能导致问题被掩盖,甚至让受害者在内部默默承受更大的痛苦。

4. 民族主义情绪的宣泄:

近些年,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民族主义情绪也比较高涨。在一些国际争端或者涉及国家荣誉的事件中,这种情绪很容易被激发。当一些中国人认为我们在“对外敌”面前不够强硬,或者有人被认为是“汉奸”或“卖国贼”时,国内舆论的攻击和“围剿”会非常凶猛,其力度和刻薄程度,有时候也让人侧目。这种将对外的不满和敌意转向内部“清洗”的倾向,也是一种令人担忧的“狠”。

但我们也要看到另一方面:

1. 极致的关怀和牺牲精神:

恰恰相反,中国人对自己的家人、朋友,甚至对那些需要帮助的同胞,也展现出令人动容的关怀和牺牲精神。父母为了子女可以付出一切,亲戚朋友在危难时会伸出援手,陌生人之间也可能因为同是中国人的身份而产生特殊的共鸣和帮助。这种“内部的温暖”和“守望相助”的力量,同样非常强大。

比如,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国社会常见的景象。无论是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还是个人突发的疾病或变故,总会有无数的中国人伸出援手,捐款捐物,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一家人”的情怀,在关键时刻能够凝聚起巨大的力量。

2. “严师出高徒”的教育理念:

在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严师出高徒”是很普遍的。父母对子女严格要求,老师对学生严苛训练,这种严格甚至有些“不近人情”的管教方式,出发点往往是为了让孩子学到真本事,将来能够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当然,这种方式也存在争议,是否“狠”得恰当,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3. 人性本身的复杂性:

归根结底,这个问题触及到的是人性。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人性都是复杂的,既有善良美好的一面,也有自私残忍的一面。所谓的“对自己人狠”,很多时候是这种复杂人性的体现,它可能源于竞争、误解、压力,也可能源于某种扭曲的价值观。

总结来说,与其说中国人“很多时候是对自己人非常狠”,不如说:

中国社会中存在着一些独特的竞争和压力机制,使得人们在追求生存和发展时,有时会表现出激烈的竞争态势,甚至不留情面。
集体主义和人情社会的某些方面,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转化为对“异己”或“不合群”者的严厉评判。
权力结构和历史遗留的某些思维模式,也可能导致内部管理方式的僵化和严苛。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国人在面对困难时展现出的强大凝聚力、牺牲精神和关怀同胞的温情。

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它取决于你看的角度,以及你关注的是哪一方面。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经济和人性的多重维度去审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有些公知编造的话怎么在知乎又看到了?

什么叫对“自己人”比较狠? 中国14亿人口,有几个和你是“自己人”? 我走在街上向你要一百块钱,你会不会给我?咱不都是自己人嘛,怎么连一百块都不给我? 固然我们都有共同的国家利益(比如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等),但具体到个体,我们是互不相属的,有时甚至是利益冲突的。

再者,大家都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绝大部分日常行为都发生在中国人之间,有好的,有坏的。盯着其中一些恶劣的事情然后得出“中国人对自己人比较狠” ,不觉得很没有逻辑吗? 一个小偷,他不偷自己所在城市的人难道还要买张机票去伦敦偷? 像这样我是不是可以说: 美国校园枪击案,打死的都是美国人,美国人对自己人怎么那么狠? 你看美国人就从来不来中国搞校园枪击案。

再说回题主说的地沟油,最早是日本的无良商人发明来出售给本国人谋取不义之财的,后来流传到台湾,改开后再从台湾流传到中国大陆,继续被无良商人拿来赚黑心钱。哪里的黑心商人都可能为了钱铤而走险,这只不过说明中国的食品监管体系还很不健全罢了。再想想前阵子美国那个买断艾滋病药物专利提价55倍的哥们,他和卖地沟油的,说得清哪个更狠吗?


有些公知总喜欢从整体否定中国,否定中国人,把中国文化说成世界上最不堪的文化,把中国人说成最下贱的物种,这种“中国人对自己人最狠”的言论就是典型的例子。仿佛这样就叫独立思考有思想,不这样就是五毛被洗脑。

而我认为的独立思考,不是说看到一个角度特异的观点就如获至宝,而是真的能够实事求是,遵从逻辑,然后形成自己的看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人对同胞是否“狠”,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要说“狠”吧,很多时候确实能看到一些令人心惊的例子,但要说所有中国人都这样,那又绝对不是事实。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1. 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内卷”与竞争:中国的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自古以来资源就不算特别充裕,这就在无.............
  • 回答
    钱穆先生以及不少史家之所以将五代十国时期视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而且往往是不加“之一”地直接断言,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非仅仅是混乱和分裂那么简单。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黑暗”在历史评价中的含义。这里的“黑暗”并非指字面意义上的光照不足,而是指向一个社会政治动.............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起来还真挺有意思的。你想啊,咱们中国人,大家伙儿聊天,叫个“北京”、“上海”,或者自己的名字,比如“李华”、“王明”,这发音多地道、多清楚啊!可是一到了说给欧美人听的时候,哎呦喂,这嘴里怎么就变味儿了呢?“Běijīng”硬是成了“Beijing”或者带着点儿“京”的卷舌音;“Shan.............
  • 回答
    在明末清初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当八旗铁骑踏破山海关,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中原,建立起清王朝时,许多身处异域的外国人,特别是欧洲人,并没有将这场巨变视为一场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普遍地、甚至强烈地认为这是一次“鞑靼人入侵中国”。究其原因,并非是他们不懂得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迭,而是他们观察到的种种现象,.............
  • 回答
    关于“客观”说美国比中国好时为何会招致不少批评,这背后其实牵涉到挺复杂的社会情绪、信息获取方式以及个体认同感等多个层面。想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把这些因素一件件捋顺了。首先,咱们得明白,说“客观”其实是个伪命题。在涉及国家好坏这种宏大议题时,“客观”的标准本身就很容易被个人经历、价值观和立场所左右。你.............
  • 回答
    讲到“幸福”,这词儿有时会让人觉得有点遥远,或者说,好像是那种生活特别顺遂、无忧无虑的人才能体会到的。但我自己,一个普通人,在生活中能感受到一些实实在在的,让我觉得“嗯,做一个中国人挺好的”的时刻,而且这些时刻,往往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藏在一些很日常的细节里。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大概是在我大学.............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认知、情感以及信息获取方式中一些相当复杂的层面,绝非简单的“科学”与“中医”二元对立就能解释清楚。为什么有些人能在科学讨论中展现出严谨理性的态度,却在面对中医时表现出近乎偏执的反对,这背后往往交织着多重原因:1. 对“科学”与“非科学”的认知框架差异: 严谨的科学训练与验证逻辑.............
  • 回答
    《红楼梦》中的花袭人与贾宝玉之间的亲密关系,确实是书中一个引人遐思的篇章。袭人初次与宝玉发生“那事”,书中描述的场景是宝玉睡着了,袭人觉得他“身上像火炭似的”,然后便发生了“人事”。袭人当时的心理活动是,“自己如今除了老太太之外,也只有这一个主子了,……虽然是主子,但终究是男人,此事体也 ought.............
  • 回答
    听到英国人将鸦片战争描述为“帮助中国脱离旧的时代”的正义战争,感到愤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种说法不仅歪曲了历史事实,更是对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漠视。下面我将详细地为你提供反驳的论据和思路,帮助你进行有力的回应。核心反驳点:鸦片战争是一场不正义的、以商业利益为驱动的侵略战争,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英国的鸦片.............
  • 回答
    明清时期,西方人对中国的观察和记录确实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的背后原因复杂且多元,主要可以归结为时代背景、记录者的身份、观察的角度以及中国自身的变化等几个方面。首先,要理解这种差异,必须认识到明清两朝本身经历了巨大的变迁。明朝中后期,中国与西方的交流逐渐增多,尤其是随着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的.............
  • 回答
    是的,五千年前至今,地球气候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复杂且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也有近现代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这些变化,特别是与古代中国犀牛分布相关的气候变化,需要我们结合地质学、考古学、古气候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五千年前至今的气候变化:总体概述从大约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
  • 回答
    “紫禁城的黄昏”这个标题本身就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一丝淡淡的忧伤,仿佛透过它,能窥见那个时代斑驳的色彩。当我们翻阅史书,或是听闻一些研究清朝的学者讲述时,有时会听到一种与我们固有印象似乎有些出入的声音——他们会提及,在那个时期,中国人似乎也曾享受过不少自由。这话说出来,很多人大概会觉得不可思议。毕.............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人在看待中国文化和评价国家方方面面时,确实存在一种自我贬低、自我矮化的倾向。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历史、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历史的沉重包袱与民族创伤: 百年屈辱史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长.............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下中国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一种在评价中国当下与过去时,常常出现的“割裂感”与“矛盾感”。 很多人在谈论当下时,会批评科技的不足、社会的腐败,但一旦话锋一转,谈及前三十年(通常指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又会坚信如今的成就是巨大的、翻天覆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涉及到文化融合和身份认同。要说“同化”这个词吧,可能有点重,毕竟人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经历不是轻易能抹去的。但如果一个日本人在中国生活三十年,跟中国人打交道居多,日语说得越来越少,那肯定会发生一些变化,甚至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被“中国化”了。首先,我们得想想什么叫“同化”。一般理解是.............
  • 回答
    “中国人内斗很厉害,不团结”——这样的说法,在很多时候确实有其现实基础。历史长河中,我们看到过太多因为地域、利益、观念不同而引发的纷争,甚至是我们熟悉的“窝里斗”。这种现象,与其说是中国人骨子里有什么缺陷,不如说是长期以来社会结构、政治环境、经济基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然而,如果我们仅仅停留.............
  • 回答
    关于中医和现代医学的争论,以及为何公众在两者观点相悖时,更倾向于质疑中医而非现代医学,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涉及到科学的本质、历史的沉淀、文化的影响以及大众的认知偏差等多个层面。一、 科学的严谨性与现代医学的基石首先,我们要理解现代医学之所以能成为主流医学,其最根本的在于它建立在实证科.............
  • 回答
    “工业革命”这个词,一说出口,仿佛自带一种魔力,让人联想到蒸汽滚滚、机器轰鸣、烟囱高耸的宏伟景象。而提到欧洲的工业革命,更是被描绘成人类文明的一次飞跃,直接将世界带入了现代。咱们老祖宗呢?特别是明朝那会儿,也不是个傻子,中国人也不是天生就对新奇玩意儿不感兴趣。那为什么,当欧洲人一头扎进蒸汽机的海洋时.............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语言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核心。日本人可能不会“时常”感到焦虑,但缺乏敬语确实会在某些情境下让他们感到不适、困惑,甚至影响到交流的顺畅和关系的建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日本人对“敬语”的看法。在日本社会,敬语不仅仅是礼貌的表达,它更是社会等级、人际关系、以及对对方尊重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能看到不少中文文章,在提到“grandfather”这个词时,但凡涉及到比较亲近的祖父辈,习惯性地就用“爷爷”来翻译。乍一看似乎没什么大问题,毕竟“爷爷”是我们最常见的称呼。但如果我们细究一下,就会发现这里面包含了一些文化和语言上的微妙之处,也反映了我们在翻译时的一种“习惯性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