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无知者往往固执?

回答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遇到一个对某个问题似乎一无所知的人,但他们却异常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到了“顽固不化”的地步。这似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为什么无知者往往会表现出如此强烈的固执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原理。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无知”和“固执”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因果。有时候,固执本身也可能导致无知,因为一旦我们过于坚持自己的立场,就很难再去接触和接受可能挑战我们观点的信息。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无知的确是滋生固执的一块温床。

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信息匮乏的“幻觉”:对自身无知的缺乏认识

这是最核心的一点。一个真正了解某个领域的人,往往会清楚地知道自己知识的边界在哪里,知道有哪些他还不懂的方面。他们知道,即使自己掌握了很多信息,但总有更多更深层次的未知等待探索。这种认识,自然会让他们在与他人交流或面对新信息时,保持一种开放和审慎的态度。

反观无知者,他们最大的困境在于,由于信息量的极度匮乏,他们甚至无法意识到自己有多无知。他们就像站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只能看到眼前的有限几点光亮,就以为这就是整个世界的全貌了。他们没有参照物来衡量自己的认知水平,因此很容易将自己这点微不足道的“知识”当成真理。

想象一下,如果你对天文学一窍不通,你可能对地球是圆的这个事实毫无概念。如果有人告诉你地球是平的,你可能就会反驳,因为你身边所有你能看到的东西似乎都证明了地球是平的。你没有听说过其他行星的样子,没有接触过卫星照片,没有了解过万有引力,你对这些“已知事实”的理解,仅仅是基于你触手可及的直观经验。所以,你坚信地球是平的,不仅因为你“知道”它是平的,更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还有“地球是圆的”这种说法,或者即使听说了,也无法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证据。

2. 认知失调的规避:维护自我认知的完整性

我们的大脑倾向于保持一种内部的一致性,我们称之为“认知和谐”。当我们的信念、观点与新的信息或经验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心理状态,叫做“认知失调”。为了摆脱这种不适,人们通常会选择以下几种方式:

改变行为(最难):比如,承认自己错了,然后改变观点。
改变信息(更容易):比如,找到新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原有观点,或者忽略、歪曲那些不利信息。
改变认知(也比较容易):比如,降低新信息的说服力,或者认为提出新信息的人有问题。

对于无知者来说,他们往往因为信息匮乏,更容易陷入认知失调。因为他们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去解释和消化新信息。这时,最省力的方式就是拒绝接受新信息,或者主动忽略它。这就像是在一个摇摇欲坠的纸牌屋上再加一张牌,你不是去加固底座,而是直接把这张可能推倒纸牌屋的新牌扔掉,或者压在上面,希望能让它保持稳定。

他们之所以固执,是因为一旦承认自己错了,就意味着他们之前建立的整个认知大厦可能都会崩塌,这会让他们感到极大的不安和无所适从。所以,保持固执,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是用来维护他们脆弱的认知平衡。

3. 群体认同与归属感:从“我们”中获取力量

有时候,固执并非完全是个人层面的问题,也可能与群体认同有关。尤其是在一些有特定信仰、价值观或意识形态的群体中,成员们往往会相互强化彼此的观点。

如果一个无知者属于一个抱持某种特定观点的群体,并且这个群体中的大多数人都持有相同的观点,那么他就会从群体中获得一种“同声相应”的满足感。即使他个人的论据并不充分,但只要是“我们”都这么认为,就似乎有了天然的正确性。更何况,如果有人挑战这个观点,那也相当于在挑战整个群体,这可能会引发强烈的抵触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固执不仅是为了维护个人认知,更是为了维护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和归属感。承认错误,可能意味着被群体排斥或被视为“异类”,这比承认知识上的不足要可怕得多。

4. 情绪的驱动:恐惧、焦虑与防御

我们常常低估了情绪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对于无知者来说,面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内心深处可能会潜藏着一种对未知和潜在错误的恐惧。这种恐惧会转化为一种防御机制,让他们紧紧抓住自己仅有的那点“确定性”,哪怕这份确定性是建立在错误或片面的信息之上的。

想象一下一个孩子,他可能只知道太阳每天都会从东方升起,落到西方。如果有人告诉他地球是在转动的,他可能会感到困惑和害怕,因为这挑战了他赖以生存的“稳定感”。他更愿意相信那个熟悉的、不变的“真相”,而不是去理解一个复杂而陌生的宇宙模型。

这种情绪上的不安,会让他们对任何可能动摇他们现有认知框架的信息都产生一种本能的抗拒。这种抗拒,表现出来就是固执。

5. 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很多人缺乏系统的批判性思维训练。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在于质疑、分析、评估信息,并且认识到自己观点的局限性。

无知者之所以固执,往往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如何有效地处理信息,如何区分事实和观点,如何识别偏见和逻辑谬误。他们习惯于“拿来主义”,将听到的或看到的直接当作结论,而不会去追问“为什么”,也不会去反思“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没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他们就如同一个没有校准的指南针,只能指向他自己最初设定的那个方向,而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总结一下:

无知者之所以往往固执,并非他们天生就喜欢较真,而是因为:

他们缺乏对自身无知的清晰认识,误将有限的信息当成全部真相。
为了维护脆弱的认知和谐,避免因承认错误而产生的认知失调。
可能与群体认同有关,固执是为了保持在群体中的归属感和一致性。
内心深处可能存在对未知和错误的恐惧,固执是一种情绪上的防御机制。
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让他们难以有效地处理和评估信息,从而无法调整自己的观点。

理解了这些,我们或许就能更包容,也更有效率地与那些看似“顽固”的人沟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无条件接受他们的固执,而是说,当我们试图去改变一个固执的无知者时,单靠直接反驳或者强加证据,往往效果甚微。或许,更有效的策略是循序渐进地提供信息,引导他们去质疑,去思考,甚至去体验和感受,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认知的边界,最终主动地去学习和调整。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对方也有一丝丝愿意倾听和理解的可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新:

看了一下评论,貌似我这个答案得罪了很多从事电话销售行业的人,大体来说,对我把电话销售评价为“落后的行业”非常不满。

我只能说,很抱歉让您不高兴了,但,这是事实。

我只是陈述一个事实。

从单纯的销售模式来看,电话销售的确是一种比较落后的模式。

你不用和我说什么有人做电话销售,月入上万这样的例子。

衡量一个行业是不是落后,也就是夕阳产业,是有一些标准的。

从销售模式上,电销的确是落后的,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

在销售过程之中,为什么会出现电话销售?因为早期的营销之中,商家和目标客户之间缺乏渠道,于是电话销售行业诞生。

但在如今的时代,做销售,已经是渠道为王了。

从成本,从客户转化率,从此模式盈利的天花板,从渠道,等等等等来看,电话销售都是一种落后的模式。

如果你非要说:你怎么知道,万一将来电话销售真的成了气候了呢?

我只能说,年轻人有思辨的想法是好的,但思辨是建立在常识基础上,不然就是扯淡了。

我不想把这个答案变成一个营销理论的科普。

我只想说,假如现在有人告诉你,说BB机是最好的通讯产品,你也会笑掉大牙的。

你可以说,对有些行业,有些产品,或者有些规模不大的公司来说,做电话销售是必须的。

这个我承认,但这并不能推翻它是“夕阳产业”的理论。

同样的,广播电台如今依然还是有受众市场,但是你也不能说广播电台依然还是最领先的大众传播媒体吧?

说电话销售是一个落后的夕阳产业,并不是侮辱,只是一个简单的陈述而已。


以下是原答案。

有一件事情,事情非常非常小,让我一直记在心里,不是觉得好笑,而是觉得挺典型的。

前段时间我回答了一个问题,原题忘记了,大概是关于电话销售的,我的答案里,抱怨了一番电话销售行业的骚扰行为。

评论里出现了一条,大概是某个从事电话销售行业的人对我的言论不满,他说:电销是未来发展必然趋势,今日你爱答不理,明日让你高攀不起


这句话的槽点在于,第一,电话销售是未来发展必然趋势。这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哪怕是正经学过营销理论的人也明白,电话销售是一种非常落后的销售模式。

第二,今天的你爱答不理,明天让你高攀不起——这样的句式,充满了浓浓的贴吧味和空间味。

我想,大概正因为是如此见识,如此学识,这位兄台才沦落到做电话销售这样的工作吧。

有个故事,所有人都知道:井底之蛙。

故事就不赘述了。

然而井底之蛙的可怕,并不在于它们坐在井底并不得知井外的天空。

而在于,它们拒绝跳出这口深井

即便你告诉它们,井外的天空更广阔,它们也不愿意相信,它们只会固执的坐在深井之中,坚守着自己的理念。

就如同我上面举例的那位兄台,我很难想象,在如今的这个时代,还有人会坚信电话销售是发展趋势……

可是,这样的道理你根本没法和他解释,也说不通。因为他是发自内心的认知并且坚信这样的观点。

而且,利益相关,他不肯,也不愿意打破这个理念。

因为,这是他手里仅有的,仅能抓住的东西!

打破了这个,他就一无所有了。

很多人之所有会有奇葩的言论和理念,不是因为他们蠢,不是因为他们坏,仅仅是因为无知。

依然如我举例 那位做电话销售的兄台。

他真的可以打破这样的错误理念么?

当然可以,但是很难。

因为他的无知和能力有限,他很难找到除了电话销售之外的工作。

可以说,这是他非常重要的一个生存的支撑。

他能打破它么?

很难很难。

如果要让他认清,电话销售是落后的没有前途的行业,那么他的自我认知就会出现混乱,他会沮丧,会失望,会失去信心。

然后呢?他换一份工作么?可是以他现有的学识和资历,却很难很难。

于是……

干脆就坐在井底,不要上去好了。

而每个人,其实都有局限性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