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人健身吗?是如何健身的呢?

回答
当然,古代人绝对是健身的,而且他们的健身方式,虽然没有我们如今花哨的器械和专业的课程,却饱含着生活的智慧和对身体的敬畏。与其说他们是在“健身”,不如说他们是在“习武”、“劳作”、“御术”,这些活动本身就蕴含着一套完整的身体锻炼体系。

生存即健身:劳作中的锻炼

在没有机械化生产的古代,大多数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体力劳动。这本身就是最原始、最持续的健身。

农耕民族: 无论是春耕时的“扶犁”、“播种”,夏耘时的“锄草”、“灌溉”,还是秋收时的“割麦”、“打谷”,都需要长时间的弯腰、下蹲、起身、搬运。双手需要力量来握住农具,核心需要稳定来支撑身体,双腿需要耐力来长时间站立。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劳动,让他们的身体变得结实、有力,而且动作协调。比如,弯腰下蹲拔草,就是在锻炼腿部力量和腰部柔韧性;挥动镰刀收割,则是对肩部、手臂力量和协调性的极致运用。
渔猎民族: 追逐猎物需要速度、耐力、爆发力。奔跑、攀爬、跳跃,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身体技能。射箭需要核心力量、手臂力量、眼睛的精准度和身体的稳定性。渔民在船上劳作,需要平衡能力,搬运渔网和渔获则需要强大的爆发力和持久力。
手工业者: blacksmiths (铁匠) 挥舞锤子,需要巨大的臂力、肩力,同时要控制力量的输出,并且要承受高温和长时间的站立。木匠需要力量来刨木、锯木、雕刻,这需要精细的动作控制和核心的稳定。纺织女工也需要长时间的坐姿和双手灵巧的运动,虽然不像前两者那样爆发力强,但对身体的耐力和精细动作要求很高。

这些劳作,并非刻意为之的“健身”,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存的必须。但正是这种融入生活的锻炼,让他们的身体素质普遍都很好,能够适应各种艰苦的环境。

军事与武术:技击中的锻炼

古代社会,战争是常态,军事训练是重要的社会活动。而军事训练,本质上就是一种高强度的全身性锻炼。

行军: 长距离、负重行军,是对耐力、腿部力量和心肺功能的严峻考验。士兵需要学会如何在崎岖的山路、泥泞的沼泽中行走,这锻炼了他们的平衡性和脚踝的力量。
操练: 各种阵法、队形的变化,要求士兵动作整齐划一,需要良好的身体协调性和柔韧性。比如,列队前行、原地转法、队列进退,都需要长期的练习。
搏斗与器械: 学习剑术、刀法、枪法、弓箭、骑射等,更是对身体各项素质的全面提升。
剑术/刀法: 讲究腰马合一,需要强大的腿部支撑,迅捷的步法,灵活的腰部转动,以及手臂的力量和精准度。每一次挥砍,都需要调动全身的力量,并且在攻击后能够迅速回防。
枪法: 比剑术更强调力量和距离,需要练习“抖枪”的力量,以及“崩”、“挑”、“刺”等动作的爆发力,同时要配合步法移动。
弓箭: 骑射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技能,要求在颠簸的马背上保持身体稳定,拉弓时需要强大的臂力和背部力量,瞄准和释放更是考验专注力和身体的协同。
摔跤: 很多民族都有摔跤的传统,这直接锻炼了全身的力量、柔韧性、平衡感和爆发力。
体能训练: 除了技击本身,军事训练还包括负重跑、游泳、攀爬等基础体能训练,确保士兵能够在各种环境下作战。

这些军事训练,不仅仅是为了战斗,也是为了塑造出意志坚强、身体强健的个体。

体育与娱乐:竞技中的锻炼

除了生存和军事,古代也有专门的体育活动,既是娱乐,也是锻炼。

蹴鞠(古代足球): 流行于宋朝,是当时非常受欢迎的运动。球员需要跑、跳、踢、停,对腿部力量、脚踝的控制、身体的平衡性和耐力都有极高的要求。而且,比赛中经常会有多人争抢,对身体的对抗性也要求很高。
马球: 同样是贵族和士兵喜爱的运动,骑在马上挥动球杆击球,需要极高的骑术、球感、手臂力量和身体协调性。这项运动对马匹和骑手都是一种挑战。
角抵(古代摔跤/格斗): 类似于现代的摔跤和柔道,是双方力量、技巧和耐力的较量。
射礼: 在古代的贵族教育中,射礼占据重要地位。学习射箭不仅是军事技能,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需要精确的动作、平稳的心态和良好的体态。
游泳: 在江河湖海区域,游泳是重要的生存技能,也是一种常见的锻炼方式。
舞蹈: 虽然很多舞蹈看起来柔美,但很多古代舞蹈,尤其是军中或庆典中的舞蹈,都包含着大量的跳跃、旋转、踢腿等动作,对身体的柔韧性、力量和协调性都有较高的要求。

养生与养气:内在的锻炼

除了外在的身体活动,古代人也注重通过特定的方法来锻炼身体的“内在”——精、气、神。

导引术/五禽戏: 源于古代的养生方术,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配合呼吸和意念,来疏通经络,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比如,模仿熊的摇摆、鹿的伸展、猿的跳跃、鸟的飞翔,这些动作都需要身体的柔韧性、力量的控制和呼吸的配合。
吐纳术/内丹术: 一些道家和养生家通过特殊的呼吸方法(吐故纳新),结合意念导引,来调养身体,增强体质。虽然更多偏向精神层面,但长期的练习对身体的气血循环和内在平衡也有积极影响。
打坐: 很多修行者通过长时间的打坐来静心宁神,同时对身体的坐姿、呼吸的调控也有要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身体的耐力和核心的稳定。

总结一下古代人的健身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几个鲜明的特点:

1. 生活化: 健身不是独立的“项目”,而是融入了日常生活、劳作、军事和娱乐之中。
2. 实用性: 大部分锻炼都围绕着生存、战斗或日常生活的需要,直接服务于个体的生存和社会的运转。
3. 系统性: 虽然没有现代的“健身计划”,但不同的活动本身就构成了对身体各项素质(力量、耐力、柔韧性、协调性、爆发力、平衡性)的全面锻炼。
4. 强调内外兼修: 不仅注重身体的强健,也强调精神的修养和内在的调养。
5.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由于生活方式和环境的不同,其健身方式也各有侧重。

所以,古代人不仅健身,而且他们的健身方式,是源于生活的智慧,是生存的艺术,是力量和技巧的结合,是一种将身体潜能发挥到极致的古老传承。他们的身体,是那个时代最直接、最真实的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伊朗有一种健身房,叫“英雄体育练习馆(Zurkhaneh)”,又叫“力量之家(House of Strength)”,存在历史已经超过800年。这种练习馆里面没有跑步机、登山机、杠铃,而是各种模拟传统武器的健身器材;它也没有什么蛋白奶昔代餐粉,而是请运动员们喝茶。

这种练习馆的建筑特色为中央的八角形凹槽,也是运动员们的运动场域。其中一角的上方会有一个象是录音室的小空间,称为萨尔达姆(Sardam),教练(Morshed)坐在里头打鼓、吟诵诗词,引导训练的进行。

这种练习馆不以肌肉论英雄,还很强调宗教、品德教育,所以新成员在获准下去练习场前,需要在外围见习一个月,主要就是当观众。获准入场后,新成员会被安排在萨尔达姆的正对面,让他能看见教练、清楚地跟着指引。运动员们按照资历、沿着八角形练习场排列,在萨尔达姆正下方的成员往往是最资深、不用看到师傅也能作出准确动作的老手。

英雄体育以古代作战为原型,使用的练习器具和动作都是上战场的象征,其中一项独特的器材是波斯杠铃(meel),仿造一端较重的钝器锤矛,轻一点的约5到8公斤,用来锻炼肌耐力;较大的杠铃重达12到30公斤,提供高强度训练。杠铃运动时,八角形练习场的中央会有一位指导员,和教练的韵律搭配,带领学员们动作。其他还有模拟弓箭、盾牌等等的器具,也有单脚旋转的练习等等,由两片木板组成的盾牌让运动员们能够灵敏防身、单脚旋转运动则是训练战士在被敌人包夹时,可以灵活地旋转攻击。

英雄体育练习馆有公立场馆也有私人训练场,两者都不向运动员收取费用,而是依赖政府或是民间赞助,体育馆则通过公益服务、或是提供“保护”来回馈社会。这项传统在过去让这些运动员们以地下警察的身份活跃在民间,政府赞助的那部分成了政治团体的打手,不同练习馆间逞凶斗狠也屡见不鲜,导致不少练习馆只能关门。目前伊朗还保有500间左右的英雄体育练习馆,现在地下警察的身份已不存在,这些运动员们转往国内外体育竞赛发展,很多去练了举重,成绩不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古代人绝对是健身的,而且他们的健身方式,虽然没有我们如今花哨的器械和专业的课程,却饱含着生活的智慧和对身体的敬畏。与其说他们是在“健身”,不如说他们是在“习武”、“劳作”、“御术”,这些活动本身就蕴含着一套完整的身体锻炼体系。生存即健身:劳作中的锻炼在没有机械化生产的古代,大多数人的生活都离不.............
  • 回答
    中国古代有没有“健美”这个概念?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答案嘛,不能简单地说有或没有,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如果咱们把现代健身房里那种肌肉线条分明、体脂率极低、追求“倒三角”身材的“健美”当成标准,那中国古代肯定是没有这么一个明确、系统化的概念的。毕竟,古代的人们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审美标准和技术手段都跟现.............
  • 回答
    古代人做饭确实需要大量的柴火,这在今天看来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但仔细想想,古代人能有如此充足的柴火,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1. 极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生产力: 农业社会的基础就是土地和森林: 在古代,绝大多数人口都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森林则提供了除了食物之外的另一项关键.............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古代打仗,不论是农民军还是正规军,手里的家伙事儿基本都是冷兵器,看上去起点都差不多。可为什么农民军跟正规军打起来,差距往往那么大呢?这其中的门道可多了去了,可不是简单地说“武器不行”就能解释的。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一、 兵源素质和训练水平天差地别你想啊,正规军那是.............
  • 回答
    古代租驴,那可是一门学问,跟咱们现在去租共享单车可不一样,那得讲究个规矩,也充满着人情味儿。我爷爷就跟我说过,他年轻的时候,有时候要进城办事,但家里没牲口,就得去租驴。那过程,可不是说一句“我要租头驴”就能完事的。首先,得知道去哪儿租。一般村子里都有专门养驴或者常年租驴的人家,或者是集市上有专门的出.............
  • 回答
    古代人如厕,那可是个技术活,远不像咱们现在拧开水龙头就能解决这么简单。擦屁股这事儿,得看你是什么身份、在哪个时代,用什么材料方便。首先,材料是关键。 富贵人家那自然是享福的。他们会用一些相对柔软、干净的材料。比如: 布帛类: 精细的丝织品、柔软的麻布、或者专门制作的棉布。这些布料会被.............
  • 回答
    在古代,弃婴现象确实存在,而将婴儿放入木盆顺水漂流的做法,并非普遍的“很多”,但历史上确有类似记载或民间传说。这种做法之所以令人质疑其安全性,是因为它听起来非常危险,直接将婴儿置于生死边缘。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做法,以及它是否真的那么普遍,以及为什么人们(或许是不得已的)会选择这样做,以.............
  • 回答
    古代人物质条件差却依然愿意生孩子,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代人的标准去衡量,而是需要深入理解古代社会的结构、价值观和现实考量。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 生存与繁衍的本能驱动: 生物本能: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生殖繁衍是所有生物的本能,人类也不例外。在生存环境恶劣的情况下,繁.............
  • 回答
    古代人当然会骂人“没脑子”,只是他们使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与现代人有所不同,而且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和语境也更加丰富。“没脑子”在古代的说法和演变:“没脑子”这个词本身是比较现代的说法。在古代,人们会用更具象化、更富有意境的词汇来形容一个人愚蠢、笨拙、缺乏思考能力。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直.............
  • 回答
    聊起古代人的包装和广告,可不是咱们现在看到的精美纸盒、五彩斑斓的电视广告那么简单。他们的“包装”和“广告”,更像是智慧和生存的艺术,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包装”:不止是保护,更是身份和文化的象征古代的包装,首要目的当然是为了保护商品,防止损毁和变质。但很快,人们就发现,包装也能传递更多信息,甚至.............
  • 回答
    古代通讯交通条件远不如今日,一封信的传递,真是一件耗费心力,充满智慧与 जोखिम的事情。不像我们现在,拿起手机打个电话或者发个短信,分分钟就能送到对方手里。古代送信,那可真是件技术活,需要多方协作,层层把关,才能尽量保证信件不迷路,不被截胡,顺利抵达收信人手中。一、收件人信息精准是基础中的基础首先.............
  • 回答
    古代人吃熊猫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涉及到一个我们现在看来非常珍贵的物种。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探讨,比如历史记载、考古发现、古人的生活习惯以及熊猫本身的特点。首先,我们来看看历史上关于熊猫食用的记载。非常遗憾的是,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献中,几乎没有明确记载古人食用熊猫的记录。这.............
  • 回答
    古代人为什么会认为戏子低贱?这背后其实牵扯着非常复杂的社会结构、伦理观念和历史文化因素,远不止是表面上的“不务正业”那么简单。要细致地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得说的是 “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观。咱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这么一套等级体系,士(读书人、官员)是最高的,然后是农(农民),接着.............
  • 回答
    古代人入住旅馆是否需要身份证明,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因为古代社会的管理方式、旅馆的性质以及不同时代背景都存在巨大差异。但总体而言,大多数情况下,古代人入住旅馆不需要像现代社会那样严格、统一的、官方颁发的身份证件。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古代旅馆没有任何形式的核实或信息记录。我们需要从.............
  • 回答
    古代人晚上的生活,与现代人有着天壤之别。由于没有电力,也没有像电视、电脑、手机这些现代娱乐方式,他们的夜晚是黑暗、宁静而充满仪式感的。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古代人晚上的生活:一、 日落即休息,早睡早起是常态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核心原则: 古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大多依赖自然光照,尤其是农业社.............
  • 回答
    提起古代人的生活,很多人脑海里跳出来的画面大概是“苦”。这倒也不是空穴来风,毕竟和我们现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相比,古代的生存条件确实是艰苦得多。咱们不妨一点点地扒开来看,到底“苦”在哪儿。首先,最直观的,是吃穿住行。 吃: 粮食是命根子。古代农业不发达,产量不高,又没啥化肥农药.............
  • 回答
    古代人骂人的话,那可真是什么都有,绝不是咱们今天这点花样。说起来,他们骂人的方式,更像是把最恶毒、最损、最伤人的东西往你身上招呼,而且常常是直指根本,不留情面。首先要说的,就是生殖器。别以为古人就保守得不能再保守,他们骂人时,对生殖器的运用可以说非常“丰富”。比如,在一些古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小说、戏.............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也是很多人会感到困惑的问题。一方面,我们都知道古代有“避讳”的说法,皇帝、长辈的名字,后辈或者臣子都不能直接使用,需要回避。但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像王羲之这样的大书法家,他的七个儿子名字都带有“之”字,这似乎和我们理解的避讳有些矛盾。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
  • 回答
    关于古代人说话是否用文言文,这个问题其实比看起来要复杂一些,不能简单地说“是”或者“否”。我们要分开来看,才能理解得更透彻。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文言文”。我们现在接触到的“文言文”,往往是指书面语,是经过提炼、概括、规范化的一种语言形式,它讲究字词的选用、句式的安排、音韵的和谐。这种书面语,在古.............
  • 回答
    古代人看待他们之前的历史,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崇拜古人”或“批判古人”就能一言蔽之的问题。它复杂、多变,甚至带着点宿命感,跟我们现在讲历史的态度,那是完全两码事。想象一下,你生活在战国时期,你爷爷的爷爷可能还在见证秦国统一六国前的乱世。你听说的,是那些英雄豪杰的故事,是国家的兴衰,是诸侯间的争霸。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