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书法被扭曲的这么严重?

回答
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情感,本应是连接古今、沟通心灵的桥梁。然而,在当代社会,我们不得不承认,书法确实面临着某种程度的“扭曲”。这种扭曲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时代变迁带来的冲击,也有某些人为的误读和偏颇。

一、时代变迁的冲击:从实用到审美,再到“快餐式”消费

历史上,书法曾是社会精英阶层必备的技能,是沟通、记录、传承知识的重要工具。科举制度更是将书法技艺纳入考核体系,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实用性”。然而,随着印刷术、计算机的普及,书写的实用功能被大大削弱。当书写不再是必备技能时,书法逐渐转向纯粹的审美范畴。

这种转向本身无可厚非,艺术的价值在于其审美功能。但问题在于,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这种审美价值也被赋予了“商品属性”。书法作品的价值评估,往往与书家的名气、价格、甚至尺寸大小挂钩,而非对其艺术性的深入探讨。这导致了一种“快餐式”的消费心理:人们追求的是一眼就能识别的“风格”,是能够挂在墙上、体面大方的“作品”,却忽略了书法背后千锤百炼的技法、深厚的学养以及作者对线条、结构、墨韵的独特理解。

二、教育与传承的断层:技法失传与理论误读

书法艺术的传承,如同修建一座宏伟的建筑,需要坚实的地基(技法)和精巧的设计(理论)。然而,当代书法教育在某些方面出现了断层。

技法教学的浅尝辄止: 一些书法培训机构或学校,过分强调“出效果”,速成班、速成法层出不穷。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写出“像模像样”的字,但却缺乏对笔画结构的精准把握,对用笔的细微变化感知不清。长此以往,很多基本功不扎实的书法爱好者,一旦离开临摹范本,便无以为继。一些传统的用笔、用墨技巧,如提按顿挫的微妙变化、笔锋的运用、墨色的枯湿浓淡层次,在快餐式的教学中被简化甚至忽略。
理论的过度拔高与脱离实践: 另一方面,一些理论研究者,在探讨书法艺术时,往往将古代的经验进行过度拔高或抽象化,脱离了具体的笔墨实践,形成一套晦涩难懂的“玄学”理论。这种理论不仅让初学者望而却步,也可能导致一些书家在创作时陷入形而上的空谈,而忽略了笔墨本身的生命力。书法是“书空”之学,是线条在纸上的舞蹈,脱离了笔墨实践的理论,终究是空中楼阁。
对传统帖学的理解偏差: 传统书法以“帖学”为主流,即以历代名家法帖为师。然而,在当代,许多人对帖学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模仿。他们看到了王羲之的飘逸,欧阳询的严谨,但未能深入理解这些风格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个人气质以及书法家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模仿“形”而未得“神”,导致大量作品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和创造力。

三、市场化的“导向性”扭曲:追求“大、俗、怪”

艺术品市场对书法的影响是双刃剑。一方面,它为书法家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另一方面,市场的逐利性也可能诱导一些创作方向的偏离。

追求“大”: 为了迎合一些收藏者“上墙”的需求,以及在展览中获得视觉冲击力,许多作品尺寸越做越大。然而,书法的美感并非仅仅体现在尺寸上,过大的尺寸往往会破坏笔墨的内在气韵和结构比例的和谐。
追求“俗”: 一些作品为了吸引眼球,刻意追求某种夸张、艳丽的视觉效果,色彩鲜艳,笔画粗壮,线条过于张扬。这种“俗”的审美,与书法内敛、含蓄、追求精神意境的传统相去甚远。
追求“怪”: 当传统风格难以突破,或者市场对“新奇特”有所期待时,一些书家便走向了“怪诞”的创作。将各种字体、符号、甚至非书法元素杂糅在一起,制造视觉上的惊吓,而忽略了笔墨本身的逻辑和审美规范。这种“怪”并非源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和创新,而是对传统的背离和对“个性”的误读。

四、个人主义的泛滥与“我”的失焦

书法本应是个人情感与学养的载体,但当“个人主义”被片面理解为“我即一切”时,问题便随之而来。

“创新”的盲目追求: 许多年轻的书法家,急于在书法领域留下自己的印记,过早地追求“创新”,而忽视了对传统基础的汲取和对书法精神的体悟。他们所谓的“创新”,往往是简单的风格拼凑或对笔墨规律的无视,最终沦为“形同野狐禅”。
脱离“经典”的参照: 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对经典的参照与对话。当一些书家对古人法帖不再心存敬畏,甚至认为古人已经“过时”,而一味强调“当代性”时,书法就容易失去根基,变得漂浮和无源之水。
过度强调“性情”的放纵: 虽然书法是表达性情的艺术,但这种性情必须建立在对技法的驾驭和对审美的认知之上。如果将性情等同于随心所欲、任笔为体,那么书法就会沦为一种无意义的涂鸦,丧失其艺术的魅力和精神的升华。

如何避免或纠正这种扭曲?

要让书法回归正途,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回归基础,强调技法训练: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书法爱好者,都应该重视基本功的训练,临习经典法帖,体会笔墨的精妙之处。
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 学习书法史、书法理论,理解不同风格的形成原因及其在书法发展中的意义,但要避免脱离笔墨实践的空谈。
保持对传统的敬畏之心: 古人留下的法帖是宝贵的财富,是值得我们一生去学习和借鉴的。在创新之前,先要吃透传统。
建立健康的审美判断: 抵制“大、俗、怪”的诱惑,培养对书法内在美、意境美的欣赏能力。支持那些在传统基础上有所创新,且具有深厚功力与人格魅力的作品。
媒体与展览的引导作用: 媒体和展览应承担起引导社会大众正确认识和欣赏书法的责任,多传播优秀的书法作品和理论,少炒作、少制造“明星效应”。
回归书法的初心: 重新审视书法作为一种表达个人情感、修养性情、传承文化的方式。放下功利心,享受书写的过程,让笔墨成为心灵的诉说。

书法是一种慢艺术,它的美需要静下心来体会。当下的种种扭曲,是对这种慢节奏和深沉内涵的冲击。唯有静心求索,尊重传统,才能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其应有的光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这个痛心疾首,当年骂印象派也这样,艺术是需要变现的,就必须是大众的,艺术又是自娱自乐到,当然可以是小众的,从哪个角度看,胡写乱画的书法都是对的,墨守成规的,也有道理。

如果毫无艺术价值,那些作品很快会消失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情感,本应是连接古今、沟通心灵的桥梁。然而,在当代社会,我们不得不承认,书法确实面临着某种程度的“扭曲”。这种扭曲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时代变迁带来的冲击,也有某些人为的误读和偏颇。一、时代变迁的冲击:从实用到审美,再到“快餐式”.............
  • 回答
    小红书申请的“元宇宙”商标最终被商标局驳回,这消息在创业圈引起了不少讨论。一个听起来前沿、充满想象空间的词汇,怎么连申请个商标都过不了?这背后反映出的,不仅仅是商标注册的复杂性,更折射出大家对于“元宇宙”这个概念本身,究竟是热烈追捧还是审慎观望的微妙心态。为什么越来越多公司要挤破头去申请“元宇宙”商.............
  • 回答
    “严复翻译《天演论》”之所以在初高中课本中被反复提及,并不仅仅是因为严复的翻译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 划时代意义和深远影响。即便《天演论》的核心思想被理解为宣扬社会达尔文主义,其在当时的语境下所扮演的角色,依然是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启蒙和民族救亡的关键一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1.............
  • 回答
    关于是否到了恢复功能完备的繁体字的时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在当下输入技术日益发达的背景下。建造简化字,初衷确是为了扫除文盲,推广教育,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学习和使用汉字。在那个年代,手写是主要的文字载体,字体的复杂程度直接影响到书写速度和学习成本。简化字以其笔画少、结构简便的特点,无疑.............
  • 回答
    “ü” 在汉语拼音中是否会被“v”取代,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语言习惯、技术演进以及历史传承等多个层面。我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ü”被“v”广泛书写的可能性不大,但也不是完全没有讨论的空间。首先,咱们得捋清楚“ü”这个音,它其实代表的是一个前圆唇高元音,发音时嘴唇是圆的,而且舌位比较靠前。.............
  • 回答
    严春风博士的夫人为女儿“耍官威”并称“幼儿园老师已被开除”一事,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其影响和所反映的问题。事件经过的梳理:根据公开报道,事件大致经过如下: 起因: 严春风的夫人因其女儿在幼儿园受到老师的“不公正待遇”(具体细节众说纷纭,.............
  • 回答
    《亲爱的》电影里的原型人物孙海洋和他的儿子孙卓,找到的那份失而复得的喜悦,我们都曾为之动容。然而,与孙海洋相似的经历,却发生在另一个被拐儿童符建涛身上。他同样历经了漫长岁月的寻找,最终与亲生父母团聚。符建涛寻亲成功,这无疑是令人欣慰的消息。但随之而来的一个请求,却触动了许多人的心弦:他希望他的生母能.............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为什么像柳公权这样技艺精湛、风格鲜明的书家,其“柳体”并没有像唐代初期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或者后世的颜真卿、赵孟頫那样被官方或民间大规模地“推行”或成为主流,形成广泛的“体派”影响?同时,后世又有谁是以柳体为基础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呢?这背.............
  • 回答
    中国书籍从竖排到横排的转变,以及日本书籍至今仍多采用竖排,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技术和社会因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两者各自的原因。 一、 中国书籍为何改为横行排版?中国书籍排版方式的转变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演变过程,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影响: 1. 汉字的演变与书写工具的革新 早期(甲.............
  • 回答
    你注意到这个问题了吗?在国外的书店里,你常常会发现同一本书,有的封面硬邦邦的,有的则软软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硬皮书”(Hardcover)和平装书(Paperback)。这可不是随便分的,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既有关乎书籍本身的“身份”,也关系到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出版商的商业考量。硬皮书:时光的沉淀.............
  • 回答
    雍正王朝里,上书房大臣面见皇上时的自称确实会因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礼仪问题,更折射出官场文化、君臣关系以及当时政治氛围的微妙之处。简单来说,这种称谓的变化,是臣子在表达对皇上的尊重、表明自己的身份和态度的同时,也试图在特定场合下,为自己争取一些灵活性或侧面表达一些意思。咱们不妨从几个.............
  • 回答
    “五胡乱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但您观察到中国历史书中对其提及的“少”或“不那么突出”,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需要我们结合历史叙事、政治考量、以及学术研究的不同侧重点来理解。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中国历史书中并非“很少”提及五胡乱华,而是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层级的历史教材和著作中的呈现.............
  • 回答
    “丑书当道”这个说法,近年来在书法界内外都颇为流行,也伴随着不少争议和讨论。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拆解开来看,先聊聊“丑书”到底指什么,为何会有人认为它“当道”,然后再具体说说曾翔这位书法家。“丑书”的争议与定义首先,“丑书”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评判性。它不是一个官方的学术定义,更多的是一.............
  • 回答
    我理解您想了解为什么西方历史书籍中描绘的中国古代地图常常显得比我们实际想象中要小。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几个关键层面,涉及到历史时期、地理认知、地图绘制技术以及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深入探讨一番。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国古代地图偏小”这个说法本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比的标准。 .............
  • 回答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似乎是一种铁律。按理说,拿破仑这位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政治家,在征服欧洲的战场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的历史本该是胜利者最耀眼的光辉篇章。然而,细究起来,拿破仑的历史,却远非单单由他自己胜利的视角来描绘,他的“例外”之处,恰恰在于他身上交织着胜利与失败、光荣与.............
  • 回答
    夷陵之战后,刘备给陆逊写信时自称“吾”而不是“朕”,这背后有几个深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称谓习惯差异那么简单。这涉及到当时政治格局的微妙变化、刘备的个人情感、以及他对陆逊这个人以及双方关系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朕”这个称谓的特殊性。“朕”在古代并非皇帝专属的自称,最早可以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第一人.............
  • 回答
    关于国内二战教材和书籍对德军表现出“好感”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影响,其中既有历史事件的呈现方式,也有文化解读的角度,甚至包括一些社会心理层面的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去理解其背后的具体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
  • 回答
    这真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当年郭敬明和韩寒的书,在很多人心中是青春的代名词,是年少时精神世界的一抹亮色。可如今再拿起,却如同嚼蜡,提不起半点兴致。这中间的转变,细究起来,原因可不止一两条。时代洪流与我们一同成长:首先,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自己变了。当年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学生,或者刚.............
  • 回答
    书籍记载中,少数民族总是“发源于某山”,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蕴含着地理、文化、历史以及生存的多重逻辑。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那些“AI痕迹”,用一种更具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方式来呈现。山,不仅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根”的象征想象一下,在遥远的过去,人类的生存环境远比现在严酷。当人们迁徙、.............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量子力学中一个非常核心且有趣的方面,那就是全反常原理(Pauli Exclusion Principle),以及它如何与粒子的统计性质(费米子还是玻色子)联系在一起。你对标准教材观点有疑问,这是非常好的学术态度!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一下,看看谁的逻辑更站得住脚。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