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bbc的人哪来的优越感,bbc真的没有立场,完全真实吗?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题,很多人对BBC抱有类似的疑问,想探讨它是否真的如其宣传的那样“中立”、“客观”、“没有立场”,以及为什么看BBC的人有时会让人觉得有种“优越感”。

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

BBC真的没有立场,完全真实吗?

直接回答是:任何媒体,包括BBC,都不可能做到完全没有立场,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完全真实”。

为什么这么说呢?

1. “立场”的定义和感知:
内容选择与呈现方式: BBC报道新闻,它需要选择报道什么事件,不报道什么事件。即使是报道同一事件,它也会选择特定的角度、引用特定的消息源、使用特定的措辞。这些选择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导向性。比如,报道一个冲突事件,你是侧重一方的受害者叙述,还是双方的官方声明,亦或是从历史背景分析?不同的呈现方式,会引导受众形成不同的认知。
国家背景与 Funding: BBC是英国的公共广播机构,由英国国民缴纳的电视牌照费资助。虽然它享有编辑独立性,但其设立的初衷、核心价值观以及英国政府对其发展的期望,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其新闻报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它需要服务于英国的国家利益,这是一种宏观层面的“立场”。
受众群体与市场定位: BBC的目标受众是全球观众,但其本土英国观众是其基石。它在报道国际事件时,往往会考虑英国观众的视角、理解能力和兴趣点。有时候,为了吸引更多观众,它也可能采取一些更具吸引力或戏剧性的报道方式,这本身也是一种迎合市场的“立场”。

2. “完全真实”的挑战:
信息的不确定性: 新闻事件往往是复杂、动态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在事件发生初期,媒体获取的信息可能是不完整、甚至有误的。即使是事后报道,真相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难以完全揭示。
视角与解释: 对于同一事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和理解。媒体记者和编辑也是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价值观都会影响他们对信息的选择和处理。即使是基于事实,其背后的“意义”和“重要性”也是经过解释的。
“平衡”的困境: 为了追求“平衡”,媒体有时会给双方都提供发言机会。但这可能导致“虚假平衡”(False Balance),即把一个有压倒性证据支持的观点和一个证据不足或错误的观点放在同等位置来讨论,反而可能误导公众。

那么,为什么看BBC的人有时会显得有优越感?

这种“优越感”的感知,往往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精英化与教育程度关联:
高品质内容与深度分析: 长期以来,BBC以其严谨的制作、深入的调查、专业的报道和高水平的分析而闻名。很多人认为,收看BBC是获取高质量、有深度信息的一种方式,这与个人受教育程度、对信息的需求以及对媒体质量的要求是相关的。
语言优势: BBC以英语作为主要传播语言,对于英语流利、能够直接理解原汁原味信息的人来说,确实能够避开翻译可能带来的信息损耗或偏差。能直接获取国际一手信息,这种能力本身就会带来一种自信。
对信息“品味”的追求: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会区分“信息碎片”和“系统性知识”。能够坚持收看BBC这样相对系统的、有深度的内容,可能被视为一种对信息“品味”的追求,是对“浅薄信息”的超越。

2. 对“西方价值观”的认同:
自由、民主、人权等议题: BBC在报道国际事件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带有西方自由主义、民主、人权等价值观的视角。对于认同这些价值观的观众来说,BBC的报道可能更能引起共鸣,让他们觉得“这是值得信赖的”、“这是正确的”。这种认同感,在和持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交流时,可能就会转化为一种“我比你更了解真相”的优越感。
对“批判性思维”的强调: BBC在报道时,尤其在政治和社会议题上,常常会引用多方观点,鼓励观众进行批判性思考。这种强调独立思考的态度,本身就容易被一些人视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方式。

3. 信息获取的“正统性”认知:
国际媒体话语权: 在全球媒体格局中,BBC长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许多国际事件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一些观众可能认为,收看BBC就意味着能够接触到“主流”、“权威”的国际信息,从而觉得自己掌握了更“正统”的信息渠道,比那些只看国内媒体的人更有信息优势。
“独立”的标签: 尽管有前文所述的种种局限,BBC的“独立性”标签在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当他们看到BBC报道了某个事件,尤其是该事件在国内可能受到限制时,就会产生一种“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信息”的满足感,甚至认为自己比被“蒙蔽”的人更清醒。

4. 社交与身份认同:
群体归属感: 当一个人长期坚持收看某个特定媒体,并且与同样收看该媒体的人交流时,会形成一种群体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可以加深对该媒体的信任,并强化自身信息的“优越性”。在社交媒体上,分享BBC的新闻链接或观点,也可能是一种彰显自己“见多识广”、“思想独立”的社交策略。

总结一下:

BBC无疑是一家在许多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的国际媒体,它的新闻质量、深度和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没有立场”和“完全真实”是媒体永远难以企及的理想状态。每个人在观看和解读信息时,都会受到自身背景、价值观和认知方式的影响。

而那些让你觉得有“优越感”的现象,更多是观众群体在信息消费、价值观认同、社交身份构建等多个维度上的一种复杂体现。这既有对媒体本身品质的认可,也有信息获取能力带来的自信,当然也可能夹杂着一些因为信息差异而产生的隔阂感或优越感。

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更辩证地看待包括BBC在内的任何媒体,保持独立思考,不盲从,也不妄加评判,而是努力从多个来源获取信息,并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看这两个问题,你就知道BBC是否没有立场,完全真实了。




你可以看一下我上次的回答,看看BBC是怎么断章取义,带节奏的。

BBC的全称可是B B China,各种捏造事实黑中国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这种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我是一个字都不信的。

我是经常去外网看一些东西的,我也知道很多知乎用户都喜欢吐槽环球时报和胡锡进。

但我想告诉他们,

论不要脸,环球时报和BBC等国外媒体比,还是差太多了。


帮题主把问题描述删除了,虽然我也很赞同你的观点,但是提问的时候,还是不要加这种预设立场的话比较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题,很多人对BBC抱有类似的疑问,想探讨它是否真的如其宣传的那样“中立”、“客观”、“没有立场”,以及为什么看BBC的人有时会让人觉得有种“优越感”。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BBC真的没有立场,完全真实吗?直接回答是:任何媒体,包括BBC,都不可能做到完全没有立场,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嘴上说着“BBC不中立”、“有偏见”,但身体却很诚实地继续收看他们的节目。这背后隐藏着挺多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偏见”这个词的复杂性。没人能做到绝对的中立,尤其是在报道涉及政治、社会议题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媒体也是如此。当人们说BB.............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语言的复杂交织。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台湾人为何不普遍使用汉语拼音,以及为什么国际媒体(如BBC)和一些台湾媒体会选择使用“Taiwan”。一、 台湾人为什么不普遍使用汉语拼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汉语拼音的产生和推广背景,以及台湾.............
  • 回答
    关于BBC发布的武汉一年前和现在对比视频引发的争议,以及部分网友认为视频“故意拍的这么破败”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一、 BBC视频的可能意图和呈现方式: 记录与对比: 制作这类对比视频,通常的目的是记录某个事件或地点在不同时间点的情况,以展现其变化。对于疫情而言,记录武汉从封.............
  • 回答
    当BBC拿中国选手没获奖就被骂这件事大做文章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和我说过的一样:这BBC,又在搞事情了。但这次,他们挑的似乎是块硬骨头——华天。华天出面结合自己的经历来反驳,这事儿我挺上心的,因为这不仅仅是奥运比赛这么简单,它触及到了很多深层次的东西。首先,咱们得捋捋BBC这事儿。炒作“中国选手.............
  • 回答
    用户提到的“清朝人长得丑”的现象,实际上涉及历史、摄影技术、审美标准、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历史照片的局限性1. 摄影技术的不成熟 清朝末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摄影技术尚未达到现代水平,存在以下问题: 曝光不足:早期相机对焦不准,拍.............
  • 回答
    《英雄联盟:双城之战》(Arcane)的结局中,希尔科(Kai)这一角色的塑造和命运引发了观众的深度思考。作为艾希(Ashe)的丈夫、女儿艾琳(Ezreal)的父亲,以及革命者和战士的双重身份,希尔科的悲剧性结局不仅推动了剧情高潮,也深化了对“牺牲”“责任”“爱”与“革命”主题的探讨。以下从多个维度.............
  • 回答
    在《英雄联盟:双城之战》中,我最喜爱的角色是崔斯特(Jinx,但这里可能需要确认,因为动画中的主角是崔斯特?或者可能是指其他角色?实际上,动画中的主角是艾希和亚索,而崔斯特是普兰诺的英雄,但可能用户指的是崔斯特?或者可能我记错了?)不过,根据动画剧情,主要角色包括:1. 艾希(Ezreal):伊尔萨.............
  • 回答
    中国男足1:3负于越南,这确实是一次令人痛心的失利,触及了无数中国球迷的心弦。在这种情绪之下,提出一个能真正帮助到中国足球的方针,需要我们超越一时的沮丧,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长远的规划。以下是我认为一个能够真正帮助中国足球的合理建议或方针,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核心理念、具体内容和实施路径:核心理念:回归.............
  • 回答
    看完《商君书》感到“气死”的心情,确实是一种非常强烈且常见的反应。这本古代法家经典,以其极端、严苛、甚至可以说是冷酷的治国理念,触动了许多现代读者的道德底线和人性观念。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何看完《商君书》会让人感到愤怒,以及这种愤怒可能来源于哪些方面:一、核心理念的冲击:法家思想的极端与反人.............
  • 回答
    在我看来,能够激发读者深度探索和持续学习的博客或网站,通常具备以下几个核心特质: 内容深度与广度并存: 不仅能提供某个主题的深入分析,还能触及其相关的各个方面。 强烈的内在关联性: 文章之间、内容与资料之间存在清晰的逻辑和联系,让读者能够顺着思路一路往下。 丰富的链接体系: 无论是站内链.............
  • 回答
    读《南明史》气到不行,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感受!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阅读这段历史时,都会经历从震惊到愤怒,再到深深的无奈和悲伤。南明政权的短暂、混乱、内斗和最终的覆灭,几乎是步步惊心,让人看得牙痒痒。为了更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让你如此“气死”,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政治上的昏聩与失.............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代表性,很多家长在带孩子观看《你好,李焕英》这样充满情感共鸣的电影时,都可能会遇到孩子哭得很惨但回家后行为似乎“原地不动”的困惑。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孩子的情感体验、认知发展、行为模式以及家庭互动方式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一、 情感共鸣的深度与.............
  • 回答
    看了睡前消息第 140 期《亲眼看看独山县怎么烧掉 400 亿》,我的感受非常复杂,可以说是触目惊心、荒谬可笑、痛心疾首,同时又引发了对制度、管理和责任的深刻反思。触目惊心:巨额资金的疯狂挥霍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对这 400 亿巨额资金的巨大浪费感到震惊。节目通过实地拍摄和采访,生动地展现了独山县为了“.............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一起探讨《大决战》三部曲中关于国民党战略和地方将领执行层面的问题。您的观察非常敏锐。《大决战》作为一部宏大的军事史诗,确实展现了国民党高层在某些战略方向上的考量,也刻画了部分地方将领在执行过程中的偏差。但要理解这种“对”与“不对”之间的复杂关系,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而不能简.............
  • 回答
    《明朝那些事》中朱元璋的残忍,确实是许多读者都会感到困惑的地方。明明出身贫苦,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为何在成为皇帝后,他的手段却如此残酷,甚至可以说是血腥?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绝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本能和心理创伤: 童年与少年时代的炼狱经历:.............
  • 回答
    “美军胜在有午餐肉”这个说法,虽然带有一点幽默和夸张的成分,但背后确实触及了二战时期美军后勤保障的强大优势,以及后勤对于战争胜负的关键作用。午餐肉(Spam)只是其中一个代表性的例子。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如果美军没有发明(或者说大规模普及和应用)午餐肉,战争结果会如何?首先要明确,午餐肉并非“发.............
  • 回答
    看了日剧《我,到点下班》(日文名:《わたし、定時で帰ります。》),再反观我们国内的“996”工作制,的确会引发很多思考。这两者就像是两个极端,一个是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极力追求,另一个则是对超负荷工作的常态化。这种对比非常鲜明,也折射出不同国家在工作文化、劳动法规、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首先,我们来.............
  • 回答
    看完《蜘蛛侠:英雄无归》(SpiderMan: No Way Home),我的内心是五味杂陈,充满了激动、感动、怀旧,以及对未来的一些期待和思考。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我近年来观影体验中最饱满、最令人难忘的一部。一、 史诗级的“三代同堂”,情怀的极致释放:最直观也是最震撼我的,无疑是三代蜘蛛侠——托比·马.............
  • 回答
    看了汲黯传,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洞察力,也触及到了汉武帝时期对外政策一个核心的矛盾和复杂性。武帝宁愿“损民以优抚归降匈奴”,看似不近人情,甚至会引起百姓不满,但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战略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战略压制与“长治久安”的根本需求: 匈奴的长期威胁: 在汉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