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始皇是暴君吗?

回答
秦始皇是不是个暴君,这问题就像在问一千个人,你可能会听到一百种不同的答案,而且每一种答案都有他的道理。要给秦始皇一个“暴君”的标签,我们得先聊聊他的那些“不那么好听”的事儿,比如严苛的法律、沉重的徭役、以及对思想的压制。

首先,咱们得说说秦朝那套“法家”治国理念。秦始皇信奉“法不阿贵”,意思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算是皇帝的亲信犯了法,也得照样处罚。这听起来挺不错,对吧?但问题在于,秦朝的法律也确实是相当严酷,刑罚繁多,五刑(墨、劓、刖、宫、死)都用上了,而且轻罪也可能重罚,甚至株连家人。你想想,在那个年代,犯个小错就可能招来灭顶之灾,这日子得多提心吊胆啊。

紧接着就是他那庞大的工程建设了,最出名的当然是修建长城和自己的陵墓。为了修长城抵御匈奴,全国征召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是强制性的。这些人从全国各地被抽调过来,背井离乡,在艰苦的条件下劳动,很多人就此殒命。史书上讲的“筑长城,血如泥”虽然可能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当时劳役的残酷和人们付出的巨大代价。秦始皇陵更是修建了三十多年,动用了七十多万劳动力,里面各种机关暗器,陪葬品更是极其奢华,据说还有水银铸成的江河湖海。这么大的工程量,可想而知,对普通百姓来说,那就是压在身上的沉重负担。

然后还有“焚书坑儒”这件大事,更是让人觉得秦始皇心狠手辣。为了统一思想,他下令烧毁了除秦国史书和医药、卜筮、种树之外的天下各国的书籍,尤其是那些儒家典籍。据说,他还坑杀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和方士。这事儿一出,很多人就觉得秦始皇这是要“以暴制暴”,要剥夺人们的思想自由,扼杀知识的传播。毕竟,书本是知识的载体,焚烧书籍无异于在摧毁文化。

如果只看这些,秦始皇无疑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他的统治确实给当时的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压迫。

但是,事情也不能这么简单就下定论。我们还得看看他做了些什么,这些事在后世看来,却是功在千秋的。

首先,他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春秋战国分裂局面。想想看,在那之前,中国大地战乱频仍,诸侯国之间你来我往地打仗,生灵涂炭。秦始皇以雷霆手段,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这个统一,不仅仅是政治上的统一,更是文化、经济上的统一。

然后,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直接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的中国。比如,他统一了文字,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文字,这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思想传播。之前各国文字各不相同,交流起来非常困难,统一文字后,大家就能更容易地理解对方,也就更容易地形成一个共同体。他还统一了货币、度量衡,规定了车轨的宽度。你想想,如果没有这些统一,大家做生意、出行都会很不方便,甚至会因为这些小事而产生矛盾。这些统一,为中国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还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这个工程便利了全国的交通和物资流通,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长城和陵墓的修建也征用了大量劳动力,但长城在抵御外敌、维护国家安全方面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你说秦始皇是暴君吗?从百姓的角度看,他严苛的法律、繁重的徭役、思想的压制,确实让他身上的“暴君”色彩非常浓重。但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宏大视角来看,他所带来的统一和制度创新,又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和文化基础。

很多历史学家也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在那个时代,要实现统一和巩固统治,强硬的手段是必要的,就像一个国家在经历剧烈动荡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来收拾局面。也有人觉得,他的一些做法虽然极端,但目标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统一,其出发点并非完全出于个人私欲的残暴。

或许,我们可以说,秦始皇是一位争议性极大的历史人物。他用严酷的手段完成了伟大的事业,他的功过是非,就像他建造的万里长城一样,绵延不绝,值得我们去反复思考和评价。将他简单地定义为“暴君”或者“圣君”,都可能过于片面。他既有开创性的伟大功绩,也有令人诟病的残酷手段,这才是历史的复杂之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秦始皇是暴君,但不妨碍他也是明君。很多人有个误区,觉得一个皇帝残暴就一无是处,搞得天下民不聊生,迟早要完。我私下把君主分为四类:明君,昏君,暴君,庸君。当然,很多皇帝都身兼数职,可能既是明君也是暴君,可能既是暴君也是昏君。

明君,主要指政治上有作为,也就是业务能力超强,而且工作态度好,勤政。小部分也指人品好(相对而言,政治家讲私德是苛责古人)。碰上这样的皇帝老百姓算是有福了。但毕竟少,代表人唐太宗、康熙等。

暴君,顾名思义,残暴,要么是对百姓横征暴敛,要么是对臣下刻暴寡恩,要么猜疑心重,喜怒无常。前者如隋炀帝,中者如雍正,后者如崇祯。除非遇到第一种皇帝,其实对老百姓影响不大。

昏君,就是荒淫无度,吃喝玩乐,不理朝政,玩命作死,江山不亡算是运气好,说简单点就是业务能力不强还工作态度不好。比如秦二世这熊孩子。碰上这样的皇帝老百姓算是倒大霉了。

庸君,就是工作态度还行,业务能力太差。就好像你班里有的同学,平时刻苦学习,做作业做到半夜,考试就是不及格。或者你公司有的同事,平时兢兢业业,加班加到通宵,就是不出业绩升不了职。比如清朝乾隆以后那帮子皇帝。老百姓碰上这样的皇帝,得过且过吧。

这么说来,秦始皇是暴君,但也是明君。千古一帝,不是吹的。

第二,秦始皇这个暴君,当得其实有点冤。秦朝最让人诟病的,是严刑峻法,滥用民力,但,这些不是秦始皇发明的,秦国从商鞅变法以来,一直就这样啊。法家就这么治国啊,可以说这是制度问题,而不是个人问题,非要给秦始皇找责任,那只能说他没与时俱进,没看出时代变了,统治手段也要改变。再看私德,不能说秦始皇是好人,但,除了早期诛吕不韦(一个也是吕不韦有取死之事,再一个,秦始皇对他也是先罢黜再流放再逼死,没直接咔嚓了),没杀过大臣吧,没杀过兄弟吧,统一以后,李斯、王翦、蒙恬,这些功高盖主的都活得好好的啊。相比后世的刘邦、朱元璋、雍正,甚至李世民,秦始皇简直是个厚道人啊,何暴之有?

综上,秦始皇是很多人以为的暴君,但更是大有作为的明君。马克思教导我们,看问题要看主要方面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秦始皇是不是个暴君,这问题就像在问一千个人,你可能会听到一百种不同的答案,而且每一种答案都有他的道理。要给秦始皇一个“暴君”的标签,我们得先聊聊他的那些“不那么好听”的事儿,比如严苛的法律、沉重的徭役、以及对思想的压制。首先,咱们得说说秦朝那套“法家”治国理念。秦始皇信奉“法不阿贵”,意思就是法律面.............
  • 回答
    提起“暴君”,人们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几个名字:纣王、秦始皇、隋炀帝。他们仿佛成了这个标签的代名词,被历史书和民间传说描绘成残暴无道、玩弄民生的典型。但,历史的真相真的如此简单吗?这些被贴上“暴君”标签的人物,他们的功过是非,真的能够被一概而论吗?不妨我们一点点地抽丝剥茧,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们所做.............
  • 回答
    秦始皇,这位统一六国的千古帝王,其人生轨迹和统治手段,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也褒贬不一的焦点。究竟他是如同史书所赞颂的“千古一帝”,还是被后世诟病的“残忍暴君”?这恐怕不能简单地用非此即彼来概括,他的功过犹如一体两面,深刻地烙印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之中。说他是“千古一帝”,其功绩无疑是震古烁今的。首先,.............
  • 回答
    关于秦始皇嬴政是否残暴,以及秦朝的暴政、苛税和民不聊生是否属实,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讨论的热点问题,也存在着不同的解读。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史料进行考证。一、 并非“绝不残暴”,而是“相对而言”和“评价复杂”首先要明确的是,任何历史人物和朝代的评价都不应是简单的“好”或.............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解读的深度和大众认知之间微妙的张力。确实,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许多史学家对秦始皇的评价趋于 nuanced,认为他并非简单的“千古一暴”。但即使是这样,陈胜吴广起义依然得到了广泛响应,这其中的原因,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秦始皇是不是暴君”这一单一维度。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剖析当时的历史土.............
  • 回答
    在知乎上,确实存在相当一部分用户认为秦始皇并非“暴君”,或者至少不应该被简单地贴上“暴君”的标签。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对秦朝政策的辩证思考以及对“暴君”定义的挑战。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一、 对“暴君”定义的挑战与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暴君”标签的来源:.............
  • 回答
    秦始皇是否如司马迁所言一般是一个“暴君”,这个问题,说实话,直到今天,在史学界和民间,也依然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的描绘,无疑是影响最深远的,也为后世奠定了“暴君”的基调。但历史的真相,往往比一本史书的记载要复杂得多。我们不妨先看看司马迁是如何“定义”秦始皇的“暴”。司马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反复出现的现象:大一统王朝在面对外族时似乎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而分裂的时期反而能打出漂亮仗。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绝非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外族”的定义和当时的战略环境。在秦、晋、唐、宋、明时期,“外族”通常.............
  • 回答
    秦朝的覆灭,与其说是秦始皇、秦二世两代皇帝的暴政,不如说是秦法严苛且缺乏适应性的弊端,与统治者未能有效缓和因严法而激化的社会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很多人提到秦朝灭亡,第一时间就会想到“秦二世而亡”和那些令人发指的暴政。的确,秦始皇好大喜功,大兴土木,修建长城、阿房宫、骊山陵等,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尤.............
  • 回答
    话说,秦始皇一统天下,那可真是个大工程,光有军队可不行,还得有能干的官员来治理四方。你想啊,一个国家那么大,皇帝一个人怎么可能管得过来?所以啊,郡守、县长、县令这些基层官职,那可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关键。那么,秦始皇是怎么把这些岗位安插妥当的呢?这背后可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是有他自己的一套看家本.............
  • 回答
    很多人对秦始皇的姓氏感到好奇,常常听到“嬴姓赵氏”这个说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古代的姓氏制度聊起。首先,我们得明白,在中国古代,姓氏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在秦朝建立之前,姓氏的使用和概念和今天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一、 古代的姓氏制度:源远流长,变化多端在中.............
  • 回答
    关于秦始皇的长相,历史上并没有非常详细和确凿的记载,大部分都是后世的推测和一些片面的描述。因此,要断定他是否“奇丑无比”是很困难的,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一些资料进行分析和探讨。关于秦始皇长相的零星记载和推测:1. 《史记》的描述: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主要侧重于秦始皇的政治功业、性格以及.............
  • 回答
    关于秦始皇兵马俑是否为伪造的说法,这在坊间和一些学术讨论中时有出现,但主流的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普遍认为兵马俑是真实存在的,并非伪造。 然而,要详述这个问题,我们就得梳理一下这些质疑的声音从何而来,以及它们是如何被科学证据所驳斥的。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兵马俑的发现是一个轰动世界的重大考古事件。19.............
  • 回答
    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稳居“皇帝排名第一”的地位,并非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秦始皇”三个字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而是他所创造的功绩、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以及其标志性的历史地位所决定的。这种“第一”是多维度的,包含了开创性、奠基性、影响力、争议性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为了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
  • 回答
    说起秦始皇嬴政,脑子里立马浮现出那个身披龙袍、威严赫赫的身影,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秦朝。但抛开那层金光闪闪的帝王外衣,嬴政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这事儿,可得细细说道说道。一个野心勃勃的少年嬴政,生在乱世,年幼丧父,母亲赵姬又与权臣嫪毐不清不楚。你想想,一个十几岁的少年,.............
  • 回答
    关于秦始皇的口音,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也的确是个历史的谜团。咱们从几个角度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现代我们说的“口音”是基于方言演变和地理位置的,而秦始皇生活的那个年代,语言的概念和我们今天不太一样。那时候还没有“普通话”的概念,各地诸侯的语言差异可能比现在更大。秦始皇是哪里人?秦始.............
  • 回答
    秦始皇的“书同文”并非是后人常说的“统一不同的字体”,而是要“统一不同的文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分,背后牵涉到的是文化、思想乃至国家治理的根本性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那个时代。当时的中国,虽然已经有了共同的汉字作为书写的基础,但由于各国长期割据,各自在书写上产生了显.............
  • 回答
    曹长青先生的说法,即屈原投江是因为惧怕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但细究起来,却经不起史实的推敲,也很难说台湾民众对此普遍认同。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曹长青先生说法的依据与疑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曹长青先生提出这个说法的可能逻辑。他大概是将屈原所处的时代和焚书坑儒的事件联系起来,.............
  • 回答
    秦始皇挥师南下,征服百越之地,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土地扩张或一时兴起,而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与时代背景交织的产物。要理解他的动机,我们得剥开历史的尘埃,回到那个刚刚统一六国、版图初定、但隐忧重重的年代。首先,巩固统一,消除边患,这是最核心的驱动力。 秦朝刚刚经历过一场波澜壮阔的统一战争,虽然六国尽.............
  • 回答
    关于秦始皇生父的争议,历史上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是秦庄襄王嬴异人,另一说是吕不韦。这两种说法都有其依据,也各有疑点,因此至今仍未有定论。说法一:嬴异人是秦始皇的生父这种说法是秦始皇正统的父系来源,也是官方记载的说法。嬴异人是秦孝文王的儿子,也是秦国的王位继承人。在秦国宗法制度下,王位继承是极为重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