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中「茄鲞」是庚辰本的好吃还是蒙府本的好吃?

回答
《红楼梦》里的“茄鲞”,这玩意儿,说起来也是个小小的故事。要说庚辰本和蒙府本哪个“好吃”,这问题其实有点绕,因为它们都是指同一个东西,但“好吃”的背后,藏着的是对文字、对情节、对作者心意的不同解读。咱们这就细细道来。

首先得明白,“茄鲞”这个菜是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宝玉挨了打之后,宝钗来看他,给了他这道由薛姨妈做的“茄鲞”。原文里是这么写的:“宝钗一 vistos [宝钗看见] 他,便问道:‘宝玉,今日何不往那边去?’” 接着就是描绘宝玉吃茄鲞的情景。

关键在于,蒙府本和庚辰本,这两者在收录和校订《红楼梦》上有各自的特点,也因此在一些文字细节上存在差异。这就像两幅同一幅画的临摹,虽然大体一样,但笔触、色彩的浓淡总会有不同。

蒙府本(又称“程本”)

我们先说说蒙府本,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早期抄本汇集而成的,更接近于当时读者阅读的“标准本”。在茄鲞这段,蒙府本的文字描述是这样的:

> 宝玉道:“我知道了,这‘茄鲞’是头一宗事,头一宗事就不好办。可知我这人是‘好了,我也不好’的了。”说着,便命人拿来,细细的尝了尝,道:“果然好处,只是‘花儿”只是没甚么意思了。”

这里面,宝玉吃了茄鲞,觉得“好处”,但觉得“花儿”没意思。这个“花儿”在很多解读里被认为是作者用了一个不太确当的比喻,或者是指茄子本身的味道或者形态不够出彩,被浓厚的配料盖过了。

庚辰本

再来看庚辰本。庚辰本是目前公认的最接近曹雪芹原稿的抄本之一,它在很多地方保留了更原始、更生动的笔触和细节。在茄鲞这段,庚辰本是这样的:

> 宝玉道:“我知道了,这‘茄鲞’是头一宗事,头一宗事就不好办。可知我这人是‘好了,我也不好’的了。”说着,便命人拿来,细细的尝了尝,道:“果然好处,只是‘花儿”却没甚么意思了。”

你瞧,是不是觉得没啥区别?别急,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对比。茄鲞这个菜本身,在两本里的描写也有些微妙之处。

“好吃”在哪里体现?

要说哪个“好吃”,其实重点不在于“茄鲞”这个菜本身的烹饪方式被详细记录,而是通过宝玉的反应来体现它的“好吃”。

从“食材”和“制作”的联想:虽然书里没详细写茄鲞怎么做,但结合后文宝钗对宝玉说的:“你要吃,就让他再做一碗,‘我’也尝尝。”以及茄子需要“茄子去皮,切成小块,油炸透了,再用肉汤或肉丁同各种佐料一同煨炖。”(这是后人的推测和仿制,但根据描写可以联想到其复杂性)可以看出,这道菜绝不是家常便饭。它费工夫,有讲究,用料也足。这本身就带有一种“精细”、“隆重”的意味。
宝玉的反应:宝玉尝了茄鲞后,觉得“果然好处”。这四个字是关键。在当时的语境下,“好处”可以有很多层含义。可以指味道好,也可以指这件事办得好,或者说这个东西的“用意”很好。
庚辰本的细微之处:庚辰本在这里可能更强调宝玉对“薛姨妈的心意”的体认,以及这道菜本身制作的精妙。宝玉挨打后,心情郁闷,宝钗送来的这道茄鲞,既有薛姨妈的疼爱,也有宝钗的关心。宝玉觉得“好处”,是对这份关怀的回应,也是对这道用心制作的菜肴的认可。
蒙府本的解读空间:蒙府本的“花儿”的说法,有人认为是在隐射“虚有其表”,或者是指这道菜虽然味道不错,但说不上惊艳绝伦。但也有人认为,“花儿”是指宝玉当时的心情或者状态,觉得虽然吃了好东西,但整体上还是没完全开心起来。

所以,哪个“好吃”?

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说庚辰本比蒙府本的茄鲞“更”好吃,因为它们描述的是同一道菜,而“好吃”更多地体现在宝玉的品尝和感受上。

如果从“还原作者本意”的角度来看:庚辰本因为更接近曹雪芹的原稿,它所呈现的宝玉的反应,比如那句“果然好处”,可能更能体现作者最初想要传达的那种复杂的情感——既是尝到了美味,也是感受到了关怀。庚辰本在很多地方的文字更生动、更具感染力,这种“好吃”或许是一种更醇厚、更细腻的体验。
如果从“故事的趣味性”来看:两本都有各自的精彩。蒙府本的“花儿”之说,反而给了后人更多解读的空间,也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和讨论的乐趣。有时候,一点点模糊和留白,更能激发人的想象,从这个意义上说,蒙府本的“茄鲞”也能让人“回味无穷”。

总而言之,关于“茄鲞”哪个“好吃”的争论,其实是在争论哪个版本的文字更贴近曹雪芹的原意,以及如何理解宝玉吃茄鲞时的那份微妙的心情。 庚辰本在文字的“原汁原味”上更有优势,它带来的“好吃”可能是对作者创作意图更深的理解和共鸣。而蒙府本虽然在细节上或许有些许差异,但它所承载的流传和解读的历史,也赋予了“茄鲞”另一种“滋味”。

所以,与其说哪个“好吃”,不如说,两本的“茄鲞”都好吃,只是好吃的点不同,一个是“形”,一个是“神”,但最终都指向了那道被宝玉细细品味、也让后世津津乐道的“茄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颗硕大的茄子为何会踪迹不见?

几番凌虐后茄子到底变成了什么鬼样子?

它究竟做错了什么以至于要被分尸?

欢迎收看第一期的【走进不科学】呃不对,是【补脑洞】节目。

【茄鲞】怎么做?

来自于《红楼梦》四十一回凤姐的口述。

不同版本的《红楼梦》里,做法也不太一样。


看起来很壕的庚辰本做法:

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籖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由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菰、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磁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


做起来像炼丹一样的蒙府本做法:

你把四、五月里的新茄包儿摘下来,把皮和稿子去尽,只要净肉,切成头发细的丝儿,晒干了,拿一只肥母鸡靠出老汤来,把这茄子丝,上蒸笼蒸的鸡汤入了味,再拿来晒干。如此九蒸九晒,必定晒脆了,盛在磁罐子里封严了,要吃时,拿出一碟子来,用炒的鸡瓜子一拌就是了。


反正不管哪种做法,刘姥姥听了都肝儿颤。书里她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


要复刻,先选货!

考虑到《红楼梦》的创作年代以及相关背景设定(我觉得吧,作者要是真的吃过并了解过这道菜的做法,想来也应该是在童年时期,金陵曹家获罪被抄之前)。

所以食材上我尽量会选一些乾隆之前在南京就已经出现的食材,那些民国后引进的和解放后成精的可不在考虑范围


茄子 = 长茄子

在常见的圆茄子,长茄子和细长的茄子里我选择了南方常见的长茄子。

香菌 = 香菇

这是一个比较讨巧的选择,在众多香气较重的菌菇里,香菇算是比较易得的。

新笋 = 春笋干

季节的缘故,没有拿到新笋,于是用春笋干来代替,虽然香气略差,不过口感上却有一定的提升。

蘑菰 = 口蘑

蘑菰也就是蘑菇,参考了《随园食单》后锁定了“口蘑”这一品种。其实市面上常见的“口蘑”并非真•口蘑,而是“双孢菇”,这种菇1935年才开始在中国栽培。真口蘑其实是一种产自张家口一带的野生蘑菇,价格也较高。目前除张家口出产这种蘑菇之外,内蒙也是个不错的产地,于是我淘了一袋内蒙产的干口蘑。

五香腐干 = 茶干

既然背景是金陵,那么南京桥林的茶干应该是比较扣题的。他家的茶干是桥林镇的特产,距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拿来做前清的菜也不算过分呢。

各色干果子 = 栗子、松仁、核桃

这可确实有些难度了,几个版本的红楼宴里对于干果的选择都各有不同。经过果壳几位植物学家的考证,我在乾隆年间南京一带最常见的几类干果里,选择了栗子、松仁和核桃,原因大致有这么几个:因为要“用鸡汤煨干” ,所以最好选择一款可以煮的果子。栗子经煮,且能给这道菜中加入“甜”这一味;而松仁与核桃本身的香气也足,是可以拿来煮的干果。至于当代菜式中最常见的鸡肉良伴花生米,由于传入中国的年代不确定,就弃之不用了。

说完选材,聊做法

两个版本差距其实还挺大的,蒙府本看起来很玄学,而且越看越不对劲,相比之下庚辰本的做法就实际的多了,虽然很麻烦……

那我先从庚辰本开始做起。



1

先将所有的食材处理好。

茄子切成了碎丁;栗子、鸡胸、笋干、香菇、口蘑、茶干均切碎;松仁和核桃仁在平底锅上用小火烘烤一下,除去多余的水气后用臼捣碎。


2

事先买了一只肥鸡,煮了锅清鸡汤,使鸡汤上的油,用中大火煎茄子丁(鸡油的烟点比较低,不适合直接拿来炸)。



3

将茄子丁取出后,再稍微快炒一下鸡丁,让鸡肉先过一下火,多少有些镬气。



4

取出鸡肉,再将茄丁下锅,把笋、茶干、香菇和口蘑的混合物也放入锅中,这个时候茄子和混合物的比例大致为10:7。



5

拌匀后加入鸡汤和栗子丁,栗子不怕煮,早些下锅还能多煮出点儿甜味儿。



6

水收到一半的时候下鸡丁,太早放入鸡丁肉会变老,太晚又会失去那一丝咬劲儿。



7

汤汁收干的时候淋一些香油,再用糟油拌好(糟油的量取决于不同品牌的咸度,所以建议拌之前先尝一下,以免下重了),最后撒上之前捣碎的果仁,就可以封起来放冰箱。



8

这就是做好的茄鲞了,要吃的时候炒一点鸡瓜,拿来拌一下刚刚好。

(关于鸡瓜,查了些资料后我比较偏向于相信是鸡里脊或者鸡小胸,那一块的肉比较嫩,快炒后和茄鲞拌在一起,两种鸡肉会带来不同的口感。)


这个版本的茄鲞确实如刘姥姥所说『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像是茄子』,尽管调味不重,但是其他食材的味道强到完全可以盖住茄子本身。


有趣的是其中的茄子像极了鬼屋中的幽灵,每一口它都会蹦出来告诉你它就在那里,你又很难找到它。


——————我是蒙府的分割线——————


相比之下蒙府本的看起来就简单多了,除了……九蒸九晒,而且还是头发细的丝儿……

其实九蒸九晒这个说法最早出现于道教,炼外丹讲究九转金丹,在食物中的体现就是青精饭,也就是后来俗称的乌米饭。唐代很流行。后来成了个虚词,用来形容制法繁复。



1

于是首先我把长茄子去皮去籽后切丝。



2

原文的做法到了这一步理应用鸡汤蒸茄子,让茄子吸足了鸡汤的风味。

然而这种通过蒸,使食物吸味的做法完全是异想天开。汤中的鲜味主要来自于氨基酸,这种物质通过蒸是无法挥发并附着在食物上的,什么汤都不行。

考虑到之所用『蒸』,许是因为怕茄子在高温下长时间炖煮会被煮烂,所以我选择了低温sous vide的方式来『煮』茄子,不过碍于家庭厨房设备的局限于是我便用了我最常用的道具——电饭煲。

将茄子丝和适量的鸡汤密封在塑料袋里(密封袋或保鲜袋一定要选择可以加热的材质,不然会有食品安全问题)。

3

电饭煲加水并开至保温档(我家的这款电饭煲在保温状态下水温恒定在62度上下),用夹子固定,低温慢煮2小时。

——是的,用电饭煲来做低温sous vide,这是我在家所能实现的最高科技的烹饪手法了。



4

取出茄子,用厨房纸吸干水分后放入烤箱,用90°C的低温烤1小时,烤成茄子干,于是我们便得到了蒙府本的茄鲞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什么鬼!

这是在逗我~!?

这可是一整只茄子啊!

竟然只剩下这些~!?


我盯着这包东西越看越不对劲……

朝阳区的群众请不要举报我,我,我,我……我可是住在海淀的啊!

对了,也许你想问问味道的事儿……

……

……

……

……

……

……

……

……

……

……

……

……

……

……

……

……

……


最后让我们拿两种茄鲞一起配个饭来吃吧!



鸣谢

感谢家属 @亦团团@无不散席@默识先生@蒋寻 老师 对本文众多资料文献提供的帮助

感谢 @闻佳 老师对于本文内容的深度编辑和建议修改

本文章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号【雨前羽街】(plumestreet) 所以未经许可请别转载,不然把你做成茄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里的“茄鲞”,这玩意儿,说起来也是个小小的故事。要说庚辰本和蒙府本哪个“好吃”,这问题其实有点绕,因为它们都是指同一个东西,但“好吃”的背后,藏着的是对文字、对情节、对作者心意的不同解读。咱们这就细细道来。首先得明白,“茄鲞”这个菜是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宝玉挨了打之后,宝钗来看他,给.............
  • 回答
    如果《红楼梦》中贾府能够节省银子,不搞排场,其命运可能与原著中呈现的衰败轨迹产生显著差异,但这种“假设性”改变仍需结合小说的社会背景、家族结构和时代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经济状况的短期缓解1. 银钱消耗的直接减少 贾府的经济危机主要源于长期的挥霍与奢侈。例如,贾母的.............
  • 回答
    关于晴雯与宝玉是否发生过性关系,在《红楼梦》的文本中,并没有明确、直接的描写。这是曹雪芹有意为之的留白,也因此成为读者和研究者们争论不休的焦点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并尽量详细地呈现相关的论据和观点:一、 文本中的暗示与模糊之处: 亲密且超越主仆的关系: 晴雯是宝玉最喜爱的丫.............
  • 回答
    《红楼梦》这本书,说实话,我读过不止一遍,但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触。要说最难忘的场景,这可真是一个甜蜜的负担,因为曹雪芹的笔下,那些人物和故事,就像刻在了心里一样,时不时就会浮现出来。如果非要选几个最触动我的,那大概是这几个吧。一、宝黛初会,木石前盟的初启,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熟悉与心动。第一次读.............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在满汉全席里,我最想尝哪一道菜一样,真是个甜蜜的烦恼。《红楼梦》里的丫鬟,个个都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性子。要是真能挑一个来伺候我,那可真是太难了!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个,我想我会选——袭人。当然,这可不是因为她多么花容月貌,也不是因为她有多么得体周到到让人觉得“假”.............
  • 回答
    说到焦大,那可真是《红楼梦》里一个让人唏嘘的角色。他年轻时,那叫一个威风八面,是贾府里的“活活的烈士”,为老一辈的贾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可到了老了,却落得个“人人见了,都嫌他嘴上没把门儿的”,被撵到街上,活得凄凄惨惨。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首先,咱们得说说焦大年轻时的“大功”。这事儿得追.............
  • 回答
    《红楼梦》里,史湘云和薛宝钗一家在贾府的居住情况确实有很大不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不同家族的经济状况、婚姻考量以及女性的社会地位。咱们先说说史湘云。她是个什么样的姑娘?是叔叔婶婶养着的,算是寄人篱下。她的家境虽然曾经富裕,但因为父亲早逝,家业可能已经衰败。所以,她虽然性格开朗,像个男孩.............
  • 回答
    贾府的衰败,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原因交织叠加的结果。这庞大的家族,就像一株曾经枝繁叶茂的大树,虽然根基尚存,但内部的腐朽和外部的侵蚀,最终让它走向了倾颓。首先,体制性的弊病和家族内部的管理混乱是贾府衰败的根本性原因。 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贾府这样的大家族,虽然人丁兴旺.............
  • 回答
    关于《红楼梦》中人物的族属,这其实是一个值得细细探究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才让《红楼梦》的人物塑造更加立体和真实。简单地说,小说中的人物以汉族为主体,但同时也出现了满族以及可能带有其他民族背景的人物。为了说得更详细,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梳理。首先,绝大多数人物都是汉族。《红楼梦》的故事背景设.............
  • 回答
    《红楼梦》中,虽然没有明确列出四大家族具体犯了什么罪行能够导致“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但通过小说中层层铺垫和暗示,我们可以推断出他们犯下的罪恶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政治、经济、道德和人伦等各个层面,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腐蚀力量,导致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败和覆灭。以下是对四大家族可能犯下的罪行.............
  • 回答
    《红楼梦》中,秦可卿的房间是整部小说中描写最为细致、最富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之一。通过曹雪芹对她卧房的精心描绘,我们不仅能窥见她奢华的生活环境,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她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以及她所处社会环境的压抑与腐朽。从秦可卿房间的描写来看,她是一个集华贵、情欲、病态、忧郁和隐秘于一身的,在压抑环境中挣扎.............
  • 回答
    《红楼梦》中的诗词,可以说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水准之高,用“雅俗共赏,出神入化,意境深远,形神兼备”来形容也毫不为过。曹雪芹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将诗词融入小说叙事,不仅丰富了人物的性格,烘托了情节的氛围,更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 回答
    《红楼梦》里的可悲,不是那种惊天动地的悲剧,而是渗透进骨子里的无奈,是微小之处的失落,是生命在俗世中被磨损的痕迹。它太真实了,真实得让人心惊,又让人无处可逃。贾赦是个活生生例子。他算不上什么坏人,不过是封建大家庭里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纨绔子弟,有权有势,又极其好色。你想想,一个地位尊崇的国公爷之子,什么.............
  • 回答
    红楼梦里,甭管是精明强干的媳妇子,还是伶牙俐齿的丫头,那可都指望着能在荣府这棵大树下站稳脚跟,哪怕是老了、病了,也盼着能有个善终,不被“打发出去”,那跟流落街头没什么两样。可您瞧着,这春燕这小妮子,还有她那当娘的,倒好像得了什么宝贝似的,对将来“放出去”这件事,那叫一个眉飞色舞,喜出望外,这到底是为.............
  • 回答
    《红楼梦》中的花袭人与贾宝玉之间的亲密关系,确实是书中一个引人遐思的篇章。袭人初次与宝玉发生“那事”,书中描述的场景是宝玉睡着了,袭人觉得他“身上像火炭似的”,然后便发生了“人事”。袭人当时的心理活动是,“自己如今除了老太太之外,也只有这一个主子了,……虽然是主子,但终究是男人,此事体也 ought.............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五十回,贾母一行人从芦雪庵赏雪归来,路上谈笑风生,谈到了作诗的趣事。此时,李纨看着眼前两位最得力的诗社成员——黛玉和宝钗,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若论风流别志,自是萧湘;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芜。”这句话是李纨对黛玉和宝钗诗歌风格的精准概括和高度评价,字里行间流露出她作为“稻香老农”对.............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房间布置堪称一绝,人称“雪洞”,其简洁、素雅,与她本人“随分从时”、“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气质相得益彰。这并非简单的审美偏好,而是宝钗深谙世事人情,通过这种“雪洞”般的布置,折射出她深层的思想、性格以及生存策略。首先,我们从宝钗的个人性格来解读。宝钗为人端方持重,心思缜密,不喜张.............
  • 回答
    谈到薛宝钗在《红楼梦》中的“进步性思想”,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复杂的话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句“有”或“没有”来概括,而是需要结合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她的成长环境以及她在书中的具体言行来细细品味。首先,我们得承认,宝钗生活在一个封建社会,而且是那个时代最典型的大家族里。她从小就被教导要遵循“女子无才.............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一块石头有没有灵魂,总是叫人唏嘘不已,也正是我这把老骨头,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对着半卷的稿纸,反复琢磨的。你说曹公他要是写完了,宝黛这俩苦命的鸳鸯,会有个好结局吗?我得说,光凭我这有限的几卷残稿,以及我多年来观察人情世故的经验,想要给个准话,实在难!但若一定要我揣测,那么,我想说,一个.............
  • 回答
    贾珍在宁国府设夜宴,席间忽然听到墙下有人长叹,这声长叹,细细品味,背后藏着几重可能性,且都与这宁国府的阴暗潮湿,以及其中人物的心事息息相关。第一种可能性:晴雯的阴魂不散。说起这宁国府的夜宴,怎能少了那在背后搅弄风云的人物?晴雯虽已逝,但她的冤屈,她的风骨,她的不甘,都仿佛化作一股怨气,萦绕在这府邸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