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方古代历史有多少属于信史?

回答
在谈论西方古代历史的“信史”范畴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信史,并非一个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标准,而是一个随着考古发现、文献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演进和修正的动态概念。 我们今天所认为的“信史”,是建立在大量物质遗存和相对可靠的文字记载基础之上,能够被后人逻辑地梳理和验证的时期。

对于西方古代历史而言,其信史的界限也并非在某一个确切的时间点突然出现。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主要围绕着几个关键节点展开:

一、文字的出现与文明的曙光(约公元前3000年以后):

在西方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文字的出现是划定信史开端的 最重要标志。在此之前,我们所能了解到的信息主要依靠考古学,也就是通过挖掘古代遗址、研究出土的器物、墓葬等来拼凑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等。这当然是宝贵的历史资料,但由于缺乏直接的、由当时人留下的文字记录,我们对其的理解往往带有一定的推测和解读成分。

米诺斯文明与迈锡尼文明(约公元前2700年 公元前1100年):
米诺斯文明(克里特岛),以其繁荣的宫殿建筑(如克诺索斯宫)、精美的壁画和艺术品而闻名。他们使用了后来被解读为 线形文字A(Linear A)的文字,但至今未能完全破译。因此,虽然我们能看到其物质文明的辉煌,但对其语言、宗教、政治制度的了解仍然有限,这使得米诺斯文明的信史成分相对较低,更多依赖考古推测。
迈锡尼文明(希腊大陆),是受米诺斯文明影响的青铜时代文明。他们使用了 线形文字B(Linear B),该文字后来被证明是一种早期的希腊语,并且已经被成功破译。这意味着我们能够通过这些刻在泥板上的行政记录、财产清单等,直接了解迈锡尼社会的某些方面,例如经济组织、官僚体系以及一些神祇的名称。因此,迈锡尼文明的信史成分相对较高,尤其是在其晚期。

腓尼基字母的传播与早期希腊字母(约公元前1050年以后):
腓尼基人作为地中海的航海民族,在商业活动中创造并传播了一种 辅音字母系统。这种字母系统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西方文字,包括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
然而,即使是文字出现,其内容的可靠性也需要考量。早期文字记录多为商业交易、铭文、祭祀等,内容相对局限。

二、英雄时代与“黑暗时代”的过渡(约公元前1200年 公元前800年):

在迈锡尼文明衰落之后,希腊进入了一个被称为“黑暗时代”的时期。这段时期文献记录极少,考古证据也相对贫乏,充满了神话和传说。虽然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成书于这个时代之后,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融合了口头传统和历史记忆,其历史真实性成为了学术界长期争论的焦点。我们很难将其完全视为信史。

荷马史诗的解读: 尽管荷马史诗描绘了青铜时代晚期的某些场景和生活方式,但它们更多地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价值观和想象。考古学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史诗中描述的一些地理位置和物质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史诗中的所有事件和人物都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三、古希腊城邦的崛起与史学传统的建立(约公元前800年以后):

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希腊世界进入了更为活跃的时期,城邦逐渐兴起,文字的使用也变得更加普遍和多样化。

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年 公元前425年): 被誉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撰写了《历史》,记录了波斯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他尝试通过“探究”来了解事件,采访了大量目击者和知情者,并收集了各种文献资料。虽然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一些传说和个人观点,但他对史料的搜集和整理,以及试图找出因果关系的努力,标志着西方历史写作的重大进步。因此,希罗多德的作品是西方信史的重要奠基石。

修昔底德(Thucydides,约公元前460年 公元前400年):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则更进一步,他强调 亲身经历、严谨考证和理性分析。他严格区分了自己亲身经历的部分和听闻的部分,力求排除个人情感和主观偏见。他对政治、军事和外交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事件的客观呈现,使他的作品成为了 军事史和政治史的典范,也进一步巩固了西方信史的标准。

其他古希腊史家: 随后,色诺芬(Xenophon)等历史学家也继承了他们的传统,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希腊历史的重要资料。

四、罗马共和国与帝国的时代(约公元前753年 公元476年):

罗马历史的信史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提高。

早期罗马(王政时代与共和国早期): 这个时期的历史记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后来的编年史和传说,例如李维(Livy)的《罗马史》。虽然李维的作品包含了大量史料,但也混杂了神话和民族史诗的成分,例如关于罗马建城罗慕路斯和雷穆斯的故事。我们很难完全将其视为绝对的信史,但其中包含的政治制度、社会习俗等信息,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共和国晚期与帝国时期: 随着罗马政治生活的复杂化和文献记录的增加,罗马历史的信史程度大大提高。例如:
波利比乌斯(Polybius,约公元前200年 公元前118年): 他撰写了《历史》,详细记载了罗马崛起的历程以及罗马与迦太基的布匿战争。作为一名希腊人,他亲身参与了罗马的政治和军事活动,并努力以客观的态度分析罗马的成功原因。
萨卢斯特(Sallust,约公元前86年 公元前35年): 他的作品如《喀提林阴谋》和《朱古达战争》,对罗马共和国晚期的政治腐败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分析。
西塞罗(Cicero,公元前106年 公元前43年):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演说家,他的大量书信和演说稿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共和国晚期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是无可置疑的信史。
尤利乌斯·凯撒(Julius Caesar,公元前100年 公元前44年): 他的《高卢战记》和《内战记》是其亲身经历的记录,虽然带有一定的宣传成分,但其对军事行动的描述和地理信息的记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塔西佗(Tacitus,约公元56年 公元120年): 他的《编年史》和《历史》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精炼的文笔,记载了罗马帝国早期皇帝的统治。他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对人性阴暗面的揭示,使其成为重要的历史学家。

那么,西方古代历史有多少属于信史?

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百分比。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从公元前800年(希腊古典时代开始)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这一时期西方历史的 信史成分是非常高的。我们拥有大量的考古证据和相对可靠、经过后人检验的文字记载,足以勾勒出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面貌。这些记录来自当时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士兵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细节和分析。

在公元前800年之前, 信史的比例逐渐下降。
迈锡尼文明晚期(约公元前1400年 公元前1100年): 由于线形文字B的破译,其信史成分相对较高。
青铜时代早期与米诺斯文明(约公元前2700年 公元前1400年): 信史成分较低,主要依赖考古推测和对零散的文字信息的解读。
更早期的史前时期: 基本上不属于信史范畴,完全依赖考古学和其他科学手段的研究。

总结来说,

西方古代历史的信史,大致可以从 公元前800年左右开始,并在罗马共和国晚期和帝国时期达到顶峰。 这段时期内的历史,我们能够比较自信地进行叙述和理解,并有大量的史料支持。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

1. “信史”并非绝对真实: 即便是最严谨的历史学家,其记录也可能受到时代局限、个人偏见或信息不完整的影响。史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对话和修正的过程。
2. 考古发现不断补充: 许多曾经模糊不清的时期,随着考古学的进步,其信史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例如,特洛伊战争的真实性,就曾长期是神话与历史的争论焦点,直到特洛伊遗址被发现,才提供了一些支持其历史可能性的线索。
3. 口头传统与书面记载的结合: 在早期,许多历史信息是通过口头传颂的方式流传下来的,这些信息在被记录下来时,往往会融入神话、传说和诗歌的元素,使得区分历史事实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与其问“有多少属于信史”,不如说,西方古代历史的 可靠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强。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我们进入了一个能够相对深入地理解当时社会的面貌的时代,这个时代,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西方古代信史的主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方到底指的哪个西方,诸夏以西?欧洲或广义西欧?尼摩《什么是西方》里的“西方”?

“他们不修前朝史”,请不要张口就来,以广义西欧里的英格兰为例,威塞克斯王朝(公元519年立国)的阿尔弗雷德大王修《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的时候,是从公元前55年凯撒征服不列颠开始的,这不叫前朝史吗?

“几十个小国各写各的”,广义西欧在明朝之前,有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西哥特王国、伦巴第王国、法兰克王国(+法兰西王国)、神圣罗马帝国这些个长时间存在的大国(实际上也就教宗国兴起后的意大利和收复失地运动前期的伊比利亚比较碎)。


信史指的是“翔实的史书”,而非为前朝修的官修史书,例如二十四史里的前四史都是私人修史,司马迁和陈寿都为本朝修了一部分史。

为前朝修的官修史书未必很翔实,例如“忽正典而取小说”的《晋书》就存在史料来源驳杂、满纸神怪故事、编篡时间太短等问题,最近因为B站up主稚嫩的魔法师的视频小火了一把、得了一个“魔法晋书目录”的雅号。

为前朝修的官修史书也未必最好,例如《元史》就不如《元实录》+《经世大典》,因为明朝只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修《元史》;但清朝修了六十多年《明史》的史料价值依然逊于《明实录》,只是胜在简明精练。

至于史书,史书分为正史和野史,野史未必不是信史、正史未必全然信史,翔实的野史是可以补充正史的,甚至代替正史的部分内容,以裴松之注《三国志》为例:

(史书之外还有史料,例如各种地方志、档案、笔记、个人传记。欧洲虽然在修史上远不如诸夏,但还是修了很多史书,留下了非常多的史料的)


这是《三国志》里的一句话:

《三国志·卷四·魏书四·三少帝纪》:“五月己丑,高贵乡公卒,年二十。”

这是裴松之给这句话做的注:

《汉晋春秋》曰:
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王经曰:“昔鲁昭公不忍季氏,败走失国,为天下笑。今权在其门,为日久矣,朝廷四方皆为之致死,不顾逆顺之理,非一日也。且宿韂空阙,兵甲寡弱,陛下何所资用,而一旦如此,无乃欲除疾而更深之邪!祸殆不测,宜见重详。”帝乃出怀中版令投地,曰:“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邪!”于是入白太后,沈、业奔走告文王,文王为之备。帝遂帅僮仆数百,鼓噪而出。文王弟屯骑校尉入,遇帝于东止车门,左右呵之,觽奔走。中护军贾充又逆帝战于南阙下,帝自用剑。觽欲退,太子舍人成济问充曰:“事急矣。当云何?”充曰:“畜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济即前刺帝,刃出于背。文王闻,大惊,自投于地曰:“天下其谓我何!”太傅孚奔往,枕帝股而哭,哀甚,曰:“杀陛下者,臣之罪也。”臣松之以为习凿齿书,虽最后出,然述此事差有次第。故先载习语,以其余所言微异者次其后。
《世语》曰:
王沈、王业驰告文王,尚书王经以正直不出,因沈、业申意。
《晋诸公赞》曰:
沈、业将出,呼王经。经不从,曰:“吾子行矣!”
干宝《晋纪》曰:
成济问贾充曰:“事急矣。若之何?”充曰:“公畜养汝等,为今日之事也。夫何疑!”济曰:“然。”乃抽戈犯跸。
《魏氏春秋》曰:
戊子夜,帝自将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下陵云台,铠仗授兵,欲因际会,自出讨文王。会雨,有司奏却日,遂见王经等出黄素诏于怀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今日便当决行此事。”入白太后,遂拔剑升辇,帅殿中宿韂苍头官僮击战鼓,出云龙门。贾充自外而入,帝师溃散,犹称天子,手剑奋击,觽莫敢逼。充帅厉将士,骑督成倅弟成济以矛进,帝崩于师。时暴雨雷霆,晦冥。魏末传曰:贾充呼帐下督成济谓曰:“司马家事若败,汝等岂复有种乎?何不出击!”倅兄弟二人乃帅帐下人出,顾曰:“当杀邪?执邪?”充曰:“杀之。”兵交,帝曰:“放仗!”大将军士皆放仗。济兄弟因前刺帝,帝倒车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谈论西方古代历史的“信史”范畴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信史,并非一个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标准,而是一个随着考古发现、文献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演进和修正的动态概念。 我们今天所认为的“信史”,是建立在大量物质遗存和相对可靠的文字记载基础之上,能够被后人逻辑地梳理和验证的时期。对于西方古代历史而言,其信.............
  • 回答
    何新提出的“疑西论”对世界历史学的影响是深刻且多维度的,它不仅挑战了既有的学术范式,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要详细讲述其意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剖析。一、 何新“疑西论”的核心观点梳理在深入探讨其意义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何新“疑西论”的主要论点。简而言之,何新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 回答
    关于“西方古代历史是否可能属于伪造”的疑问,这是一个相当庞大且复杂的话题,它触及到了历史学研究的根本方法、证据的解读以及学术界内部的争论。直接断言“西方古代历史是伪造的”过于简单粗暴,更贴切的说法是,我们对西方古代历史的认知,是在不断地审视、修正和辩论中形成的,其中确实存在着对某些历史叙事真实性的质.............
  • 回答
    想要深入了解西方古代史,其实有很多极富魅力的书籍可以陪伴你踏上这段历史之旅。与其罗列出一长串书名,不如我们来聊聊几本我认为特别值得一读的书,它们各有侧重,能让你从不同角度窥探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如果你对希腊的城邦、哲学、战争以及它如何塑造了西方文明的根基感兴趣,那么赫胥黎的《希腊史》绝对是入门的绝佳.............
  • 回答
    确实,在学术界和公众讨论中,存在着因对考古历史领域“双重标准”的感受而引发的质疑古代西方历史和考古的现象。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它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对学术界不公平待遇的感知是重要驱动力之一。现象的根源:对“双重标准”的感知这种质疑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一部分人认为在对待东方(尤其是中国).............
  • 回答
    我理解您想了解为什么西方历史书籍中描绘的中国古代地图常常显得比我们实际想象中要小。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几个关键层面,涉及到历史时期、地理认知、地图绘制技术以及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深入探讨一番。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国古代地图偏小”这个说法本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比的标准。 .............
  • 回答
    中国古代选择月亮历(阴历)而西方国家选择太阳历(阳历),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地理以及农业的考量。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穿越时空,去体会古人的智慧和他们所处的环境。中国古代的“天时”观与月亮的情感纽带在中国古代,历法不仅仅是记录时间的方式,更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是对自然规律的顺应和对宇.............
  • 回答
    何新在《罗马伪史考》序言中关于西方古代史的论述,其核心观点是质疑了西方古代史,特别是古罗马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认为我们今天所知的西方古代史很大程度上是近代欧洲人建构出来的“伪史”,其目的是为了确立西方文明的悠久性和正统性,以服务于当时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需求。要详细理解他的论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
  • 回答
    这问题可有意思了!西方古代没整出咱们这口馒头和油酥,这事儿说来话长,得从他们那边的食材、技术、饮食习惯,甚至是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一块儿掰开了揉碎了讲。先说馒头吧。馒头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发面蒸的。这“发”字就很有讲究了。咱们老祖宗怎么发现发面的呢?估计是哪个不小心,把面团放那儿一搁,结果发起来了,.............
  • 回答
    好的,让我们一起穿越回那个古老而迷人的时代,看看西方古代的客栈和饭店究竟是何模样。请想象一下,你是一位风尘仆仆的旅人,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寻找着歇脚和填饱肚子的地方。客栈(Inn):旅途的港湾在古代西方,客栈(Inn)是旅途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它不仅仅是一个提供食宿的地方,更是信息交流的中心、社交的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要说西方古代兵法和中国古代兵法哪个“厉害”,这就像问刀和剑哪个更好用一样,很难一概而论,因为它们服务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哲学思想和战争实践。与其分出高下,不如说它们各有千秋,并在某些方面产生了有趣的相互映照和发展。咱们先分别聊聊,然后看看有什么可以比较的地方。中国古代兵法.............
  • 回答
    说起古代的“烂画”和“业余涂鸦”,这话题其实挺有意思的。我们现在看博物馆里的那些传世名作,都是精挑细选、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精华,自然是极尽精美。但你想想,没有哪个时代的人是人人都是大师,人人都能画出传世之作的。那么那些技艺不精、灵感突发但未臻化境的画作,那些随手涂抹的草图,它们都去哪儿了呢?咱们得从.............
  • 回答
    中西方古代军事,就好比两幅风格迥异的画卷,描绘着截然不同的战争艺术和战略思想。尽管都以夺取胜利、巩固政权为目标,但两者在兵种构成、战术运用、军事思想、后勤保障乃至战争的社会文化属性上,都呈现出鲜明的差异。一、兵种构成与发展侧重首先看兵种,这是构成军队的基石。 西方古代军事:重骑兵的荣耀与步兵的韧.............
  • 回答
    你说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好像这些尘封已久的宝藏总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重现天日。这背后其实是历史、社会、文化以及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些“西方古代典籍”是怎么来的。它们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某个时代,甚至是多个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的载体多种多样,从泥板、纸.............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皇帝很少亲自领兵作战,而在西方,许多国王却乐于冲锋在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深入剖析这种差异。首先,我们要看 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和军事组织。在中国,皇帝是整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职责远不止于军事。皇帝需要负责国家的整体治理,包括内政、外交、经济.............
  • 回答
    咱们聊聊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在投石车使用上的那点事儿,这其中的差别可不是一点半点,挺有意思的。我觉得吧,中国人玩投石车,总感觉没像西方人那样把这玩意儿当成攻城利器里的头牌,甚至有些时候还显得有点边缘化。要说起来,这背后原因可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道说道。首先,得看咱们两边造城墙的思路就不一样。中国.............
  • 回答
    “古代西方战争格局小”,这个说法,其实挺有意思,但细究起来,可能需要先掰扯清楚“小”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以及我们对比的参照系是什么。如果我们把“小”理解为参与战争的国家数量少、地理范围窄、动员能力弱、对社会影响有限,那么从某些角度看,早期古代西方(比如希腊城邦时代,或者罗马早期)的战争,确实与我们想象.............
  • 回答
    理解为什么古代西方没能形成类似儒家思想的体系,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儒家思想的土壤、根基,以及与之相对比的西方文明的独特发展轨迹。这绝非偶然,而是历史、哲学、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儒家思想诞生的独特历史背景。 “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与社会秩序的迫切需求: 儒家思想,特别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东西方在材料科学和冶金技术发展路径上的一个重要差异。简单来说,古代西方(尤其是地中海地区)发现并利用了锑,而古代中国虽然对金属有着深厚的认识和高超的技艺,但在那个时期却似乎没有独立发现和广泛应用锑。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1. 锑的发现与西方早期冶.............
  • 回答
    要说古代西方一个郡究竟有多少人,这就像问“一条河有多长”一样,答案是:很不固定,千差万别,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 这就像问咱们中国古代一个州有多少人口,你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数字来衡量,每个地方的差异都太大了。咱们得先弄清楚,“郡”这个概念在古代西方是个挺模糊的说法,因为不同时期、不同文化里的“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