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水浒传一百零八将,挺多好汉不过是强盗罢了,比如夺取生辰纲就能看出来,为什么后世都是赞美?

回答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好汉,其中确实有很多人行为不端,甚至可以说是强盗。正如您所指出的,像夺取生辰纲这样的事件,在当时的法律体系下无疑是重罪。那么,为什么后世对这些“好汉”却普遍抱有赞美之情呢?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一、 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时代背景

1. 批判现实与政治讽刺: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时期。当时的朝廷腐败,官吏贪婪,百姓生活困苦。作者通过塑造梁山泊这一“替天行道”的绿林组织,实际上是在借这些好汉的反抗来影射和批判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他们之所以走上梁山,很多都是被逼无奈,遭受了官府、权贵的迫害,才不得不铤而走险。因此,梁山好汉的“强盗”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不公社会的反抗,是一种“官逼民反”的体现。

2. 江湖道义与草莽英雄主义: 在封建社会,“官方”的法律和道德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往往为统治阶级服务。而江湖之中,则逐渐形成了一套不同于官方的道义和行为准则,即“江湖道义”或“兄弟义气”。这种道义强调的是相互扶持、同甘共苦、嫉恶如仇、敢作敢当。梁山好汉身上就体现了这种草莽英雄主义,他们虽然行为不符合官方道德,但在江湖内部却有着一套自己的伦理体系。后世的读者,尤其是在社会秩序相对稳定、但个体权利可能受到压制的时期,更容易被这种不受约束、敢于挑战权威的江湖精神所吸引。

3. 文学的虚构与艺术加工: 《水浒传》毕竟是一部文学作品,作者在塑造人物和情节时,必然会进行艺术加工,使其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作者有意将这些人物塑造成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个体,并赋予他们一系列的“英雄事迹”。即使是夺取生辰纲,也被描绘成一群聪明智慧、勇于反抗的“好汉”所为,而不是简单的犯罪。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其能够超越现实的局限,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例如对自由的渴望、对不公的反抗等。

二、 读者心理与价值认同

1. 对权威的挑战与反叛情绪的宣泄: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要遵守法律和规则,受到各种社会约束。然而,在内心深处,许多人都会有对不公平、不合理的权威的反叛情绪。《水浒传》中的好汉们,尤其是宋江、武松、鲁智深等,他们敢于挑战腐败的官府、仗势欺人的恶霸,这种行为满足了读者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心理需求。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来宣泄自己的不满和压抑。

2. 对“兄弟情谊”和“义气”的向往: 梁山好汉之间那种“患难与共、生死相随”的兄弟情谊,是很多人向往的。在人情冷漠、关系复杂的现代社会,这种纯粹而深厚的义气显得尤为珍贵。《水浒传》中所展现的为了兄弟两肋插刀、肝胆相照的情节,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动。

3. “好汉”定义的演变与重塑: 随着时代的发展,“好汉”的定义也在不断演变。在古代,能够抵御外侮、保家卫国、伸张正义的人可以称之为好汉。而《水浒传》中的“好汉”,其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更加侧重于江湖的义气和对社会不公的反抗。后世的读者,在接受《水浒传》的影响时,也逐渐将这些特质纳入了对“好汉”的理解范畴,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将反抗精神和江湖义气视为比遵守官方法律更重要的品质。

4. 历史叙事的选择性记忆: 历史和文学作品往往会对某些事件和人物进行选择性记忆和评价。《水浒传》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被广泛赞美,是因为其所塑造的人物和所传递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中国民众的某些集体潜意识和情感需求。人们更愿意记住那些反抗不公、讲求义气的人物,而对其“强盗”行为的负面评价,可能在整体的赞美声中被淡化或合理化了。

三、 具体事件的解读(以夺取生辰纲为例)

夺取生辰纲是《水浒传》中最具代表性的“强盗”行为之一。如果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这毫无疑问是抢劫罪。但是,从《水浒传》的视角和后世读者的解读来看,事情远不止于此:

高俅等权贵的贪腐: 生辰纲是用来贿赂高俅等权贵的,本身就象征着官场的腐败和对民脂民膏的搜刮。
官府的压迫与不公: 押送生辰纲的何涛、陈太尉等人,在路上对百姓随意盘剥,横行霸道。而负责押送的官兵,也因为官场黑暗而士气低落,很容易被收买。
晁盖等人的智慧与胆识: 吴用献计,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氏三兄弟、白胜等人,精心策划,成功地劫取了生辰纲。这一过程展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胆识过人。
对财富的再分配(某种程度上): 劫取生辰纲后,他们并未占为己有,而是将其分给了梁山泊的弟兄,这在一定程度上被解读为对社会财富不均的一种“纠正”。
反抗精神的象征: 夺取生辰纲的成功,是这些好汉对当时不公体制的一次大胆挑战,他们的行为被解读为一种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象征。

因此,在《水浒传》的语境下,夺取生辰纲的行为,被描绘成了一个充满智慧、勇气和反抗精神的故事,其负面的“强盗”属性被英雄主义和江湖道义的光环所覆盖。

总结来说,后世对《水浒传》一百零八将的赞美,并非是对其“强盗”行为的无条件肯定,而是源于对以下几点的认同和共鸣:

他们反抗黑暗官场的勇气与精神。
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江湖道义与兄弟情谊。
他们身上所代表的对不公社会的挑战与不屈服。
文学作品本身对英雄主义的塑造与升华。

可以说,《水浒传》提供了一个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反抗”和“义气”的理想化描绘,这种描绘触动了许多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使得这些被官方定为罪犯的“强盗”,在文学的世界里,成为了被后世传颂的“好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关于夺取生辰纲一事,当事人从来没有说过是打着“劫富济贫”的名号去做的。题主在其他回答下言必称晁盖等七人劫取生辰纲是为了“劫富济贫”,未免有些想当然。

刘唐道:“小弟打听得北京大名府梁中书,收买十万贯金珠宝贝玩器等物,送上东京与他丈人蔡太师庆生辰。去年也曾送十万贯金珠宝贝,来到半路里,不知被谁人打劫了,至今也无捉处。今年又收买十万贯金珠宝贝,早晚安排起程,要赶这六月十五日生辰。小弟想此是一套不义之财,取而何碍。便可商议个道理,去半路上取了。天理知之,也不为罪。

刘唐只是说这是一套不义之财,是搜刮民脂民膏得来的,就算是抢了也没有心理负担(取之何碍),就算是老天爷知道了也不会遭报应(天理知之,也不为罪),并没有说是要劫富济贫。

晁盖的说法,与刘唐大同小异:

晁盖道:“江湖上好汉,此人姓刘名唐,是东潞州人氏。因有一套富贵,特来投奔我。夜来他醉卧在灵官庙里,却被雷横捉了,拿到我庄上。我因认他做外甥,方得脱身。他说有北京大名府梁中书,收买十万贯金珠宝贝,送上东京与他丈人蔡太师庆生辰,早晚从这里经过。此等不义之财,取之何碍!

吴用的说法就干脆已经说了,取不义之财的目的是“大家图个一世快活”,并非劫富济贫。

吴用道:“你们三位弟兄在这里,不是我坏心术来诱你们。这件事,非同小可的勾当。目今朝内蔡太师是六月十五日生辰,他的女婿是北京大名府梁中书,即目起解十万贯金珠宝贝与他丈人庆生辰。今有一个好汉姓刘名唐,特来报知。如今欲要请你们去商议,聚几个好汉,向山凹僻静去处,取此一套富贵,不义之财,大家图个一世快活。因此特教小生只做买鱼,来请你们三个计较,成此一事。不知你们心意如何?”

公孙胜的说法就更有意思了,他甚至都没有说这是不义之财,就直接说我要送一套富贵给晁盖,就看您敢不敢收了:

那先生答道:“贫道复姓公孙,单讳一个胜字,道号一清先生。小道是蓟州人氏,自幼乡中好习枪棒,学成武艺多般,人但呼为公孙胜大郎。因为学得一家道术。亦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江湖上都称贫道做入云龙。贫道久闻郓城县东溪村保正大名,无缘不曾拜识。今有十万贯金珠宝贝,专送与保正作进见之礼,未知义士肯纳否?

所以,说晁盖劫取生辰纲是打着劫富济贫的旗号,就像是说朝廷故意派宋江去打方腊相互消耗实力一样莫名其妙,因为事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朝廷明明是派张讨诏下江南,是宋江觉得自己“闲居在此,甚是不宜”向朝廷主动要求征方腊的,把征方腊梁山十去其八的锅甩在朝廷身上简直莫名其妙)。

其次,梁山本身就是绿林,有打家劫舍等作恶行为在所难免,也从来没有人去洗白梁山整体以及部分好汉个人做的恶。可是,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看问题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梁山作为一个整体其屡屡为人诟病的恶行主要有两点:

1.宋江赚秦明上山而假扮秦明屠戮瓦砾场居民,间接导致慕容知府杀了秦明全家(虽然此时宋江并未上山,但是由于其作为梁山老大,其行为体现梁山整体的善恶)。

2.为赚朱仝上山令李逵斧劈小衙内。

但是,相对于梁山的功绩来看,说是瑕不掩瑜毫不夸张。就说对百姓(都是原文,整理出自百度水浒吧,下同):

1.【宋江已知杀了高廉,收军进高唐州城内,先传下将令休得伤害百姓。一面出榜安民,秋毫无犯,且去大牢中救出柴大官人来。
2.【宋江又道:“我连日在此搅扰你们百姓,今日打破祝家庄,与你村中除害,所有各家赐粮米一石,以表人心。”
3.【宋江大队人马,见城上火起,一齐拥将入来。宋江急急传令:休教残害百姓,且收仓库钱粮。就大牢里救出孔明并他叔叔孔宾一家老小,便教救灭了火。把慕容知府一家老幼尽皆斩首,抄扎家私分表众军。天明计点在城百姓被火烧之家,给散粮米救济。
4.【宋江领了大队人马班师回山。先叫花荣、秦明、呼延灼、朱仝四将开路,所过州县分毫不扰。乡村百姓扶老挈幼,烧香罗拜迎接。
5.【秦明勒马厉声高叫:“北京滥官污吏听着!多时要打你这城子,诚恐害了百姓良民。好好将卢俊义、石秀送将过来,淫妇奸夫一同解出,我便退兵罢战,誓不相侵。若是执迷不悟,便教昆冈火起,玉石俱焚,只在目前。有话早说,休得俄延!”
6.【老丈道:“他山上宋头领,不劫来往客人,又不杀害人性命,只是替天行道。”张顺道:“宋头领专以忠义为主,不害良民,只怪滥官污吏。”老丈道:“老汉听得说:宋江这伙端的仁义,只是救贫济老,那里似我这里草贼?若得他来这里,百姓都快活,不吃这伙滥污官吏薅恼!”
7.【蔡福道:“大官人,可救一城百姓,休教残害。”柴进见说,便去寻军师吴用。比及柴进寻着吴用,急传下号令去,教休杀害良民时,城中将及损伤一半……再说军师吴用在城中传下将令,一面出榜安民,一面救灭了火。梁中书、李成、闻达、王太守各家老小,杀的杀了,走的走了,也不来追究。便把大名府库藏打开,应有金银宝物,缎匹绫锦,都装载上车子;又开仓廒,将粮米表济满城百姓了,余者亦装载上车,将回梁山泊仓用。
8.【董平拍马先入,砍断铁锁;背后宋江等长驱人马,杀入城来。都到东平府里,急传将令,不许杀害百姓、放火烧人房屋……宋江将太守家私表散居民,仍给沿街告示,晓谕百姓:害民州官,已自杀戮;汝等良民,各安生理。告示已罢,收拾回军。
招安后(说梁山不是替天行道的到底看没看过水浒?):
1.【却说宋江引大队军马入檀州,赶散番军,一面出榜,安抚百姓军民,秋毫不许有犯。
2.【卢俊义叫将耶律宗霖首级于玉田县号令,抚谕三军百姓。
3.【宋江引大队军马,入蓟州城来,便传下将令,先教救灭了四边风火。天明出榜,安抚蓟州百姓。
4.【班部中右丞相太师褚坚出班奏道:“臣闻宋江这伙原是梁山泊水浒寨草寇,却不肯杀害良民,专一替天行道,只杀滥官污吏、诈害百姓的人。”
5.【宋江见这三路军兵尽皆退了,大驱人马,奔来夺取幽州。不动声色,一鼓而收。来到幽州城内,扎驻三军,便出榜安抚百姓。
6.【宋江传令,催趱军马起程,众将得令,催起三军人马,望东京进发。凡经过地方,军士秋毫无犯。百姓扶老携幼,来看王师。见宋江等众将英雄,人人称奖,个个钦服。
7.【众将领兵,一齐进城。黑旋风李逵兀是火剌剌的只顾砍杀,卢俊义连叫:“兄弟,不要杀害百姓。”李逵方肯住手。
8.【城中百姓,在睡梦里惊醒,号哭振天。须臾,卢先锋领兵也到了,下令守把各门,教十数个军士分头高叫,不得杀害百姓。天明出榜安民,赏赐军士,差人飞报宋先锋知道。
9.【宋先锋教军士将首级号令各门。天明出榜,安抚百姓。
10.【两县耆老,率领百姓,牵羊担酒,献纳城池。宋先锋大喜,大加赏劳两处军民,给榜抚慰,复为良民。
11.【牢中放出李逵、鲁智深、武松、刘唐、鲍旭、项充、李衮、唐斌,俱用轿扛抬,大开城门,拥送出城。军民香花灯烛,迎接宋兵入城。宋先锋大喜,传谕各门将佐,统领军马,次第入城。兵不血刃,百姓秋毫无犯,欢声雷动。
12.【当下宋先锋出榜,安抚百姓,赏劳三军将佐,标写公孙胜、金鼎、黄钺功次。
13.【索超等将入城,安抚百姓,特此先来报捷。
14.【卢俊义传令,不得杀害百姓,连忙差人先往宋先锋处报捷。
15.【宋江出榜安抚百姓。卢俊义将卞祥解来。
16.【陈安抚尽皆准首,复为良民。就行出榜去各处招抚,以安百姓。
17.【百姓香花灯烛,络绎道路,拜谢宋江等剪除贼寇:‘我们百姓得再见天日之恩。’
18.【宋江传令,先教军士救灭火焰,不许杀害百姓。天明出榜安民,众将都将首级前来献功。
19.【宋江发本处仓廪中米粟,赈济被兵火的百姓
20.【话说宋江统领将佐军马,杀奔荆南来,每日兵行六十里下寨,大军所过地方,百姓秋毫无犯。
21.【卢俊义大驱兵马进城,龚端、奚胜都被乱兵杀死,其余偏牙将佐头目俱降,军士降服者三万人,百姓秋毫无犯。
22.【说陈安抚、宋先锋标录李俊、胡俊、琼英、孙安功次,出榜去各处招抚,以安百姓。
23.【军有纪律,所过地方,秋毫无犯。百姓香花灯烛价拜送。
24.【大小将佐迎接宋先锋入城,预先出榜,安抚百姓,点本部将佐,都到中军请功。
25.【宋江来到州治,便出榜安抚,百姓扶老携幼,诣州拜谢。宋江抚慰百姓,复为良民。众将各来请功。
26.【宋江与众头领都到无锡县,便出榜安抚了本处百姓,复为良民
27.【宋江到王府坐下,便传下号令,休教杀害良民百姓,一面教救灭了四下里火,便出安民文榜,晓谕军民。
28.【卢先锋分兵两处:先锋自引一半军马攻打湖州,杀死伪留守弓温并手下副将五员,收伏了湖州,杀散了贼兵,安抚了百姓,一面行文申复张招讨,拨统制守御,特令燕青来报捷。
29.【宋江便出榜安抚百姓,赏劳三军,把吴值、张道原解赴张招讨军前,斩首施行。
30.【杭州城百姓俱宁,设宴庆赏。
31.【宋江等入城,先把火烧了方腊行宫,所有金帛就赏与了三军众将,便出榜文安抚了百姓。】
【宋江尽将仓廒粮米给散百姓,各归本乡,复为良民。
32.【卢俊义已在歙州城内行宫歇下,平复了百姓,出榜安民,将军马屯驻在城里。
33.【一面且出榜文,安抚了百姓,把那活捉伪官解赴张招讨军前斩首示众。
34.【且说宋公明自从到楚州为安抚,兼管总领兵马。到任之后惜军爱民,百姓敬之如父母,军校仰之若神明,讼庭肃然,六事俱备,人心既服,军民钦敬。
35.【楚州百姓感念宋江仁德,忠义两全,建立祠堂,四时享祭,里人祈祷,无不感应。

大聚义后的梁山,倒是有题主所谓的“劫富济贫”(只劫贪官和害民大户,赏赐灯匠,不伤过往客人):

1.【原来泊子里好汉,但闲便下山,或带人马,或只是数个头领各自取路去。途次中若是客商车辆人马,任从经过;若是上任官员,箱里搜出金银来时,全家不留。所得之物,解送山寨,纳库公用,其余些小,就便分了。折莫便是百十里,三二百里,若有钱粮广积害民的大户,便引人去公然搬取上山,谁敢阻当。但打听得有那欺压良善暴富小人,积攒得些家私,不论远近,令人便去尽数收拾上山。如此之为,大小何止千百余处。
2.【宋江随即赏与酒食,叫取出灯来看。那做灯匠人将那玉棚灯挂起,安上四边结带,上下通计九九八十一盏,从忠义堂上挂起,直垂到地。宋江道:“我本待都留了你的,惟恐教你吃苦,不当稳便,只留下这碗九华灯在此,其余的你们自解官去。酬烦之资,白银二十两。”众人再拜,恳谢不已,下山去了。
3.【宋江正坐,只见关下解一伙人到来,说道:“拿到一伙牛子,有七八个车箱,又有几束哨棒。”宋江看时,这伙人都是彪形大汉,跪在堂前告道:“小人等几个直从凤翔府来,今上泰安州烧香。目今三月二十八日天齐圣帝降诞之辰,我们都去台上使棒,一连三日,何止有千百对在那里。今年有个扑手好汉,是太原府人氏,姓任名原,身长一丈,自号擎天柱,口出大言,说道:‘相扑世间无对手,争交天下我为魁。’闻他两年曾在庙上争交,不曾有对手,白白地拿了若干利物,今年又贴招儿,单搦天下人相扑。小人等因这个人来,一者烧香,二乃为看任原本事,三来也要偷学他几路好棒,伏望大王慈悲则个。”宋江听了,便叫小校:“快送这伙人下山去,分毫不得侵犯。今后遇有往来烧香的人,休要惊吓他,任从过往。”

而对国家的功劳更是自不必说:

大辽国主臣耶律辉顿首顿首百拜上言:臣生居朔漠,长在番邦。不通圣贤之大经,罔究纲常之大礼。诈文伪武,左右多狼心狗行之徒;好赂贪财,前后悉鼠目獐头之辈。小臣昏昧,屯众猖狂。侵犯疆封,以致天兵而讨罪;妄驱士马,动劳王室以兴师。量蝼蚁安足以撼泰山,想众水必然归于大海。念臣等虽守数座之荒城,应无半年之积蓄。今特遣使臣褚坚,冒干天威,纳土请罪。倘蒙圣上怜悯蕞尔之微生,不废祖宗之遗业,是以铭心刻骨,沥胆披肝,永为戎狄之番邦,实作天朝之屏翰。老老幼幼,真获再生;子子孙孙,久远感戴。进纳岁币,誓不敢违。臣等不胜战栗屏营之至!诚惶诚恐,稽首顿首!谨上表以闻。

单就征辽的功绩,打的屡次进犯的辽国几乎灭国,最后还是靠贿赂保全的辽国,承诺年年进贡,缴缴纳岁币,这难道不是于国家和民族的大功吗?这甚至还没有算上征田虎、王庆、方腊的功劳。相比之下,梁山做过的恶不就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了吗?要是在解放战争期间,我党收编了一伙土匪并组编了一个集团军,结果这个集团军以一己之力解放了山西、湖北、重庆、江苏、浙江和河南部分地区(相当于田虎王庆方腊),顺便武力收复了外蒙古(相当于宋朝时的辽国),使其成为了我国的一个自治区。那么请问,我们还会问这个集团军只是强盗罢了,为什么人们会赞美他们这样的问题吗?

最后,对比梁山,如果说梁山是一种恶的话,那么当时的大宋朝廷可以说是大恶。抓着梁山的小恶不放,却不问朝廷的大恶,岂非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阮小五道:“如今那官司一处处动弹,便害百姓;但一声下乡村来,倒先把好百姓家养的猪、羊、鸡、鹅,尽都吃了,又要盘缠打发他。如今也好教这伙人奈何!那捕盗官司的人,那里敢下乡村来!若是那上司官员差他们缉捕人来,都吓得尿屎齐流,怎敢正眼儿看他!”阮小二道:“我虽然不打得大鱼,也省了若干科差。”
高廉听了冷笑道:“你这伙草贼在梁山泊窝藏,我兀自要来剿捕你,今日你倒来就缚,此是天教我成功。左右,快传下号令,整点军马出城迎敌,着那众百姓上城守护。
那高太尉部领大军出城,来到长亭前下马,与众官作别。饮罢饯行酒,攀鞍上马,登程望济州进发。于路上纵容军士,尽去村中纵横掳掠。黎民受害,非止一端。
高太尉听说,看了图样,心中大喜。便叫取酒食衣服赏了叶春,就着做监造战船都作头。连日晓夜催并,砍伐木植,限日定时,要到济州交纳。各路府州县,均派合用造船物料。如若违限二日,笞四十,每一日加一等;若违限五日外者定依军令处斩。各处逼迫守令催督,百姓亡者数多,众民嗟怨。
解宝领军卒下山,寻个居民访问。那里有一个人家。都因兵乱,迁避去了。次后,到一个最深僻的山凹平旷处,方才有几家穷苦的村农。见了若干军马,都慌做一团。解宝道:“我每是朝廷兵马,来此剿捕贼寇的。”
那些人听说是官兵,更是慌张。解宝用好言抚慰说道:“我每军将是宋先锋部下。”那些人道:“可是那杀鞑子,擒田虎,不骚扰地方的宋先锋么?”解宝道:“正是。”那些村农跪拜道:“可知道将军等不来抓鸡缚狗!前年也有官兵到此剿捕贼人。那些军士与强盗一般掳掠。因此我等避到这个所在来。今日得将军到此,使我每再见天日。”

要是生活在水浒世界中,你是更喜欢那帮替天行道的强盗,还是喜欢那个腐朽透顶的朝廷?

最后,从题主的疑问来看,其实表达的核心意思就是:朝廷是恶,梁山也是恶,同样都是恶,为什么我们要捧一踩一?

以下引用于《鲍鹏山新说水浒》,似乎能对题主有所启发:

所以我们对李逵的评价就非常矛盾,有人说他好,有人说他坏,那你让我怎么判断他。我说李逵确实坏。为什么这么讲?我有理由。从道德角度看,他是一个草菅人命的恶人;从法律角度看,他是一个践踏法律的罪人;从个人的品性上说,他毫无怜悯心,是个极端残忍的人物;从社会秩序上说,他目无法纪,是个极端危险的人物。但是,就像我才讲的,我们要思考的是,这样的人是在什么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为什么几百年以来的读者都那么喜欢李逵?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那么我们看,此时此刻,李逵的出现就是作为殷天锡这么一个恶的对立面来出现的。殷天锡的实质是什么?殷天锡的实质就是权力。连柴进这样的金枝玉叶都怕他,都无法与他抗衡,更何况普通的小民呢?所以我们说,因为人民更加痛恨殷天锡,所以人们就喜欢李逵。因为人们受这样的一种为非作歹的权利的损害更重,所以人们愿意接受李逵这样的暴力。
所以我们说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一些人从来不认道理,就认拳头,这世界上确实有一些人,只要李逵这样的粗人的三拳两脚,就可以称出他的斤两。但是,就是这样的一副禁不起三拳两脚的臭皮囊,一旦背靠权力,竟然不可一世,可以欺压天下的人,权力多么可怕。可是我们再反过来一想呢,就是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癫狂小儿,要打出他的原形,让我们看一看也不过就是一堆烂肉。需要的也不过就是李逵的三拳两脚。不受约束的权力,最终一定会招来报应。讲到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回答一个问题了。为什么我们喜欢李逵?就是因为这个世界上太多殷天锡这样的人。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总是成双成对出现的,有殷天锡就一定有李逵,有殷天锡就必须有李逵。所以,那个给《水浒》做注的李贽在这个地方批了一句话,说“如何少得李大哥”。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世界上是少不得李大哥的,因为这一个世界总是有太多太多的殷天锡。

为什么人们要赞美梁山?人们畏惧恶,可当这种恶作为另一种更大的恶的对立面出现的时候,人们就会去赞美恶了。

最后的最后,无论怎么说梁山不该被赞美,可是百姓却不是这么认为的哦:

后来宋公明累累显灵,百姓四时享祭不绝。梁山泊内,祈风得风,祷雨得雨。又在楚州蓼儿洼,亦显灵验。彼处人民,重建大殿,添设两廊,奏请赐额。妆塑神像三十六员于正殿,两廊仍塑七十二将,侍从人众。楚人行此诚心,远近祈祷,无有不应。护国保民,受万万年香火。年年享祭,岁岁朝参。万民顶礼保安宁,士庶恭祈而赐福。至今古迹尚存。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user avatar

因为你把自己代入了劫富济贫的“贫”的角度,而对大部分人来说能给腐败的官府添堵就行,他们怎么打劫的干什么用的跟普通人无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好汉,其中确实有很多人行为不端,甚至可以说是强盗。正如您所指出的,像夺取生辰纲这样的事件,在当时的法律体系下无疑是重罪。那么,为什么后世对这些“好汉”却普遍抱有赞美之情呢?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时代背景1. 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触及了《水浒传》中人物称谓的许多细节。其实,梁山好汉们并非完全不使用“大哥”、“二哥”之类的称呼,而是有更复杂、更具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称谓系统在运作。咱们来仔细掰扯掰扯,为什么他们不是简单地用数字来互称,以及他们实际是怎么称呼的。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核心问题:数字称谓的局.............
  • 回答
    读《水浒传》开头,最让人好奇的莫过于那一句“张天师封禁一百零八魔君”。这话说得煞有介事,似乎预示着一出惊天动地的妖魔鬼怪故事。可细品之下,那些所谓的“魔君”,即便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许多行为也并非全然邪恶,反而常常带有几分仗义行侠的色彩,这确实令人玩味。要理解这其中的矛盾,咱们得先拆解一下“魔君”.............
  • 回答
    《水浒传》之所以被认为“特别真实”,并非指其情节完全基于史实,而是因为它在多个层面都展现出了令人信服的真实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能够深刻体会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这种真实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底层人民生活状态的真实刻画: 生计维艰,逼上梁山: 小说的主角大多是被社会抛弃的底层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水浒传》中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的复杂性。扈三娘的经历确实充满悲剧色彩,而她对宋江的态度也显得与她的遭遇不符,这在读者中引发了很多讨论。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 1. 扈三娘的悲惨遭遇与梁山团伙的“仁义”的认知差异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扈三娘遭受的巨大不幸.............
  • 回答
    这个问题切入点很有意思,确实,《水浒传》对王庆的出场描写和对田虎、方腊的处理存在明显的篇幅差异。要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作者施耐庵(或罗贯中,尽管学界对此有争议,但通常将功劳归于施耐庵)的创作意图、故事结构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细细道来。一、 王庆的四回铺垫:精心构建的“正统”反派?首先,咱们得承认,.............
  • 回答
    武松在景阳冈打虎一举成名,后又杀了潘金莲、西门庆,被发配孟州。在孟州道上,他杀了蒋门神,夺回快活林,又因为血溅鸳鸯楼,惹上了官司,最终被张都监设计陷害,险些丧命。经历了一番生死考验,武松终于逃脱,投奔了梁山。在梁山好汉聚集的这段时间里,武松也算是一展身手,为梁山立下了不少功劳。尤其是在征讨方腊的过程.............
  • 回答
    说起《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那股子豪爽劲儿,可不仅仅体现在劫富济贫、替天行道上,也渗透在他们的饮食习惯里,尤其是那份对牛肉的偏爱,简直可以说贯穿始终。这可不是巧合,仔细咂摸咂摸,里面门道还挺多,既有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有人物性格的投射,还有点古人的饮食智慧。首先,得说说为啥牛肉在当时算得上是“好汉”的.............
  • 回答
    《水浒传》中,林冲和卢俊义作为梁山好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被发配的经历确实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这种相似并非偶然,而是作者施耐庵在人物塑造、情节设计以及主题表达上精心安排的结果,旨在通过这种对比和呼应,深化人物的悲剧性,揭示社会现实的黑暗,并为他们最终走上梁山埋下伏笔。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 回答
    《水浒传》中的朱仝,人称“美髯公”,以其仗义疏财、为人厚道而闻名。他确实在很多场合都展现出了高尚的义气,比如救了晁盖等一伙梁山好汉,后来又被陷害发配,也未曾背弃兄弟情义。然而,他未能亲自为小衙内报仇,这确实是很多读者感到疑惑的地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朱仝的个人性格与.............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细致,也很有趣。确实,在《水浒传》原著小说和相关的影视改编作品中,关于“双枪将”董平的武器设定存在差异。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原著小说《水浒传》中的董平:双枪,且是长枪在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小说中,董平的绰号是“双枪将”,这表明他使用两根枪作为武器。关于这两根枪的具体长度,.............
  • 回答
    《水浒传》中朱贵的绰号“旱地忽律”的确切含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塑造而逐渐显现。要详细解释这个绰号,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一、 “旱地忽律”的字面意思与来源 旱地 (Hàn Dì): 这个词语非常直观,指的就是陆地、地面,与“水里”相对。 忽律 (Hū Lǜ).............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读者在读《水浒传》时会产生的一个疑问。表面上看,梁山好汉聚集了一大批曾经叱咤风云的江湖人物,按理说应该是强强联合,战斗力爆表才对。但仔细推敲,你会发现,很多原本单打独斗时威震八方的好汉,一旦上了梁山,似乎就没有那么“闪耀”了,甚至有些人的战斗表现反而不如从前。这背后的.............
  • 回答
    《水浒传》里的人物之所以如此鲜活立体,绝非偶然,而是作者施耐庵(或集体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层层铺垫,精心雕琢的结果。这使得每一个梁山好汉,即便出场篇幅不一,都能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仿佛就站在眼前。一、人物塑造的基石:鲜明的个性与复杂的内心《水浒传》的人物描写,首先在于其.............
  • 回答
    《水浒传》作为一部描绘北宋末年绿林好汉传奇故事的小说,其兵器谱的设置确实与人们想象中的武侠世界有所不同,最显眼的便是剑的相对稀少。要深入探究为何《水浒传》里“基本上没有用剑的”,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军事习惯、人物塑造以及小说本身的创作倾向。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水浒传》所处的历.............
  • 回答
    《水浒传》中,大户人家的形象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说是“没什么好人”,这并非偶然,而是作者施耐庵借此深刻批判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官商勾结以及人性的腐朽。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 阶级压迫与剥削的根源: 土地兼并与财富积累: 大户人家之所以能成为“大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大量.............
  • 回答
    武松能打赢蒋门神,绝非偶然,这背后是武松过人的本领、精明的头脑,以及一点点运气在起作用。咱们这就细细道来。首先得说说蒋门神这个人。他既然能“坐”上快活林的头把交椅,肯定不是个寻常角色。书中说他“有万夫不当之勇”,身边还养着一帮能打的好汉,可见他在江湖上也算是薄有声名。他仗着人多势众,又在这快活林做了.............
  • 回答
    《水浒传》里,武松在景阳冈下,进了那家最大的酒家,向店家要酒喝,说:“有酒且筛来!” 这“筛”字,可不是一般随意的叫法,里头藏着不少门道,也体现了武松当时的心境和对这家酒家的态度。首先,咱们得说说这“筛”字在古代酒家里的意思。在那个年代,酒不像现在是过滤得干干净净的。酒是要经过发酵、酿造的,里面难免.............
  • 回答
    水浒传里宋江和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你说他们俩性格都挺软弱的?这话可有意思了,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别看他们一个梁山泊的头领,一个三分天下的开创者,论起个人能力,好像都不是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猛将,也不是那种聪明绝顶、运筹帷幄的军师。但说他们“软弱”,这词儿用得,得看从哪个角度去理解了。先说宋江。这人吧.............
  • 回答
    “破辽七星斗,征方腊万人空。”这句民间俗语,道出了《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在两次重大军事行动中的不同命运。在征讨辽国时,梁山几乎是毫发无损地凯旋,而面对方腊,则损失惨重,许多熟悉的面孔就此消逝在沙场之上。这其中,究竟是怎样的原因导致了如此巨大的反差呢?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