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围棋不算精神鸦片,但游戏就算?

回答
人们常说“围棋不算精神鸦片,但游戏就算”,这句话里其实隐藏着一些对事物评价标准的细微之处。当然,如果把任何一项过度沉迷、影响正常生活的爱好都叫做“精神鸦片”,那很多事情都沾边了。但为什么围棋似乎总能得到一个相对宽容的定位,而电子游戏却常常被推到风口浪尖?这其中有几个关键的维度可以聊聊。

首先,是文化的历史沉淀和内涵的解读。

围棋,这门古老的东方智慧结晶,在中国已经流传了数千年。它被文人墨客视为修身养性的途径,被帝王将相当作运筹帷幄的工具。棋盘上的黑白子,不仅仅是简单的棋子,更是宇宙的缩影,是阴阳相济的哲学体现。在许多人心目中,围棋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道”的层面,它代表着深邃的战略思考、耐心、全局观以及对复杂局势的把握。学习围棋,与其说是在“玩”,不如说是在“悟”,是在与古人的智慧对话。这种文化背书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让人们倾向于将围棋看作一种高雅、益智的活动,而非简单的消遣。

相比之下,电子游戏,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才兴起的电子游戏,其历史相对年轻。而且,游戏的内容和形式极其多样,从早期的像素游戏到如今逼真的3D大作,从简单的休闲小品到复杂的MMORPG,其表现形式非常“现代”。这种“现代感”和“娱乐性”的包装,很容易让人将其与纯粹的消遣、娱乐划等号。虽然许多电子游戏同样需要极高的策略、技巧和反应速度,甚至在叙事和艺术表现上达到了很高的高度,但由于其起源和大众化的普及方式,它在一些人眼中仍然带着“玩物丧志”的标签。

其次,是体验的媒介和参与的方式。

围棋的媒介是棋盘、棋子和实体的人。它的互动是面对面的,是真实世界的触碰和眼神的交流。这种真实的物理互动,在某种程度上会限制沉迷的程度,因为总有现实的界限。即使你沉迷于围棋,你也不能24小时都在和人对弈,你还需要吃饭、睡觉、与人交流。而且,围棋的“成就感”通常来源于对棋局的理解、对对手的战胜,这种满足感更多是内在的、精神层面的。

而电子游戏,特别是网络游戏,其媒介是虚拟的屏幕和数字化的世界。玩家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的人互动。这种虚拟的互动,尤其是其“沉浸感”和“即时反馈”的特点,更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逃离现实的渴望。在游戏世界里,玩家可以扮演强大的角色,获得超乎现实的力量和成就,这是一种强大的吸引力。更关键的是,很多游戏设计了复杂的奖励机制、升级系统、排行榜和社交互动,这些都像精心设计的“钩子”,能够牢牢抓住玩家的注意力,让他们不断投入时间和精力。当这种投入变得超出控制,影响到学业、工作、人际关系时,就容易被贴上“精神鸦片”的标签了。

再者,是目的性和导向性的差异。

围棋的本质是一种智力竞技和自我提升。它的目标非常明确:战胜对手,提升自己的棋力。即使是输了,也能从中学到东西,不断反思和进步。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磨练。即使是旁观别人下棋,也能从中获得启发。

而很多电子游戏,尤其是部分网游或手游,其设计目标可能更侧重于“留存率”和“付费率”。游戏的设计者可能会通过各种方式,引导玩家进行重复性操作以获取资源或升级,或者设计需要付费才能获得显著优势的环节。这种“内容驱动”向“机制驱动”的偏移,让游戏体验的重心从“自我实现”转向了“被动接受或消费”,如果过度沉迷于这种机制,就容易陷入一种无休止的消耗,而难以获得真正的成就感,反而更容易产生空虚和失落,这也更容易被认为是“精神鸦片”。

最后,是社会认知和价值判断的演变。

社会对事物的评价标准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电子游戏的普及和发展,人们对其的认知也在不断变化。曾经被视为“小孩子玩物”的电子游戏,如今已经发展出成熟的电竞赛事、丰富的游戏类型和深厚的玩家社区。许多游戏在艺术设计、音乐创作、剧情编排等方面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它们能够引发玩家的情感共鸣,甚至带来教育意义。

但是,长久以来,对游戏负面影响的担忧,例如沉迷、暴力内容、成瘾性等,已经在社会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当一种事物在普及过程中伴随着大量负面案例(比如沉迷游戏导致学业荒废、家庭破裂等),这种负面印象就很容易被放大和固化。相比之下,围棋虽然也有极少数的极端沉迷案例,但其负面社会影响的普遍性和可见度远不及电子游戏。

所以,“围棋不算精神鸦片,游戏就算”,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心理的投射和基于历史文化、体验媒介、目的导向以及社会认知的综合判断。它并非对围棋或游戏本身的绝对价值评判,而是反映了我们如何看待和定义“过度沉迷”以及不同活动在我们文化和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当然,如果我们将任何一种爱好发展到影响正常生活的地步,那它都有“鸦片”的嫌疑,区别只在于我们通常倾向于给不同事物贴上不同的标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肯定是,太他娘的是了。

现身说法一下,会点围棋的一定能明白这种心情!

作为野狐常年混迹于1、2段的菜鸡,在这个分段下棋,很多时候要比去黑色玫瑰白银局一开局队友秒选蛮易信亚索还上头!

来看某日我跟这位playlife01的一盘棋(这盘我是黑棋):

前10手面对一间低夹后我的跳出,白8飞过来已经很过分了,黑9反夹之后白10间过来简直是赤裸裸的挑衅!

之后角部战斗中,我的黑13拖角很明显是想反击,但力度不强,结果委屈活角还给白棋走厚,不过我45打到这一下,看到白起下方强行动出的这一块棋也很薄,感觉棋还是有得下。

谁知后续一个不留神,几手棋没应好,莫名其妙把自己走死了。

这就仿佛你对面一个0/8的亚索把你单杀了,还在你尸体上吹笛子。

这怎么能忍,续战!

第二盘还是熟悉的小飞挂、一间低夹定型。对方明摆着快乐风男继续放飞自我,就不跟我好好走定式。这回总算是应对了,黑棋可算是全死了。

最终大胜他37目,总算是长出一口恶气。

下完关电脑,已经快半夜一点了。

所以啊,只要有输赢,永远就会有人上头、上瘾。

所以啊,不要纠结于“精神鸦片”这样刺眼的词,能让人上瘾的,永远是我们自己。

user avatar

传统棋牌需要自己线下自行寻找其他玩家,基本杜绝了无限玩下去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它等于自带防沉迷。

你请一个朋友来下局围棋,下个一两局,他有事回家,你就没人陪你下棋了。你去公园里找老大爷下棋,等到天黑公园关门,老大爷回家了,你也就没有对手了。半夜两点突然想下棋,那得马上光速飞到大洋彼岸去找美国的老大爷,因为中国的老大爷这个点都睡觉了,公园里没人陪你玩。你想玩得憋着,明天早上再来。所以,即使你自己不用上班,你想下棋也得受到其他玩家时间限制。

唯一一种可能,就是你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棋友,愿意陪你下棋不舍昼夜。你们都不闻窗外事,老板怒了孩子哭了老人病了,家里没有柴米油盐了,啥都不管,一心研究棋局。但即使这样,你也要迁就他们的状态。他们累了困了要睡觉,即使你不累,也得等他们休息好,才能继续游戏。

绝大部分人没有这种幸运,能拥有这种棋友,毕竟节奏比较慢,规则复杂,玩家基数不够。所以周末去公园找老大爷下一下午,就算是很不容易了。相对来说,麻将、扑克这种几分钟十几分钟一局的棋牌,节奏快一些,规则也容易上手,玩家基数大,所以我们还偶尔能看到沉迷麻将扑克的几个人凑在一起彻夜打牌不知疲倦。


而游戏则是可以全球随时匹配的。

在任何时间打开游戏,都总能找到一起玩的人。早上自己单刷,下午约上现实朋友开黑,晚上远方的陌生人陪你熬夜,凌晨欧美那边的好友上线了。陪你一起玩的人换了一波又一波,只要你不累,你的玩伴就永远不会累。

玩家可以在电脑桌前坐上三天三夜,直到猝死,也永远会有人陪你玩。游戏可以一直进行下去。只要有电有网,任何人都可以无限玩下去。

单机游戏更不用说了,电脑能连着挖一两年的矿不休息。

现在虽然围棋也变成了电子游戏,但是玩家都坐在游戏机前了,肯定是选择其他更加丰富多彩的游戏。整个社会的游戏习惯发生了改变,当年那些在古代以前容易被围棋、象棋之类吸引而“玩物丧志”的人,现在都去更好玩更多彩的电子游戏里“玩物丧志”了,围棋反而因此提纯了玩家群体,成了看起来更高雅的一种游戏。


简单总结就是围棋不能无限开下一把,自带防沉迷,画面和玩法也没有现代电子游戏吸引力大。上瘾概率没有现代电子游戏这么高。

user avatar

因为你下围棋的时候,你的姿态很优雅,神情很严肃,举止很端庄。旁人看到,心里会默默觉得这很高大上,于是就没有缘由去指责你。

而玩游戏的时候,趴在电脑前,说不定还会躺着,姿态很惬意,神情很猥琐,操作很高频。旁人看到,心里会感觉很low,所以就觉得你在吸鸦片。

什么时候你斥资巨万建个独立游戏室,配上最顶级的灯光、环绕音响,机箱里两块3090ti释放的热量被庞大的水冷设备咕噜咕噜地抽走,铺满整面墙壁的8K显示器组把夜晚照得灯火通明。你坐在造价几十万的高端人体工学椅上看了看腕上的百达翡丽Sky Moon Tourbillon Ref 5002P,到了与马斯克共进晚餐的时间了。于是你用声控关上电脑,坐独立电梯下楼,驾驶着阿斯顿马丁one77离开了你的住宅区,只剩下一块牌子在风中孤立,上面写着Beverly Hills。

这时街边有一个傻包在窗外对你大喊,游戏都是精神鸦片!你笑了笑,降下车窗随手撒出几十张百刀大钞,前一秒还义正词严的对方顿时变得卑微渺小,犹如一只被雨淋透的吉娃娃。

user avatar

先说答案:算。

围棋是精神鸦片这件事,至少有1800年历史了。

三国时代,吴国太子孙登曾命令太子中庶子韦昭作《博弈论》,阐述围棋作为精神鸦片的毒害性:

今世人之多不务经术,好玩博弈,废事弃业,忘寝与食,穷日尽明,继以脂烛。当其临局交争,雌雄未决,专精锐意,心劳体倦,人事旷而不修,宾旅阙而不接,虽有太牢之馔,《韶》、《夏》之乐,不暇存也。至或赌及衣物,徙棋易行,廉耻之意驰,而忿戾之色发,然其所志不出一枰之上,所务不过方罫之间,胜敌无封爵之赏,犹地无兼土之实。技非六艺,用非经国。立身者不阶其术,征选者不由其道。求之于战陈,则非孙、吴之伦也;考之于道艺,则非孔氏之门也;以变诈为务,则非忠信之事也;以劫杀为名,则非仁者之意也;而空妨日废业,终无补益。是何异设木而击之,置石而投之哉!且君子之居室也,勤身以致养;其在朝也,竭命以纳忠;临事且犹旰食,而何博弈之足耽?夫然,故孝友之行立,贞纯之名彰也。

以中国传统价值观来看,一切“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的事物都是不必要的,而进行相关活动则都是“精神鸦片”,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生产力论的思想。

user avatar

围棋当然是精神毒品,不止鸦片,有点可卡因的层次了,怕影响学习,我高中戒了围棋。

游戏与围棋差异在意义性吧,围棋大家觉得好像有意义一些,游戏当然没什么人这么认为,就这差别。我觉得没啥差别。

user avatar

天天象棋,有年龄限制,而且有防沉迷措施。

何况围棋?

user avatar

补充点“业余老太太吊打中国一流高手”这个事。

这个是属于“魂斗罗水下八关”一样,有真是根据,但是口耳相传越传越离谱。

首先,日本围棋分职业段位业余段位,一般认为,业余四段五段打职业的话对应初段二段三段的水平(不同时代的棋力计算多少有点出入,大概看个意思就行。基本上2000年以后中国韩国围棋水平一骑绝尘,日本的传统师徒相授的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比赛,棋魂连载的时候作者就认定了中国的围棋水平将会远超日本,21世纪后直接改写了围棋实力计算的原本印象了),业余的棋手也算是专业水平了,不是随便的阿猫阿狗。打个比方,业余就是985211,职业是清华北大。而“日本业余老太太”,这个是因为一开始日本派出的棋手,给中国人让二子让三子再加上棋盘放水,中国才能勉强打一下。于是日本就在后来的中日围棋交流改派女子了,稍微了解点日本的就知道,日本围棋赤裸裸的歧视女性,认为女子棋手的实力只能当业余段位实力来看。于是,一来二去,就传成了“业余老太太吊打中国”,让人以为日本压根不把中国顶级棋手当人看,随便从大街上找来一个阿猫阿狗就把中国围棋给灭了,实在是嚣张跋扈的太过分了,大有此仇不报誓不为人的感觉。

而造成这一乌龙的根源,是经过了一两次中日围棋交流后,日本认为中国顶级棋手的实力应该在业余顶段到职业初段之间的水平,自己放放水,这回派出个女棋手,应该能让中国这边赢得体面一些,结果没想到一开始日本老太太战战兢兢很是紧张,结果连赢两盘之后心态越下越开,而中国棋手一看居然输给了一个老太太,后边的棋手直接心态崩了彻底发挥失常……

————————

说点不太远的事,四十多年前吧,中国下围棋下到忘了吃饭把自己饿晕了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乃至退休老大爷不要太多。

因为六十年前,中日邦交逐步正常化,日本就来人和中国搞一下文化交流,其中一项就是围棋。

结果出了一个被中国人是为国耻的大事,日本一个女子业余选手,五十多岁的老太太,把当年中国前十的围棋名家剃了个秃头,以至于中国的棋手和老太太对弈的时候居然大汗淋漓落子不稳。

而日本派出老太太剃中国秃头这种事也不是故意的,实际上是为了给中国人面子才搞出来的乌龙。因为一开始日本派出的是正经八百的职业棋手,后来日本人发现中国围棋水平太烂,和职业棋手打根本不在一个段位,于是后来几次中日围棋交流就派出水平很差的业余选手来给中国送分,没想到还是把中国给剃秃头了。至于为什么中国围棋当年会这么差,也不看看中国经历了什么,吃饭都困难还下棋呢,围棋没失传已经是不错了。

于是,“身为围棋发源地的中国,居然干不过日本,这是国耻!”这根钉子就在当年中国人心里扎下根了。一开始是民间玩命下棋,后来中国经济条件好点了国家就开始组织围棋队。

直到八十年代,聂卫平那一波棋手发育起来了,才重新一扫颓风扬眉吐气。当年聂老在中国队全军覆没的情况下孤身一人逆挽狂澜,连战连胜的消息一传出,举国沸腾。

从七十年代开始,到八十年代末,是中国围棋氛围最狂热的时期,那时候围棋不开玩笑,真的是国民运动。至于为啥那时候不说围棋是精神鸦片,因为那是个时候“战胜日本,捍卫围棋发源地的尊严”这个大旗是至高无上的,谁敢说围棋是精神鸦片信不信直接把这货当通日卖国的打成猪头。


————————


围棋别名木胡(通狐狸的狐字)子,木野狐。

意思是迷上了围棋就想被狐狸迷惑了一样茶不思饭不想啥也不愿意干就天天下棋。

木胡子这个词放现在就是精神鸦片。

至于为啥现在围棋高雅了,因为下棋的人少了。就像从明朝清末的时候知识分子是以听唱戏为耻的,认为这东西下三滥,有辱斯文,但是现在京剧不照样被捧得成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最高雅的国粹艺术”,浑然不顾京剧从乾隆朝才开始萌芽慈禧老佛爷得时候才出现点样子满打满算顶多两百年历史。

user avatar

因为围棋主要用户群体的社会地位显著高于游戏主要用户群体

围棋,理论上一场最高可以下满5小时,着法不下二十几种。

只有掌握了社会资源的人才有时间和精力,对围棋各种规则进行深入的了解与研究。


游戏本质上都是为了打发你闲暇的时间,他们的内涵没有半毛钱的不同。

然而,主要用户的不同造成了游戏名声的好坏与不同,主要用户社会地位低,这个游戏名声自然不好听。

围棋主要用户:退休体制内职工,退休富商以及他们的子女。

主机主要用户:中年发烧友,家境富裕的年轻人。

PC主要用户:家境中产的大学生,年薪较高的年轻人。

手游主要用户:家境普通,年薪较低的年轻人。

你的社会地位低,你使用的东西,你的爱好被嘲笑,这是一条完整的逻辑链;他社会地位高,他使用的东西,他爱好的东西被追捧,也是一条完整的逻辑链。

user avatar

现在这堆无良媒体一天天的宣传游戏是精神鸦片电子海洛因。

提醒一下

现在是个孩子都玩过游戏,保不齐就有哪几个nt觉得

王者我能戒

戒毒也不在话下

不如试试。

不要随便用毒品形容别的东西。

不要随便降低毒品的警戒阈值。

user avatar

还真不是,棋类运动也“精神鸦片”过

最简单的,《老杨同志》是初三必修课文,里面就拿村委下象棋说事儿

老杨同志吃了早饭起程,天不晌午就到了阎家山。他一进村公所,正遇着广聚跟小元下棋。他两个因为一步棋争起来,就没有看见老杨同志进去。老杨同志等了 一会,还没有人跟他搭话,他就在这争吵中问道:“哪一位是村长?”广聚跟小元抬头一看,见他头上箍着块白手巾,身上是白小布衫深蓝裤,脚上穿着半旧的硬鞋 至少也有2斤半重。从这服装上看,村长广聚以为他是哪村派来的送信的,就懒洋洋地问道:“哪村来的?”老杨同志答道:“县里。”广聚仍问道:“到这里干什 么?”小元棋快输了,在一边催道:“快走棋嘛!”老杨同志有些不耐烦,便道:“你们忙得很!等一会闲了再说吧!”说了把背包往台阶上一丢,坐在上面休息。 广聚见他的话头有点不对,也就停住了棋,凑过来搭话。老杨同志也看出他是村长,却又故意问了一句:“村长哪里去了?”他红着脸答过话,老杨同志才把介绍信 给他,信上写的是:
“兹有县农会杨主席,前往阎家山检查督促秋收工作,请予接洽是荷……”

马季唐杰忠相声TV《多层饭店》里,人浮于事也是下棋

更不要说马志明的《夜来麻将声》,棋牌也是精神鸦片

杨振华金炳昶的相声直接就叫《下象棋》,就说了棋品不好的人是什么样

但区别在哪呢?区别在于,批判下象棋的场景,人家讲道理,你要不是人浮于事玩忽职守,扯闲白没正事儿,那你下象棋就是正常的娱乐活动,谁也没说下个棋谁也没碍着你就精神鸦片了

对游戏,就直接不讲辩证唯物主义,直接鸦片论了,这可不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评价体系啊

可又但是,更令人费解的是现在倒是一边精神鸦片吹得响了,另一边电竞啥啥啥的可也没耽误市领导啥的来站台嘛

一个是就事论事

一个是左手规训,右手捞钱。

user avatar

什么是精神鸦片的定义不是由它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而是A4纸要看看是什么东西在阻碍大家不进厂不加班不买房不生孩子,然后那个东西就是被指定为精神鸦片。

user avatar

游戏也不算

user avatar

游戏不算精神鸦片,有人觉得游戏算精神鸦片。

但游戏属于“拦河收费”一类的产业,即批量生产成本忽略不计,几乎能够无限量供应的商品。

这一类商品单品的价值很低,仅略高于复制的成本,但在当前的市场中价格却很高,这就存在一个资源错配的风险。

几乎所有这种批量生产成本几乎为零的产业都在受到冲击,比如影视剧,再比如网络文学(实体书过一道印刷)、音乐,游戏并不突出。也就知识产权和软件这种直接作用于生产领域的能够幸免。

不过有一说一,这些产业两极分化问题都非常严重,肥了几个幸运儿,然后留下一地鸡毛。

某种程度上,这些产业更适合“统购统销”,即通过政府统一购买然后免费向社会供应,但这样又被被诟病为体制僵化,同时创作规模也会受限。

文化政策需要的是自由化而不是市场化,前三十年的文化产业的繁荣和今天文化产业的平庸证明了这一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们常说“围棋不算精神鸦片,但游戏就算”,这句话里其实隐藏着一些对事物评价标准的细微之处。当然,如果把任何一项过度沉迷、影响正常生活的爱好都叫做“精神鸦片”,那很多事情都沾边了。但为什么围棋似乎总能得到一个相对宽容的定位,而电子游戏却常常被推到风口浪尖?这其中有几个关键的维度可以聊聊。首先,是文化的.............
  • 回答
    崇祯皇帝在明末风雨飘摇之际,面临张献忠、李自成两大农民起义军的汹涌攻势,却为何会在关键时刻将全国的精锐部队投入到与后金(清)的松锦会战中,而非集中力量围剿关内的农民军?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经常讨论的难题,其中原因复杂,绝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当时明朝面临的严峻形势。后金(清)不仅仅是.............
  • 回答
    围棋这玩意儿,你说它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都爱不释手,简直是“国粹”一般的存在。可放眼现在,在咱们老百姓中间,尤其是年轻人,围棋的普及度真心算不上高,远不如足球、篮球、甚至电竞来得火爆。这事儿,细掰扯起来,原因可不少。首先,入门门槛高,学习曲线陡峭。围棋的规则说起.............
  • 回答
    围棋这玩意儿,讲究的是个运筹帷幄,全局观。你问我为什么多人下反而不如一个人?我跟你说,这事儿其实不奇怪,甚至可以说是很正常的。你想啊,围棋棋盘上那点地儿,几十上百个点,就是那么大一块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招数,你觉得他们能一致对外,步调一致吗?除非那几个人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不然啊,这就成.............
  • 回答
    围棋这门古老而深邃的东方智慧游戏,在西方世界却似乎总是“水土不服”。并非西方人不够聪明,也非他们不具备学习围棋的潜力,但纵观围棋爱好者的构成,东方人无疑占据了绝大多数,这背后隐藏着一些值得深挖的原因。一、 文化基因的差异:从“赢”到“和”,从“个体”到“整体”西方文化,尤其是受基督教影响的文化,往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趣,而且直击了围棋规则的核心,就是“贴目”这个看似微小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你说得没错,关于贴目多少,历史上确实有过不少讨论和演变,现在通行的大致是6.5目或7.5目,但依然有人觉得不够或者太多。那么,为什么不干脆改成“两回合定胜负”呢?让我想想,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围棋的本质、游戏的.............
  • 回答
    你想知道,为什么像AlphaGo这样在围棋领域几乎“无人能敌”的人工智能,却在“交易问题”上难以取得同等成就,对吧?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挖的问题,它触及了AI能力边界的核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交易问题”到底指的是什么。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它涵盖了从基本的买卖,到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定价、市场预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工智能核心的两个发展方向,也是大家最直观感受到的困惑。围棋的胜利是辉煌的,但家务的“失败”同样让人咂舌。这背后,其实是人工智能在不同领域面临的挑战截然不同,以及其技术路径的差异所致。首先,我们得明白,围棋的胜利并非意味着 AI 在所有智能领域都超越了人类。围棋 AI 的成功,很大程度.............
  • 回答
    围棋这东西,按咱们老理儿说,是得越嚼越有味儿,越下越沉得住气。所以大伙儿总觉得,下围棋这事儿,得是上了年纪的,脑子活,经验足,那才能压得住阵脚,算无遗策。可如今你看,那些个毛头小子,二十出头,甚至还不到二十,就愣是把那些成名几十年的老前辈们挑落马下,这事儿,你说奇怪不奇怪?咱就这么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不同智力游戏和竞技活动中,技艺和运气成分的微妙平衡。简单来说,围棋和扑克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些区别导致了专业选手与业余选手之间差距的显著不同。围棋:极致的“确定性”和“深度学习”围棋之所以专业选手能够“碾压”业余选手,关键在于其高度的确定性和极深的策略维度。你可以这样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围棋竞技中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为何一场棋的输赢,不论输赢多少,最终结果都殊途同归,似乎抹去了背后隐藏的实力差异。这背后,其实是围棋计分和比赛制度设计的一种权衡与选择,背后逻辑值得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理解围棋的“半目”和“十几目”之差,在棋盘上代表着什么。 半目之差: 在很多规则.............
  • 回答
    在围棋界流传着一句颇有分量的俗语:“二十岁不成国手,终生无望。”这句话的背后,并非简单的年龄歧视,而是对围棋这项智力运动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它并非绝对真理,但却点出了很多优秀棋手早期成长速度的关键性。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说法,以及它背后折射出的东西。一、围棋的“早熟性”与天赋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德军为什么没有对斯大林格勒进行一场传统意义上的“围攻”。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少,得从历史大背景、战略考量、以及当时德军的实际情况等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围攻”这个词的含义。通常我们理解的围攻,是指将一座城市团团围住,切断一切外部补给线,然后通过炮击、空袭,最终以饥饿.............
  • 回答
    硫磺岛战役(Operation Detachment)是太平洋战争中一场极其血腥和残酷的战役。关于为什么美军没有选择围困硫磺岛直到日军耗尽粮食再发起进攻,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战略、战术、政治以及当时对日军作战风格的认知。简单地围困并等待,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并且可能付出的代价更高.............
  • 回答
    在二战中,德军对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围攻(19411944年)并非“围而不攻”,而是进行了长达900多天的围城战,最终因苏联的顽强抵抗和德军资源匮乏而未能攻陷。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战略、军事和政治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战略目标与资源分配 德军的总体战略:1941年6月,德军发动巴巴罗.............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到了金庸武侠世界中门派间的实力对比、地理限制以及政治格局等多个层面的考量。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六大派可以围剿光明顶,而五岳剑派等(暂且不精确地将“五岳剑派”视为一个整体概念,因为它们各自独立,但都属于中原主流大派)却不能围剿黑木崖,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分析。首先,我们需.............
  • 回答
    “海上霸主”的弓箭与炮火:为何海军围剿海盗少用强弩射船帆?在人们的想象中,海军与海盗的对决往往是火光冲天、炮声隆隆的激烈场面。然而,如果我们把视角拉回到冷兵器时代,甚至蒸汽时代早期,冷兵器在海战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强弩——那种威力巨大、射程远且精准的弓箭类武器,似乎是“射穿船帆”、“瘫痪敌船”.............
  • 回答
    彩虹六号:围攻(R6S)虽然是一款策略深度极高、竞技性非常强的FPS游戏,但在全球范围内它的热度似乎始终没有达到像《反恐精英:全球攻势》(CS:GO)那样“统治级”的地位。究其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了R6S的热度曲线。首先,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是劝退大量新玩家最直接的.............
  • 回答
    关于索马里摩加迪休的“黑鹰坠落”事件,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在美军陷入重围时,没有动用更强大的地面支援力量,比如坦克,或者空中火力支援,如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和AC130炮艇机?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着当时美军的作战计划、装备部署、战场态势以及决策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美军在摩加迪休的军事行动,其.............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人类战争史上最残酷、最血腥的战役之一,至今仍被无数人提起。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德军为何不采用“围三缺一”的战法,而要硬生生把兵力耗在血肉横飞的斯大林格勒市区里,与苏军进行一场你死我活的消耗战?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简单的战术选择失误,而是当时整个战略态势和双方意图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