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辅导孩子时“暴吼”有哪些危害?

回答
在辅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有些家长可能会因为孩子不够聪明、不配合、成绩不理想等原因,情绪失控,对孩子大吼大叫。虽然家长本意是好的,希望孩子能进步,但这种“暴吼”式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弊大于利,其危害是多方面的,而且非常深远。

首先,“暴吼”会严重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制造恐惧和焦虑感: 孩子天生是依赖父母的,父母的权威对他们来说是不可动摇的。当父母在辅导时大吼大叫,孩子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恐惧。他们会把父母的吼叫声和自己的错误、失败、不足联系起来。久而久之,孩子会对学习产生深深的恐惧感,一看到书本、一想到作业,就会感到紧张、害怕。这种长期的心理压力,容易导致孩子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发展成对学习的厌恶和抵触。
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的自信心是在不断尝试、犯错、被鼓励和肯定中建立起来的。而父母的吼叫,则是对孩子能力的直接否定和打击。孩子可能会觉得“我太笨了”、“我做什么都不行”,从而产生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他们在学习、社交甚至未来的职业选择上都变得犹豫不决、缺乏自信。他们会害怕再次犯错,不敢尝试新事物,变得畏首畏尾。
破坏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应该是温暖、信任和支持的。当父母用吼叫的方式对待孩子时,就是在传递一种负面情绪和攻击性。孩子会感到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甚至觉得父母不再爱他们。这种伤害是难以修复的。孩子可能会变得疏远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甚至在内心深处对父母产生怨恨。原本温馨的家庭氛围,也因此变得紧张而压抑。
造成情绪失调和行为问题: 长时间处于被吼叫的环境中,孩子可能会习得性地变得暴躁、易怒。当他们自己遇到挫折时,也可能模仿父母的吼叫行为来发泄情绪,或者变得沉默寡言,压抑自己的情感。有些孩子甚至会出现逃避学习、撒谎、破坏物品等行为问题,这其实是他们内心压力和不满的一种表现。

其次,“暴吼”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和能力发展。

降低学习兴趣和动机: 学习本应是一件充满探索和乐趣的事情,但当它被与父母的吼叫和责骂联系在一起时,学习就会变成一种痛苦的负担。孩子会因为害怕被吼叫而被迫去学习,而不是出于内心的兴趣。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很难激发孩子的内在学习动机,长此以往,他们会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哪怕是他们原本可能擅长的科目。
阻碍思维的正常发展: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独立思考、探索和犯错。父母的吼叫常常打断孩子的思考过程,不允许他们犯错,或者直接给出答案。这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会习惯于依赖父母的指令,而不是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久而久之,他们的思维会变得僵化,创造力也会受到限制。
影响记忆和理解力: 当一个人处于高度紧张和恐惧的状态时,大脑的某些功能会被抑制,包括记忆和理解力。孩子被吼叫时,大脑可能只关注如何应对父母的愤怒,而不是去理解和吸收老师讲授的内容。这种情况下,即使孩子坐下来看书,也很难真正地记住和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养成依赖和逃避的习惯: 经常被吼叫的孩子,可能会形成一种“靠父母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当他们遇到难题时,第一反应不是自己想办法,而是等着父母来吼或者来“拯救”。长此以往,他们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越来越弱。同时,为了避免被吼叫,有些孩子会选择逃避学习,比如拖延、找借口不写作业等,这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糟。

最后,“暴吼”还会传递错误的价值观和沟通模式。

教会孩子用暴力解决问题: 孩子是模仿高手,父母在遇到问题时用吼叫、指责等方式发泄情绪,就是在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处理。这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解决问题模式,可能导致他们将来在人际交往中也使用攻击性的沟通方式。
传递“唯结果论”的观念: 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吼叫是因为他们没有达到预期的“好成绩”。这会让孩子觉得,他们的价值完全取决于考试分数,而不是他们付出的努力、过程中的成长。这种“唯结果论”的观念,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也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是全面发展。
破坏家庭的和谐氛围: 家庭应该是孩子最安全的港湾,是学习和成长中最温暖的环境。父母的吼叫不仅伤害了孩子,也让整个家庭的氛围变得紧张和压抑。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很难培养出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总而言之,“暴吼”式的辅导方式,就像一把钝刀子,一点点地割裂孩子的心灵,阻碍他们的成长。作为家长,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用更温和、更有效的方式去引导和支持孩子,成为孩子成长的引路人,而不是吓唬他们的“怪兽”。用理解、耐心和尊重去代替吼叫,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对于孩子的跟踪研究(包括国内很多团队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发现,影响孩子学习只有两个因素:智力和注意力。“吼”,“打”并不会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只是一种强势者(家长、老师)宣泄负面情绪的行为,并非为了孩子!并不能起到任何作用!否则,学校改成集中营式管理会更好?

说回影响学习的维二因素:智力和注意力。再拆分出来智力的内核是数学能力、记忆里、语言表达能力。所有智力测试,都是这三个部分。为什么是这三项呢?

数学能力,代表了人对于抽象问题的理解能力,当我们面对不能“数”出来的问题,需要的是理解抽象概念。包括国家、家庭、股票、钱这些其实都是抽象概念的理解。

语言表达能力,代表了人对于外界的理解、分析和总结,大家仔细想想,我们说一个人会不会“说话“,并不是说这个人发声功能有问题。而是说这个人说话的逻辑、内容、方法有问题。实际是和脑子有关,而非嘴有关。

测试语言能力,可以很好的分析一个人对于外界信息的理解、总分析能力。

最后是记忆力,记忆力代表了....额记忆力。这个是最直白的,老容易忘事儿,和过目不忘之间的差别,相信大家是能非常直观理解的。

重点来了,可能和大家想象不同,记忆力是和基因强相关的,也就是说记忆力是天生的,后期非常难改变。是不是有些反常识?

我们所谓的记忆大师,其实本身就是记忆力很好的,并且拥有极强的抽象能力。用想象的房子去“存放”内容。这一点并不是提高记忆,而是用数学能力去部分替代记忆力。最明显的理由是,记忆大师那一套,只适合记抽象概念(比如记几百位的数字),而不能用来记事情(比如一年里,每天吃早饭遇到了哪些人)。

我的孩子很聪明,但是读书不好。这可能一直困扰着家长,然后家长总结出原因是孩子不愿意读书。

这种结论可能对可能不对。但责任都不在孩子。我们假设一个孩子智商140(高智商),另一个100(平均)。是否能确定,140的孩子就读书比100的好呢?答案是不能,甚至100的会比140的好很多。区别在于影响学习的第二个要素:注意力。

结论也很简单,即使智商140,上课不听课,下课不做作业,知识的输入量就非常少和碎片。那么他的140根本用不上。(想想,是不是有那种初三一年突击从学渣到学霸的?他们不是不聪明,相反这些都是很聪明的,只是之前注意力欠缺)

影响注意力的有两点:1、生理层面注意力的强弱;2、心理层面对于在做的事情的热情。

生理层面主要的问题是“多动症”。说是“症”,但是不用担心(或者说担心了也没用)。多动症是一种脑部问题,目前没有药物治疗,只有兴奋类药物可以暂时缓解。到了14~18岁,大部分人就会自愈。

为什么说不是“症”呢,多动症其实是注意力不集中。看看小猫、小狗这些动物,是不是很像?大多数时候,只要风吹草动,就会停下自己所做的事情?这就叫注意力不集中。其实“多动症”可以理解为一种人的本能。我们的祖先,如果很认真的做一件事儿,很容易就被吃了。剩下的都是注意力不太容易集中的基因。

多动症的孩子,相对容易幻想,容易将各种事情链接、分析(不能集中注意力,总要想点什么)很多优秀的发明家,企业家是多动症的。只是在我们的现有教育体系下,它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的负面被不断放大。所以我们的家长要正确认识,和引导孩子。

从生理层面,我们要正视它,这不是病,是人的动物本能。多动症最明显的症状有两个:1、注意力不集中;2、感觉统合能力差。

目前对于缓解多动症的做法,是从提高感觉统合能力入手的。比如双手拍球,跳绳等等。虽没有经过实验,但大量案例表明,通过提高孩子的协调能力,能有效的提高专注力。

心理层面则是对于所做事情的热情。即使多动症孩子,在看电视、玩游戏的时候依然可以保持极高的专注度。原因在于对于所做事情的擅长的热爱。而让一个注意力很好的孩子,做一件完全无法理解的事情(比如给没读过古文的孩子,读一篇古文)孩子的注意力也会造成明显的减弱。


理解这几点后,我们可以回到问题,如何改善孩子的学习:

1、如果孩子的成绩在中游徘徊,智力是没问题的,提高注意力会有更好的效果。首先,先要确认孩子是不是存在注意力的问题。比如做着作业是不是就开小差了?作业做的时间是不是很长?孩子双手拍球、沿着马路伢子边缘平衡走路是不是有问题?

如果发现存在感觉统合问题(虽然不完全,但也可理解为身体协调性),那要做的是鼓励孩子去练习,双手拍球,左右手不同频率拍球,跳绳,等等的。

2、另一方面,提高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游戏之所以好玩,是因为有即时反馈,看一刀,对方就掉血。杀怪了就有经验和服装。等变得很厉害了,还会感受到周围同伴的佩服。

对孩子而言,学习是一个很虚的东西。不好好学习,就要吃苦。这句话,孩子不会理解。我们要理解孩子的不理解。

所以我们要帮着孩子去“闯关”比如可以设计一个游戏:做对一道题可以有成长,搞懂一个知识点,游戏里的经验又会增长。游戏的Boss就是一个个小知识点,和最后的大知识点。当完成了几个困难的问题,累计了一定的经验,就可以挑战boss,赢了会有个庆功的意识,送一个孩子喜欢的礼物。

鼓励孩子,陪着孩子玩,在玩中学。大人先要把“和孩子一起做作业“变成一个游戏,你不是牢头,不是逼着对方劳作。而是他的伙伴,他在闯关的过程中,给他帮助,给他提示,给他鼓励。

当孩子觉得“做作业”是一种和爸妈玩的过程,那一切就会变得积极主动。(甚至初期,如果时间要的很长,甚至就部分作业跳过都可以。可以和老师聊好)一旦积极主动,对爸妈和孩子读书都不是一件苦差事。


如果您的孩子,明显存在注意力问题。除了练拍球外,跳绳外。我还想多说两句。多动症的孩子,往往很痛苦,因为小学、初中。甚至是整个童年、青少年。都要面对自己是学习不好的差生的情况。他们不是不想改,也不是主观上不愿听课。而是45分钟课,可能只能集中注意力10分钟。

但多动症的孩子,一旦自愈,很可能比很多人更有创造力,能够创造未来。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以及他们的父母都会有很多的压力。但其实,如果不把读书看成唯一,不要让自己和孩子背负太多压力,会发现多动症的孩子各方面发展并不差,在14-18岁,大部分会自愈。只要还保留这对学习的热爱,成绩的增长会很快。

为什么我会那么清楚呢?因为我也是折翼的天使那,经过苦难后,现在过的还是很好。

user avatar

都在关注孩子,有人关注过妈妈吗?


从题主的描述来看,夫人好「厉害」:

孩子如果一时学不会一直保持高分贝大吼大叫
我多次劝说无效,和她商量由我来辅导也不行。
看着孩子,对我们说话也开始吼。

于是,题主决定:

来自知乎提问,辅导孩子时「暴吼」有哪些危害?
希望有改善方法。

看完目前的高赞回答,题主大概会趁机拿去跟夫人说:

你看,知乎上的专家说了,暴吼孩子会造成XXX问题。
你看,他们说要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承担嘛。咱在一旁工作就行了,不用管他。

猜猜看:

题主夫人能听得进去这些建议吗?
告诉她暴吼的危害,能让情况有所好转吗?
暴吼有负面影响,她难道一点都不知道吗?


这个提问的特殊之处在于,不仅是孩子遇到困难,夫人也遇到了困难——后者的困难来源于给孩子辅导作业的不顺利,也来自和丈夫的观点不同、难以达成一致的沟通结果。


是的,有人关注过妈妈,但关注点却在于「你需要作出改变」。

在夫人看来,这绝非良性的关注,而是预设了「你做得不好」的立场,要求夫人进行改变。

那为什么题主自己不改呢?为什么孩子不改呢?为什么夫人付出了那么多努力还有错呢?——她往往是难以接受的。

怎么办呢?


帮助夫人

在家庭教育不顺利时,首先需要接受帮助而做出改变的,是父母。

  • 关注+积极的行为=更多积极的行为

这个公式不仅适用于对孩子的教育,对成人亦然。夫人不总是在吼孩子的,如果有任何一次没吼,或者刚开始辅导作业的时候没吼,题主可以立刻跳出来予以详细的肯定:

「哇!今天居然吼得比昨天少了,才吼了5分钟就写完作业了!看来,你对如何引导孩子写作业,已经越来越有心得了!」
「今天一开始的时候没有听到你吼,是不是孩子学得比较扎实,之前的内容都掌握了?」
「天哪!今天没有吼孩子写作业的秘籍是什么?都是复习吗?」

夫人可能板着脸说:「滚!」

但她的心里一定会思考,说得好像挺对的啊,我明天再试试能不能不吼、少吼——毕竟,我自己也累。


  • 感觉好,才能做得好

不知道夫人是什么职业。

全职妈妈有可能将孩子的学习成绩对标自己的价值和努力成果,而职场妈妈可能带着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回到家里。

此时,倘若周围人不理解她,也不给她台阶下,她很容易遵循心理学上的「踢猫效应」,将自己的负面情绪传递给比自己更弱势的人——孩子。

题主想一想,你在劝说夫人的时候是否用过类似的语言:

「你别吼孩子了,吼有什么用啊?」
「别把孩子吼傻了,这样对孩子不好。」
「你看看你,辅导不好就算了,我来吧,行吗?」

这些常见的说法,看似是在劝说夫人,但在夫人听来可能句句诛心:

敢情嫌我没用、没能力呗?就知道关心孩子,关心过我吗?

有没有想过,给夫人放个假,送个礼物,让她感觉好了——自然你提的建议,也就更容易被采纳和听进去?

不是女人不讲道理,而是男人总搞不明白——感觉好,才能做得好——当你和任何人站在对立面时,你的建议再有用,对方也很难听进去。


  • 主动承担

不要在夫人发火的时候才提出自己辅导孩子,她辅导不好、转眼你辅导好,这不就是打脸吗?

平静的时候,给夫人放个假,约个饭局,自己不就有机会在家辅导孩子了吗?

夫人辅导孩子的时候,也别因为紧张总盯着、总评论——夫人担心你们反对,也会更紧张,更容易暴躁。


帮助孩子

高年级的孩子,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基本的学习习惯,自然可以大大咧咧地放手。

但是,题主的孩子才是「一年级的孩子」,是刚刚从无忧无虑的幼儿园过滤到正式学习阶段的孩子。这个阶段,是孩子形成学习习惯和兴趣的关键时期,家长需要酌情介入。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呢?


  • 给予孩子选择权

让孩子决定用什么笔,在哪里做下,先写什么作业——否则,他心里有别的念想,总会想方设法去达成,也就很难集中精力在学习上。

让孩子安排写完作业后的时间:他可以选择写完作业看动画、看书、玩玩具——有了期待,也就有了动力。


  • 简化(break down)问题

如何才能简化问题呢?最好的办法是先复习例题的思路。

将例题的思路复习一遍,正是一步步简化问题的过程——这会让孩子了解,如何处理这一类的问题。

之后,再开始写作业,要求孩子根据例子的思路来解答1、2道题目,家长在旁边听思路——思路对了,家长就可以走开,让孩子独立写完该部分的作业。

思路对了、基础知识扎实了,再出错,可能是题目有难度或者引入了新的知识点,再次复习例题,讲解思路,引导孩子自己解答错题即可。

一年级的孩子,如果可劲儿跳起来也搞不定问题,他们很容易受挫,其中一部分孩子会因此害怕学习;降低难度,拆解问题,会让他们逐渐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 举一反三

老师的题目是针对大多数孩子的,如果家长有余力可以改变部分参数和变量,或者从其他思路出发,引导孩子解决同个问题。

其中,培养「数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这里我就不展开说了。


  • 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每天都看到孩子的进步,非常具体地鼓励他做出了什么样的题,哪几步的思路是对的,能让他学习思考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做得更好。


最后,如果题主要和夫人沟通暴吼的危害,至少在一开始不要去提「对孩子的危害」——而是尽量站在夫人的立场,最后落脚到孩子的利益。

例如:

我真的很担心你吼到头疼,最近看到新闻,有妈妈暴吼到心梗,我不希望你也这样
看到你那么生气,我真的很想替你一会,让你不那么生气
你做得都是为了孩子好,我懂,你对孩子真的很负责,你应该给自己放一天假

这都是我先生 @萌爸Kyle 与人沟通的套路——而我常常中计。即便如此,我还是会觉得很受用,也会听进去,停下自己即将暴怒的情绪。


家庭的问题也好,家庭教育的问题也好,掺杂了「亲密关系」,就很难用一分为二的「对与错」去处理好问题。

然而,从亲密关系入手,形成家庭中互相肯定和鼓励的氛围,再辅以适当的技巧,却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user avatar

题主你可要当心了,如果继续这样“暴吼”下去的话,你的孩子会“变笨”

首先你妻子的“暴吼”,不可能仅仅是

这类的语气词。

因为人在气急败坏,情绪失控的时候,一定会攻击对方。比如:

教了这么多遍你在干啥?这么简单都不会!

你不会我可以教你,但是你不认真听,你让我咋教?

如果是没学过的知识,你错了还情有可原。但这明明是才讲过的,为什么会错第二遍?!

我可以接受你不会的题做错,但不接受你犯低级的错误,这些分明明不该丢。这儿这儿这儿,全都是给你讲过的。

老师讲课的时候你到底听没听?!

你现在学习就这样,以后怎么办?

总结起来就是两点:

一,不该错的不能错。

二,现在这样以后怎么办?

题主,请问你家里是不是有这样的情况?

如果有,那你们就要小心了,长此以往,你的孩子会继续犯“不该犯的错误”,比如数学上简单的计算错误,语文上错别字,阅读理解错误。

观察我的学生,一,发现凡是“暴吼”辅导下的孩子,都容易处在紧张的情绪中,注意力不集中,讲什么自然是没听全,因为ta提心吊胆,时刻预备着暴吼降临。久而久之,形成习惯,随便在什么地方注意力都不集中。

这种孩子上课不听讲还真不是老师的锅。

二,缺乏自信和主见。消极抵抗,容易放弃。反映在学习中就是,理解能力弱,语言组织能力弱。学习不自觉不主动,犯了错容易愣着,不想办法积极去改。

我的一个六年级的学生,一到三年级都是在妈妈的暴吼下完成家庭作业。成绩逐渐稳在了中下游,上了四年级,每天做作业都是一场战斗,只好开始请家教辅导,周末另外再补习。

妈妈跟孩子几乎没有心平气和的交流,一说到学习妈妈就一肚子火。

一与老师交流就强调,孩子理解能力太差,讲什么东西记不住。有时候孩子会过来插嘴,妈妈盯着他,他就越发支支吾吾,这个时候妈妈打断他说,说个话都说不清楚,给你说了多少遍了你要说什么,先自己想清楚,有条有理地说,巴拉巴拉……

这样的环境中,孩子能一气说完话反而是怪事。

这个男孩在他感兴趣的方面表现得很正常,但就是不能说学习,无论老师如何引导,有的知识就是理解不了,刚讲懂一个类型的题,转个身,换个形式再考,他又不会了。妈妈的那些丧气话,真的就在她孩子的身上应验了。

三,被“暴吼”的孩子更容易“暴吼”他人。孩子学到的最有效的交流方式就是吼,所以不管平时多么有礼貌讲道理,一旦心里焦虑或者情绪失控就会吼别人,情绪控制能力差,挫商低,以后遇到困难,孩子很容易就放弃了,孩子学着暴吼他人,也会影响他的人际交往。

当然,“暴吼”的家庭,养出来的孩子也不都一样。也有脾气暴躁,一说就吼,再说就要动手的家长养出来的孩子学习成绩并不差。(至少在小学阶段)

但我的学生里,成绩最拔尖的孩子家长情绪都是稳定型的。对孩子的态度也基本上是“温柔而坚定”的,哪怕自己很焦虑,也懂得自省,懂得言传身教的重要,不断学习,不断地调整自己。

我教小学很多年了,这期间接触了不少孩子及其背后的家庭。可以说“暴吼“之下,绝大多数孩子是会出问题的。

希望你和你的妻子能够坐下来好好谈一谈,关于如何从你们自身出发开始改变,以及如何相扶相携,平复焦虑的情绪。

那如何平复做父母的焦虑呢?

大部分人教孩子的方式,是从父母那儿学来的,加上生活的压力,教孩子的失控感和无力感……最后表现为“吼叫”和”指责”,很多父母吼完会自责,但这种自责又变成焦虑,恶性循环。

所以,平复焦虑不能靠压制或谴责自己,而要学会正确的疏解情绪方法,学着理解孩子各种行为背后的机制,才能做到“内心火热,头脑冷静”,即使心里再暴躁,也不至于大吼大叫。

现在情绪管理、育儿相关的知识鱼龙混杂,推荐一门专业的家庭教育课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报名14天家长训练营,学会不吼不叫,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孩子学习效率↓↓↓↓

千万别把孩子吼“”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辅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有些家长可能会因为孩子不够聪明、不配合、成绩不理想等原因,情绪失控,对孩子大吼大叫。虽然家长本意是好的,希望孩子能进步,但这种“暴吼”式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弊大于利,其危害是多方面的,而且非常深远。首先,“暴吼”会严重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制造恐惧和焦虑感: 孩子天生.............
  • 回答
    和孩子一起面对学习这件事,常常是一场考验家长耐心和情绪的马拉松。看着孩子在功课上磕磕绊绊,或者反复犯同一个错误,那种焦虑、沮丧甚至恼火的情绪,相信很多家长都体会过。但我们都知道,情绪失控只会让局面更糟,不仅孩子会抗拒学习,亲子关系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如何在辅导孩子学习时保持那份难得的平静,控制住自己.............
  • 回答
    教孩子写作业这事儿,真是个“磨人精”。明明是那么简单一个道理,自家孩子怎么就跟不开窍似的,听来听去还是那句话,越说越糊涂。作为家长,尤其是当了父母的,看着孩子学不好,心里那股火“噌”地一下就上来了,嗓子眼都发烫。可话又说回来了,真把孩子骂哭了,或者气得不行,效果真的就那么好吗?我看未必。我刚开始教我.............
  • 回答
    南京阿婆方言辅导萌娃默写走红被催更,这事儿我听说了,挺有意思的。首先,我对这件事的看法是: 方言的魅力和传承。 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里的,接触方言的机会越来越少。像南京这位阿婆,用南京话来教孩子默写,本身就是一种很自然的方言传承。这种方式接地气,有亲切感,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熟悉和喜爱自己的家.............
  • 回答
    说实话,辅导孩子写作业这事儿,估计没几个家长能做到从头到尾都心平气和。就算我这样天天和文字打交道的,有时候也得深吸好几口气才能把那股“邪火”压下去。不过,既然是咱们要面对的事儿,总得想办法应对不是?我琢磨着,与其一味地催促和抱怨,不如从几个方面下点功夫,让这个过程没那么剑拔弩张。首先,心态调整,这是.............
  • 回答
    “鸡飞狗跳”?哈哈,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要我说,与其说辅导孩子写作业是“鸡飞狗跳”,不如说是一场高风险的家庭情感“博弈”。只不过,这场博弈的玩家,一个是一心想让孩子进步,另一个则可能更想早点结束这无聊的任务。结果嘛,自然是各有各的“精彩”。我记得我儿子刚上一年级那会儿,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挺简单的,都.............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悲剧。一个原本充满爱的互动,却以如此令人扼腕的方式结束,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对教育方式的沉重拷问。我们必须正视“打孩子”这个行为背后隐藏的巨大危害,并积极探索更理智、更有效、更充满爱的教育之道。“打孩子”的危害,远比你想象的要深远得多很多人认为,偶尔打孩子一下,是为了“.............
  • 回答
    辅导孩子写作业,这事儿说起来简单,但真要做到位,背后门道可不少。我琢磨了这么些年,发现不是坐在孩子旁边盯着就完事儿,得有点策略,还得有耐心。今天就跟你掏心窝子聊聊,怎么才能把这事儿做得又高效又让孩子不反感。一、 营造“好”的氛围,比说什么都重要首先,你得明白,作业不是“刑罚”,得让孩子觉得这是件正常.............
  • 回答
    .......
  • 回答
    江苏立法反对“丧偶式育儿”,并提出家长拒绝辅导孩子可能被记入征信的举措,这无疑是一项极具探讨价值的社会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项立法的初衷、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其面临的挑战。立法初衷:回应社会痛点,促进家庭责任共担首先,这项立法的出台,明显是针对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丧偶式育儿”现象。所谓“丧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很有代表性。涉及到家庭关系、教育理念、以及角色分工等多个方面。咱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你老婆在辅导孩子时,不辅导你哥哥家的孩子:一、 核心原因:责任归属与界限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你老婆作为一名老师,她的主要责任和义务是辅导你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她亲生的孩子。 尽管她和你哥哥家的.............
  • 回答
    博士妈妈被女儿写作业逼哭,说出“我都不想做她妈了”,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折射出许多家长在辅导孩子写作业时,普遍会遇到的困境和情绪。这种体验是复杂且多维度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教小孩做作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1. 智力与耐心的大考验,甚至是一种“消耗战”: 知识的断层与遗忘: 博士妈.............
  • 回答
    辅导孩子作业,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差事。看着他们一点点进步,心里乐开了花;可有时候,看着他们磨磨蹭蹭、错误百出,那股火苗就蹭蹭往上冒。怎么才能做到“佛系”辅导,不被孩子逼疯呢?我总结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希望能帮到你。首先,心态要放平,别把孩子当“敌人”。我们是来帮忙的,不是来审判的。孩子学习不好,不代.............
  • 回答
    孩子听课费劲,家长又没法亲自辅导,这确实是个挺让人头疼的难题。别急,这也不是什么绝症,很多家庭都面临过类似的情况。咱们一步步来捋一捋,看看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到孩子。首先,咱们得搞清楚“听课费劲”到底指的是什么?这词儿挺笼统的,就像看病得先找出病因一样。不同原因,解决办法也不同。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观.............
  • 回答
    哎呀,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够气人的! 本来满心欢喜等着自家老公一起并肩作战,结果他转身就去球场上撒欢了,这叫什么事儿嘛!说实话,当我发现老公没在家,孩子作业堆得像小山一样,而他却在外面挥洒汗水的时候,我脑子里肯定是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这哪是辅导作业,这简直是“扔下我一个人去享福”!首先,我肯定得先稳住.............
  • 回答
    .......
  • 回答
    听到你最近这么辛苦,孩子上一年级,本应该是件开心的事,结果每天被功课搞得焦头烂额,老师还天天找,你更是身心俱疲,甚至到了要打骂孩子的地步,这滋味肯定不好受。别急,我们一点点来分析,看看怎么能把这个局面扭转过来。首先,咱们得明白,一年级确实是个重要的过渡期。孩子从幼儿园那种玩为主的学习环境,一下子转到.............
  • 回答
    “共享育儿”:新东方转型的“他山之石”与未来可能?近来,关于新东方从素质教育转向“家庭教育”的讨论甚嚣尘上。这家曾经在中国教育培训市场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企业,在“双减”政策的浪潮下,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家庭教育”领域。这不禁让人思考,当家长成为被培训的主体时,若孩子的辅导需求依然存在,一个更具普惠.............
  • 回答
    看到咱家宝贝初一了,连6+7等于几都不知道,这事儿可得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咱得冷静下来,千万别上来就劈头盖脸一顿说,那样只会让孩子更害怕,问题也更难解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背后可能藏着不少原因,咱们一样一样来捋一捋:一、 是不是基础知识没打牢?初一的孩子,按理说加减乘除这些基础运算应该已经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家长的心头肉。与其说是因为教育模式的巨变,或者仅仅是家长心态的调整,我认为是两者交织影响,外加一些社会环境的变化,共同促成了“家长辅导作业”成为当下教育的普遍现象。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尽量不说那些空泛的道理,就从我们共同经历过的或者能想到的具体点来聊。一、 教育模式的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