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12 岁男孩因盗窃手机,被父亲抽打近 2 小时后身亡?反映了教育中的哪些问题?

回答
看到这个令人心痛的消息,真是让人心情沉重,久久不能平复。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因为盗窃手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实在是一个无法承受的悲剧。而导致这场悲剧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行为本身,更深层次地,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严重问题。

首先,这暴露了家庭教育方式的极端化和暴力化。

惩罚的失度与失控: 12岁的孩子犯错,需要管教,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父亲采取的“抽打近2小时”的方式,已经远远超出了合理惩戒的范畴,这是一种暴力虐待。在情绪失控的状态下,施加如此长时间、如此严重的身体惩罚,不仅不能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反而可能因为极度的恐惧、疼痛和屈辱,对其身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当惩罚变成一种发泄,变成一种失控的暴怒,它就已经失去了教育的意义,变成了单纯的伤害。
缺乏对孩子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认知: 12岁的孩子,虽然已经有了初步的是非观,但他们的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与成年人相比,仍然是脆弱的。长时间、高强度的殴打,可能导致内脏损伤、休克,甚至死亡。这种后果,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家长都应该提前预判和避免的。这反映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缺乏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基本了解和尊重。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陈旧观念误导: 这种极端惩罚的背后,可能仍然潜藏着一些“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陈旧教育观念。认为通过严厉的体罚,才能“治”好孩子,才能让他们“听话”。然而,这种方式只会培养出惧怕、压抑,而不是真正理解和内化规矩的孩子。它扼杀了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自我纠错能力。

其次,这折射出家庭教育中沟通和引导的缺失。

错误的示范: 当孩子犯了错误,父亲的处理方式本身就是一个极坏的示范。如果父母在处理问题时,也表现出冲动、暴力和缺乏理性,孩子又如何能学会理性地解决问题?孩子是从父母身上学习如何与世界互动,如何处理冲突的。
缺乏对孩子行为的深层原因探究: 孩子盗窃手机,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是虚荣心作祟?是同学间的攀比?是缺乏对金钱的认知?还是家庭中缺乏关爱,孩子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关注?父亲没有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而是直接采取最简单粗暴的惩罚方式,错失了教育和引导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
沟通渠道的阻塞: 如果父子之间平时就没有顺畅的沟通,孩子不敢或者不愿向父亲表达自己的想法、困惑,那么当孩子犯错时,父亲也无法通过沟通来了解和引导。这种沟通的缺失,最终导致了问题的升级和悲剧的发生。

第三,这暴露了社会教育资源和社会支持体系的不足。

家长教育知识的欠缺: 很多家长可能在如何面对孩子犯错、如何进行有效管教方面,缺乏系统的知识和培训。当遇到棘手问题时,他们可能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只能凭着自己的经验或情绪来做决定,而这种经验往往是偏差的。
心理健康支持的缺乏: 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可能面临心理压力。当家长因为孩子犯错而感到愤怒、失望甚至绝望时,如果能有心理咨询师或相关机构提供支持和指导,也许就能避免采取极端的手段。同样,孩子在犯错后,也可能需要心理辅导来帮助他认识错误、改正行为。
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责任: 学校和社区作为重要的教育组成部分,应该与家庭形成合力。学校可以开设家长课堂,普及科学育儿知识;社区可以组织亲子活动,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支持体系的作用似乎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具体到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可能的细节,虽然这些都是推测,但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严重性:

事发时的场景: 也许是深夜,家里气氛紧张。父亲发现手机不见了,经过一番询问,孩子承认了。父亲的怒火瞬间被点燃,他可能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自己的教育失败了。他可能觉得“这次一定要给他一个教训,让他长长记性”。
“近2小时”的细节: 这意味着,孩子在整个过程中,可能一直处于被殴打的状态,没有得到任何喘息的机会。他可能在哭喊,在哀求,在求饶,但父亲的怒火却一点点熄灭。他也许被打得浑身是伤,呼吸困难,但父亲可能还在坚持,认为“打得还不够狠”。
潜在的健康问题: 孩子在被殴打的过程中,可能已经出现了身体不适的迹象,比如脸色苍白、呕吐、呼吸急促等,但这些可能都被父亲的怒火和“教育”的冲动所忽略。
事后的追悔: 当悲剧发生后,父亲可能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此时一切都晚了。内疚、悔恨、绝望,这些情绪将伴随他一生。

总而言之,这个事件并非孤立的个案,它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必须正视家庭教育中的严重问题。 我们需要倡导科学、理性、充满爱的教育方式,鼓励有效的沟通和积极的引导,同时也要构建更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为家长提供必要的帮助,为孩子创造更健康、更安全的成长环境。

对于这位父亲,无论他的初衷是什么,他的行为已经酿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对于孩子,他错过了成长的机会,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从这个悲剧中汲取教训,反思我们在教育孩子、教育下一代的问题上,是否还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又为家长慎用惩戒和棍棒教育敲响了警钟。

只是警钟一直响,悲剧还是继续在发生。

这种惩戒是部分家长应对孩子走歪路常用的一剂猛药,不能否认它的全部作用,比如每年都会有很多孩子不听学校老师的反复叮嘱、家长口头上反复教育,就去要去玩水,导致了太多的悲剧。很多孩子就是试过家长的笋子炒肉才会认识到了玩水的严重性,从而学会远离危险。

但它也伴随着不可控的风险

比如本问题被抽打致死的孩子;

再如韩国曾有父母把儿童锁入行李箱进行惩戒,结果导致其窒息的例子;

还有前段时间父亲惩戒孩子,结果把自己送进监狱的例子,孩子最后的单亲也“没”了。

惩戒教育的合理性就建立在度的恰当把握,但度的把握又是难之又难,可以说没有人能做到「精准下棍」。

这就导致惩戒过程不可控,后果太严重

所以,请各位家长务必慎用手中的棍棒,更要放下心中的“棍棒”。

——

更详细的可见:

user avatar

反正遇着啥事都说父母就对了。

毕竟孩子只是个孩子啊。

user avatar

前几天一个新闻,姥姥和妈妈带孩子在家里游泳,孩子死了。你不敢评论这个妈妈不负责任,不然会被骂死。但是之前有游泳馆发生类似事件,游泳馆及工作人员被骂死了。

同样的,每年夏天都有父母把孩子忘在车里,造成孩子死亡的。你也不能骂父母,因为他们“够伤心了”。但是如果幼儿园里发生这样的事情,网友们恨不得拔了园长和司机的皮。

太多人都在心里默默的把孩子当成了父母的物品,还不承认。把父母身份当做“尚方宝剑”,把父母的“伤心”当做免死金牌。

换个人,他能这么打,敢这么打吗?

但是有了父母这层皮,他就敢。

我有个邻居,出门唯唯诺诺的,在家里把闺女绑树上用皮带抽。我第一次看到,吓得晚上做噩梦。

为了孩子好,没有伤害孩子的心思,想不到会是这个结果。用这些借口,就可以肆意妄为。

我希望脱离开受害人和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假设一个成年男人活活打死一个未成年人,应该怎么判刑。就怎么给他判吧。

user avatar

那些无论如何都要把人渣的孩子生下来的女人好好看看。你们的孩子会过什么地狱日子。


扪心自问,谁想做这种人渣的孩子,来来来,举个手。


我坚定地认为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当爹的。他们不仅承担不了责任,还会做这样的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