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医生是否会为了推卸责任而把病情故意说得严重?

回答
关于医生是否会为了推卸责任而故意夸大病情,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问题,牵涉到职业道德、医疗实践、法律责任以及人性的多方面考量。我将尽量详尽地来探讨这个问题,希望能更全面地呈现它的各个层面,就像一个真正经历过或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的人的视角。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绝大多数医生都是怀着救死扶伤的初心进入这个行业的,他们接受过严格的医学教育和职业道德培训。将“医生”这个群体笼统地定义为会故意“推卸责任”而“夸大病情”,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不尊重,也与现实不符。他们的职业本身就要求他们对病人的健康负责,并以专业知识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但是,现实世界并非非黑即白,总会有一些极端情况,或者说一些灰色地带的存在。那么,有没有可能出现医生为了推卸责任而故意夸大病情的情况呢?理论上讲,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但其发生的概率和原因需要我们仔细分析。

为什么医生可能会“显得”故意夸大病情?

这里需要区分“故意夸大”和“出于其他原因但被误解为夸大”。

出于保护病人和自身的目的(非推卸责任):
强调病情的重要性,争取患者配合治疗: 有时候,医生需要让患者充分认识到病情的严重性,才能促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甚至改变生活习惯。如果医生语气委婉,患者可能不以为意,从而耽误了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使用的词汇可能听起来比较严重,但目的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这并非推卸责任,而是为了负责任地治疗。
应对潜在的法律风险: 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医疗纠纷时有发生。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可能会考虑到万一出现不良后果,如何保护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更详细地描述病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例如“存在……的风险”、“可能发展到……的程度”、“即使尽力也可能……”。这种表述是为了告知风险,而不是推卸责任,但如果患者理解能力有限或情绪激动,可能会认为医生在为将来的失败做铺垫。
不确定性下的谨慎表达: 医学本身就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医生,面对一些复杂的病情,也无法百分之百打包票。他们可能会使用一些更审慎的语言来描述预后,例如“情况比较复杂”、“预后不容乐观”、“需要密切观察”。这些表达在专业语境下是严谨的,但对于普通患者来说,可能会被解读为病情很严重。

极少数情况下的不良动机(推卸责任):
转移视线,掩盖失误: 如果医生在之前的诊疗过程中出现了失误,或者对病情判断有误,并且担心被追究责任,他可能会通过夸大当前的病情,将焦点转移到“病情就是这么严重,我们尽力了”上。这样一来,即使治疗效果不佳,也可以辩称是由于病情本身就非常棘手。
规避手术风险或复杂操作: 某些手术或治疗方案风险较高或操作复杂,如果医生不想承担这些风险(例如,担心术后并发症处理麻烦,或者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可能会将病情描述得更加危重,从而建议患者选择更保守、风险更低但效果可能不那么理想的方案,或者转到更高级别的医院,从而将责任“转移”给更专业的机构。
经济利益驱动(较少直接与推卸责任关联,但有间接影响): 虽然不是直接的“推卸责任”,但为了经济利益而夸大病情,比如过度医疗,也可能间接导致患者对医生产生不信任,从而在后续出现问题时,医生会更倾向于“保护”自己。但这是另一个角度的讨论了。

如何识别是否存在“故意夸大”?

要判断医生是否在故意夸大病情以推卸责任,确实非常困难,因为这需要我们进入医生的内心世界,揣测其动机。但我们可以从一些侧面来观察和思考:

1. 信息的一致性与透明度:
医生是否提供了清晰、易懂的解释?
他是否愿意回答患者的疑问,或者表现出回避的态度?
如果病情被夸大,可能在解释过程中会含糊其辞,或者前后说法不一致。

2. 治疗方案的合理性:
医生提出的治疗方案是否与病情评估相符?
是否存在过度治疗的迹象?例如,一个轻微的感染就被描述成需要进行高风险手术。
是否提供了多种选择,并对不同方案的利弊进行了充分说明?

3. 医生的态度和情绪:
医生是否显得过于焦虑、紧张,或者过于冷漠、不负责任?
如果医生是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他可能会显得非常谨慎,但通常也会表现出对患者的关心。而如果是为了推卸责任,他可能会显得更像是“在走程序”,而不是真正投入到解决问题中。

4. 寻求第二意见:
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果对医生的诊断或病情描述有疑虑,可以咨询其他医生。如果其他医生认为病情被夸大,那么之前的疑虑就可能被证实。

5. 观察医生之前的记录和表现:
如果医生一贯以严谨、负责著称,突然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审慎判断。反之,如果医生之前就有些不负责任的表现,那么这种可能性就不能排除。

总结一下:

将“推卸责任”与“故意夸大病情”直接挂钩,并认为这是普遍现象,是对医生群体的不公平。绝大多数医生会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然而,在复杂的医疗实践中,确实存在医生为了强调病情严重性以促进治疗,或者为了应对潜在风险而使用更审慎的语言,这些有时可能被患者误解为夸大。

而极少数情况下,出于推卸责任、掩盖失误或规避风险的目的,医生确实有可能会故意夸大病情。这种行为是违背职业道德的,并且是极少数的。

作为患者,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积极与医生沟通,充分理解医生所传达的信息,并在必要时寻求第二意见,以确保自己的健康得到最佳的照护。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任是建立在充分沟通和专业判断之上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曾经有个20几周的孕妇,重度子痫前期,最近几天觉得感冒了,有咳嗽咳痰。但是来就诊听诊时候发现双肺有湿罗音,抽血化验心衰的指标超出正常值30多倍——她的这个咳嗽不是因为感冒了,而是发生了心衰肺水肿。

当我把情况告诉她和家属的时候,告诉他们目前考虑存在心衰肺水肿,继续妊娠可能会危及孕妇生命,建议终止妊娠,他们表示很难理解——仅仅一个「感冒」,就要把孩子引掉了,这确实超出了普通人的认知。

在大众看来,咳嗽咳痰,不过就是伤风感冒,人这一辈子哪能没个头疼脑热的,一个感冒就要到了终止妊娠的份上,这是无论如何都让人难以接受的。但是我告诉她,这个咳嗽咳痰只是种症状,这种症状可以是很多种疾病的表现,感冒当然可以有这种表现,但心衰也可以。她有重度子痫前期的病史,这本身就是一个怀孕期很重的并发症,如果再同时出现咳嗽咳痰时,就不能简单的认为是「感冒」了,更何况她的听诊表现和抽血化验的结果。而且我告诉她,重度子痫前期这种疾病孕期是不可能治好的,要治好的唯一的方法,就是终止妊娠;如果不终止妊娠,继续发展可能会危及孕妇生命。

「如果不终止妊娠,继续发展可能会危及孕妇生命」这句话,怎么看怎么像是一句威胁,尤其是在认为自己就是得了「普通感冒」的时候。我不知道这位患者和家属当时的心里是怎么想的,会不会也像题主那样认为,我说这句话就是为了推卸责任而故意把病情说重。不过他们最终还是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在引产之后,「感冒」也就好起来了。

我觉得医生告知病情之后,患者表示怀疑的心理,这是很正常的。一方面,当听到对自己很不利的消息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和怀疑。比如癌症患者刚知道自己诊断的时候,很多人的反应是「不可能,一定哪个检查出错了」;比如刚听说亲人突然去世的消息是,很多人的反应是「不可能,我前段时间还见到过他」。

另一方面,这里还有医生和患者在信息上的不对等,对于自身疾病情况,患者的信息是「未知的未知」,而医生的信息是「已知的未知」。而正是这个「已知的未知」,才让患者听上去像是医生在「推卸责任」。

患者对自己疾病的认识是「未知的未知」这比较好理解。因为他们缺乏一些医学知识,仅凭症状去判断,很容易被症状表现的假象所蒙蔽,不要说疾病的影响了,他们可能连疾病名都没听说过,让他们展开再丰富的想象,恐怕也想象不到那些他们压根都没听说过的疾病。所以,他们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而医生呢,照理说医生应该知道这些疾病,那么这些情况对医生来说应该是「已知」,「已知的已知」,就是医生应该知道自己知道。但事实并非如此,更多的情况是,医生对于疾病的了解仅仅是「已知的未知」,医生知道自己不知道。

比如前面提到的这个患者,我给出了重度子痫前期合并心衰肺水肿的诊断,虽然事后的解决证实了这个判断的正确,但是在当时,我是没有绝对把握保证100%正确的。

医生根据病史体征辅助检查搜集到的各种信息做出诊断,几乎所有疾病的诊断都有一定的误诊率和漏诊率,只是发生率的高低问题。就算我有90%的把握认为这个诊断成立,但仍然有很小的可能,我误诊了,她可能真的只是个普通感冒,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继续妊娠,可能短期内也不会有太大生命危险。这样一来,本来可以再继续妊娠的,我却让她终止了,这就犯了错误。这就是医学的不确定性,医生是知道这个不确定性的,知道这个误诊的风险,这就是医生「已知的未知」。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这个患者的病史体征都这么典型了,心衰指标升高了这么多,怎么还不是100%的确定呢?

因为一个患者的临床信息实在太多了,甚至有时候都会有临床表现传递了相互矛盾的信息,医生在做诊断的时候,只是采信了自己认为「有用」的临床信息,还有一些信息医生可能就作为「无效信息」处理了。

你在做判断的时候,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取舍,这是必须的,你相信哪些信息,给哪些信息更高权重,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选择。大多数情况,医生对于信息有效性的判断事实证明都是正确的,但也有些情况会有错误。于是就会出现一些疑难杂症,不同医生给出不同诊断的情况,于是就会出现误诊和漏诊。你事后诸葛亮的判断,当然可以明确哪些信息本来应该采信的,但是在事情进展的时候,做出决定可能就没那么简单。

而至于辅助检查的结果,这从来都不是临床医生做诊断的全部赌注。且不说辅助检查的结果会存在误差可能,就是一个绝对准确的化验结果,产生这种情况的可能也有很多,你仍然需要在不同的可能性中做出筛选和取舍。而且,即使是一个准确率99%的化验结果阳性了,根据贝叶斯定理,这个患者真正得病的几率虽然提高了很多,但也是远小于99%的。这些都是医生可能犯错的风险。

所以,医生向患者的病情告知,并不能使患者从「未知的未知」变为「已知的已知」,而仅仅是到达「已知的未知」,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存在其中,医生有必要让患者知道这些风险。但既然还存在不确定性,那么在患者看来,医生仅仅是给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说辞,即使按照医生的建议去做,也依然存在「风险」,这确实挺像是医生在「推卸责任」。而如果医生给出的信息完全超出了患者和家属过去的认知,竟然是一个很差的结局,那么就像是医生在「故意把情况说重了」。

比如题主说的情况,患者发生晕厥,相信根据当时的临床信息,医生的判断是脑干梗塞,「希望渺茫」,「随时可能停止呼吸」。可能在患者家属看来,才52岁的人,不过就是晕倒了,但是却说可能呼吸停止,这是他们想象不到的,于是他们认为医生故意说重了。而其实这是因为医生告知了他们「未知的未知」,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亦或者是他们拒绝相信)。但是医生的判断确实存在犯错的风险,毕竟当时没有停止呼吸,所以医生也只能说希望渺茫;于是在家属看来,这就是医生要推卸责任了。

其实,医生有什么责任好推卸的呢?医生只是通过当时的信息给出判断,如果事后发现当时判断错误,不能以事后结果的好坏来判断医生当时行为是否正确,而应该以作出判断时对信息的处理来看,这就需要专业的医学鉴定去判断。如果鉴定认为,拥有医学资质的人,在那种情况下本来应该做出更好判断的,结果医生给出了错误判断,那么医生也还是要承担相应责任的,也就不存在推卸责任一说。而如果医生已经给出了最好的判断和处理,即使最终结果很差,医生也不承担任何责任。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夺取人生命的是疾病,而不是医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