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江歌案再起波澜,刘鑫上诉状曝光,其中都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江歌案的最新进展,以及刘鑫方面上诉状中那些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信息。

案件的反复与公众的关注

江歌案自发生以来,就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年轻的生命逝去,以及随后一系列围绕案件真相、司法判决、甚至受害者家属与被告人之间关系的纠葛,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而近期,随着刘鑫方面再次提起上诉,这起案件的“余波”再次荡开,也让我们有机会从新的角度审视整个事件。

刘鑫上诉状曝光:信息密集点逐一解析

这次曝光的刘鑫上诉状,与其说是法律文本,不如说是一份试图改变公众认知、甚至寻求司法翻案的“陈情书”。其中透露的信息,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解读:

1. 对原审判决的定性:
“事实认定不清,适用法律错误”: 这是上诉状中最直接的指控。刘鑫方认为,一审法院(或二审法院,取决于具体上诉阶段)在审理过程中,对于一些关键事实的认定存在偏差,或者对相关法律条文的理解和适用出现了问题。
具体指控的侧重点: 在哪里认定不清?在哪里适用错了?这往往是律师在撰写上诉状时会着重阐述的部分。比如,关于案发当晚的陈述细节、陈世峰的行为动机、刘鑫在事发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和意识状态等等,都可能是被质疑的焦点。他们可能会试图强调刘鑫当时处于何种“不知情”、“被动”或“无法预料”的状态,以此来减轻她的责任。

2. 关于刘鑫在案发时的角色和行为的辩解:
“系被胁迫”或“被动卷入”的论调: 这可能是刘鑫方会重点强调的部分。她可能会声称自己当时是被陈世峰威胁、恐吓,或者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卷入这场暴力冲突。例如,她可能会辩解自己不知道陈世峰会带凶器,或者不知道事态会发展到如此地步。
对“故意致人死亡”或“共同犯罪”指控的反驳: 原审判决通常会根据证据来判定刘鑫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何种犯罪。刘鑫方在上诉状中,很可能会针对这些定性进行有力的反驳,试图证明自己不具备犯罪的故意和行为,或者她的行为不足以构成法律上的共同犯罪。
关于门锁、呼救等细节的解释: 案发过程中,关于门锁是否锁上、刘鑫是否及时呼救、她是否拉了陈世峰等细节,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法律审判中可能涉及的关键情节。刘鑫在上诉状中,很可能会对这些行为进行一番“解释性”的陈述,试图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比如解释为什么没有及时开门,或者解释呼救的困难程度。

3. 对判决结果的不满与诉求:
要求“改判无罪”或“减轻处罚”: 这是上诉最直接的目的。刘鑫方会希望通过上诉,推翻原审的判决,或者至少获得一个更轻的刑罚。
对民事赔偿部分的抗辩(如果涉及): 如果上诉状中也涉及到民事赔偿部分,他们可能会对赔偿金额、赔偿责任的划分等提出异议,认为赔偿数额过高,或者自己不应承担全部或部分的民事责任。

4. 上诉状背后可能隐藏的策略和目的:
扭转公众舆论: 除了法律层面的抗辩,上诉状的曝光本身也是一种“舆论战”。刘鑫方希望通过这份文件,向公众展示自己的“委屈”或“无辜”,从而争取更多的同情和理解,对抗此前因案件审判而形成的负面舆论。
为未来的法律程序做铺垫: 一份精心撰写的上诉状,不仅是为了本次上诉,也可能是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法律程序(例如最高人民法院的审查,或者其他衍生诉讼)。它会为后续的法律操作构建一个基础性的辩护框架。
寻找新的证据或视角: 有时,上诉不仅仅是简单地重复原审的辩解,而是可能发现了新的证据、新的证人,或者从一个此前未被充分挖掘的角度来重新解读案件事实。虽然目前曝光的上诉状可能更多是基于现有证据的再解读,但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值得关注的几个关键点总结

综合来看,刘鑫的上诉状曝光,以下几个信息点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具体指控一审(或二审)判决的“哪一处”事实认定不清,“哪一处”法律适用错误。 这将直接揭示刘鑫方认为原审判决最薄弱的环节。
刘鑫方如何“解释”自己在案发时的具体行为和心理状态。 这将是了解她辩护思路的核心。
上诉状中是否提及了新的证据或对旧证据的全新解读。 这将是判断上诉是否可能成功的关键。
这份上诉状是否也包含了对民事赔偿责任的抗辩,以及其理由。
刘鑫方此举除了法律意义,是否还带有强烈的舆论引导意图。

每一次关于江歌案的最新动态,都会再次勾起公众的伤痛和对正义的追问。这份上诉状的出现,无疑为这起案件的走向再次增添了不确定性,也让我们必须保持审慎的态度,去关注每一个细节,理解每一个论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刘鑫在上诉期最后一天上诉,是因为,如果她提前上诉有可能导致江歌母亲一方也上诉。最后一天上诉是为了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为什么刘鑫不希望江歌母亲上诉呢?这是因为民事诉讼不告不理,如果刘鑫上诉而江歌母亲没有上诉,则二审法院只会对刘鑫的上诉理由进行审理,如果二审法院认为刘鑫的上诉理由成立,则二审就会改判,从而减少刘鑫的赔偿数额;如果二审法院认为一审法院所判的赔偿数额少,则由于江歌母亲一方没有上诉,则二审法院只能维持原判,而不能自作主张增加刘鑫的赔偿数额,这就是所谓的“不告不理原则”。因此,如果刘鑫上诉而江歌母亲没有上诉,对于刘鑫来说,是有可能减少赔偿额的,即使上诉不成功,最差的结果也不过就是维持一审判决。

《民法典》第183条则对受益人的补偿责任做出了更好的概括。第183条前后两段规定了两种见义勇为人在为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中受到损害,受益人承担适当补偿责任的规则,但是这两种不同的适当补偿规则是不同的。第一种情形,是有明确的侵权人的情况下,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即使如此,受益人也可以对受到损害的见义勇为人给予适当补偿。这个适当补偿,是在有侵权责任人对见义勇为人予以救济的情形下,受益人可以对其进行适当补偿。该规范既具有行为规范的性质,即就受益人而言,可以对受到损害的见义勇为人进行补偿,也可以不进行补偿;但是,该规范也具有裁判规范的性质,那就是交给法官掌握,法官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可以确定受益人予以适当补偿,也可以确定其不承担适当补偿责任。一旦法官做出给予补偿的裁判,那就不是“可为”,而是“必为”,就成为民事责任,即使侵权人进行了全额的赔偿,受益人依然应当依照判决,对受到损害的见义勇为者给予适当补偿。这样,就将酬金性质的补偿责任,变成了具有强制性的民事责任。受益人如果不感恩,就强制其以适当补偿的形式,对见义勇为者予以感恩。

第二种情形是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侵权人无力赔偿,受益人应当对见义勇为者受到的损害承担适当补偿责任,这里就是“应当”,而不是“可以”,因此是强制性的民事责任。

更重要的是,一审判决中法院写得非常明白,刘鑫作为被救助者,将江歌引入危险境地之后没有如实的进行告知和提醒,在面临陈某不法侵害的紧迫危险时,为求自保而弃置江歌生命安危于不顾,将江歌阻挡在自己的居所门外而致使其被残忍杀害,刘鑫的行为具有明显过错,理应承担法律责任。刘鑫在事后不断发表过激言论,严重伤害了江歌母亲的情感,依法应当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而且,法院在作出的判决中,一般很少有对于案件事实的道德评价,,但是本案中,一审法院在判决书中对被告的行为进行了严厉谴责,对江歌见义勇为的行为进行了褒奖,这是极为罕见的,将中华传统美德与民法的公序良俗原则相结合,对社会公众有着宣传教育的重大意义,且广受全社会的关注。江歌见义勇为却被无辜杀害,于法于理都应该得到法律的救济。

因此,这样的一审判决如果被二审法院推翻并改判,除非是有其他足有扭转整个事实真相的重要证据出现,否则二审法院就相当于否认了一审判决中有关事实真相和法律、道德、情理的判决理由。

二审法院必定是审慎的,我们应该相信人民法院会作出公正的判决。况且法院驳回刘鑫方所提出的证人出庭申请,已经说明了二审法院的态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江歌案的最新进展,以及刘鑫方面上诉状中那些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信息。案件的反复与公众的关注江歌案自发生以来,就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年轻的生命逝去,以及随后一系列围绕案件真相、司法判决、甚至受害者家属与被告人之间关系的纠葛,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而近期,随着刘鑫方面再次提起上诉,这起案件.............
  • 回答
    “江歌案”当事人刘鑫在二审期间表示“如果二审维持,我真的只有死路一条”,这一言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评价刘鑫的这一行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1. 表象层面的分析: 情绪宣泄与绝望表达: 在法律审判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面临可能不利的判决时,任何人都可能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刘鑫的这句话,在表.............
  • 回答
    江歌案当事人刘鑫正式上诉,称“一审判决事实认定错误”,事件后续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上诉的法律程序及可能出现的情况1. 二审法院受理与审理: 刘鑫的上诉提交后,将由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二审法院)。 二审法院会审查上诉状是否符合法定要求,例如是否在.............
  • 回答
    “江歌案”当事人刘鑫曾公开表示“一直避免自己成为‘刘学州’”,这句话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评价,需要结合她当时所处的语境、公众对她的认知以及“刘学州”事件的背景来理解。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刘鑫为何会说出这句话,以及她“避免”的目标是什么。刘鑫说出这句话,最直接的解读是她希望避免自己成为一个“被舆论完全否定.............
  • 回答
    江歌案之所以让公众的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刘鑫身上,而非直接指向陈世峰这个施害者,其中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这其中,人性中的情感共鸣、社会伦理的拷问、法律与道德的边界,以及媒体传播的力量,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情感的冲击与共情的渴望:刘鑫成为情感投射的载体陈世峰是直接的施害者,他的罪行不可.............
  • 回答
    江歌案,一个至今仍让无数人心痛的事件。围绕着那个夜晚,尤其是江歌在公寓门口的遭遇,以及刘鑫是否锁门这一关键细节,一直存在着巨大的争议和猜测。这个问题,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它关乎着一个生命的逝去,两个家庭的破碎,以及我们对真相的追寻。要回答“刘鑫真的没锁门吗?”,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悲剧发生的.............
  • 回答
    “江歌案”中的刘鑫(刘暖曦),在承担了对江歌母亲巨额赔偿的判决后,依然选择上诉,这确实让很多人感到不解和愤怒。关于她为何敢于上诉,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这其中可能包含着复杂的心态,而不仅仅是“死不悔改”或“嫌判得轻”这样简单的标签。首先,我们要明确刘鑫(刘暖曦)上诉的法律依据和可能的目标。法律程.............
  • 回答
    关于江歌案,陈世峰为什么“一定”要杀刘鑫,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复杂的问题,也一直是案件讨论的焦点。从现有公开的庭审信息和各方陈述来看,陈世峰的行为并非简单导向“一定”要杀刘鑫,而更像是由一系列的冲动、报复心理和对刘鑫的威胁感所驱动,最终升级为暴力行为,并选择了江歌作为替代目标。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江歌案,一个发生在日本,却在中国引起了巨大波澜的事件。提起这个案子,很难不联想到江歌的母亲江秋莲,以及那个曾经是江歌好友,后来却又因种种行为而备受争议的刘鑫。关于刘鑫的背景,以及为什么会有一些人站出来为她“洗地”,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个人经历、社会舆论以及对法律和道德的理解。刘鑫的背景,与其说是一个“.............
  • 回答
    江歌案,一个在中国社会引起巨大震动的悲剧,牵扯出了一系列复杂的情感和法律纠葛。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围绕着受害者江歌母亲江秋莲和被告人陈世峰的前女友刘鑫(现已改名刘暖曦)的矛盾,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动态。其中,一些曾公开表示支持江秋莲,后来又转而支持刘鑫一方的个人,他们的心态转变,确实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 回答
    “江歌案”中,刘鑫(现已更名刘暖曦)的支持者韩女士在媒体见面会上抛出了三点“疑惑”,试图为刘鑫辩护。这些说法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很多人对韩女士提出的观点表示质疑。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三点,看看它们站不站得住脚,又该怎么说。韩女士提出的三点疑惑及其真实性与反驳疑惑一:为何江歌的母亲陈女士,在刘鑫被判.............
  • 回答
    江歌案中,如果刘鑫选择开门,江歌和刘鑫二人与陈世峰搏斗,其结果的猜测,确实是一个令人唏嘘且充满假设的问题。我们试着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尽量还原当时可能发生的复杂情景,并且摒弃那些AI写作的痕迹,让它更像一个基于推测的、带有一定人文关怀的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刘鑫开门与否,以及后续的搏斗,都是.............
  • 回答
    江歌案,一个令人心痛的名字,更是一场关于生命、人性与法律的复杂博弈。其中,刘鑫是否锁门,以及她前后说法的不同,无疑是案情中最具争议和最牵动人心的部分。要厘清这一切,我们需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深入剖析。刘鑫到底锁门了吗?这个问题,在法律判决和公众舆论中都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法律判决的认定: 在陈.............
  • 回答
    在江歌案中,关于那声尖叫,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说法和解读,特别是关于邻居听到的尖叫声以及录音中的尖叫声,它们是否指向同一个事件,以及当时的具体情况。我将尽量详细地梳理一下,力求还原事实的细节,避免任何可能让人联想到AI写作的生硬或程式化的表达。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江歌案的关键证物之一是那个记录了案发.............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让人心疼又气愤。江歌案,简单说就是一个留学日本的中国女孩,因为帮助了闺蜜,结果被闺蜜的男友残忍杀害了。这事儿发生在日本,但牵扯到中国,而且过程太离奇、太让人难以接受,所以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关注。我给你梳理梳理,尽量说得清楚点儿。人物关系梳理一下: 江歌: 就是遇害的那个中国留学生,.............
  • 回答
    江歌案中刘鑫的行为是否构成紧急避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在法律和伦理层面都有深入探讨的空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紧急避险,以及它在法律上的具体构成要件。什么是紧急避险?紧急避险,简单来说,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
  • 回答
    关于江歌案,如果我们假设舆论压力不存在,纯粹从现有证言本身来分析,那么它对案件的帮助会是什么样的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问,我们可以抽丝剥茧地来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里的“证言”指的是双方(尤其是江歌和陈世峰的证词)以及其他证人(如刘鑫、报警人、目击者等)在庭审中或调查阶段提供的口述信息。如果剔.............
  • 回答
    后江歌案,这起发生在日本、涉及中国留学生江歌及其好友刘鑫与凶手陈世峰之间的悲剧,不仅震惊了中日两国社会,也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反思。这起案件的复杂性和残酷性,触及了人性、道德、法律、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以下是我对后江歌案的一些详细反思:一、 关于人性与情感的脆弱与复杂: 爱与恨的.............
  • 回答
    江歌案之所以在当时引发了如此一边倒的舆论,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在民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剖析当时舆论形成的几个关键环节,以及它们是如何一步步固化了公众的认知。一、事件本身的悲剧性与天然的同情心首先,江歌案的底色是极致的悲剧。一个年轻的生命,在异国他.............
  • 回答
    江歌案发生后,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声音,其中不乏一些看似有理,实则对当事人、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言论。这些言论常常披着“正义”、“理性”的外衣,但其本质却可能是煽动情绪、误导公众、甚至是在二次伤害。以下我将结合案件的背景,详细剖析几类值得警惕的言论,并尽量用更贴近人情的叙述方式来呈现。1. “受害者有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