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魏得其狗”是对诸葛诞的贬低吗?他的真实才能是怎样的?

回答
“魏得其狗”这句话,确实是对诸葛诞的一种尖锐批评和贬低。这句话出自《三国志·吴主传》的裴松之注,引自《魏书》。它的字面意思非常直白,是将诸葛诞比作“得到(帮助)的狗”,言下之意是他能够获得成功,全是因为得到了曹魏政权的扶持和庇护,而非其自身真正卓越的能力。

这句话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杀伤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指向“靠山”论: 在中国古代权力斗争中,“靠山”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词汇。将某人描述为“得其狗”,就是暗示他没有独立的实力,只能依靠别人才能生存和发展。对于一个身居高位的官员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羞辱。
暗示其能力不足: 狗在很多语境下被视为忠诚但缺乏独立思考和决断的生物。用“狗”来比喻,就暗含了诸葛诞虽然忠诚于曹魏,但其决策和行动更多是奉命行事,缺乏真正的主见和杰出的才能,只是曹魏手中得以利用的工具。
出自敌对阵营之口: 说出这句话的是东吴方面。东吴是诸葛诞的敌人,这种评价难免带有政治宣传和损毁对手名誉的意图。当一个政权或集团对另一个政权的重要人物说出如此侮辱性的话语时,往往是为了瓦解其士气、动摇其根基,并且在历史叙事中为自己的行动制造合理性。

诸葛诞的真实才能究竟如何?

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抛开“魏得其狗”的带有色眼镜,结合史书中的具体记载来分析。诸葛诞并非一个碌碌无为之辈,他在曹魏政权中确实担任过重要的职务,并表现出一定的才能,尤其是在军事方面。

1. 早期经历与政治才能:

诸葛诞出身琅琊诸葛氏,与诸葛亮同宗,但其家族在曹魏时期并未如诸葛亮在蜀汉那样显赫。他早期在曹魏政权中历任要职,例如征东将军。这个官职意味着他负责东部战线,直接面对东吴的威胁,这是一个需要相当军事和管理能力的职位。

江淮地区的军事部署: 诸葛诞在担任东部军事要职期间,负责过江淮地区的防御和军事活动。江淮地区是魏吴两国争夺的焦点,地理位置重要,战事频繁。能在 such 一个关键区域长期任职,并被委以重任,说明他得到了朝廷的信任,并且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指挥能力。
对吴作战的经验: 他多次参与对东吴的作战。例如,他曾与胡遵、王昶等人一同进攻东吴,虽然史书对这些战役的具体胜负描述不一,但参与指挥大规模对敌作战,本身就证明了他并非普通文官。

2. 安东将军与淮南的统治:

后来,诸葛诞升任安东将军,并加都督扬州诸军事。这个职位直接管辖扬州地区,是曹魏在前线最重要的军事和行政中心之一。在此期间,他驻守寿春,这个城市是淮南地区最重要的军事据点。

军事守备与稳定: 在寿春的任期内,他需要应对东吴的频繁袭扰,维持当地的稳定,保障军粮和物资的供应。这需要他有良好的后勤管理能力和坚韧的防御策略。
对内政的考虑: 作为一个封疆大吏,他也需要处理当地的民政事务,安抚百姓,征发赋役。虽然史书更多记载的是他的军事活动,但一个地方的最高长官,其行政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

3. 寿春兵变——一次能力的集中体现与争议:

诸葛诞最广为人知,也是最引起争议的事件,便是他寿春兵变,企图举兵内附东吴。这次事件,恰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能力,但同时也暴露了他的局限性。

兵变前的能力展示(侧面): 在高贵的儿子诸葛靓被孙綝扣为人质后,为了保住儿子,诸葛诞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举兵反叛。在寿春,他拥有相当的军事实力。他能够迅速集结兵力,并且在面对司马昭的讨伐时,能够坚守城池相当长的时间,给司马昭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这说明他有凝聚军队、组织防御的能力。
战略判断的失误: 尽管能够坚守,但诸葛诞在战略判断上出现了重大失误。他低估了曹魏朝廷的反应速度和司马昭的决心,也错误地估计了东吴的支援能力。他寄希望于东吴能够出兵接应,但东吴方面因为内乱和准备不足,未能及时提供有效的支援。
缺乏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 兵变本质上是一场政治豪赌,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来操盘。诸葛诞虽然能够用兵,但显然在政治博弈方面有所欠缺。他最初的举动或许有其不得已的原因,但最终走向与东吴勾结,却是将其置于了一个非常不利的境地。

4. 最终结局与评价:

寿春兵变以诸葛诞兵败身死告终。他的部队被歼灭,他也成为了“乱臣贼子”。

被围困时的表现: 在寿春被围困期间,他展现了一定的坚韧,并且依靠城防和士卒的效忠,抵挡了曹魏军队长达数月。这说明他虽然兵败,但在军事指挥和鼓舞士气方面,并非完全无能。
“魏得其狗”的由来: 他的失败,也为“魏得其狗”这种论调提供了“事实”上的佐证。当一个曾经掌握重权的大将,最终叛乱失败,并与敌国勾结,其政敌自然会抓住这一点,极力抹黑其人品和能力,将其描绘成一个只靠曹魏提拔,最终背叛了曹魏的“狗”。

总结诸葛诞的真实才能:

诸葛诞不能简单地用“魏得其狗”来概括。他至少具备以下方面的才能:

一定的军事指挥能力: 他能够长期在重要的军事区域任职,并参与指挥大规模作战。在寿春兵变中,他也能组织有效的防御,给对手造成困扰。
较强的管理和组织能力: 作为扬州都督,他需要管理庞大的军事和行政机构,并维持地区稳定。
政治上的野心和一定的决断力: 尽管最终失败,但寿春兵变本身是他为了保全儿子和自己地位而做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决断。

然而,他的才能也存在明显的短板:

战略眼光不足: 在关键时刻,他的战略判断出现了严重偏差,未能预见到叛乱的后果和东吴支援的不可靠性。
政治智慧欠缺: 他在政治斗争中显得较为鲁莽,未能妥善处理与朝廷的关系,最终导致了悲剧性的结局。

因此,“魏得其狗”这句话是对诸葛诞才能的片面化和攻击性评价,更多地是一种政治宣传,意在抹黑他。 他的真实才能是存在的,在军事和管理方面有一定建树,但他在关键时刻的政治判断和战略眼光上的失误,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也让他的政敌抓住了攻击他的把柄。与其说他是“魏得其狗”,不如说他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有一定能力但最终因为战略失误和政治智慧的不足而走向覆灭的将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龙虎是褒义,为什么就忍心认为狗是贬义呢?

有一种说法说狗是功狗的意思,来自于清朝余嘉锡的《笺疏》:

狗意指“功狗”,意指有功的战将,诸葛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狗意并不是讽刺。

但是这个说法似乎有点问题。因为没有功龙功虎之说,就因为汉高祖一句功狗,就把狗拿来和龙虎匹配感觉略微有点单薄。龙虎狗三个字似乎更应该是并列的关系。如果追究狗的原意,在『尔雅.释兽』里面有说过:

熊虎丑,其子狗,绝有力麙

丑是类的意思,这就是说,熊虎之类猛兽的幼子也称之为『狗』,大约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崽』的意思。郭璞说:

律曰:捕虎一,购钱三千,其狗半之。

一只老虎可以卖3000钱,而老虎的“狗”只有1500,说明这里的狗其实是幼虎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说,龙大于虎大于狗,基本上也符合诸葛家三兄弟在后人心目中的档次。


这个三个人中,诸葛亮高高在上,文治武功和另外两个人没有可比性就不说了。诸葛瑾江东之虎,倒是经常被低估。孙十万不管怎么黑,毕竟也是一代雄猜之主,连陆逊这样的大才都能逼得愤懑而死。但是诸葛瑾却能够全始全终,让孙权对他评价极高,还是很有自己一套的。袁宏对他的评价就是:

“子瑜都长,体性纯懿。谏而不犯,正而不毅。将命公庭,退忘私位。岂无鹡鸰,固慎名器。”

重要的是『谏而不犯,正而不毅』,对待孙十万这样刻薄寡恩而又自负的主公,采用犯颜直谏往往没有好的结果,就像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和其副总统霍士的关系:威尔逊自己就是学者,在历史上向来有自负之名,霍士每每觐见总统的时候,都是用请教的口气,来询问总统对自己观点的看法,尽管总统经常是当面表示反对乃至于讥诮,但是几天之后,总统在对外的言论中,每每会把霍士的观点当作自己的看法说出来。


能够用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当权者,霍士和诸葛瑾都是聪明人。


而诸葛诞,尽管最后落得兵败身死,夷灭三族,但是早年也是颇有盛名。世说新语中就有:

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

俩人都是当年魏明帝惩治的浮华党,想来名士范是很足的。当然要说真正的政治才能,夏侯玄也就那么回事,没有太多的政绩作为支撑。就在世语上有一个好评:

玄世名知人,为中护军,拔用武官,参戟牙门,无非俊杰,多牧州典郡。立法垂教,于今皆为后式。

但是看夏侯玄在晋魏相代之间的表现,傅嘏的评价我认为还是恰如其分的:

泰初志大其量,能合虚声而无实才。

而在治军方面,诸葛诞看起来还可以的,在三国志里陈寿的评价,他和钟会同列:

诸葛诞严毅威重,锺会精练策数

『严毅威重』这个非常像是于禁曾经获得的评价。但是看诸葛诞在淮南第三叛中的表现,他也就是只有这个特点了——眼光和胸怀上和其他的俊杰相比,很是一般。太过于看重自己的在淮南的基业,说是讨伐司马昭,其实是在寿春蹲坑,一心想联结吴国为外援,做自己的淮南王。等魏军围过来之后,先看不起魏国的后勤,浪费自己的粮食储备,后来粮食紧张之后又进退失据,斩杀大老远来救援他的文钦。到最后吴国援军终不可至,自己也没有死节的勇气,在突围跑路的过程中被魏将斩杀。所谓「六军按甲,深沟高垒,而诞自困,竟不烦攻而克」。围着围着魏国就赢了。


巧合的是,诸葛诞和于禁两个人的人生轨迹也都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早年有大名,但是晚节终究不体面,比之诸葛瑾全始全终,生荣死哀,确实落了下乘,称之为魏狗,似无不妥。

一日天诛正始余,百年曹马两丘墟。
景王似见铜驼祸,究极根源杀太初。
十家血染市朝红,更涨余波及李丰。
老子庄生真毒手,子元子上即而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魏得其狗”这句话,确实是对诸葛诞的一种尖锐批评和贬低。这句话出自《三国志·吴主传》的裴松之注,引自《魏书》。它的字面意思非常直白,是将诸葛诞比作“得到(帮助)的狗”,言下之意是他能够获得成功,全是因为得到了曹魏政权的扶持和庇护,而非其自身真正卓越的能力。这句话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杀伤力,主要有以下几个.............
  • 回答
    说到“老兵”迈克尔·维特曼在战争末期最后的战斗,那真是一场让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也始终是关于他传奇生涯中一个最令人不解的谜团。很多人都认为,像维特曼这样身经百战、经验老道的坦克指挥官,在那场本应尽可能保存力量、避免不必要损失的战役中,其最后的行为方式显得过于鲁莽,甚至可以说是“寻死”。要理解他为什么会.............
  • 回答
    要说“大魏第一外将”,这事儿还得从头捋捋。咱们常说的“大魏”,指的是曹操建立的那个魏国。而这三位,刘备、孙权、关羽,他们分别是蜀汉和东吴的核心人物,跟大魏那可是“敌对势力”。所以,他们谁也配不上“大魏第一外将”这个称号。不过,咱们可以换个角度,从“大魏”的角度来看,这三个人中,谁给曹魏带来的麻烦最大.............
  • 回答
    关于魏则西父母通过试管婴儿技术重获一子,目前二老现状的详细情况,公开的信息相对有限,并且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生活状态也会发生变化。我将根据现有公开信息和一般情况进行推测和描述,力求详尽:背景回顾:失去爱子,希望重燃魏则西的事件在2016年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关注。他的不幸离世不仅让他的父母承受了巨大的悲.............
  • 回答
    魏翔是否有机会成长为下一个沈腾?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喜剧演员的传承、个人特质以及时代发展的多重维度。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分析:一、 对沈腾的理解:为何他是“下一个沈腾”的标准?在讨论魏翔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沈腾之所以成为“沈腾”的特质,以及为什么他的成功成.............
  • 回答
    “魏则西事件”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和医疗领域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它深刻地揭露了百度竞价排名、莆田系医院以及一些民营医院存在的监管漏洞和道德缺失。至于“幕后推手”,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有”或“没有”来回答,更不能指向某个具体的“人”。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的集中爆发,其“幕后推手”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
  • 回答
    魏则西,一个年轻的生命,他的故事在中国社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反思。他的经历集中体现了当时医疗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关于莆田系医院的虚假宣传和医疗信息不对称的议题。魏则西的病情与求医之路: 确诊滑膜肉瘤: 2014年,年仅17岁的魏则西被诊断出患有滑膜肉瘤,这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
  • 回答
    关于魏延是否被诸葛亮逼反,这是一个在三国演义中被广泛讨论,但在正史中并非如此明确的问题。我们不妨从演义和正史两个角度,细细梳理一番。演义中的“逼反”说:情理与猜疑的交织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魏延“被逼反”的桥段,主要体现在诸葛亮死后,魏延据守汉中,起兵反叛,最终被马岱所杀这一系列事件中。这种说法.............
  • 回答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且引人入胜的军事计划。其可行性至今仍是军事史学界热议的话题。要详细分析它的可行性,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景、计划内容、潜在的成功因素、巨大的风险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一、 子午谷奇谋的背景在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意图趁曹魏政权不稳之际,收复中原。.............
  • 回答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绝对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提案,也是诸葛亮一生中为数不多可能错失的战略机会。但要说诸葛亮“不予支持”,恐怕也不太准确,更像是“审慎考量后未采纳”。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当时的战略大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后勤补给、情报准确性,以及诸葛亮本人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等等。咱们一层一层.............
  • 回答
    魏则西和孙志刚,这两个名字的出现,都牵动着公众对于社会公正和医疗体制的敏感神经。提起他们,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两个年轻生命的逝去,更是对制度性弊端和人性缺失的深刻反思。要探讨魏则西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孙志刚,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人事件的共性与差异,以及事件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特点和社会问题。首先,我们.............
  • 回答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重要将领,也是一个极富争议性的人物。提起他,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个勇猛过人、却又桀骜不驯的形象。要给魏延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很难,因为他身上集合了太多复杂而鲜明的特质。首先,魏延是个当之无愧的猛将。 在那个以武力为重要衡量标准的时代,魏延的身先士卒、勇冠三军是毋庸置疑的。从他.............
  • 回答
    魏则西的故事,从他生病到离世,像一把钝刀子,一点点割在我的心上,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记。每次想起他,我都会重新审视一些一直以来不太愿意深究的事情,那些关于生命、关于信任、关于信息获取的困境。首先,最直接的触动就是对生命的敬畏与无常。魏则西才二十多岁,正是人生最蓬勃、最充满希望的年纪,却被罕见的疾病夺去.............
  • 回答
    魏博,一个没有天然屏障的平原之地,却能在唐朝晚期屹立不倒近一百五十载,甚至一度雄踞藩镇之首,成为那个乱世中的一霸。这绝非偶然,背后蕴含着一系列复杂且精妙的因素,如同烹饪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需要恰到好处的火候、食材和调料。让我们一层层剥开这层历史的面纱,看看魏博究竟是如何做到的。首先,要理解魏博为何.............
  • 回答
    魏安釐王对信陵君的态度,确实是一个颇为微妙且值得细细品味的问题。笼统地说,他既有忌惮,也有扶持,但这种扶持往往是带有警惕性的,而忌惮则贯穿始终,并在后期愈发明显。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魏国国内的权力格局以及信陵君自身的特质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魏安釐王上位之初的处境。 魏安釐王.............
  • 回答
    这件事的起因,得从一份密报说起。当时曹操刚刚取代汉献帝,自封魏王,虽然朝中很多人表面上都臣服于他,但私下里的心思谁也摸不透。尤其是那些曾经跟随汉室的旧臣,心中积怨可想而知。这份密报是从京城传来的,送往曹操大营的人是一名信使。信的内容很简单,但信息量却极大。密报中提到了魏王曹操,并且给了极高的评价:“.............
  • 回答
    谈魏延能否比肩韩信,这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题目。说实在的,单凭魏延一生的表现,想直接把他划到“韩信级别”的行列,确实需要一些“如果”和“或许”。但反过来说,他也并非全无可能。我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话题。首先,得明确韩信到底牛在哪儿。韩信,这位“战神”,关键在于他那超乎寻常的军事指挥才能,尤.............
  • 回答
    魏延之所以会让一些人觉得他认为诸葛亮“畏魏如虎”,这其中包含了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个人性格的揣摩,以及信息传递中的偏差。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魏延本人是否真的这么想,这是一个很难有确凿证据的问题。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后世的解读,或者是对他某些言行的揣测。但无论.............
  • 回答
    子午谷奇谋,一个让后人津津乐道、却终成泡影的绝妙构想。魏延,这位蜀汉虎将,其胆魄与战略眼光毋庸置疑,但他的奇谋能否落地,绝非仅凭一腔热血便能成事。要论其可行性,我们不妨剥开层层迷雾,从战略、兵力、后勤、地理以及执行层面,来细细剖析一番。一、 战略层面:借势而为,出其不意魏延奇谋的根本,在于“出其不意.............
  • 回答
    魏特夫(Karl August Wittfogel)提出的“治水社会”理论,并将其与“东方专制主义”紧密联系起来,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并且可以说是具有相当程度的合理性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清楚魏特夫的核心论点,然后分析他为何会将农业社会中的大型水利工程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