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众人的笑都含了什么情感?

回答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这回可不是头一回的乡下老太婆进城看稀奇了。她心里有数,知道自己这副打扮、这番言行,多少会引人注目,甚至引人发笑。而园子里那些姑娘们、太太们、少爷们的笑,那可就复杂多了,像一锅熬得极浓的汤,五味杂陈。

首先,最直观的,是好奇与猎奇的笑。刘姥姥毕竟是个外来客,她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处处都透着一股子“粗俗”和“不合时宜”。姑娘们平日里养尊处优,见惯了精致,突然看到这么一个浑身上下都透着泥土气息的人,自然觉得新奇。她们的笑,像是看到了一只从山里跑出来的野兔子,带着点儿打量和探究。比如她那一身打扮,头上的葱花,身上的花布,甚至她那一口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都成了她们眼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种笑,更多的是一种来自优越感的俯视,觉得这人有趣,但离自己的世界很远。

其次,还有逗弄与取乐的笑。这帮年轻的姑娘们,正是爱玩爱闹的年纪。刘姥姥的出现,就像给她们原本有些单调乏味的闺阁生活,添上了一笔生动的色彩。她那粗俗的玩笑,她不经意的失态,都成了她们调笑的对象。她们会故意问一些她不懂的问题,看着她笨拙的回答,然后偷笑。或者,就像王熙凤那样,明里夸她,暗里让她出洋相,这种笑,就带了点儿狡黠和恶作剧的意味。她们享受着这种高高在上的趣味,觉得生活因为这个“乐子”而变得更加有趣。这种笑,已经有了点儿戏弄的成分,虽然不至于恶意,但确实是以别人的窘迫为乐。

再者,是同情与怜悯的笑。别看这些姑娘们看着笑得开心,但她们并非都是心狠之人。在她们的笑声中,偶尔也会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同情。她们或许也知道,刘姥姥这样的人,生活不容易,来这里也是为了讨点好处,为了给家里人添置些什么。所以,当刘姥姥讲起家里的苦处,或者她为了讨好她们而拼命逗乐时,她们的笑中就带了点儿复杂的感情。那可能是一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戏谑,但更可能是一种“哎呀,这老太太也真是不容易”的无奈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心软。这种笑,像是隔着一层玻璃看到的,带着点儿距离感,也带着点儿对另一种生活的旁观。

然后,不能忽视的是虚伪与应酬的笑。园子里的人多,尤其是太太们,她们的笑更像是社交礼仪的一部分。比如王夫人,她对待刘姥姥的态度相对温和一些,她的笑更多的是一种礼貌性的回应,不至于显得自己太刻薄。薛姨妈笑得更是热情洋溢,但这份热情里,有多少是真心,有多少是顾及面子,又有多少是配合着王熙凤的安排,就很难说了。这种笑,是程式化的,是为了维护和谐的场面,是对“大家族”体面的一种维护,里面掺杂了对刘姥姥身份的“尊重”,但这种尊重,又是建立在双方都清楚各自扮演的角色上的。

还有一种,是隐藏的嘲讽与不屑的笑。虽然表面上大家都很客气,但这些姑娘们,尤其是像宝钗这样心思缜密的人,她们的笑可能更深一层。她们能看透刘姥姥的表演,也能看透王熙凤的安排,她们或许在笑刘姥姥的愚蠢和可笑,也同时在笑那些被刘姥姥逗乐的人的浅薄。宝钗的笑,通常是淡淡的,不动声色的,她是个非常懂得人情世故的人,她的笑可能是一种不动声色的观察,是对整个园子里人物百态的一种概括和总结。这种笑,藏在最深处,不轻易露出来,但却是最能体现她内心想法的。

最后,还有一种是期待与盘算的笑。尤其是在刘姥姥再次受邀,并且带来好东西时,这种笑就更加明显了。姑娘们看着她带来的新奇玩意儿,比如那“茄鲞”,虽然刘姥姥说得天花乱坠,她们品尝后也觉得味道不错,但内心的盘算却不止于此。她们可能在想,这老太太能带来这些,以后是不是还能带来更多?或者,她带来的这些东西,是不是也是为了以后有求于她们?这种笑,就带了点儿功利和期待,是建立在“有得可图”的基础上的。

总而言之,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的笑,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园子里不同人物,不同心境的复杂情感。有纯粹的取乐,有隐秘的同情,有虚伪的应酬,也有深沉的洞察。她们的笑,既是褒扬,也是批评;既是欢迎,也是疏离;既是善意,也是算计。这笑容背后,是她们各自的性格、生活环境和人生哲学,共同构成了大观园里一幅生动而复杂的世俗画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笑刘姥姥者,大体可分为五拨。

时序渐进,慢慢分出来了。

刘姥姥初到,本为了有个上年纪的,可以和老太太说说话。那时她是个打抽丰的穷亲戚。跟老太太信口开河说乡间故事时,大家也没怎么笑她。贾宝玉还把什么半夜抽柴的事当真了。

此后游园,老太太自己簪了朵菊花;王熙凤就顺手给刘姥姥簪了一头,打扮得老妖怪似的,大家哈哈笑。

从此开始,王熙凤和鸳鸯就明白了。此后吃饭、行酒令,都在围绕着刘姥姥玩耍。

刘姥姥自己也明白了,加意配合。

这里有个时间点,双方达成了默契:

凤姐儿忙笑道:“你可别多心,才刚不过大家取笑儿。”一言未了,鸳鸯也进来笑道:“姥姥别恼,我给你老人家赔个不是。”刘姥姥笑道:“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

此前刘姥姥还未必敢将庄稼人本色全然表现,有些战战兢兢;此后刘姥姥做的一切,就有些刻意乡村了。于是“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定是黄松的”等等都出来了。


鸳鸯与王熙凤是一拨。她们负责出节目,逗刘姥姥,让老太太高兴。她们的笑是助兴性质的,就像喜剧节目的编排,在意的是节目效果。


老太太与李纨及各位年长的是一拨。她们笑得比较情不自禁,但毕竟有涵养。所以李纨私下里阻止过鸳鸯捉弄刘姥姥;老太太是每次忍不住笑过之后,也会喝令左右:刘姥姥摔了,为什么不扶?又多次叮嘱,她是乡下人,你们不要捉弄她……包括之后老太太病了,还让人好好地送刘姥姥出去。这是代表大家庭礼仪教养的一组。


其他小媳妇小丫头们是背景音的一组,就是很自然地哈哈哈哈笑。看刘姥姥摔了,笑;看刘姥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笑;看刘姥姥“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笑。这是大众组。地位没高到可以主导局势,也不太能表现出老太太那种关怀精神,就像背景笑声似的——更多是,看老太太笑了,大家也就笑了。


姐妹们又是一组。她们的笑,来自于知识上的优越感与语言幽默感,所以能从刘姥姥的愚昧里找出新乐趣。这里又是林黛玉嘴最厉害。

当下刘姥姥听见这般音乐,且又有了酒,越发喜的手舞足蹈起来。宝玉因下席过来向黛玉笑道:“你瞧刘姥姥的样子。”黛玉笑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众姐妹都笑了。

当然还有著名的“母蝗虫”和《携蝗大嚼图》。


最后一组。笑归笑,细节上多一点恻隐之心。

比如贾宝玉,笑归笑了,但也老老实实地把刘姥姥的话当真(还为此骂了茗烟);此后妙玉说要把刘姥姥用过的茶具打碎了,贾宝玉还劝她不如给那贫婆子也好。

比如探春,笑归笑了,但板儿要这要那时,探春给了他个佛手,还叮嘱他:“玩吧,吃不得的”。

比如平儿。下面这串细节,也让我认为,她是全书最善良的姑娘:

刘姥姥要走了。平儿给她预备了半炕东西,一一拿给她瞧:

“这是昨日你要的青纱一匹,奶奶另外送你一个实地子月白纱做里子。

这是两个茧绸,作袄儿裙子都好(平儿还叮嘱了一句用法)。

这包袱里是两匹绸子,年下做件衣裳穿(还是叮嘱用法)。

这是一盒子各样内造点心,也有你吃过的,也有你没吃过的,拿去摆碟子请客,比你们买的强些(其实刘姥姥们何尝买得起点心?这里还是给刘姥姥留面子的话)。

这两条口袋是你昨日装瓜果子来的,如今这一个里头装了两斗御田粳米,熬粥是难得的(还是叮嘱用法)。

这一条里头是园子里果子和各样干果子。

这一包是八两银子。这都是我们奶奶的。

这两包每包里头五十两,共是一百两,是太太给的。

叫你拿去或者作个小本买卖,或者置几亩地,以后再别求亲靠友的。”

说着又悄悄笑道:

“这两件袄儿和两条裙子,还有四块包头,一包绒线,可是我送姥姥的(她自己送的,就悄悄了,不声张)。

衣裳虽是旧的,我也没大狠穿,你要弃嫌,我就不敢说了(毫不居功,谦逊温柔)。”

平儿说一样刘姥姥就念一句佛,已经念了几千声佛了,又见平儿也送他这些东西,又如此谦逊,忙念佛道:“姑娘说那里话?这样好东西我还弃嫌!我便有银子也没处去买这样的呢。只是我怪臊的,收了又不好,不收又辜负了姑娘的心。”——刘姥姥也是个明白人。

平儿笑道:“休说外话,咱们都是自己,我才这样(其实并不沾亲,真就是善良)。

你放心收了罢,我还和你要东西呢。

到年下,你只把你们晒的那个灰条菜乾子和豇豆、扁豆、茄子、葫芦条儿各样干菜带些来,我们这里上上下下都爱吃。

这个就算了,别的一概不要,别罔费了心(还是为刘姥姥省钱)。”

刘姥姥千恩万谢答应了。

平儿道:“你只管睡你的去。我替你收拾妥当了就放在这里,明儿一早打发小厮们雇辆车装上,不用你费一点心的(不用刘姥姥费一点心,平儿自己得费多少心?)。”

明明是处处给刘姥姥留面子,处处给刘姥姥叮嘱细节。明明是施舍,却丝毫不留痕迹。

笑归笑,最后能有那一点恻隐之心,不图回报地帮刘姥姥一点,我觉得这点笑就不算太刻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这回可不是头一回的乡下老太婆进城看稀奇了。她心里有数,知道自己这副打扮、这番言行,多少会引人注目,甚至引人发笑。而园子里那些姑娘们、太太们、少爷们的笑,那可就复杂多了,像一锅熬得极浓的汤,五味杂陈。首先,最直观的,是好奇与猎奇的笑。刘姥姥毕竟是个外来客,她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处处.............
  • 回答
    宝玉不嫌弃刘姥姥,这可不是什么稀奇事,要说《红楼梦》里谁最不嫌弃她,还得往后看看。刘姥姥一进大观园,这群大观园里的公子小姐们,真是各怀心思,各有各的做派,把个老太太给伺候得够呛。咱们先说说这“大家”都是什么心态吧。首先,最明显的,是那些 “势利眼” 的心态。这大观园里,什么叫“大家”?那是贾府金字招.............
  • 回答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确实是得到了王夫人和王熙凤的“馈赠”,可贾母这边却显得有些“寂静”。这并非是贾母吝啬,或者对刘姥姥有什么特别的疏远,而是因为贾母的“赠予”方式和时机都与王夫人、凤姐不同,更符合她作为长辈的身份和当时的社交礼仪。咱们细细道来。首先,得明白贾母的身份和心态。贾母是荣国府的老祖宗,是整个.............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王熙凤跟刘姥姥说起。当时,王熙凤刚生下女儿,正是喜庆又犯愁的时候。喜庆自然是得了个千金,将来能继承家业,凤姐也为自己有个女儿而高兴。愁嘛,就是这孩子生下来就体弱多病,吃了多少药,花了多少心思,就是没见怎么长个儿。这当妈的,哪个不心疼孩子?王熙凤更是心高气傲的主儿,生怕自己的宝贝女儿就这.............
  • 回答
    关于黄乐平律师在“刘鑫两起报警电话中间的描述”是否存在扭曲原意的问题,这确实是案件中一个备受关注且存在争议的焦点。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一下当时警方记录的报警电话内容,以及黄乐平律师在庭审或其他场合对这些内容的转述和解读。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刘鑫两起报警电话中间的描述”指的是什么。根据媒体.............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有意思,听起来像是要面对一个人生重大岔路口的抉择,一边是知识的殿堂、学术的巅峰,一边是商业的帝国、财富的传奇。清华姚班和刘强东,这俩名字摆在一起,本身就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和价值实现方式。真要二选一,得好好掰扯掰扯。咱们先说说清华姚班。姚班,全称是“姚期智教授计算机科学实验班”,.............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帝制史中,无数英雄豪杰叱咤风云,试图一统天下,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然而,能够真正以一己之力,在短短几代人,甚至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将分裂的汉地十八省重新整合,并奠定一个全新王朝基业的皇帝,屈指可数。在很多人看来,刘秀和朱元璋是其中最耀眼的两位。他们都以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从乱世中崛起.............
  • 回答
    要理解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刘备和孙权在夷陵之战和二宫之争的批评力度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夷陵之战的过失与二宫之争的过失的“性质”和“影响”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从战略和战术层面上看,刘备在夷陵之战的过失可能更直接、更致命,但陈寿的批评更多地聚焦于行为的“性质”、“责任”以及对“.............
  • 回答
    要说刘姥姥在《红楼梦》里的存在,那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透彻的。她不像林黛玉那样自带悲情色彩,也不像王熙凤那样泼辣精明,更不像宝玉那样敏感多情。刘姥姥的存在,就像一股子粗砺的泥土气息,从最底层的农村生活里迸发出来,带着一股子生命力,闯进了那精雕细琢、鲜衣怒马的贾府。首先,她是一个底层人物的代表。刘姥.............
  • 回答
    林黛玉说刘姥姥是“母蝗虫”,这句话确实在读者中引起了不少讨论,很多人觉得这话说得尖酸刻薄,甚至有些过分。要理解这句话为什么这么刺耳,需要结合当时的语境、人物性格以及那个时代的一些社会背景来分析。首先,我们得看林黛玉这个人。黛玉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父母双亡,寄居在外祖母家,虽有贾母的疼爱,但始终带着一种.............
  • 回答
    林黛玉称呼刘姥姥为“母蝗虫”,这可不是一句无心之语,背后藏着她复杂而又典型的黛玉式心理,也给我们为人处世提供了不少值得玩味的启示。林黛玉心理的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林黛玉是个什么样的人。她聪明绝顶,敏感多疑,身世飘零,寄人篱下,先天体弱多病,加之从小受到的教育又极力推崇“文人风骨”、“大家闺秀”的矜.............
  • 回答
    《红楼梦》里的狗儿,是刘姥姥的孙女巧姐的父亲。关于他为什么愿意倾家荡产去救巧姐,这事儿得从头说起,也得把当时的情形捋一捋。首先,咱们得知道狗儿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家境确实不富裕,但也不算穷得叮当响,勉强能养活一家人。他这个人,用我们乡下的说法,就是“本分”。他不图大富大贵,只求安.............
  • 回答
    《红楼梦》中,像刘姥姥这样的穷亲戚在大观园受到贾母的款待,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既有贾母个人的性格和品味,也有当时社会风气、家族关系的考量,甚至隐藏着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下面我将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贾母个人的性格和品味: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闲愁”的心理: 贾母年.............
  • 回答
    “母蝗虫”,这个词从林黛玉口中说出来,确实让人觉得有些刺耳,甚至有人会觉得她刻薄。但要理解为什么她会这么说,得把她当时的心境、身份以及刘姥姥其人放在一起看。首先,我们得看看黛玉当时在什么样的一个环境和心境。黛玉寄人篱下,身体又不好,敏感多疑是她性格里很重要的一个底色。她最看重的是宝玉和她之间的这份情.............
  • 回答
    要评价凤姐接待刘姥姥时的表现,得拆开来看,才能明白其中复杂的人情世故,绝非一句“傲慢无礼”或“得体”就能概括。神态上:初见刘姥姥时,凤姐的神态可以说是带着一股天然的优越感。她身为王夫人的内侄女,贾府的实际管家奶奶,地位自然非同一般。刘姥姥则是个来自乡野的老婆子,衣着打扮都透着寒酸。凤姐见到她,眼神里.............
  •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第一次见到刘姥姥,称呼她为“老妈妈子”。这个称呼,在当时而言,既合乎礼数,又暗含着贾母对刘姥姥身份的一种初步认知和判断。首先,从字面意思来看,“老妈妈子”就是一位年长的、身份普通的妇女。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年长的、地位不高但又需要尊敬的女性,用“老妈妈子”来称呼是很普遍的。这是一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要评判《红楼梦》里这几位女性谁的情商最高,确实得好好说道说道。在我看来,她们各有千秋,但如果要选出那个最能游刃有余、洞悉人情世故的,我可能会把“情商最高”这个帽子,悄悄地给到 王熙凤。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贾母:这位老祖宗的情商,那是一种“定海神针”式的高。她活得够长,阅历够丰富,对.............
  • 回答
    《红楼梦》里的贾家,说起来也是个簪缨世家,论理,同宗同族的,到了艰难的时候,理当守望相助,互相扶持。可您瞧,同样是贾家的子孙,贾芸去找王熙凤求帮的时候,怎么就显得那么孤零零,没人搭把手呢?这事儿,细究起来,倒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这其中有几个道道,值得咱们掰开了说说。首先得说,贾府这大家子,虽然表面上.............
  • 回答
    说到凤姐给刘姥姥那二十两银子,还有当时那态度,以及刘姥姥为什么还那么感激,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能看出人情世故的复杂来。咱们先说说凤姐那态度。你说她“骄矜”,这词用得特别对。凤姐是谁啊?王熙凤,贾府的实际掌权人之一,泼辣能干,口才了得,见过的场面比刘姥姥一辈子见过的都多。她身上带着一股子天生的.............
  • 回答
    宝玉少年心性,对女儿国的纯真烂漫格外钟情,这是他性情中最为人称道也最被争议的一点。所谓“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他对女性的爱护,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美好事物近乎痴迷的守护,尤其偏爱那些未被世俗浸染的青春少女。在这种滤镜下,年长些的女性,尤其是那些生活气息浓重、多了些世故的,自然就容易被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