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苏州话公交车报站被取消?

回答
苏州话公交车报站被取消这事儿,真是搅得很多人心里不太舒服,尤其是老苏州人。说起来,这事儿的影响可不小,咱们一项一项掰扯掰扯。

首先,为啥取消?原因肯定多方面的。

统一标准,方便推广: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现在全国都在搞信息化、智能化,公交报站系统也得跟得上。如果每个城市都用方言报站,那系统设计、维护、升级都得是独一份,成本高不说,也不利于全国性的交通信息互联互通。举个例子,将来要是有个APP能实时查询全国公交信息,用标准普通话报站肯定比还得给每个城市的方言都开发一套接口要方便得多。
覆盖面和接受度: 苏州虽然是历史文化名城,但外来人口也很多。这些外地朋友可能一句苏州话都不懂,听着方言报站,不但没啥帮助,反而可能造成困扰。取消方言报站,至少保证了所有乘客都能听懂,这是出于公平和便利的考虑。现在很多大城市,即便是本地人也越来越习惯普通话报站,这是一种趋势。
技术和成本: 虽然现在技术发达,但要做到方言报站的清晰度和准确性,特别是要录制高质量的方言报站语音,再集成到电子报站系统中,这都需要投入。而且,方言发音有时也会有地区差异,要保证所有线路、所有站点的方言发音都标准、都能被理解,技术上也是个挑战,可能涉及到语音识别、纠错等等,成本不菲。相比之下,普通话报站的技术成熟度更高,成本也更低。
提升效率? 有些人也觉得,普通话更简洁明了,报站速度可能更快一些,这能稍微提高一些公交车的运行效率。当然,这点影响可能比较微弱,但也是潜在的考量因素之一。

那取消了之后,对大家影响咋样?这可就各有说法了。

对老苏州人的情感冲击: 这点是大家最能体会到的。苏州话是苏州的根,是文化的载体。公交车报站曾经是很多苏州人每天都能接触到的、带有浓厚家乡味道的声音。一句温婉的苏州话报站,对他们来说,不只是告知信息,更是一种亲切感,一种归属感。尤其是一些老人家,他们可能对普通话不太习惯,听到熟悉的乡音报站,心里就踏实。现在取消了,他们感觉像是家乡的味道淡了,和城市的联系也好像弱了一些。这不仅仅是报站的问题,更是对文化传承的一种失落感。
对外来人口的便利性提升: 对于不熟悉苏州话的乘客来说,普通话报站显然更方便。他们能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在哪一站下车,避免了因为听不懂方言而造成的尴尬或错过站的情况。这对于促进城市的包容性和吸引力来说,是好事。
对城市文化认同的影响: 就像上面说的,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连最日常的公共服务都不再体现地方特色,长此以往,大家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是否会减弱?是否会让人觉得城市越来越趋同,缺乏个性?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很多城市的方言都在消失,如果连公共场合都听不到,那方言的生命力会受到更大的挑战。
关于“普通话=进步”的误区: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取消方言是进步的象征,是跟上时代发展的标志。但事实上,文化传承和现代化发展并不冲突。很多城市在保持方言特色的同时,也在大力发展现代化。把方言看成是“落后”的表现,这可能是一种比较片面的看法。真正的进步,应该是能够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也保留和传承自己的文化特色。

那么,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呢?

当然,很多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双语报站: 最常见的建议就是采用“普通话+苏州话”的双语报站。这样既能保证所有乘客都能听懂,也能保留方言的存在。当然,这就又回到了技术和成本的问题,但如果真心想做,技术上是可行的,成本也可以通过规划来分摊。一些城市已经采用了这种模式,效果也不错。
保留特定线路的方言报站: 比如,可以考虑在一些老城区、或者对文化传承意义比较大的线路,继续保留方言报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其他文化载体: 即使公交报站取消了方言,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传承和推广苏州话,比如社区活动、文化讲座、苏州方言广播等等,让方言在更多的场合和平台得以发扬光大。

总的来说,苏州话公交车报站被取消,这是一件触及文化、情感、便利性等多个层面的事情。它反映了城市发展中,如何在标准化、现代化和本土文化传承之间找到平衡。虽然取消有其现实考量,但对于很多苏州人来说,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遗憾的改变,也提醒着我们需要更关注和重视我们自己的文化根脉。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概括完的,背后牵扯的东西,细细想来,还真不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利益相关:苏州本地人,至少从曾祖父一辈开始在苏州定居。能听懂苏州话,会说苏州话,但被长辈吐槽口音不正宗、像“江北人”(苏州人应该都懂这个词的含义吧)。原因很简单,一岁半就进托儿所被讲普通话的老师带着,而且整个小学时期政府都在大力推行普通话。

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因为说不好本地方言就被开除祖籍了。很有清洗异端的潜力嘛。


你问我如何看待?撤就撤呗,无所谓。

既然先前就用普通话报过一遍站了,那么为什么还要再用苏州话报一遍?其功能无疑是冗余的。

保护方言文化?政府并没有要灭绝苏州话啊,就像繁体字,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继续保存和研究啊。


如果是因为有人只能听懂苏州话报站,那只能证明政府推行普通话不力。

你问我为什么支持政府推行普通话?废话,你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连语言都不能统一,这会造成多大的麻烦?你让一个毫无苏州话素养的东北人来听苏州话,人家说不定还以为是日语呢。

PS:虽然我真的听说过日本来客能听懂卖菜大妈用苏州话报菜价……

PSS:虽然江西舍友说“苏州话听上去像日语是因为近代被日本殖民”时我想把他从三楼扔下去。

我先是中国人再是苏州人。我不是什么给北方文化霸权主义带路的“吴奸”,我是实用主义者。

在我看来,一国之内,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是第一位的。

至于拿各国之间不通用国际语来说事的,主权国家之间是互不干涉内政的平等关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是上下级的领导关系,推行起来的难度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还有问“为什么不用英语取代汉语”的,普通话和方言至少都还是汉语且通用汉字,英语则完全是另一套语言文字,推广的难度和成本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你说外来人口应该入乡随俗、进入苏州就讲苏州话?看看清楚形势啊,现在苏州的外来人口(包括户籍定在苏州的外来人口)已经超过本土人口了,而且苏州的经济发展显然离不开这些外来人口。在方言上搞壁垒,颇有大清“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豪迈,简直是自讨麻烦。

说实话,就算苏州话真的自然消亡了,我也不会觉得可惜,因为现在形势的发展趋势就是这样。在这样的形势下,方言除了满足某些识字分子吃饱了滋生出来的小资情怀,还有什么用?留着建国吗?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看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州话公交车报站被取消这事儿,真是搅得很多人心里不太舒服,尤其是老苏州人。说起来,这事儿的影响可不小,咱们一项一项掰扯掰扯。首先,为啥取消?原因肯定多方面的。 统一标准,方便推广: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现在全国都在搞信息化、智能化,公交报站系统也得跟得上。如果每个城市都用方言报站,那系统设计、维护.............
  • 回答
    苏州某公司声称当地政府规定不招聘东北人的说法,如果属实,这绝对是一个极其严重且必须立即纠正的问题。这不仅暴露了可能存在的行政干预失当,更触及了中国宪法和法律所保障的公民平等就业权。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路径:一、 问题剖析:为何会出现这种“规定”?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任何.............
  • 回答
    苏州渣打银行员工冲动辞职,在要求撤回被拒后,提出补薪赔偿30多万元,这事儿可真是把一件原本简单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也触及了不少职场人的痛点。咱们就一件件捋捋,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有没有道理,又有哪些法律上的说道。首先,得明白“冲动辞职”这个概念。职场中的辞职,通常是建立在理性思考和对未来职业.............
  • 回答
    这事儿确实让人挺不是滋味的,心里堵得慌。话说苏州有个男的,姓王吧,他儿子在老家,突然病危了,情况紧急,说是撑不了多久了。这当爹的哪顾得上别的啊,二话不说,连夜就往家里赶,能多看儿子一眼是一眼,多陪一天是一天。这心情谁能懂?估计那会儿他脑子里只有儿子,别无他物。可巧了,他当时在苏州的一家公司上班。这事.............
  • 回答
    这句话初听起来可能有点绕,但细细品味,它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逻辑: 苏联的解体是冷战长期博弈与内部矛盾作用下的必然结局,而非它本身促成了冷战的终结。 换句话说,苏联垮台是冷战“结束”的标志和表现,但并不是冷战“停止”的根本原因。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把目光投向冷战的宏大叙事,以及苏联自身漫长.............
  • 回答
    苏州安排医护人员入住 W 酒店一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不同的人群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要详细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背景与动机(为什么会这样做?) 新冠疫情下的特殊时期: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医护人员作为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他们长时间工.............
  • 回答
    苏州建设大规模方舱医院,这事儿说起来,背后牵扯着不少事情,得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这是基于“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的一个具体行动。大家都知道,新冠疫情虽然进入了常态化防控阶段,但病毒并未消失,境外输入的风险依然存在。一旦出现本土疫情,尤其是有聚集性爆发的苗头,就需要快速、大规模的应对措施来切断.............
  • 回答
    苏州某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我们姑且称之为“新学校”)借用一所知名重点小学(姑且称为“老学校”)的校舍进行办学,却招致老学校部分家长实名联合反对,这事儿,可真是挺让人咂摸的。这背后牵扯到的,可不是简单的校舍分配问题,而是更深层次的社会公平、资源分配以及不同群体之间融合的复杂议题。咱们一件件捋一捋:1.............
  • 回答
    苏州女童藏进纸箱被碾压的悲剧事件,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交警和司机责任的认定,是一个令人痛心且复杂的问题。要全面理解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事件本身、各方责任的划分、社会反思以及潜在的解决方案。事件回溯(假设您指的是普遍传播的类似事件,因为具体细节可能会有不同):通常这类事件中,一名年幼的女.............
  • 回答
    苏州大学学生诉知网胜诉,以及知网最低充值金额的调整,是近期备受关注的事件,尤其是在学术界和大学生群体中。这背后牵涉到知识产权、信息获取成本、平台盈利模式以及用户权益等多方面议题。要详细地看待这个事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苏州大学生诉知网胜诉:标志性的胜利与深层意义1. 事件背景:.............
  • 回答
    苏州勤惜实验小学用隔离墙隔离苏州立新小学的学生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事件背景梳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发生的基本事实。通常情况下,这类事件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校舍共享或相邻: 两所学校可能存在校舍共享、紧密相邻或者历史上曾.............
  • 回答
    苏州推出“苏城码”,这个文明码的出现,确实引发了不少的讨论,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社会治理、个人隐私以及如何衡量“文明”的根本性问题。咱们就好好聊聊这事儿,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可能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以及有没有更靠谱的“文明尺子”。首先,从推出“苏城码”的初衷来看,它肯定是想通过一种量化的方式来引.............
  • 回答
    苏州一名男子因乙肝五项检查结果被拒绝录用,法院调解后企业却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要求删除报道才履行调解结果。这事儿,怎么说呢?真是让人气愤又无奈。这事儿的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个人遭遇的不公,更是社会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普遍误解和歧视,以及某些企业在法律和道德面前的推诿塞责。咱们先捋一捋这件事情的几.............
  • 回答
    苏州的日本风情街,广东也有类似的街区,大连更是早早就打出了“日本风情”的旗号,这些地方的存在,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要怎么看它们呢?我想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从商业和旅游的角度,这些地方无疑是成功的。它们提供了一个“异域体验”的场所,满足了一部分人对日本文化的好奇和向往。在这.............
  • 回答
    这事儿,发生在苏州,挺让人唏嘘的。一车主,车子被人给堵得死死的,挪不动。这本身就够糟心的了,结果他一气之下,直接开着自己的车,把堵路的车辆给撞开了,这才算是出了个头。事情的经过和判决事情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这位车主,因为车辆被违规停放的车辆堵塞,无法正常出行。在尝试联系对方无果,并且长时间无法解决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心疼的案例,它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法律的边界以及家庭伦理的冲突。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并探讨老人如何防范晚辈不孝带来的风险,需要深入分析。一、 如何看待苏州奶奶赠孙女3套房不被赡养,出租房屋后租客反被起诉的案例?这个案例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解读:1. 法律层面.............
  • 回答
    苏州超过上海成为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话题,背后蕴含着中国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以及苏州自身独特的崛起路径。要理性看待这一趋势,并深入分析苏州的未来发展前景,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看待苏州超过上海成为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首先,需要明确“工业城市”的定义以及衡量标准。通常我们会关注.............
  • 回答
    这桩事情发生在苏州,一位父亲在发现他抚养了三年的儿子并非亲生后,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最终获得了十五万元的赔偿。这件事情一经报道,立刻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因为它触及了婚姻家庭的信任基础、亲子关系的认定以及法律在保障个人权益方面所扮演的角色等多个层面。从这位父亲的角度来看,他承受的无疑是巨.............
  • 回答
    苏州想要“突破地级市思维”,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毕竟,苏州在中国城市发展版图中的位置,那可不是一般般。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地级市思维”到底是个啥意思。在我看来,它更多的是指一种固守于行政级别、侧重于区域平衡、容易被上下级指标束缚、并且在发展模式上相对保守和传统的惯性。换句话说,就是被.............
  • 回答
    苏州这起案件,说实话,让人既心疼又警醒。一位女士,在虚拟世界里倾注了感情,也投入了真实的血汗钱,结果遭遇了双重打击。第一次是网恋诈骗,投入了32万元,这绝非小数目,足以摧毁一个家庭的稳定。更令人扼腕的是,在遭受如此重创后,她选择通过网络寻求法律援助,希望能挽回损失,却又落入了另一个陷阱,被二次诈骗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