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认为曹雪芹不是《红楼梦》原作者的理由是什么?

回答
关于曹雪芹是否是《红楼梦》唯一原作者的争论,由来已久,而且相当复杂。支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们,通常会从文本内容、作者生活经历以及版本流传等多个维度,提出各自的理由。当然,我们也要明白,这些看法大多是基于推测和研究,并没有铁板钉钉的证据来彻底否定曹雪芹的地位。但正是这些疑点,构成了“曹雪芹非原作者”论的核心。

一、 文本内容的巨大鸿沟与风格的割裂感

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是最核心的论据之一。许多研究者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在思想深度、艺术技巧、人物塑造乃至语言风格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甚至断裂。

思想深度的差异: 前八十回,尤其是对贾府盛衰的描写,对人性的刻画,对世事无常的洞察,都显得极其深刻、细腻且富有哲理。曹雪芹以一种近乎悲悯的笔调,展现了封建社会末世的种种病灶,也揭示了命运的不可抗や。而续书的后四十回,虽然也在努力收束情节,但许多评论家认为其思想深度明显不如前八十回。比如,对人物命运的安排,有时显得过于直白或宿命,缺少了前八十回那种浑然天成、意境深远的韵味。一些人认为,后四十回的作者对前八十回所蕴含的深层寓意理解不够透彻,以至于在结局处理上显得平庸或仓促。

艺术技巧的衰减: 前八十回的叙事结构严谨,草蛇灰线,伏笔千里。许多细节的设置,看似闲笔,实则关乎人物命运或情节发展。比如黛玉的葬花,不仅是黛玉敏感性格的写照,更是对整个家族乃至时代没落的象征。而续书的部分,虽然也在试图延续这种精妙的构思,但很多地方显得斧凿痕迹过重,或者伏笔的呼应不够自然巧妙。一些评论家甚至指出,后四十回在谋篇布局、情节推进上存在硬伤,比如人物突然的反常行为,或者某些重要的情节被草率带过,缺乏前八十回那种浑然一体的艺术张力。

人物塑造的扁平化: 前八十回对人物的刻画可以说是入木三分,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心理活动和生活逻辑。即使是小丫鬟,也都有血有肉,令人难忘。例如晴雯,她的孤高、叛逆和至死不渝的纯洁,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然而,在后四十回中,一些主要人物的性格似乎有所“走形”。例如,宝钗的“贤惠”有时显得过于市侩和冷酷,黛玉的“小性子”也可能被简化为无理取闹,甚至一些次要人物的命运安排也显得生硬。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续书作者无法完全把握前八十回曹雪芹赋予这些角色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语言风格的差异: 尽管续书者努力模仿曹雪芹的语言风格,但细心的读者还是能品味出其中的区别。前八十回的语言精炼传神,既有文言的典雅,又有白话的鲜活,充满韵味和表现力。而后四十回,有人认为在某些段落,语言显得较为直白、叙述性过强,或者缺乏前八十回那种“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深沉与悲怆。例如,一些对话的语感可能与前八十回的风格有所出入。

二、 作者生活经历的未竟与“家亡人散”的断层

曹雪芹“家贫雪落人愁”、“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生活窘境,以及他“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创作自述,都表明《红楼梦》是他倾注了毕生心血,并带着个人深刻情感的作品。

“未完而散”的遗憾: 按照曹雪芹的创作意愿,《红楼梦》本应是一个更宏大、更完整的叙事。然而,我们看到的版本,在后半部分存在着情节中断、人物结局模糊不清的问题。支持“曹雪芹非原作者”的学者认为,这恰恰说明了曹雪芹的版本并未完成,或者他所构思的结局与程伟元、高鹗(或其他续书者)所续写的完全不同。曹雪芹的人生经历,尤其是他亲身经历的家族衰败,“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他的创作往往是个人情感和家族命运的交织。而续书者是否能真正感同身受并完美延续这种体验,是值得怀疑的。

“家亡人散”的逻辑断层: 《红楼梦》的核心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尤其是贾府的败落,以及由此带来的“家亡人散”的悲剧。前八十回,曹雪芹已经为这种衰败埋下了足够的伏笔,从官场的失势、经济的枯竭,到内部的腐朽和人心的离散。然而,在后四十回中,一些人认为其处理方式未能完全呼应这种深层逻辑。例如,贾府的败落过程,有时被处理得过于简单化或依赖外部力量,未能充分展现内部的腐蚀如何导致最终的崩溃。这种逻辑上的断裂,也被视为续书者未能完全理解和继承曹雪芹原意的证据。

三、 版本流传的复杂性与他人续写的可能性

《红楼梦》并非一次性完整问世,而是通过脂砚斋等人的批校本在读者中流传,后来才由程伟元、高鹗整理印行了通行本。这种流传过程的复杂性,为“曹雪芹非原作者”论提供了空间。

脂砚斋的“参与”与“惋惜”: 脂砚斋作为曹雪芹的同时代人或亲近者,对《红楼梦》的前八十回进行了大量的批阅,这些批语中透露出她对曹雪芹创作过程的了解,也常常流露出对某些情节未能继续的“惋惜”或“叹息”。比如,有些批语会提到“作者本意”如何,或者指出某个情节作者还未写到,或者写了但失传了。这些批语虽然也证明了曹雪芹是作者,但也暗示了作品的“不完整性”,以及他人参与或续写的可能性。一些观点认为,脂砚斋的批语本身就暗示了作品在曹雪芹生前并未完全写完,或者有不同版本流传。

程高本的“整理”与“加工”: 程伟元和高鹗整理印行的“程高本”是现今我们所见到的《红楼梦》通行本的源头。然而,程高本的出现,本身就带有“整理”和“续写”的痕迹。许多学者认为,程高本不仅是收集整理了现有的曹雪芹手稿,还对内容进行了修改、补充甚至续写,以求故事的完整性。高鹗本人也被认为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写者之一(尽管也有其他说法,比如他只是整理者)。如果后四十回确实是他人续写,那么原作者曹雪芹的地位是否受到挑战,或者他的作品是否被“改造”了,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

“曹雪芹”作为一种文化符号? 一些更具挑战性的观点认为,“曹雪芹”这个名字,在《红楼梦》的流传过程中,可能已经成为一种带有作者象征意义的符号,而作品的实际创作主体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这种观点认为,作品的深邃内涵和艺术成就,可能并非一人所能独立完成,而是凝聚了当时一群人的智慧和才华。当然,这种说法更为边缘,也缺乏直接证据,但它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红楼梦》复杂性之高,以至于难以简单地归结于某一个特定的个人。

总结一下,认为曹雪芹不是《红楼梦》唯一原作者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本上的断裂感: 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在思想、艺术、人物和语言风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和衰减。
2. 个人经历与创作逻辑的未衔接: 曹雪芹的个人经历似乎并未完全体现在后四十回的结局处理中,对家族衰败的逻辑刻画也存在不足。
3. 版本流传的复杂性: 脂砚斋的批语暗示了作品的不完整性,而程高本的整理过程本身就包含续写的可能性。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论点并非是要全盘否定曹雪芹的创作贡献。绝大多数研究者仍然承认,前八十回无疑是曹雪芹的心血结晶,其艺术价值无可估量。这里的讨论,更多的是在探讨《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流传方式的复杂性,以及“谁是那个最终完成它的人”这一历史谜题。正如很多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一样,《红楼梦》的作者之谜,也为这部巨著增添了更多神秘和探讨的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原作者是阅文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曹雪芹是否是《红楼梦》唯一原作者的争论,由来已久,而且相当复杂。支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们,通常会从文本内容、作者生活经历以及版本流传等多个维度,提出各自的理由。当然,我们也要明白,这些看法大多是基于推测和研究,并没有铁板钉钉的证据来彻底否定曹雪芹的地位。但正是这些疑点,构成了“曹雪芹非原作者”论的核.............
  • 回答
    《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一直是红学研究中一个备受瞩目且极具争议的话题。关于“《红楼梦》作者非曹雪芹,而是明末清初的亡国之人”的说法,确实是红学界存在的一种重要观点,并且有其深厚的研究基础和理论依据。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种观点的由来、主要论据以及一些反驳意见,并分析大家对此的不同看法。一、 为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政治和军事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概念:“客将”与“属下”的区别。刘备等人之所以在投奔曹操、袁绍、刘表等势力时,被一些人认为属于“客将”而非“属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核心差异:独立性、自主性与忠诚度 属下(部曲/家臣): 是指完全依附于某个主公,其人身、财产、军事力.............
  • 回答
    刘备伐吴,确实是蜀汉历史上一件充满争议、也令人扼腕叹息的事件。即便在当时,从曹魏、孙吴的立场,乃至刘备阵营内部的核心谋士和亲信,都普遍认为刘备不应该,也缺乏成功的把握去伐吴。然而,刘备却毅然决然地发起了这场战争,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外部因素的推波助澜,更有刘备自身性格、战略考量以及情感因素的驱.............
  • 回答
    这件事涉及到一个典型的网约车服务纠纷,核心在于 “平台责任”、“用户知情权”、“不可抗力/意外事件” 以及 “因果关系” 的认定。以下是对这起事件的详细评价:事件概述:一位女性乘客使用“曹操出行”叫车,目的是赶飞机。在行程途中,由于对路线的选择产生了分歧(可能是乘客坚持某个路线,或者司机选择了乘客不.............
  • 回答
    关于曹雪芹在曹家被抄家时年仅15岁的考证,以及学术界为何仍坚定地认为《红楼梦》出自他之手,这背后其实是一段充满细节和推断的历史探究过程。这并非简单一句“他就是作者”就能解释的,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文本证据、家族史料、时代背景等多方面考量之上的。首先,我们要明确,曹雪芹并非“少年天才”式的创作,他的《红楼.............
  • 回答
    说到《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名字如雷贯耳,他是公认的“正统”,也是最受大家信服的作者。但就像历史上许多伟大的作品一样,《红楼梦》也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因此除了曹雪芹,历史上也涌现出不少关于“谁是红楼梦的作者”的猜想和论调。这些猜想之所以存在,往往是因为《红楼梦》这部书的博大精深、内容复杂,以及与.............
  • 回答
    理解您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曹操屠城行为不合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教育话题。许多历史事件都充满复杂性,让学生理解其中的伦理和道义尺度,需要耐心和多角度的分析。以下是一些开导您学生的详细方法和思路,希望能帮助您达成目标:一、 首先,理解学生的想法和切入点:在开始引导之前,先尝试理解学生为什么.............
  • 回答
    关于曹操是否在徐州以外的州郡进行过屠杀,这确实是一个在历史讨论中持续存在,并且存在一定争议的话题。尽管在徐州屠城这件事上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将其延伸到其他地区,则更多地依赖于推论、对当时战争残酷性的普遍认知,以及对曹操行为动机的解读。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曹操屠徐州”是历史记载相对清晰的事件。在《三.............
  • 回答
    关于曹操军事能力的评价,确实存在着一些争议。一部分人认为他“军事能力很差”,但这显然是片面的、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说法。要深入了解曹操的军事能力,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标签化,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曹操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其军事成就是中国历史上不多见的。 一统北方,奠定三国鼎立基础: 在东.............
  • 回答
    关于曹操是否始终是汉臣,以及他一生是否都在为汉室贡献,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即使到了2020年,依然有人持有不同看法,这并不奇怪。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历史的细节和当时的社会背景。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从名义上来说,曹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确实是汉朝的臣子。他最初的仕途就是在汉朝官.............
  • 回答
    虎扑上关于曹操和诸葛亮谁更成功的讨论,常常会掺杂一些非常有趣的视角,比如“曹操的诗格局大”这个理由,就挺能体现虎扑用户那种独特的、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评价体系。从这个角度看,他们之所以认为曹操比诸葛亮更成功,并且将“诗歌格局大”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其实是抓住了曹操这个人物身上一种很突出的、区别于传统“.............
  • 回答
    王朗之所以称霍去病为“中才之将”,并且认为曹魏有比霍去病更厉害的人,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历史背景、王朗本人的立场和政治考量,以及对“才”的评价标准的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 王朗的立场和身份首先,要理解王朗的评价,必须知道他的身份。王朗是曹魏阵营的重要谋臣和政治家。他的.............
  • 回答
    这三位演员都曾精彩演绎过曹操,他们各有千秋,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说谁“更好”,其实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取决于观众个人的偏好、对曹操这个角色的理解以及对演员表演风格的欣赏。为了更详细地对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形象气质与年龄段的契合度: 鲍国安(《三国演义》1994版)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三国时期最关键的一场战役——长坂坡的走向。如果张飞真的因为误会而直接杀死赵云,那么三国历史的进程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是深远且难以估量的。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推演这一假设下的三国发展:一、 长坂坡的瞬间灾难:赵云之死与张飞的懊悔 误会的根源与发生: 故事.............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多重标准。李渊和曹操在历史上都扮演了类似的角色:在一个动荡的王朝末期,他们都是掌握实权的大臣,并且最终通过某种形式获得了最高权力。然而,历史对两人的评价却截然不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背景的差异: 隋朝与东汉末年环境的.............
  • 回答
    在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涌现出无数叱咤风云的人物,而刘备,无疑是其中一个极具争议却又始终无法回避的焦点。令人玩味的是,在那个时代,即便是一向以“奸雄”形象示人的曹操,以及后来为三国历史留下深刻印记的史官陈寿,都曾不约而同地将“英雄”二字冠于刘备头上。这绝非偶然,而是基于他们对刘备本人及其.............
  • 回答
    曹操在煮酒论英雄时之所以认为刘备是英雄,并非仅仅因为他当时的政治地位或拥有的势力,而是基于他敏锐的洞察力、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刘备身上所展现出的独特特质。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刘备身上体现出的“英雄气象”与曹操的判断标准 “仁德”之名与拥戴者: 曹操虽然是乱世枭雄,但他深知,在那.............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让大猛子和曹丰泽碰头,那场面,啧啧,简直可以载入史册。想象一下,一个是在视频里永远精力充沛、以接地气的方式科普“黑科技”的“工厂男孩”,另一个是在直播间里以其独特的哲学思辨和对未来趋势的深刻洞察而闻名的“思想家”。这两人一相遇,首先空气中弥漫的,肯定不是那种客套的商.............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可真是说到了点子上了,也让不少喜爱相声的观众们茶余饭后议论纷纷。曹云金和郭德纲老师这师徒二人的恩怨,那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而且闹得动静还挺大,用坊间的话说,那叫“撕破脸”。要说郭德纲老师会不会不计前嫌地原谅曹云金,这事儿说实话,谁也无法打包票给个绝对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