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对中国历代科举状元的评价上也有类似言论,试分析之: 根据我的统计,中国历代状元共532人(隋代不计)。粗略统计其中成为彪炳史册的大V的有房玄龄、张九龄、王维、文天祥、杨慎、申时行、翁同龢、张謇等8人(此为不完全统计,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成才率为8/532=1.5%。也就是说每100个状元里会诞生1.5个对历史、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巨人。同样是这个数字,一般人得出的结论是状元们都是碌碌无为之辈,科举选拔不出优秀的人才,甚至是“读书无用论”。 但其实如果你用统计学的观点来分析,就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因为除了状元们,中国有科举考试的1300年的科举历史中,累计出生的人(含读过书的和没读过书的)有几十亿不止,而只诞生了除了这八个巨人以外的顶多一千个历史巨人(假设平均一年多出一个),一千除以几十亿,成才率连千万分之一都不到。但状元的成才率却高达1.5%,是普通人(含读过书的和没读过书的)十万倍!已经是奇迹了!如果把统计范围从状元扩大到106855个进士,那历史上彪炳史册、影响历史进程的进士那就更是多了去了(数量太大,无法统计)!因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科举状元和其他进士的差距没那么大。所以说,思考问题不能搞非黑即白的简单逻辑,要用统计学的方法来做更全面的分析,得出客观的结论! 至于为什么科举状元和高考状元们没有100%的都成为行业翘楚,本文下面第三节会再展开详细论述。
二、即便建国后的高考状元,也不是真的没有出现行业领军人物。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19岁成为阳泉市高考状元,当当网总裁李国庆1983年成为北京市文科状元,百姓网创始人王建硕是河南省高考状元,豌豆荚创始人王俊煜是广东省高考状元,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是宿迁高考状元,中国最牛基金经理王亚伟也是1989年安徽高考状元,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者刘震云也是1978年河南高考文科状元。(下文有人提到朱镕基等人当年也算是“高考状元”,其实有太多的牛人我们都不知道他当年也是高考状元)以上也是不完全统计,因为还有很多在某个专业领域很有成就的人根本就不被我们普通大众所熟识,比如你会知道中国基因科技领域最牛的人是谁吗,如果不是业内人士,说出这个名字来你也不认识。 另外,很多大牛是直接保送的,不参加高考,他们中间的部分佼佼者如果参加高考也很可能是高考状元,这些人里出现了多少行业领军人物就更无法查考了(如清华大学副校长、生物学泰斗施一公就是因为参加全国高中数学竞赛和物理竞赛,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并被保送到了清华大学)。另外还有一些神童是考的中科大少年班,比如曾任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的张亚勤12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与上面对科举状元的分析同理,如果用高考状元的成才率和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成才率来对比,肯定高考状元的成才率要远远高于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成才率。 我们普通人的思维大多有一个误区,评价一个事物往往喜欢用一定能怎么样或一定不能怎么样来盖棺定论,而且喜欢用个别的反例来否定某个群体(比如北大出了范跑跑和卖猪肉的)。但实际上世界上的事物往往都不是100%一定会怎么样,都是一个概率大小而已。比如研发一个新药物,即便被 FDA 批准通过了,也不是说这个药100%有效,它只要能比安慰剂的疗效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提高就可以了。你说姚明投篮比你厉害,也不是说他每一次投篮都比你强,可能某一个三分球他没有中你就投中了,但要是投一百个球,他肯定投中率远高于你。搞电话营销时,你说某个话术好,也不是说这个话术100%能搞定客户,只是成功率高一些而已。所以说,不能说成了高考状元,就一定会在将来的职场牛逼闪闪,只能说成功的概率会高很多而已。事实上历年高考状元现在的平均薪酬肯定是远远高于普通人的水平了。
三、为什么高考状元没有100%的都成为行业翘楚呢? 其实持有和题目里相同观点的人里面,有一部分是“读书无用论”的发牢骚者,还有一部分是对状元的期望值过高、过于神话了,感觉他们跟神一样,应该无所不能,所以只要发现一个状元没成为行业翘楚就开始全面怀疑状元们的能力。 其实高考状元之所以成为状元,只能说他在智商、毅力、自制力、专注力、耐心等方面高于常人,这些是成为职场成功人士的必要条件但却远远不是充分条件。 在职场是否成功,有个名牌大学的文凭只是作为敲门砖的第一步,情商才是更大的影响因素。但高考却无法考察情商,因此高考状元不一定情商也高,这也是为什么高考状元并没有100%的成为成功人士,尤其是在格外依赖情商的领域,比如从政、经商(在科研领域高考状元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名牌大学教授比比皆是)。古代智商高情商低的文人雅士比比皆是,比如李白(让高力士给他脱靴子)、杨修、祢衡等等等(你在语文课本里看到的那些诗词歌赋写的巨牛逼,但却仕途不顺的几乎都是)。再一个,除了智商情商,影响命运更大的因素是家庭背景、家族人脉、家族财富积累以及自身的运气,而这些都和是否高考状元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而且从高考到进入职场至少还要经历四年时间(本科毕业),甚至是十年以上的时间(博士毕业),从进入职场到积累足够的经验、人脉还得再来个十来年时间,二十年前的一次成功经历和二十年后的职场成功之间的相关性本来就已经大幅下降了,这期间有运气、家境、家族人脉、人生各个关口的选择等更重要的因素在影响着你的命运。一个工作十年以上的职场人士估计已经不会再跟人提起自己当年是高考状元了,因为如此遥远的事情和自己目前职场的相关性已经微乎其微了。 但即便如此,人生的每一步其实都会对你未来的人生产生蝴蝶效应,比如你某一天不经意的看了一本书都可能改变你的某一个观念使你走上某一条特别的道路(比如当年的那些马克思主义革命先驱们),更不用说成为高考状元这样的里程碑事件。
四、很多人说当老板的都是初中学历甚至没上过学,高材生都是打工的。这又是没有用统计学的方法来下结论。 以前成功的知名企业家大部分都是改革开放初期下海的,当时大学生的数量相对中国人口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高中生也都算高学历了,初中生甚至小学生、文盲才是绝大部分当时中国人的学历水平,那你说这些企业家他不是初中以下学历还能是啥学历?尤其是当时的高学历人群大多在国企、事业单位、政府担任待遇优厚的职位,不舍的下海冒那个风险。
但现在时代已经不同了,最新出炉的A 股百亿富豪(共110位)学历分布显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已经占了82%,其中硕士学历的占了39%,可见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老板们没个大学文凭出门也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啊。
而且如果穿越到十年后,你会发现那时候的企业家已经极少有低学历的人了,大部分是大学以上学历,甚至是硕士、博士、海归。为啥,一者那时候高学历人群已经很庞大了,从概率上来讲企业家有高学历的概率也很大,二者当低门槛的创业机会(比如低端制造业、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已经被先行者瓜分殆尽的时候,没有知识技能就想创业已经是难上加难了,只有那些拥有稀缺知识技能的人才能发现新的创业机会并创业成功。比如你会发现,现在互联网行业的成功创业者没有一个是初中以下学历者,反而是海归、博士、名校高材生满天飞,以后新兴领域的创业者都会是这样。
五、很多人在朋友圈感慨说当年学习好的同学现在混得都很一般,学习差的反而当了老板。这其实是一种认知上的幸存者偏差。 当同学毕业十来年后,还经常参加同学聚会的一般都是混得还在平均水平以上的,混得很惨的一般是不会参加同学聚会的,你甚至都不知道这些同学现在哪里,在干什么。这时候你发现有个当年的学渣居然当了老板,但你其实没关注那些没参加同学聚会但其实混得很惨的学渣。一个班里五十个同学的话,20个学渣里出一个老板你都很惊奇,五个学霸都当了白领金领你也觉得没啥稀奇的。 人们主观意识里对某件事物发生概率的判断往往会受到他的经历影响而发生扭曲,比如一个城市总体的入室盗窃率假如是万分之一,但对于那家被盗窃的户主来说,他这辈子对入室盗窃的概率判断都会远高于常人,会采取远高于常人的防范措施。你身边或新闻里某个学渣逆袭对你的影响会深刻影响你对学渣成功概率的判断。但实际上那么多关于不同学历人群平均薪酬的调查数据你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其实那个当了老板的学渣不是因为他是学渣才当的老板,如果当年他学习刻苦一点、没去泡妞、家里没啥变故影响学习,说不定当年学习要比学霸好很多(我见过很多成功逆袭的学渣都是智商极高),他之所以当老板,是因为他的主角光环(高情商、高智商、有逆商、有魄力、有闯劲)远远压制了学渣的阴影,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会成功,学习好不好相对他如此强大的天赋来说已经并不是关键因素了(其实当时他想学习好也一定能学好),这叫天赋。如果你没有这个天赋,又学习不好,那你就是那个被同学们遗忘的某某学渣。我们往往不能分辨某个成功人士所有特性里哪些是加分的,哪些是减分的,而往往把所有属性都当成加分的,比如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目不识丁,你可不要以为不识字是陶华碧的优势,只不过她在其他方面的天赋远远把不识字这个劣势给掩盖住了。 我们大部分普通人是没有逆袭学渣那种天赋(高情商、高智商、有逆商、有魄力、有闯劲)的,那种天赋后天是可以通过科学训练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但还是远远无法达到人家那种先天性天赋的水平,你不靠学习还能靠啥? 如果你说我就是有天赋,虽然我现在学习不好,但我将来就是那个当老板的人,那么学霸们已经用学习好这件事来证明了自己的部分特长,那你也用其他成功案例展示一下啊,如果你真的是骨骼清奇将来必有大成,其实同学们是看得出来的,不用你为自己辩解,比如韩寒虽然挂科七门并在高一退学。但那时的他就已经名满天下了,获得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出的《三重门》一度洛阳纸贵。
六、最重要的:一个人要有小成就靠努力+天赋,一个人要成为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伟大人物,就只能靠命运。 因为成为这种伟人本身就是一个比中彩票头奖概率还要低得多的小概率事件,不是说你努力,你有才能就一定会成功的,这里面有太多你决定不了的外在因素。时势造英雄,毛泽东如果不是出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而是现在的话,可能就是在大学里当个历史学或文学教授,刘备不是出生在东汉末年的动荡时代的话也只会安安分分的当个“皇叔”。还有是不是一直有主角光环罩着你,像毛泽东多少次死里逃生,他的兄弟、妻子、儿子一个个牺牲,他却有幸活了下来。诺贝尔研发炸药多少次出事故居然没炸死他。 如果你遇到了时代的风口,又恰巧是上帝的宠儿,然后你又天赋卓绝,再加上艰苦奋斗、百折不挠,也许你能成为那个伟人,但这种命运,可遇而不可求,不是考个状元就能搞定的。 所以说,我们也会发现,那些有极高成就的人,其学历、职业、家庭背景、地域等分布非常随机,几乎找不出规律来,比如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时反而不是大学教授,只是专利局的小职员,这就是因为,对于做出大成就者,再多的个人因素都抵不过主角光环!这不是宿命论,这是概率论!这里说的主角光环,就是一种宏观天时地利、微观群星环聚、天赋、个人努力等多个小概率事件的交集!
七、说说那些在高考状元新闻评论里贬低高考状元的网友心态。 人类都有一种阿 Q 心理,或者说是酸葡萄心理,如果一种东西你得不到,就一定要找出各种理由让自己相信那个东西其实没有想象的好,肯定还有很多弊端,这样自己就心理平衡了,就可以心安理得的继续遛狗逛街了。 比如他肯定觉得出生在帝王将相家的人也有很多苦楚;嫁入豪门的过的并不幸福;富二代都是浪荡公子;学习好的肯定高分低能。这样一想,自己没出生在豪门、没嫁给大款、学习一般,也不见得是件坏事,心情终于平静了。其实他根本不能接受的是:还真有官二代、富二代也是天赋异常,又刻苦努力(比如王石、比尔盖茨、巴菲特),嫁入豪门的还真是家庭幸福美满;那个学霸不光学习好,情商也高,家境又好,尤其是比你还努力。这样一想,自己的人生简直太悲催了,这日子没法过了,人比人气死人啊。学霸们不会在意你酸溜溜的心理,他们只管做好自己的事,迈过自己的坎,他们也懒得跟你争论,甚至在跟同学们聚会时,为了少拉仇恨,说不定还会故意自嘲几句,讲讲自己遇到的困难,曝一下自己的糗事。
利益相关:我不是学霸,更不是高考状元,也不是替学霸洗地的“赵家人”,我只是想让我们这些普通人看清楚人生的残酷,洞悉自己的内心,其实当你的孩子正在上学时,你就知道你的内心到底在想什么了,你即便在网上天天说高分低能、高考状元未必成功,你回家还是会督促你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