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太宗征高句丽是胜仗还是败仗?

回答
关于唐太宗亲征高句丽的战役,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胜仗”或“败仗”来概括。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好好捋一捋。

总的来说,唐太宗三次亲征高句丽,结果可以说是“未竟全功”,但也不是全然的失败。

首先,咱们得明白唐太宗为啥要打高句丽。高句丽这地方,地理位置很关键,而且一直以来对唐朝在中原的统治都有潜在的威胁。加上当时高句丽的态度也比较强硬,唐朝皇帝自然不能坐视不管。唐太宗本人也雄才大略,对统一天下有着极强的执念,所以他决定亲自挂帅,一劳永逸地解决高句丽的问题。

第一次亲征(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

这次算是唐太宗准备最充分的一次了。他调集了全国精锐,粮草充足,士气也很高。出发的时候,那场面真是锣鼓喧天,气势十足。

一开始,唐军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他们攻克了不少高句丽的城池,斩杀了不少敌兵。像玄菟、辽东这些重镇都被拿下,这给了高句丽很大的压力。

然而,问题就出在安市城。这地方是个坚固的军事要塞,高句丽守将杨万春(或者叫高延寿,史书记载有不同)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带着将士们死守城池,唐军硬是攻不下来。攻城战非常消耗兵力,而且时间也拖得很长。

更要命的是,在唐军围攻安市城的时候,高句丽的一支援军赶到了,唐军为了拦截这支援军,在白岩城(也叫白狼水)附近和高句丽军展开了激战。这场仗打得也很胶着,唐军虽然击退了高句丽的援军,但自身也损失不小。

关键时刻,天气开始变坏,辽东地区到了秋天,天气变化非常快,寒冷刺骨,而且经常刮起大风。粮草也开始出现问题,部队的士气也受到影响。唐太宗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将,他懂得审时度势,知道如果继续下去,不仅不能速胜,反而可能陷入被动。于是,他不得不下令班师回朝。

所以,第一次亲征,唐军攻克了不少城池,但未能拔下安市城,未能达到彻底消灭高句丽的目的,算得上是“攻而未克”。 虽然没有全败,但也不是一个辉煌的胜利。

第二次亲征(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

唐太宗决心要弥补第一次的遗憾,所以又一次亲征。这次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准备得更加充分。他甚至还带了攻城用的霹雳炮等器械,专门针对坚城。

这次的进展比第一次要好一些。唐军又攻下了盖牟城、石城等重要据点。在战场上,唐军的士气也比较高昂,士兵们也表现出了很强的战斗力。

然而,高句丽方面这次也学乖了,他们采取了更灵活的战术,而且在一些关键地点设下了重兵。更重要的是,安市城仍然是他们最倚重的防御点。虽然唐军对安市城进行了更加猛烈的攻击,甚至挖地道、造土山等各种手段都用上了,但杨万春的守军依然坚韧不拔。

在与高句丽主力部队的交战中,唐军虽然屡屡获胜,斩杀了数万人,但高句丽军队善于利用地形,加上他们坚定的抵抗意志,使得唐军的胜利往往是以付出较大代价为前提的。

最终,同样是在围攻安市城陷入僵局,加上补给和天气问题再次显现的情况下,唐太宗再次做出了撤军的决定。他眼看着安市城久攻不下,而将士们也疲惫不堪,他不愿意冒着更大的风险。

第二次亲征,唐军虽然在战场上取得了一些局部的胜利,但最主要的目标——攻克安市城,仍然未能实现。 这次征讨可以说比第一次更接近成功,但最终的结果依然是“未竟全功”。

第三次亲征(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

这次唐太宗没有亲自御驾亲征,而是派遣大将李勣(也叫李世勣)率领大军前往。这次唐军的战术更加得当,他们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攻打坚固的城池,而是采取了围点打援的策略,并且成功地切断了高句丽的补给线。

在这场战役中,唐军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他们攻占了高句丽的建安城(高句丽的都城附近),并逼近了高句丽的都城。高句丽的军队被唐军分割包围,陷入了困境。

最关键的是,在这次战役中,高句丽方面因为长期遭受唐军的侵扰和内部的动荡,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加上唐军的有效策略,使得高句丽的抵抗越来越无力。

第三次战役,李勣率领的唐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几乎可以说摧毁了高句丽的抵抗能力。 虽然高句丽最终是在唐高宗时期才被完全灭亡的,但唐太宗在位期间的三次亲征,尤其是最后一次,为唐朝最终统一朝鲜半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怎么评价唐太宗征高句丽呢?

从唐太宗亲自御驾亲征的两次来看,可以说是“有功而未全”。 他们攻克了许多城池,重创了高句丽的军队,但未能彻底消灭高句丽,未能实现“一战而定”的目标,特别是未能攻下安市城,这无疑是一个遗憾。
从整体上看,唐太宗的三次征高句丽,尤其是第三次由李勣率领的战役,为最终灭亡高句丽奠定了基础,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胜利。 唐朝的威名得到了彰显,高句丽的实力也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要说唐太宗这次征高句丽是“胜仗”,好像又少点意思,毕竟他本人未能亲眼看到高句丽的灭亡。但说它是“败仗”,那更是站不住脚的。唐军付出了代价,但取得了战略性的进展,这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用“有功而未全,为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来评价,可能更加贴切。这就像一场漫长的战役,虽然不能在第一阶段就彻底结束战斗,但对敌人的打击、对战场局势的掌控,已经远超对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任何战争,如果说起过程来,都太复杂。

甚至战胜战败,都有争论。

唐太宗征高句丽,也是此中典型。

这要从两方面来看:

从战略方面来看,他征高句丽的目的是什么?

有这么一句话:“"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今朕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雪君父之耻耳。”

非常明确,要做两件事:夺回辽东地(地盘差不多等于整个高句丽);还有就是报仇雪耻。

隋朝上百万人死在辽东,死亡将士的头颅还被高句丽人垒起来,筑成了“京观”,这种大仇怎么报?奇耻怎么雪?只有高句丽亡国嘛!

所以,唐太宗这次出征的目的,看似两个,其实就一个:灭亡高句丽。

但这个目的事实上没达到。

因为高句丽人根本不出来交战,高壁深垒地专守,那时候攻城武器还很落后,唐朝一时攻不下那么多城市,辽东运输困难,又冷得要命,如果战事持续到冬天,只怕隋朝的事又会重演。所以唐太宗只能撤军了。

但能不能说他吃了败仗呢?

看这段文字就明白了。

《资治通鉴》:贞观十九年……凡征高丽(高句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馀级,战士死者几二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始行,士十万,马万匹;逮还,物故裁千余,马死十八。船师七万,物故亦数百。

战果是:攻克十座城市;夺取了七万名老百姓;还杀了高句丽军四万多,唐军还缴获大量马、牛、装备、物资。

代价是:将士死了近两千人(陆军死了一千多,水军死了几百人),还死了将近八千匹马。

马为什么死得多呢?

看了整个战事过程,才发现:是因为气候原因。

那年天气特别冷,唐军遇上暴风雪,保暖工作做得不够,以致“士卒沾湿多死者”,马匹保暖工作做得更差,所以死得特别多。

二十几比一的战绩,怎么也不能是战败吧?

只不过是因为高句丽入秋后早寒,冬季较长,且地势高低崎岖,多坚固城池。唐军用中原时的以大军轻骑正面攻击,没法速战速决而已。

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后:唐太宗吸取了此战的教训。

唐太宗第二次征高句丽,就改采袭扰而非大军入境方式作战,并借长期袭扰消耗、破坏高句丽之经济。

从此之后,“袭扰战”便成了唐朝对高句丽所采取的战略,几乎年年出兵,高句丽疲惫不堪,国内土崩瓦解。高宗总章元年九月,唐军终于攻陷平壤,结束了对高句丽长达二十四年的战争。

嘿嘿,写到这里,突然想到还在拉达克寒冬中挣扎的印度军队,还有这几个月飞机天天光顾的某岛……智慧、脑子确实是个好东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唐太宗亲征高句丽的战役,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胜仗”或“败仗”来概括。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好好捋一捋。总的来说,唐太宗三次亲征高句丽,结果可以说是“未竟全功”,但也不是全然的失败。首先,咱们得明白唐太宗为啥要打高句丽。高句丽这地方,地理位置很关键,而且一直以来对唐朝在中原的统治都.............
  • 回答
    要理解隋炀帝为何在内忧外患下仍执意三征高句丽,得从他本人的性格、隋朝的国策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等多方面来剖析。这与唐太宗李世民的经历虽有相似之处,但根本原因却大相径庭。隋炀帝的雄心与家国情怀: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隋炀帝本人是一个野心勃勃、充满抱负的帝王。他继承了父亲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的宏业,对于如何巩.............
  • 回答
    李世民军功卓著,这是历史公认的事实。他参与了隋末唐初一系列关键战役,并在其中屡立奇功,最终帮助李渊建立了唐朝。但若说他“抢属下的军功得来的”,这个说法未免有些过于片面,也未免太小看了他本人。要说李世民的军功,得从他起兵之初说起。那时候他还是个年轻的将领,跟着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当时李渊虽然是晋阳的留.............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一代雄主,文治武功,彪炳史册。他的戎马生涯,充满了辉煌的胜利,从玄武门之变扫除异己,到东征西讨,开疆拓土,北击突厥,威震漠北,南平薛延陀,西定高昌,可谓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千古一帝,在其晚年,却在一次远征高句丽的战役中,遇到了一个棘手的对手——安市城,一个在史书中甚.............
  • 回答
    隋炀帝和唐太宗之所以“拼了命”都要攻打高句丽,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的决策能够完全解释。这其中既有地缘政治的现实考量,也有政治宣传、个人野心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多方面因素的交织。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隋炀帝“拼了命”打高句丽:隋炀帝对高句丽的多次大规模征伐,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之.............
  • 回答
    评价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丽,需要放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并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绝非一拍脑袋的冲动之举,而是承载了李世民个人的雄心壮志、大唐王朝的国策需求,以及复杂的周边地缘政治考量。但同时,这次征伐也暴露了唐初军事力量的局限性,以及他对高丽政权性质的判断失误。一、 时代背景与唐太宗的战略考量首先要理解.............
  • 回答
    论及中国历史上两位赫赫有名的开国皇帝,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与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无疑是绕不开的璀璨星辰。他们的功业辉煌,影响深远,后世 oft 争论谁更胜一筹。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个人特质、治国理念以及最终达成的成就,才能得出一个相对更为.............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最初被諡作「文帝」的原因,可以從當時的社會背景、政治考量、以及李世民本人的功績等多方面來理解,而且這個諡號並非一成不變,後來經歷了重要的變更。以下將詳細闡述:一、 諡法的原則與唐初的政治環境首先,我們要理解中國古代「諡法」的原則。諡法是用來評價死者生前事蹟的褒貶性文字,通常具有一定的政治.............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的确彪炳史册,他的战绩令人惊叹。但就其政变(玄武门之变)而言,历史的记录是否完全客观,是否存在“往身上贴金”以彰显政变合理性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贴金”。在历史记录中,“贴金”可以理解为: 夸大事实: 将本已辉煌.............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贞观之治”的开创者,其历史地位自然非同寻常。关于他是否享有“万世不祧”的待遇,这涉及到中国古代宗法制度和皇帝尊崇的最高形式——庙号与太庙的设置。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万世不祧”的概念。在古代中国,皇帝死后,会有一个尊号,并被尊为“太祖”或“世祖”,其牌位会被供.............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被后世如此推崇,绝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在位期间一系列深远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改革,以及他本人卓越的个人品质和政治智慧。他所开创的“贞观之治”,成为了后世王朝效仿的典范,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一、政治清明与开明统治:荡涤旧弊,重塑朝纲唐太宗即位,是在经历了隋末战乱、民生凋敝.............
  • 回答
    “李世民,你以为你比我强多少?”隋炀帝若是在天有灵,说不定真的会对着他那个“好儿子”李世民发出这样的质问。毕竟,从很多事情上看,太宗皇帝确实是在隋炀帝的道路上,只是走得更稳,步子更小,也更懂得如何收揽人心。隋朝和唐朝,这两朝的兴衰,与其说是统治者的个人能力差异,不如说是历史的车轮在恰当的时间点,选择.............
  • 回答
    论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与清圣祖康熙,二位皆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功绩卓著的君主,都曾开创了盛世,影响深远。但若要辨析谁更配得上“千古一帝”的称号,则需要细致地审视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治国理念、军事成就、文化影响以及历史评价。先看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生活在隋末唐初,那是一个经历了长久战乱、民生凋敝的.............
  • 回答
    唐朝在唐太宗李世民之后,确实经历了一段频繁的政变时期,而明朝在明成祖朱棣之后,却相对稳定了很长一段时间。这背后的原因,可以用几个关键点来梳理,它们分别从政治制度、权力继承、社会基础以及王朝自身的“性格”等方面,解释了这一历史现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唐朝“政变”的根源。唐太宗李世民虽然英明,但他上位的.............
  • 回答
    要说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开创者还是守成者,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毕竟,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不是非黑即白的。首先,说他是“开创者”,这话有道理,但不是他一个人完全开创的。想想看,唐朝是谁建立的?是他的父亲李渊。李渊在隋末大乱的时候,响应天下群雄并起,最终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唐朝。从.............
  • 回答
    当然,关于唐太宗李世民是否曾被俘获,这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且需要细致梳理的历史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他早期戎马生涯中最著名的一次经历——玄武门之变——说起,并将其与更广义上的“被俘获”概念区分开来。首先,明确一点:在正史记载中,唐太宗李世民并没有在军事冲突中“被俘获”过。 也就是说,他没有像古.............
  • 回答
    说到唐太宗李世民麾下最强的武将,这可真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而太宗皇帝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文治武功,如同璀璨的星辰,照耀千古。而在他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涌现出了无数骁勇善战的名将,要从中选出一个“最强”,着实不易,因为“强”可以有很多种维度来衡量:论战场上的个人武.............
  • 回答
    唐太宗之后,尚书令这个职位是否被废除,这其中牵扯到唐朝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个关键点,也并非一概而论的“废除”。更准确地说,是尚书令的实际权力被架空,其职能被分散,最终成为一个虚衔,但其名义上的存在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至唐朝灭亡。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顾一下尚书令在唐初的地位和作用。尚书令:权倾朝野.............
  • 回答
    要说唐太宗李世民和明太祖朱元璋谁更强,这还真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得清的。两位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雄主,都是从乱世中崛起,最终开创了辉煌的王朝,各自的强项和面临的挑战也截然不同。咱们先说说李世民。李世民出身高贵,是唐国公李渊的次子。在隋末天下大乱的时候,他随着父亲一同起兵。您别看他是“公子哥”,.............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且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如果唐太宗之后的历代皇帝都能像他一样励精图治,唐朝作为封建王朝延续至今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同时也面临着无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唐太宗的成功之道及其对后世的启示: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唐太宗的“励精图治”究竟体现在哪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