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美国贸易代表戴奇女士,正在日本韩国印度溜达进行贸易谈判,看能不能进一步拉动这三国合作减少国际供应链对中国的依赖呢。
从两边目前的通稿来看,此次会晤的象征性高于实质性,双方传递的仍然是互相之间的底线思维。
我方思路很明确:你关心是我国内政(港澳台),而且还是核心利益(主权完整),这些红线没得谈。其他的该谈谈该争争,不要争过红线都可以。
美方也是老生常谈:我认定你是我对手了,肯定要和你竞争了。但竞争归竞争,别打仗别冲突,其他该谈谈该争争。
所以,“不要越过红线”是双方达成唯一的共识。
除此之外的重点给大家标一下:
后续中美可以利用两国外交安全、经贸财金、气候变化团队等对话渠道和机制平台,推动务实合作,解决具体问题。
中美有必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沟通,支持世界经济复苏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美方应该重视国内宏观政策外溢效应,采取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
加强天然气和新能源领域合作,同国际社会一道,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搞意识形态划线、阵营分割、集团对抗,结局必然是世界遭殃。冷战的恶果殷鉴不远。希望美方把不打“新冷战”表态落到实处。
另外,别以为中美目前取得进展会很容易,以前几天宣布的气候变化联合宣言为例,解振华特使说,在达成共识前双方合计谈判了36轮,从年初到年末、总算有了成果。
这么一个双方有共同利益所在的部分都谈的这么辛苦,可想而知其他的内容会有多困难。
剩下可以谈的也就是关税减免部分了,看今年年内是否有变化吧,戴琪和耶伦至少已经放了很多信息出来了,耶伦甚至直接说“互惠的减免关税有益于降低通胀”。
除了气候和关税,其他的继续争争谈谈吧。
外交部提到,这是中美的十字路口,我认为,
第一个十字路口,“是和是战”,事关中美人民幸福,事关全球人类安危。只有牢牢把握和平这个主题,才能维系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第二个十字路口,“是合是斗”,合则两利,斗则两伤,总有别人和别的国家希望我们彼此相斗,意图坐收渔翁之利,两国都是有高度政治智慧的国家,对此问题,不得不防,不得不思。只有牢牢夯实合作这个基础,加快推进各领域特别是经贸、技术、人文、军事等方面的平等合作,才能更好造福中美两国人民。
第三个十字路口,“是统是分”,统一是中国的民族基因,任何外来势力都不能篡改、抹杀中国人骨子里的统一基因,任何试图阻碍中国统一的人和势力,注定会被中国人民碾压在历史的车轮之下。
第四个十字路口,“是实是虚”,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国家信用是开展一切外交事务和大国交往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始终牢牢遵循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才能确保中美关系不发生颠覆性结果。
第五个十字路口,“是冷是暖”,全球气候变化,中美作为人类两个最重要的国家,必须携手起来,共同应对,才能有效防范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人类生存危机,维护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利益。
以上既是十字路口的内涵,同时也一定是会晤的重要内容。
最后是我理解的第六个十字路口,
“是升是降”,今天的会晤时间,
共和国的清晨,旭日东升,
美利坚的傍晚,落日余晖。
一切尽在不言中
盎撒人又赢了,赢麻木了,公知们可以欢呼了
没啥信息,都是老调重弹。中美之间根本不是“误判”的事。
咱不知道别的国家人看不看,怎么看。如果别国人但凡有的智商,也特么能看出高下来。
咱们的开场白,讲要合作,合作共赢,疫情发作,大家一起先搞定疫情,恢复经济,讲得多么合情合理、滴水不漏、严丝合缝。
再看看登叔,两句寒暄后,上来就是“冲突”。
赶情,老美除了搞冲突、整事,脑子里就没点别的。
原本以为老朋友见面,总能找点开心的聊。为什么说老朋友?以前都是副手,是见过面、谈笑风生的。
所以,要我说,还是酿希匹,愿咋咋地,小破球即将比烂,咱们稳住就是赢。
不变咱们永远没机会,变才有可能。
减免税率?有毛用,现在早就不是税率问题,现在是老美港口、卡车出了问题,货运不过去。
小岛问题也不照样恶心人,华为这不又加大制裁力度。
所以说,老美已经神经质了,不头破血流是不会回头的。
我们受点损失也不要紧,损失不比老美大就行。
这次会晤目前的寓意是,北京迎着朝阳,美国已进入至暗。
中美大概率会在疫情提供的窗口期结束前给出选择!
我国会加紧分配改革,对内加快内循环的建立,税改是重要的一环,同时未来不排除动用更多国有资产补贴社会保障的选择,对寻找新的贸易增长点,建立以人民币为锚的类似于商品与商品交换,用商品换原材料和能源,同时加速内部的技术壁垒突破,降低对欧美高技术供给的依赖,除了买办,谁会甘于永远做依赖劳动力红利挖掘的中低端商品。
美国积极培养新的廉价产能供应端,大概率还会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没有廉价商品背书的印钞结果就是内部的高通胀,金融掠夺远比英国过去的殖民手段要高明的多,但归根结底仍然需要实体产出来消化金融泡沫,谁有廉价劳动力潜力,谁就是美国下一个阶段的扶持对象,直至能够很大程度上弥补以前由我国提供的部分廉价产能,现在看来符合条件的大概率是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等国家。
疫情窗口期,中美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平衡状态,双方都防着对方,又不得不合作,一个内部消费不足要出清产能,另一个印钞太多要控制通胀,当疫情窗口期结束,双方的进展会有明显的差异,就看谁更不依赖对方,届时就会有一方跳出来做出选择打破这种微妙的平衡。
讲几个大家可能没太关注的。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上周,PhD因为物价上涨太快而工资太少罢课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本周三,研究生也将因为同样的理由罢课。
我校研究生工会在上周举行集会以同样的原因要求涨薪,今早校长办公室给出方案,就在刚刚,工会再次发邮件对于解决方案仍旧不满意,将在本周三继续集会。
NYU也发生类似的事件。
美国的物价上涨如上所示。
我非常反对拿国内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工资跟美国做对比。国内的食堂和宿舍是脱离市场的低价,特别是宿舍几乎不要钱。美国这边无论是租房还是宿舍,都是标准的市场价,食堂更是又贵又难吃。
本回答貌似被人点踩了,什么成分大家都清楚
以及,我没有删除折叠任何评论。
这个表态很好。
我方的几个观点都很现实。
让别人消除对我方误判。
提出我方未来诉求。
就看对方信不信了。
对方只表示不打
看后续动作。
我是肯定要走我的路的,你最好别管我。
我也管不了你啊,但是你得给我点面子。
共识:咱俩有事多商量,都别动手。
听其言、观其行吧。
元首视频会晤,总结的性质更大。说白了就是阿拉斯加、天津、罗马一系列外长斡旋走下来,双方同意继续往下聊且美国愿意小小认个怂,在美国时间的晚上加班开会。
所以达成一些共识是正常的,毕竟掀桌的事外长都干完了,如果元首见面还吵,那就准备中美断交开新冷战就完了。
所以元首见面了,那个3421说都不用说了,你拜登上来说老子就是要罩着台湾,就要打新冷战,那不仅昨天直接会议结束,之前的一系列沟通都要算作“外交事故”——就类似万历援朝之战中间的休战期一样,明朝使者汇报日本同意称臣,日本使者也同意日本称臣,结果丰臣秀吉压根不知道称臣这事,直接驱逐中朝使团出境,那特么就是外交灾难。
问题是,接下来怎么办。很多朋友说了,美国服软是因为他内部通胀太可怕了,必须让中国伸手帮忙,这没错。问题是,美国服软了,我们是否就开始帮他,帮到什么程度。
总不能因为美国承认一个中国,承认合作共赢,互利共赢,我们就像次贷那会似的帮他,因为事实证明美国缓过劲来之后并不会感谢帮助过他的人。况且站在我们的角度,3421都是理所应当的,你承认台湾是中国的,我们就得接你的通胀,凭什么?
关税、芯片、孟晚舟、台湾…这几件事都是美国挑事,你现在说这些都不掺和了,那也就是把你挖的坑填上了而已,显然他们都不能构成让中国帮美国消化通胀的理由。那么除了这些,美国还能拿出什么来,让中国伸出援手,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点。
目前看,中美“回到过去”的可能几乎没有,只能尽量“面向未来”。从懂王开始搞贸易战开始,中高强度的对抗搞了快三年,中俄联手,美国那边拉着英国、土澳、加拿大、印度还有以废青、民进党为代表的分裂国家势力。到今天双方都不可能因为一场会晤停下甚至调头,否则盟友伙伴都没法处了。那你说美国现在突然说我和中国哥俩好了,土澳和加麻大怎么想?妈的老子为了帮你收拾中国把操蛋事都做绝了,结果你和中国握手了?同理,中国这边和美国回到之前的状态,俄罗斯、阿塔也受不了。更别说现在这两家可能都防着对方使“抹书间韩遂”的招。
最后还要关注下可持续性的问题。拜登上来之后会转“软”,变回奥巴马时期的蔫坏损,这点是有预期的。问题是现在美国国内这个样子,你拜登说话还算不算数呢?即便你现在说了还能算,您这支持率这么掉下去,三年后连任失败懂王回归,这怎么办?我们这也是要制定方案的,那么请问我们是认为拜总一句话,全美国都能听来准备,还是按政策不出华盛顿,甚至政策不出总统府来准备?是按八年准备还是按四年准备?是按拜总统下去后政策能延续准备,还是按后面反攻倒算准备?
所以这次会晤只不过是中美破冰的第一步,现在冰有多厚大家都看得见,破冰到底是拿什么工具,是有破冰船还是只能拿钎子一点点凿,目前还不好确定。
14字精神,虽然还是在奥巴马时期的中美关系表述,但至今看来并没有过时。
既然中美双方要会晤,自然是希望拉回到健康稳定的轨道。
其实就是“新型大国关系”的14字核心,“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这14字体现的是一种东方哲学史的美美与共、和气生财,这也是美方的利益所在。
对于这次会晤的重要性,不仅仅局限在两国间,也是国际关系的一件大事。
发言人说,中美两国人民和国际社会都希望会晤取得对两国和世界都有利的结果。
在话题的设定上,这次双方的预备会也商定了议题,也就是事关中美关系未来的战略性问题以及双方共同关心、关切的重要问题。
相关相关战略性问题会列入到会晤议题中。
发言人也提到,期待会晤坦诚、深入、充分交换意见。
我刚刚看了赵立坚的发言,很有意思。
2014年左右,见奥巴马的时候中国提的是“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
2021年,见拜登说的是“地球足够大,容得下中美各自和共同发展”
从太平洋到世界,不确定再过10年是不是该说,地月系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
调侃归调侃,不过这句话可以看出中美博弈已经从太平洋扩展到了整个世界。到底是谁激化矛盾,谁不得不接招,现在看已经不是特别重要了。重要的是,中国真的已经是一个世界型大国,不再只是太平洋强国了。
这次中美元首对话,不出意外,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重大进展。但是,这是一个标志,尤其是要把它跟阿拉斯加会谈联系起来看。
也就是说,在中国说出“你们没有资格,谈实力地位出发”之后,美国用元首视频对话的方式,在客套中承认了这句话。
中美博弈要进入2.0时代,也就是手掌相接,比拼内力的时期。
中国之所以在劣势中把握住了“优势地位”,
本质原因永远绕不开一个核心:
可别小瞧这个词。很多我们认为的强国都不是彻底意义上的独立。
尤其是相对于美国而言,很多国家无法独立。
别误会,我不是说中国不依赖全球关系。
在全球大分工的背景下,各国之间都或多或少有着相互依赖关系。
但「依赖」和「不独立」是有区别的。
什么是依赖?没有对方,就过不好。
什么是不独立?没有对方,就活不成。
欧洲很多国家,没有美国活不成。
但中国,没有美国,短时间内可能过得不好,但一定能活的成。
这就是独立。
但这种独立,可不是那么容易得的啊~
没有农业的独立,就没有工业的独立;
没有工业的独立,就没有经济的独立;
没有经济的独立,就没有科技的独立;
没有科技的独立,就没有政治的独立。
而中国这几十年来,就是在艰苦的发展过程中,一层一层升级打怪,最终走上独立道路的。
工业、经济和科技独立,大家都知道(详见2018年至今的中美贸易战)。这里不多说了。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农业才是工业和科技的基础。
道理很简单:工人和科学家要吃饱饭才肯干活呀~
美国人自然也懂这个道理。
所以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初,美国并不是最先从工业和科技上打压中国的。
最初的战场是在农业上。
为什么说控制了农业(粮食)就控制了全世界?
没有工业、没有科技,我们可以慢慢发展,等几年问题不大。
但是如果没有粮食,人民就活不下去,就要造反。
而且粮食要一个季度一个季度的长,可是人没饭吃,一个星期都扛不住。
而美国,深谙粮食侵略之道,在农业入侵方面,对世界各国打了一手好牌。
1970年代,智利粮食危机。
美国一边暗戳戳要求各盟国禁止向智利提供粮食援助,一边悄悄扶植新一任总统上台,换下不听话的总统——阿连德。
最后,国家崩溃,阿连德自杀,新总统上台。
美国开始”大发慈悲“,发起对智利的粮食援助。
美国忽然变善良了?
当然不是了,援助的粮食需要智利用美元来购买,并且要投放到市场上销售给智利人民。
并且,销售得来的收入需要由美国监督其使用的具体情况。
就这样,智利的经济彻底被美国简单粗暴的控制住了。
只要智利不听话,直接断粮就好了。
阿根廷也是用类似手段被美国轻松收入囊中。
当然,这种是低端局,对于相对薄弱的小国,美国都不稀罕跟你玩阴的。
等待粮食危机趁虚而入,是整治小国的“阳谋”。
但是对于大国来说,美国就得动动脑子,玩阴的了。
如果你是70、80后,上学时候的历史书和地理书上都一定看到过东北的“黑土地”和有关中国大豆出口量国际上排名第一的骄傲。
但是现在是不是很少听说东北还有“黑土地”了?
也很少听说中国大豆怎么怎么滴了。
原因是,2000年初,中国大豆的地位(70%出口量,全球第一),早就被美国抢走了。
美国怎么抢的呢?
靠的就是比枪炮还厉害的武器——金融。
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一方面,加入WTO代表中国经济开始与国际接轨,
但另一方面这也标志着中国要在西方人制定的游戏规则下求生存、求发展。
羊进了狼窝,美国就是“头狼”。
怎么可能让中国这只“肥羊”好好发展呢?
但中国无论从体量还是国家应对能力上,和智利、阿根廷相比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美国这回不用阳谋,改用阴谋了。
三步走的阴谋战略:
第一步:孟山都公司大力向东北推广转基因大豆,低价倾销,疯狂挤占中国本地天然大豆种子公司。
第二步:2003年,美国农业部突然宣布降低大豆库存8.12%,华尔街配合农业部的官宣,用热钱疯狂炒高大豆期货交易市场,大豆交易价格飞涨,从2000元每吨飙升到4400元/吨。
还曾经一度有人放出风声,大豆可能涨到7000元/吨。中国油脂压榨企业深信不疑,紧跟入场,焦虑囤积大豆。在2004年4月份以4300元/吨价格累计购入了800万吨大豆。
这时候,华尔街看到中国已被套牢,迅速抛售大豆。大豆价格又从4300元高位迅速回落到2000元每吨。
釜底抽薪啊~
800万吨大豆从“黄金”变成了负债。
全国70%左右的豆油压榨企业瞬间倒闭。中国大豆行业从上到下损失惨重。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
这才刚刚开始。
第三步:美国怎么会看着中国厂家分分倒闭呢?他们要“帮一把”。
全球四大粮商——美国的ADM公司、美国的邦吉公司、美国的嘉吉公司、和法国的路易达孚公司,开始出来收割了。
他们大量收购中国倒闭的食用油企业。导致中国食用油企业85%均系外资。
美国彻底掌控了中国大豆产业。
像金龙鱼系列产品、胡姬花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品牌,其实现在都是外资企业。
从此,美国一度几乎掌控了中国的大豆行业。
你以为这就完了?
早那~
不吃油饿不死人,但是不吃米饭就得出事了。
于是华尔街开始将魔爪伸向了中国的粮食。
如果说大豆的侵略让中国人丢了个钱袋子。
那么对粮食的侵略,就是想要中国人的命了。
但华尔街不管这些,毕竟,就是为了要你命才能控制你。
于是,2005年底,国际上忽然放出风声,说全世界正面临重大粮食危机。同时,美国炒粮团开始疯狂采购中国和其他各国的粮食。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价格瞬间飞涨超过正常价格的3-4倍。
正当四大粮商和炒粮团打着小算盘等待中国国内粮价飞涨的时候,他们发现,好像有点不对劲。
中国粮食价格几乎纹丝不动~国际粮食价格涨幅3.4倍的时候,中国粮食价格却稳稳的控制在0.7倍的涨幅!
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从2005年起,中国每隔一段时间就从粮食储备中放出一批粮食。到了2007年,每个月抛售一次。
2008年,每隔一天几乎都会抛售一次。
美国人坐不住了——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正在他们焦头烂额,犹豫是不是继续打这场粮食战争的时候,中储粮出来在国际上说了一句话让这些炒粮商彻底破防:
“中国的粮食储备是一亿吨,足够全中国人吃一年,谁再敢来炒作粮食?就先考虑自己能不能吃下一亿吨?”
加之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炒粮团不得不抛售自己手上大批的粮食,粮价暴跌。
这时,中国又用低于之前抛售的价格买回了被炒粮团抛售的粮食,狠狠赚了一笔,炒粮团累计损失超千亿。
从此,“知痛就改”的华尔街再也不敢在粮食上打中国的主意了。
中国的农业,靠“核弹级”的粮食储备量,打赢了这场粮食的「独立战争」。
那么中国为什么有这个底气敢跟美国打粮食战?
你可能猜到了,中国有秘密武器:
1、18亿亩耕地红线
2、袁隆平的超级水稻
农耕土地面积的保障加上袁老爷子的杂交水稻,让中国粮食几乎无懈可击。
但如果你以为袁老的贡献仅在粮食层面上,那就大错特错了。
要想反击美国的大豆侵略,就要先有充足的耕地养出好的大豆。
但吃饭问题永远优先于一切问题。
而国家之所以设置「18亿亩耕地红线」就说明耕地面积有减少的趋势。
这很好理解,建工厂要地、建房子要地、城市化要地。一切发展几乎都在挤占耕地面积。
所以,我们就得把这18亿亩种粮食的耕地腾出来一部分养育优良的大豆等经济作物,才能实现大豆的增产。
可是国家人口那么多,每天都需要粮食,一颗也不能减产。
那么,粮食的亩产量提升,就是解决之道。
袁隆平的超级水稻就解决了粮食亩产量的提升问题。
1958年,中国最高亩产量为400公斤;
2014年,1026.7公斤;
2017年,1149.02公斤。
50年的时间,中国亩产能力增长了近3倍~
更“过分”的是,袁隆平居然还发明了盐碱地水稻。
亩产量能到多少?
这岂止是过分,这简直是过分啊!
美国人要哭晕在厕所了~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在中国广大的沿海地区,等到了最困难时期,中国理论上,可以直接在海边种地,直接用海水灌溉,种出每亩800多公斤的大米给自己吃。
虽然海水稻肯定没泰国米好吃,但人民能活,任何人都不能用粮食要挟我们。
中国吃饭问题再无后患,于是,中国开始腾出资源,对美国的大豆开始绝地反击。
2018年1月1日,中国提高美国大豆进口检验标准,因为检验不过关,有一半以上大豆滞留在港口。
2018年6月15日,中国对美国进口大豆、小麦等作物加收25%关税。
2018年7月,中国对美国进口猪肉累计加征近75%的关税。
哎?不对啊,对大豆反击,加征猪肉关税干嘛?
因为猪饲料的主要成分是大豆呀~
懂了吧?
再反观国内大豆年产量:
中国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甚至中国从来不主动发起争端。
从2014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就已经开始增速上涨。
但直到2018年,美国自己开始跟中国打贸易战,我们才开始出手。
我们,真的算是仁至义尽了吧~
所以,现在你知道:
为什么尽管袁隆平的超级水稻你平时不会去吃,却还是在国际上有着如核武器般的威慑力了吧~。
拥有了这些技术,中国有底气跟任何列强在政治、经济上硬刚(被逼无奈之下)。
农业独立了。
我们才真正有底气让工业、科技和经济全面独立。
昨天,袁老在长沙安葬,我,很想念他!
中美合作
利好茅台
拜登再次强调了“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
说实在的我不信,除非明天起知乎上神神少了一半。
谢 @中国网 邀。
给前排各位做些补充:
美方眼里的环保,是让对方以去工业化的方式实现环保。是指规训、诱导对方把自己的产业链、管理技术、核心人才,都转移和分散到美国安排好了的那些“劳动力红利”国家,来实现让对方脱实向虚的“环保”。
或者简单的说就是削弱对方,强化那些更听美国话的国家的供应能力,以确保未来美国更衰弱的时候,供应链不会受钳制。
所以美国在打环保牌的时候,其出发点和目的并不是环保。
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搞清楚。
在这一点上和美国立场一致的,是各种不干正事的NGO环保组织,以及鼓吹“人口红利”“产业链转移”“造不如买”(指转移下游然后购买半成品/零部件回来组装)的“经济学家”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