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潜艇被敌国驱逐舰发现后要怎么办?

回答
当二战潜艇在水下航行时,最令人心悸的时刻莫过于被敌方驱逐舰发现的那一刻。那是一种从黑暗的寂静中突然爆裂出的生死危机,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沉没的命运。一旦被发现,潜艇指挥官的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摆脱追踪并生存下来。这需要冷静、经验和一系列复杂而危险的应对策略。

首先,一旦声纳探测器或瞭望员捕捉到驱逐舰的踪迹,哪怕只是微弱的螺旋桨声或水面舰艇的雷达信号,指挥官就必须立刻做出判断:是被发现了,还是仅仅擦肩而过。如果是前者,那么时间就是一切。

第一反应:下潜与规避

紧急下潜(Crash Dive):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反应。一旦确认被发现,潜艇必须以最快的速度下潜至更深的水域,远离敌舰可能攻击的深度。水手的动作必须是条件反射般的熟练,关闭所有可能发出声音的设备,将所有舱室门锁紧,排水阀以最大功率打开,潜望镜和天线收起。整个过程可能在几十秒内完成。目标是让驱逐舰失去声音或视觉上的目标。
深潜与静默: 潜入深处是为了利用海洋的深度作为掩护。深层水域通常更平静,敌舰声纳的探测能力会减弱,同时水面舰艇也无法进行重磅攻击。但同时,深潜也意味着更大的压力和更少的氧气,水下航行会变得更困难,需要对潜艇的结构强度有绝对的信心。一旦达到预定的安全深度,潜艇就会进入“静默模式”,关闭所有不必要的动力装置,依靠蓄电池维持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和声纳监听。每一个微小的噪音都可能暴露潜艇的位置,因此水兵们甚至需要小心翼翼地移动。
反声纳措施: 除了深度,潜艇还会采取一些声学上的欺骗手段。例如,放出“诱饵”(Degaussing Buoys)——一种会发出模拟潜艇螺旋桨声音的装置,试图将敌舰的注意力引向错误的方向。

第二步:躲避与欺骗

利用地形: 如果潜艇在海底附近,指挥官会考虑利用海底的障碍物来躲避追踪。例如,隐藏在海山、海沟或沉船残骸后面。这些地形可以阻挡声纳波,让敌舰难以定位。
静音航行: 在深潜和静默之后,潜艇会极其缓慢地移动,以最小的噪音污染来避免被侦测。转向、加速等一切动作都会被严格控制。很多时候,潜艇甚至会选择不移动,静静地等待危险过去。
声纳监听与分析: 尽管自身要静默,但潜艇内的声纳操作员会不间断地监听敌舰的声音。他们需要辨别出驱逐舰的类型、数量、航向、速度以及它们投放的声纳浮标(Sono Buoys)的位置和类型。这种监听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技能,需要区分出各种海洋噪音与人造声音,并从中推断出敌方的意图和位置。
改变航向与深度: 在被持续追踪的情况下,潜艇会尝试周期性地改变航向和深度,以摆脱声纳的锁定。这就像是在玩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试图让追踪者在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

第三步:反击(如果有机会)

虽然躲避是首要任务,但在某些情况下,潜艇也可能考虑反击,但这通常是最后的手段,因为一旦发起攻击,潜艇自身也会暴露得更彻底。

鱼雷攻击: 如果潜艇认为有机会在不被发现或成功规避后进行反击,它可能会发射鱼雷。这需要精确的计算和绝佳的时机。如果能抓住敌舰的侧翼或尾部,利用地形或海洋环境来掩护发射,则成功的几率会增加。但一次未成功的鱼雷攻击很可能意味着潜艇将面临更为严厉的报复。
诱敌深入: 有时,潜艇会故意暴露一点行踪,将敌舰引向预设的埋伏区域,那里可能有其他己方潜艇或水雷区。这是一种非常高风险但可能回报丰厚的策略。

潜在的威胁与危机

在整个过程中,潜艇始终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深水炸弹(Depth Charges): 这是驱逐舰最主要的武器。一旦被声纳锁定,驱逐舰会以声纳为导引,以密集的水雷阵列攻击潜艇。水雷爆炸产生的强大冲击波足以损坏甚至摧毁潜艇。潜艇必须利用深度来规避水雷的爆炸范围,但过深的潜航会带来结构性危险和缺氧问题。
声纳的持续追踪: 现代声纳技术(尽管在二战时期尚不成熟)和水下通信手段使得潜艇的隐蔽性面临巨大挑战。敌方驱逐舰会不断地发射声纳脉冲来扫描水下区域,并使用声纳浮标进行被动监听。
己方舰队的通信中断: 在被发现的情况下,潜艇可能无法与己方舰队取得联系,孤立无援,必须依靠自身力量进行逃生。

总而言之,二战时期潜艇被敌方驱逐舰发现后的应对,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概率博弈的生死搏斗。它考验着潜艇官兵的勇气、技能和心理素质,在黑暗而危险的深海中,每一次决策都可能决定生死存亡。从紧急下潜到利用地形,再到精密的声纳监听和可能的反击,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和未知。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意志力的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跑路当然是必须的,但是怎么跑不只是水下,要活命需要头脑灵活。

大西洋之战是最著名的网络传说之一,实际上潜艇既没有如此不堪,也没有如此神勇。主要还是要拆分阶段的地区。

比如,对于东海岸近海时,潜艇大多数时候的对手不是一千七百吨三十节航速的舰队驱逐舰,而是一千吨二十节航速的护卫舰,在甚至是轻护舰和武装拖船。而反过来,在西部入口活动的舰队潜艇一千吨以上的排水量,装备鱼雷和火炮,则很可能对抗完整的EG或者SG编组,里面包含专业的护卫舰甚至驱逐舰。这种对抗根据时间不同双方力量也不同,有时候潜艇毫无希望,有时候却不是没有胜算——实际上即便是EG,很多时候里面的护航舰也不如狼群里参与进攻的潜艇多,掉头跑就是了。

很典型的例子SC-7里面,35艘商船5艘护航遭到11艘潜艇攻击,20艘被击沉。但是同样是SC护航,SC-130就是37艘商船8艘护航25艘潜艇进攻,0艘舰艇被击沉而U艇损失了3艘另有1艘受伤。后者虽然被吹嘘为大胜,仍然只有3艘U艇被击沉,严格意义上跑调的概率不很小。

如果从整体上说,站在U艇的角度里,战或逃的问题:战的主要问题是不划算,WW2水面环境相较于WW1更加恶劣,尤其是护航系统的采用让英格兰沿岸的船队往往有足额火炮遏制潜艇火力,同时在42年SG(支援小组)引入以后,反潜战斗往往会打得很久更加危险。逃的问题则是一旦入水要跑,行动线路受限,那就是对方看脸深弹众生平等了。

早期护航队整体上能做的很少,一方面英国人思维定势,而美国人加入得太晚,又臭名昭著地不着调,热心于关键的高速船队护航和牛仔似的围猎,另一方面又不是所有的商船随时随地处于护航队中,所以这一阶段护航舰队收效甚微——给60艘船送5艘护航舰指望击退狼群是天方夜谭。这一情况一直到1942左右才出现改观,43年左右扭转局势。

改变主要因素是航空兵覆盖面积的扩大,小型化雷达效率的提高以及护航航母/商船航母的大量入役。一方面,更多先进的装备推高了定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更多的护航舰艇意味着一旦发现潜艇,可以分兵持续性进行猎杀直到完事。战争后期RAF和USAAF甚至可以深入比斯开湾威胁近岸的潜艇,局势已然逆转。


对于真的被发现咬住的潜艇,下潜可能是必然选择。但是水面上固然近乎必死,水里同样危险(写作危险,读作看脸),有时候水面上至少可以投降活命(我爱活着)。一个非常反直觉的是,在战争早期,夜间或者能见度较差的时候反而需要上浮,因为在水下对方可以用ASDIC,但是水面上对方不一定有雷达。如果特别有种,甚至可以对炮对鱼雷,搞死护卫舰万事大吉,没必要非得下潜吃他的深弹,肉眼发现潜望镜甚至整条船都需要勇气。护卫舰被雷死或半死的不在少数,舰队驱逐舰里面也有不少,航速不是安全的保证,更何况很多护卫舰并不快。

当然,虽然下潜危险多多,但是即便是真的下潜了,不代表就真的必死,因为深弹也有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投掷深弹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ASDIC的效率会因为爆炸而大大降低,导致没法跟进攻击,由此逃脱的潜艇数量相当多。这一点直到战争中期才被技术进步解决,总的来说很看心情。

核心仍然是脑子要活,运气要好。大多数王牌U艇都是顶级战术思维+顶级运气的结合品——其中运气更重要。另一些头铁的都求仁得仁了,古来如此,你看胡德大爷。

这一点上实际上大西洋舰队反映的也不能说特别好。因为这个游戏百分百定位潜艇:夜间水面定位的难度和深弹之后水下定位的难度都是0,全天候全舰队雷达声纳百分百锁定,简直不能更刺激。

小!猫!咪!你!跑!不!了!了!

我光荣级今天就要用煎鱼炸潜艇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二战潜艇在水下航行时,最令人心悸的时刻莫过于被敌方驱逐舰发现的那一刻。那是一种从黑暗的寂静中突然爆裂出的生死危机,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沉没的命运。一旦被发现,潜艇指挥官的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摆脱追踪并生存下来。这需要冷静、经验和一系列复杂而危险的应对策略。首先,一旦声纳探测器或瞭望员捕捉到驱逐.............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事实与大众文化对战争的呈现方式之间的差异。简单来说,邓尼茨的回忆录没有提及潜艇有“气泡干扰声呐”的技术,主要是因为在二战时期,这项技术根本就不存在。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涉及到当时的科技水平、潜艇战的实际情况以及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需求。让我来详细拆解一下:1.............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国潜艇战为何最终走向失败,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结果。如果你想把这个事儿掰扯清楚,咱们得从头说起,一步一步看。开局很猛,为什么后续不行了?起初,德国的U型潜艇确实让盟军吃尽了苦头。想象一下,在一战中,德国潜艇就差点把英国给“憋死”。到了.............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海军的潜艇部队在技术和战术上确实有着不少值得称道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领先于当时的某些国家。但要问如果采用“狼群战术”,能否最终打赢美国,这可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变数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潜艇在某些方面确实具备了先进性。 静音性能: 日本的“巡潜”.............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潜艇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潜艇,就像是从蹒跚学步的孩子突然变成了英姿勃发的成年人,变化之大,足以颠覆人们对海战的认知。要说这两者之间的差异,那真是从里到外,从设计理念到作战方式,无一不体现着技术爆炸和战争需求的残酷演进。一、尺寸、排水量与作战半径:小身板 vs. 大家伙一战时期的潜艇,普.............
  • 回答
    二战的海战,那真是一场波澜壮阔、牺牲惨烈的全球性较量,其中潜艇、飞机和水面舰艇三者扮演的角色及其战果,可以说是扑朔迷离,充满了战略博弈的智慧和残酷的现实。要给出一个绝对精确的战果比例,那是不可能的,因为统计口径、伤亡计算、战术效果的衡量等等,都存在很多变数。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贡献以及.............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和德国都大力发展了潜艇部队,并将其作为海军的重要战略力量。然而,从整体战绩和战略影响来看,日本潜艇的表现确实不如德国潜艇,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是技术、战术、战略运用以及战场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从潜艇的设计和技术水平来看,德国潜艇(U艇)普遍更具优势。 性能更优越: 德.............
  • 回答
    二战中日本海军的潜艇部队,常被人们简单地认为是神出鬼没的“特攻”利器,或者只能想起少数几次比较著名的战绩。但事实上,日本海军的潜艇部队在整个战争期间,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表现是复杂而多面的,既有辉煌的战绩,也有策略上的失误和技术上的局限。早期辉煌与策略定位的模糊在战争初期,日本潜艇部队的表现可.............
  • 回答
    二战期间,各国海军的潜艇部队可以说是战术革新和工业产能大比拼的集中体现。这场全面战争极大地刺激了潜艇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规模化,各国都投入了巨大的资源来建造和部署潜艇,试图以此来瘫痪敌国的海上贸易,或是封锁敌国的港口,甚至直接挑战敌国的海军主力。要给出一个精确到个位数的“总产量”和“投入量”的数字,其.............
  • 回答
    想搞清楚二战大西洋上,德军潜艇部队需要每月干掉多少万吨商船才能“达成目的”,这可不是个简单的算数题,得从好几个层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目的”这个词就很模糊,是让英国彻底投降?还是让盟军无法登陆欧洲?又或者是纯粹拖垮英国的战争机器?不同的目标,需要的 tonnage 可是天壤之别。咱们就假设,德国.............
  • 回答
    要探讨二战中德国空军能否为U型潜艇提供更有效的支援,从而可能让德国海军发挥得更好,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又极为复杂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细致地分析当时的现实情况、双方的技术能力、战略目标以及战术限制。首先,我们得承认,德意志国防军在二战初期确实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U型潜艇在大西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对二战后英国衰落感到困惑的地方。你提到的“轻松打完”其实是个误解,二战对英国来说,并非一场“轻松”的胜利,其代价之沉重,直接种下了英国衰落的种子。咱们这就细细道来,抛开那些AI范儿的生硬论调,用更接地气的语言聊聊。首先,咱们得纠正一下那个“轻松打完”的印象。你说的法国“一.............
  • 回答
    想探讨德国海军如果走“潜艇至上”路线,二战结局是否会好一些,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毕竟,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这两艘巨舰确实给英国带来了不少麻烦,但如果把那些耗费巨资、建造周期长的大型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资源,全部押注在潜艇上,并且辅以灵活的轻巡洋舰和驱逐舰,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因此偏移呢?德意志海军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军事和经济的实际考量。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说得透彻些。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一万吨的军舰和一万吨的货船,虽然吨位一样,但它们在设计、建造、装备、维护以及最终的价值上,差异是巨大的。价值的比较:万吨军舰 vs. 万吨货船(含货)军舰:想象一下一艘万吨级的军舰,比.............
  • 回答
    要论证二战前(19331939年)德意日三国轴心国在工业产能、工业潜力及战争潜力上是否真正超越过盟军阵营,我们需要进行一个细致的对比分析,并且要避免使用一些过于模式化、AI痕迹过重的表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盟军阵营”在战前这个时间段的构成。虽然“盟军”这个概念在二战爆发后才真正明确起来,但在193.............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军陆军和空军的战果统计体系在战争的不同阶段经历了显著变化,其准确性、严谨性以及可能存在的水分问题,与战争环境、资源紧张、指挥体系和人为因素密切相关。以下从统计方式、王牌战果的统计逻辑以及可能的水分问题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军陆军装甲部队的战果统计 1. 统计体系与流程 战报制度:.............
  • 回答
    二战期间,骑兵作为传统军事力量在战争中的作用经历了显著变化,其角色从早期的侦察、通信和快速机动逐渐被机械化部队取代,但在特定战场和战役中仍发挥了独特作用。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骑兵在二战中的主要作用1. 侦察与情报收集 机动性优势:骑兵部队以快速移动著称,能够迅速穿越地形复杂或交通不便的区.............
  • 回答
    在二战期间,德军一个营(Kampfgruppe)和日军一个大队(大隊)的战斗力比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编制结构、装备水平、训练水平、战术素养、后勤保障以及战场环境等因素。以下是对这两个单位的详细对比: 一、编制与规模1. 德军一个营(Kampfgruppe) 人员规模:通常为300.............
  • 回答
    在二战中,德军对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围攻(19411944年)并非“围而不攻”,而是进行了长达900多天的围城战,最终因苏联的顽强抵抗和德军资源匮乏而未能攻陷。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战略、军事和政治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战略目标与资源分配 德军的总体战略:1941年6月,德军发动巴巴罗.............
  • 回答
    二战中苏德战争(1941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残酷的战争之一,其规模、死亡人数和战略转折点都令人震撼。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场战争的可怕之处: 一、战争的规模与惨烈程度1. 死亡人数 苏联方面:约2700万人死亡(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