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末财政状况有多差?为什么这么差?

回答
明朝末年的财政状况,简单来说,就是“揭不开锅”的窘境,而且还是那种债台高筑、家徒四壁的凄惨模样。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穷得叮当响,穷得连裤子都快穿不起了。

财政差到什么程度?

1. 入不敷出,赤字连年: 这是最直观的表现。明朝末年,政府的支出远远大于收入。每年国家都要面对巨额的财政赤字,而且这个窟窿越来越大,怎么填都填不满。

2. 军费浩瀚,军饷断绝: 明朝末年,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北方有满洲铁骑虎视眈眈,内部则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为了应对这些威胁,朝廷需要庞大的军费开支。然而,由于财政枯竭,军饷常常拖欠,甚至断绝。士兵们没钱拿,吃不上饭,自然就军心涣散,战斗力急剧下降,甚至出现哗变。一个连军饷都发不出的政府,还能指望它做什么?

3. 赋税征收困难重重:
白银短缺: 明朝中后期,国家经济已经高度货币化,主要以白银作为税收和交易媒介。然而,由于海外贸易的变化(例如白银流入减少),国内白银储备出现短缺。这导致国家在征收白银税时非常困难,即使有税粮,也难以换成白银来支付官员俸禄和军饷。
税收体系崩溃: 整个税收体系已经腐朽不堪。官员们为了搜刮钱财,层层加码,但真正能收上来多少,谁也不知道。很多税款在被征收过程中就流失了,或者被地方官员、胥吏层层克扣。
“催科不谨,苛派无度”: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朝廷不得不不断加派赋税,或者采取各种苛刻的征收手段。这让本已贫困不堪的百姓雪上加霜,激起了民怨,反而导致更多的地区拒绝缴税,使得财政状况更加恶化。

4. 官员俸禄拖欠,贪腐横行: 官员们也发不出俸禄,日子过得很艰难。为了维持生计,大部分官员不得不通过贪污腐败来获取收入。这种“以吏为师”的局面,使得整个官僚体系如同一个巨大的“吸血鬼”,从国家和百姓身上榨取最后一滴油水。

5. 国家财政收入来源枯竭:
土地兼并严重,免税额度巨大: 皇亲国戚、勋贵大臣、寺庙等拥有大量土地,但这些土地大部分享受免税待遇。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国家能征收到税款的土地越来越少,税基不断萎缩。
商业税收不振: 尽管明朝商业有所发展,但国家对商业的税收管理并不完善,且征收过程中存在大量漏洞和逃税行为。一些重要的商业区域,如江南,虽然富裕,但税赋的征收效率和比例并不高。
“商税”名存实亡: 所谓的“商税”往往被地方官员用来勒索商人,真正流入国库的寥寥无几。

6. 灾害频发,救灾费用高昂: 明朝末年,天灾人祸不断。北方大旱、南方水灾,加上小冰河时期带来的严寒,使得农业歉收,粮食价格飞涨。灾荒导致大量人口死亡,流离失所,这不仅会影响税收,还需要朝廷投入巨额的救灾款项,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危机。

为什么会差到这种地步?

原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1. 根深蒂固的土地兼并与特权阶层:
明朝的土地制度允许官员、皇亲国戚、功臣拥有大量土地,而且这些土地往往享有免税或低税的特权。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国家能够征税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这些特权阶层利用其权力,压榨佃农,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困苦,也更难以承担赋税。同时,他们将大量财富藏匿起来,不为国家财政所用。

2. 低效且腐朽的税收制度:
“两税法”的局限: 明朝继承了宋朝的“两税法”,但征收过程中环节过多,官员和胥吏的腐败层层加码,导致大部分税款在抵达国库前就已经消失。
“丁银”的弊端: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脱离土地,进入城市成为手工业者或商人。而“丁银”(人头税)的征收又跟不上这种变化,无法有效调节新兴的财富。
“辽饷”、“剿饷”、“练饷”的加派: 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朝廷在万历时期就已经开始加征“矿税”、“渔税”,到了天启、崇祯年间,为了应对辽东战事和镇压农民起义,更是屡次加征“辽饷”、“剿饷”、“练饷”。这些加派本意是应对紧急情况,但由于征收过程中的层层盘剥,最终真正收上来的钱款与其名目相比少得可怜,反而极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激起了民怨。

3. 官员腐败与低效:
“人浮于食”: 明朝官僚机构臃肿,冗官现象严重。许多官员只是挂名,实际工作效率低下,但俸禄照发。
贪污受贿的普遍化: 正如前面所说,官员俸禄不足以养廉,导致腐败成为“潜规则”。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员到胥吏,几乎没有人不贪。这不仅掏空了国库,也使得国家机器运转失灵。

4. 军事上的巨大消耗:
辽东战事: 明朝末年,与后金(后来的清朝)的战争持续不断,耗费了巨额的军费。虽然有加派“辽饷”,但效果甚微。
镇压农民起义: 国内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如李自成、张献忠等,迫使朝廷投入大量的军队和物资去镇压,这又进一步消耗了本已捉襟见肘的财政。

5. 经济结构的单一与应对危机的能力不足:
过度依赖农业税: 明朝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农业税,而随着土地兼并和灾害的增多,农业税的收入越来越不稳定。
商业税收未能有效开发: 尽管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国家未能建立起一套有效、公平的商业税收体系。
对白银流入减少的应对失当: 明朝中后期,随着世界白银流动格局的变化,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有所下降,这使得以白银作为主要税收媒介的国家财政遭遇了挑战。但当时的统治者并未找到有效的替代方案,反而固守旧制,加剧了危机。

6. 政治上的昏聩与低能:
皇帝的个人能力与决策: 晚明几位皇帝,如万历的怠政,天启的沉迷木工,崇祯的刚愎自用、多疑猜忌,都未能有效解决财政危机。他们要么不理政事,要么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错失了改革的时机。
党争的内耗: 明朝末年,朝堂上的党争激烈,如东林党与非东林党的斗争,使得政治效率低下,决策迟缓。即便有人提出有效的财政改革方案,也常常因为党争而被否决或阻碍。

总而言之,明末的财政状况差到极点,是土地兼并、税制弊端、官员腐败、军事消耗、经济结构单一以及政治昏聩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当财政彻底崩溃,国家连基本的军事和行政开支都无法保障时,也就失去了维持统治的能力,最终导致了王朝的覆灭。这种“穷”不仅仅是钱袋子空了,更是整个国家机器失灵、社会矛盾激化到无法收拾的境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当然了,确实是有钱不交。

河南人吃人,江南名士冒襄三千两买董小宛做妾。冒襄只是二十五岁的名士,还没当过官呢,他爹还号称廉洁,这钱就来的流水一般。

不是针对冒襄一个人,是针对所有泡名妓的名士,柳如是李香君的价钱也不会比董便宜。

卢象升的亲兵五百,年饷不过六千两。

你要把冒襄买小妾的银子拿出来去河南陕西去,立马就能招到几千饥民,干啥都行。

明史北略里讲了几个殉难忠臣,他们的气节我是很佩服的,但其中有些情节,让我觉得他们死的应该。

比如这位“萧汉”的事迹

贼逼境,破关厢入,咸失色,汉奋臂呼曰。此正钟令效死之日也。入署奠辞家庙,出绢帨勒令众媵自经。曰:男忠女烈,各宜自尽。吾不能庇城中亿万生灵,敢爱此三十二口,并两雏子。

萧汉做了五年的钟祥知县,竟然拥有三十二个小妾!

还有一位随州知州徐世淳,妾赵氏、王氏臧获,十八人皆死。这位好点,只有十几个。

看到这些记录,我觉得流寇造反也是很有道理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末年的财政状况,简单来说,就是“揭不开锅”的窘境,而且还是那种债台高筑、家徒四壁的凄惨模样。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穷得叮当响,穷得连裤子都快穿不起了。财政差到什么程度?1. 入不敷出,赤字连年: 这是最直观的表现。明朝末年,政府的支出远远大于收入。每年国家都要面对巨额的财政赤字,而且这个窟窿越来.............
  • 回答
    明末财政陷入困难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问题,并非由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长期积累的矛盾和短期冲击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追溯其“根本原因”,我认为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核心要素:一、 封建经济结构的内在局限性与僵化:这是最深层次、最根本的原因,它决定了明朝财政收入的“天花板”以及应对危机的脆弱性.............
  • 回答
    明朝初年远征蒙古和明末驻守辽东,虽然都是军事行动,但其财政系统的表现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因素。简单来说,明初远征成功地运用了当时相对健全的财政制度和有效的资源调动,而明末则面临着财政枯竭、制度腐败和多重危机叠加的困境。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
  • 回答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王朝的末期,财政收入的对比可谓是波澜壮阔,既有前朝的基业,也有新朝的革新,更掺杂着时代的变迁和内部的种种困境。如果非要一较高下,那就像在比较两位同样拥有广大领土和众多人口的君主,但他们的经营之道、外部环境以及最终的结局却截然不同。明朝,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税收机器明朝初年,朱元璋吸取元.............
  • 回答
    大明王朝的钱袋子:一窥明朝财政收入的脉络明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王朝,其近三百年的统治,离不开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财政体系支撑。从开国初年的休养生息,到盛世的繁华鼎盛,再到晚年的捉襟见肘,明朝的财政收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因素的变化而跌宕起伏。想要理解明朝的财政,.............
  • 回答
    明朝中后期皇帝未能推行类似汉朝“推恩令”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加剧了后期财政支出的压力,但其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明朝的制度设计、政治生态以及历史背景。首先,我们得先了解一下汉朝的“推恩令”。汉武帝时期,“推恩令”的核心是将诸侯王的封地,按照“父死,子不得继.............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而且涉及到明朝宗室和八旗制度背后复杂的历史逻辑。笼统地说“明朝政策的失败”或许有些简单化,但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分析,为何明朝宗室的“不劳而获”与八旗的“有职有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探讨这种对比背后可能折射出的制度性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两者“靠国家财政供养”的性.............
  • 回答
    要深入理解为何宋朝(以宋神宗时期为代表)的财政收入,尤其是换算成白银的数值,可能在某些账面上显得比明朝(即使在白银大量流入的时期)要高,我们得先放下“AI撰写”的担忧,而是回归到历史的细节和计量单位的复杂性。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对比,背后牵扯到经济制度、税收结构、货币体系以及史料解读的方方面面。首先.............
  • 回答
    您提出的关于唐朝节度使制度的疑问,是非常深刻和关键的。从现代政治学和制度设计的角度来看,将行政、军事、财政大权集于一身的节度使,确实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最终也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之一。要理解为什么唐朝会设立这样的制度,以及它为何会“出事”,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制度初衷、运行机制以及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很多人可能没仔细想过的历史现象。明明战国时期那会儿,生产力看起来要比晚明低得多,大家日子也普遍苦一些,但列国之间却能“经常打仗”,而且似乎好像也没怎么听说他们因为“财政危机”而停下脚步。反观晚明,生产力应该发展了不少,经济也比以前更好了,怎么反倒经常出现财政紧张.............
  • 回答
    明末(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中国与欧洲的火器技术差距确实存在,但这种差距并非绝对,而是受历史、技术、地理、军事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两者的技术差异与联系: 一、火药与火器制造技术的差距1. 火药配方与工艺 明朝:明末火药主要依赖传统配方(硝、硫、炭比例),但技术相对稳.............
  • 回答
    魏忠贤是明末著名的宦官,活跃于天启(16201627)和崇祯(16271644)年间,因受明熹宗(天启帝)的宠信而权倾朝野,成为明朝后期最具影响力的权臣之一。尽管其行为多以专权和腐败为主,但他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确实参与了一些具体事务,这些事务对明朝的衰落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梳理其.............
  • 回答
    明末的关宁锦防线是明朝在辽东地区最后的军事防御体系,其成败直接关系到明朝在辽东的存亡。若从历史背景、战略意义、实际运作及失败原因等角度分析,该防线不应被舍弃,但其作用的发挥需建立在更完善的军事、政治和后勤体系之上。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关宁锦防线的战略意义1. 地理屏障 关(山海关).............
  • 回答
    明末(17世纪中叶)欧洲各强国的陆军与清军在正面野战中的胜负,需要结合当时双方的军事技术、组织结构、战略战术及历史背景进行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明末欧洲强国的军事概况1. 主要国家与军队特点 英国:17世纪中叶正值英国内战(16421651年)期间,军队以克伦威尔领导.............
  • 回答
    明末辽东“无将可用”的局面,绝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是多种深层次因素长期积累、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政治体制、军事制度的弊端,以及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的深刻变化。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政治体制的腐朽与人才选拔的扭曲1. 党争与政治倾轧对人才的扼杀: 明朝后期,文官集团的.............
  • 回答
    明末,明军在野战中对阵八旗兵屡屡失利,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战场表现差异,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想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AI痕迹”,以一种更具历史厚重感和烟火气的方式去剖析。一、 根本性的体制之殇:腐朽的统治与军备的萎靡首先要明白,明末的军队绝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士兵,他们的命运与整个明朝的统.............
  • 回答
    关于明末袁崇焕是否使用了“反间计”,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袁崇焕并没有真正成功实施一个完整的、由他主动策划并执行的反间计,但他的某些行为和策略,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被后金(清朝)利用,并且在客观上达到了类似反间计的效果。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反间计.............
  • 回答
    明末时期,国人对后金(后来称清)的态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时局变化、地理位置、个人经历以及信息传播而呈现出复杂且多样的面貌。简单地说,不是所有人都是一开始就恐惧或憎恨后金,也有人曾抱有幻想,或者将其视为利益工具,但总体而言,随着后金的崛起和对明朝的持续压迫,负面情绪逐渐占据主导。一、 初期:模糊、.............
  • 回答
    明末明军主力是被农民军和清军前后夹击,共同作用下逐步消灭的,并非单一一方的绝对力量。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涉及到农民起义的爆发、清军的崛起、明朝自身的腐朽以及各方势力的博弈。以下将详细讲述这个过程:一、 农民军的兴起与对明军的消耗: 背景: 明末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天灾人祸.............
  • 回答
    明末汉族大面积投降满人,是否受到元朝“破窗效应”的影响,这是一个引人深思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难以直接量化的历史推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什么是“破窗效应”,然后分析明末汉族社会和元朝灭亡的背景,最后尝试将两者联系起来,并指出其中的局限性。1. 理解“破窗效应”“破窗效应”最初是由社会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