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赞同独立学者王东岳的假说吗?为什么?

回答
王东岳先生的“人类整体性衰败”假说,是一个非常宏大且颇具颠覆性的视角,它试图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去审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甚至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进步观念。要评价是否赞同,需要深入理解其核心论点以及它所引发的思考。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王东岳先生假说的核心逻辑是建立在“结构性衰败”这一概念上的。他认为,人类社会在不断地追求复杂化、精细化,这种追求必然导致“衰败”。这里的“衰败”并非指字面意义上的崩溃或灭亡,而是指一种内在的、结构性的退化,即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我们不断叠加新的结构和系统,但这些新的结构本身就孕育着新的矛盾和不稳定性。每一次的“解决”问题,都可能在更深层次上埋下新的隐患,使得整体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都随之增加。

打个比方,就像一个人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不断学习新技能、接受新知识。表面上看,他变得更“优秀”、更有竞争力了。但如果过度追求技能的精细化和知识的广度,反而可能导致他精力分散、核心能力模糊,甚至产生严重的焦虑和倦怠。从这个角度看,人类文明的每一次技术革新、社会制度演进,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对复杂性的回应,而这种回应又带来了新的复杂性,形成一个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但内在质量可能下降)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思考,我确实能够理解并某种程度上赞同王东岳先生的观点。我们常常把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总量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看作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但这种进步是否真正意味着人类整体能力的提升,或者说,是否伴随着某种形式的“丢失”?

例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能力,但同时也面临着信息过载、辨别真伪的困难,以及深度思考能力的削弱。我们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医疗体系,延长了人类的平均寿命,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新的疾病、巨大的医疗成本,以及对生命意义的重新拷问。我们建立了复杂的金融体系,带来了全球化的便利,但同时也孕育了金融危机、贫富差距扩大等难以解决的问题。

王东岳先生将这种“衰败”与“精子”的存在做类比,认为“精子”作为一个高度特化的生命体,其存在的意义在于将其“不可复制性”传递下去。而人类社会则是在不断地复制、扩张、精细化,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正在消耗着某种“不可复制”的本源性能力。这种“本源性能力”可能是指人类最原始的直觉、生命力、适应性,或者是某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力量。

赞同他的假说,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反思框架。它迫使我们去质疑那些被普遍认为是“进步”的事物,去审视在追求效率、复杂和便利的背后,我们可能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它让我们意识到,文明的发展并非一条简单的线性向上轨道,而可能是一个充满张力、矛盾甚至是一种“付出代价”的复杂过程。

然而,也需要认识到,任何宏大的假说都可能存在过度简化或未能涵盖的方面。将人类文明的复杂过程简单地归结为“衰败”,可能会忽略掉人类在适应和创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智慧。我们不能因为存在问题就否定进步的价值,更不能因此陷入虚无主义。

所以,与其说我“赞同”王东岳先生的假说,不如说我高度认同他的假说所提出的问题和引发的思考。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审慎、更辩证的态度去审视人类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个假说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时,也要时刻警惕那些隐藏在复杂系统之下的,可能正在悄悄发生的“衰败”。这是一种对文明发展方向的深刻追问,也是对人类自身本质的深层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图有真相,王东岳所说的”递弱代偿“越高级的生物衰亡越快,因为人家越要依赖外力嘛,那么,我们就看看第五次白垩纪大灭绝之后的繁衍情况,看到第五个黄标短暂波谷之后的持续爆发了吗,这简直是党中央梦想中的GDP增速呀!

对于《知鱼之乐》,我当然不忍放过,感兴趣的朋友请移步豆瓣读书《情怀要配得上知识》

———————————————————————————————————————————

《罗辑思维》近来大捧《物演通论》,看不过眼,必须搅局,写了个姐妹篇如何评价罗辑思维第156期《这个世界会好吗?》 - 狐狸变作公子身的回答,自忖比之前这篇写得好。

———————————————————————————————————————————

引用王老师在随笔集《知鱼之乐》里《苦海有边,回头无岸》的原话,所谓“递弱代偿原理”——“即是说,随着生物属性或能动性的提高(代偿度升高),它的可生存性倾向逐步趋近于零(存在度降低),这就为人类的繁衍在世,划定了一个日益逼近的自然极限。”

我理解,一、越高等的生物耗能越多,为求存就需要衍生出高大上的生存方法或技能,最典型的莫过于人类动“机心”;二、动的“机心”越多,相应的技法越发高超,向外要求的能量就越多,此生物(种群)就生长得越发庞大、复杂,如此往复,难以自持,直至此物群反噬自己,归于灭寂。弱化指随着发展(进化)越来越low,代偿指越low越作,越异想天开完蛋越快。这样的道理《物演通论》里的借老子讲了个天翻地覆慨而慷,不赘言了。

证明呢?当然有,135亿年前,宇宙诞生——在此30万年以后,原子及分子形成——38亿年前,地球上出现有机体——7万年前,智人创造文化,这个阶段又分三步:7万年前有了初级的文字图形;1.2万年前,农业革命;500年前,科技革命。继而科技革命之电力2.0、计算机3.0、互联网4.0层出不穷,王老师惊呼,这不是越来越短命吗?王同时说,他反对进化论的“适者生存”,微生物多少亿年一直活得好好的,人家不求进步不要和谐,所以长长久久。为什么人类就要作死,就要折腾,难道不知道不作就不会死吗?

我在word版《物演通论》里搜索“灭绝”,一共出现8次,第一百三十一章论述最为清楚:

“赵寿元先生在普通生物学教科书中据此作过如下计算:‘倘若我们假定曾经出现过的物种数目是二十亿种,现有物种的数目是二百万种,那就是说,原有物种中百分之九十九点九都已灭绝了,保留到今天的只不过百分之一(不足)。’而且,从整体上看,愈晚近的生物门类,趋于灭绝的速率愈高。这里显然发生了一个人们长期视而不见的问题,即自然选择进程究竟是在选拔具有适应性的强存者还是在滤留具有弱质性的适应者?”说白了,人玩死自己的日子不远了。

人类的确大大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大概是自然的100—1000倍,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对物种灭绝速度进行了估测,认为当今地球每小时就有3种生物灭绝,也就是一天灭绝72种生物,一年26280种。而正常的速率大概是10—25种/年。人类在这方面的确没人性,问题是,王老师引用的20亿种生物over,跟人类现在的加速度相比小巫见大巫,难道地球上曾经发生了灵异事件?下面转入科普频道:

地球进化史上确实有5次大灭绝,每次灭绝率高达九成,这让包括达尔文在内的许多学者非常难堪,既然进化是渐进的,灭绝也应该是渐进的,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就够头疼的了,为什么还会有跌宕起伏的5次大灭绝,尤其是第三次二叠纪与第五次白垩纪,这几次折腾地球上99%以上的物种都消失了,这是什么梗?

先说2.2亿年前二叠纪末期,90%以上物种在几百万年内接连死去,时代霸主三叶虫就此离开,比较靠谱的假说是当时主流物群的浅海生物,大陆板块漂移使小板块拼接成整体大陆,海岸线大大缩短,浅海区域急剧减少,地盘小了生物生存空间有限自然淘汰很多。还有就是大陆板块移动造成全球性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洋缺氧,生物因此大灭绝。总之,这真的不是浅海生物坐吃山空,也不是它们造核弹使大陆板块碰撞作死了自己。

再说白垩纪,恐龙灭绝基本不消多讲,1954年,德国古生物学家欣德沃尔夫提出小行星撞地球,这是目前最靠谱的解释,小行星不是弱化了恐龙亲们,而是把它们变成了烧烤。当然,很多学者不喜欢这种偶然性的“间断平衡”论,我想王老师也不大喜欢,说没就没了,假说不要这么不靠谱吧。的确,许多化石证据表明物种衰落长达几千年,有一观点很有趣,认为恐龙产蛋在地上,被蓬勃发展的哺乳动物赤裸裸地偷了蛋,大个子没有上树的本领活该被小混蛋欺负,今天恐怖组织干大国明显抄袭这种战法,结果是恐龙亲们的后代就被小混蛋们一点一点吃没了,有部分幸运的小个子恐龙学会上树生蛋,它们就变成了鸟。这绝非恐龙繁衍到地球供养不起它,恐龙没有理性自掘坟墓,可怜大有大的难处,它没办法预防大自然进化下谁逆袭一把,这点互联网讲师们一定要记得用上,百倍提升讲课的逼格。

(上述材料引自豆瓣电子书南度《百年论战》)

(王老师怒了,我说的是灭绝的速率,不是原因,我说的是人类以来的作孽史,你不要搞错。)报告,五次大灭绝的时间间隔分别为0.75亿年、1.15亿年、0.55亿年、1.3亿年,我真的没看出来越晚近灭绝速度越快。这其中有毛线规律。

既然王老师剑锋所指是人类自作孽不可活,我们再说说人怎么造孽,现代人这一支的祖上叫智人,名副其实,智人的高智商有突出的两点,让他们灭了其他人种:一是群体性语言形成,不知道谁开的头,智人擅长聊八卦,有事没事开个座谈会、总结会,因此结成的社群沟通顺畅、向心力强,一起捕猎呀、采集呀、群殴呀、相亲呀,有组织有纪律;二是他们从语言中渐渐形成虚构的能力,八卦聊多了就要讲故事,神话就这么编出来的,这种能力厉不厉害,那就看看三大宗教如何豪迈。网聚人的力量凭的是想象出一个虚构的共同体,围绕共同体膜拜神,自甘降为神的铁粉。智人的发家不是因为他们比其他人种艰苦朴素,也不是因为他们潜心修道,更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老死不相往来”诗意栖居,恰恰相反,他们都犯话痨,他们喜欢群体作战。他们的代偿大大地有,弱化不要不要的。

(上述材料引自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王老师要说了,别跟我讲历史,我说的是哲学,说的是人类大命运,你有没有读我的书!《物演通论》!!

我已经拜读王老师的大作了,的确读不懂,因为有二点困惑,一是《物演通论》集自然哲学论、精神哲学论、社会哲学论于一部,恢宏大气只有黑格尔的《哲学全书》相媲美,可我不知道这究竟是以社会生物学为主线的“百科全书”,还是以存在主义为基调,旨在批判唯物-唯理论的哲学论著,还是以定性/定量研究,加以人类学深描的社会生物学著述。不定调子连怎么开题结义的都不知道。

二是甫一看三卷论的副标题我当时就深愧书读得太少,等把《物演通论》翻完,我返回仍不明白“递弱代偿衍存”、“感应属性增益”、“生存性状耦合”究竟是什么,我相信王老师用每个字都是有深刻含义的,如同“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每一个用字十分讲究,奈何我也不懂。

有个建议我想王老师应该是懂的,但凡论著的引用文献无疑很重要,从中可窥得文章来龙去脉,也可衡量作者大致的学术水平,《物演通论》煌煌四五百页,我同样在word版搜关键词“引用”、“引自”有11处,清一色没有注明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更无说明。搜“文献”为0,搜“参考”出现12次,全部是“参考第三十四章和第七十章”云云。王老师悟道天成,高明如此,蔚然一派,夫复何言。

我还看了百度贴吧、知乎、豆瓣关于《物演通论》的大小评论,基本都是感觉好、看不懂。亲们,在一杯卡布奇诺咖啡里放一枚天山茶叶蛋,再撒点新德里胡椒面,叫你蘸北海道芥末吃,你说这是哪派吃饭、何方神品,关键你吃得下去吗?王老师说我用的都是极致孤品,你被弱化了所以你不懂,撞墙!

我看书里王老师把黑格尔的辩证法贬到爆,黑格尔用辩证法将“绝对精神”组织起来成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逻辑学——哲学全书。王老师不遑多让,形而上学的宏旨谁不喜欢,不知道用什么理路把全书掰成180章将“递弱代偿”组织起来成天书三卷。

王老师钟爱海德格尔,全书光“存在”就有2332处,开篇第一句谈的就是存在:“哲学上所谓的‘存在’仅指感知中的对象之总和。一般认为,存在或在是对存在者或在者的观念抽象,这实在是大错特错了。对象未必是个别的,最原始的对象对于原始主体而言,一定是均质的,无差别的,亦即直接就呈现为在,而不是呈现为分化形态的在者。”

海德格尔的书我略读过些,诸如“对象”、“抽象”、“感知”、“主体”一提出来就落了概念/定义划分的窠臼,海德格尔反对的就是把人当作物件一样的存在者,人与其他世间万物相比没什么高贵之处,但人不能作践自己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把自己当作物件来处理,因为人是世间唯一一种会对自身有所筹划的“东西”,人永恒地高看自己一眼,我们怎样理解自己的存在,我们就怎样存在。

人是东西吗?是什么东西?形而上学一直研究的就是“东西”学,不管人是不是东西,人千万不要把自己解剖成种加属差来对应自然,康德说人为自然立法,气势恢宏自不言表,落得的下场是马克思所言:“劳动是人的一般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要劳动才能活,人要大家一起劳动才能在一起好好活,人就这样被处理了,你必须把自己献身出来,分成物理、化学、数学对应自然哲学,分成经验论、怀疑论、本体论、先验论对应精神哲学,分成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对应社会哲学,甚至还要分成美术、电影、音乐、舞蹈对应艺术哲学,这些哲学还要被冠以原理。原理就是你本该按这个路数来的,路数是天生而神圣的,假如你认识不到,你就活得不够本质,你不懂得原理的论证,你就不能把自己证明为真理的信仰者,你活得没意义,你要问人生的意义,那好,不断增加美德,不断认识绝对本体,不断趋近于真理。发现没有,你活成百度了。

王老师开篇这一段说的是原始人赤裸裸无牵挂,接下来几十万字说的是人越活得精彩越可悲,科技牵绊得越多越失真我,娱乐至“死”,对于个体是死,对于人类是灭绝。马克思走的是劳动最光荣,达尔文走的是优胜劣汰,黑格尔走的是绝对精神,王老师说我们大踏步后退才是正途,我们绝圣弃智才是自救,这是老子教我们的!But,我们再也回不去了。王老师,你还在把人当成物件,你还是觉得人“活着”有口气是最重要的,有口气就可以了,为多口气想得多就要犯错,人要什么精神,看看蓝天白云精神气就来了;人要什么交流,用手比划下呜呀呀的没有矛盾;人要什么健康,老天让你去你赖着不走好意思吗?我不敢苟同。

首先,不要杞人忧天,如前述,地球自生自灭5次,毫无规律可言,人再高等也不过是动物,天灾来了谁也挡不住,天灾没来之前按照大自然的安排该怎么活怎么活,来了能挡下就留点种子,挡不住,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其次,必须承认,人作的孽多,现在普遍都有意识了,在一步一步改好,相信人性中有善良天使,再者,人向大自然要得多创造得也多,这是人的智力可贵,对于大自然当然无意义,对于人自我的进化史有价值,科技证明人有能力把自己向着良好生活变好一点,除了生存更是人尊严的体现。人类文明到现在五千年,跟人类350万年进化史相比不过转瞬,小孩子不懂事,控制不住本能,拉屎撒尿在裤裆里,王老师认为屎尿就能把人臭死,或感染细菌病死,不排泄则把人憋死,这样人迟早死,回到胎盘里多好。王老师不明白人是可以长大的吗,现代人如何如何你说了很多,回头看看中国历史,楚汉相争、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元末明初、太平天国乃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哪个时代变革不是战争造成人口大幅下降,物种繁衍生息本天理循环,越敷衍越多,为了吃那一口饭大家必须争,战争牺牲了那么多吃饭的人自然要好过一点,科技基本解决了吃饭的问题,王老师居然跳出来喊退步有理,发展有罪。你说回到过去没那么多要求不就妥了,历史何曾因为你原始就对你仁慈一些,二千二百年前,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卒,没有什么先进科技,也没有现代文明熏染,老子的声音还宛然在世,这不叫残忍?一千二百年前黄巢将活人舂成肉糜当军粮不叫灭绝?一百五十年前太平天国打着拜上帝的旗号牺牲了7000万人就不叫杀戮,抗日战争艰苦卓绝,也不过这个数的一半。

不要再把那些欲加之罪按捺在科技乃至文明头上,如果说之前造反起义因为吃饭问题,我们现在解决了吃饭问题,就要好好想想,诸如法西斯主义的政治理念如何扼杀我们的思想,是我们把自己当作了工具,法西斯给我们一个荣光的理想,我们充当好每颗螺丝钉,开动战争机器去绞其他劣等民族的肉,我们做好本职工作为了我们的生存空间。而今王老师的学说呢,你们现在死路一条,你们的文明不过是墓碑上的草,你们无法挣脱自作孽带来的自缚,你们是砧板上的肉,告诉你们倒退回去的荣光,可惜你们回不去了。如果这个时候有信徒跳出来说,王老师,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我们能退得回去,我们不要眼前的浮华迷梦,一万枚核弹就能让我们回到100万年前。如果这个信徒能用核战争带我们回去,王老师你准不准呢?即使王老师悲天悯人,仍让我们堕落,这个信徒执意要救苍生于水火呢?

最后,请王老师不要再把你的学说标榜为不是真理的正确,也不要说后人即使能证伪你的理论只会比你更不堪,整本书连哪怕一个可靠的论据都没有,满篇之乎者也,谈何证明/证伪。你谈的是理想,否定的是自由,你们这代人先是缺安全,然后是缺方向,现在是缺自由。你懂不懂有很多人不愿像乌龟一样延年益寿,不要活得没有尊严及幸福,你构想出想回去而不可得的原始社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像活在粪坑里还要吃饭与呼吸,请不要把愤世嫉俗的欲望强加在自由身上,你可以在终南山原始下去,但不要说这个社会唯一的前景,不要说我们想要而不可得的是生存,对于腔子顶着自己脑袋的人来说,大于生存的是自由,先于真理/正确的也是自由。

哪怕海德格尔说了世界“沉沦”、人们总是被不明之物“烦神”,每个人还要面对那么多可怖的时刻左右你的“常人”,对待种种琐事你不可不“操心”,他最后没有给出什么药方,简单说了下我们还有艺术,他还告诉人们这个世界有无数可能性,你唯一能确定的是活在将来,对将来有所期待、有所行动,你要鼓足勇气在世间无数可能的泥沼里向死而生,希望你从中找到上手状态,即忘却生死,像孩子玩耍一样忘掉作为物件的自己这个“人”,不要活着像工具像没有思想的废材,永远记着,人这种存在者怎样理解或领悟自己的存在,他就怎样存在,而存在也就怎样存在出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王东岳先生的“人类整体性衰败”假说,是一个非常宏大且颇具颠覆性的视角,它试图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去审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甚至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进步观念。要评价是否赞同,需要深入理解其核心论点以及它所引发的思考。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王东岳先生假说的核心逻辑是建立在“结构性衰败”这一概念上的。他认为,人类社.............
  • 回答
    巴黎公社(1871年3月18日—5月28日)是19世纪工人阶级在法国首都巴黎发起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革命尝试,其提出的“废除常备军”主张在当时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理想主义色彩,但其实践效果和理论逻辑也引发了深刻的争议。以下从历史背景、理论逻辑、实践困境和历史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巴黎公社.............
  • 回答
    公司实行“末位淘汰制”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没有绝对的赞同或反对的立场。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在某些情况下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升整体绩效,但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损害团队士气和企业文化。我将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制度,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其优劣。赞同的理由(“这把剑”的一面):1. 激发竞争与提升.............
  • 回答
    “道德是用来自律,而不是责人”,这句话说得挺有味道的。我个人非常赞同。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它触及了我们如何看待道德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道德的核心问题。先从“道德是用来自律”这句话说起。道德,说到底,是一种内在的规范,一种指导我们行为的准则。它不是外部强加的枷锁,而应该是一种自觉的选择,一种对自己内心.............
  • 回答
    “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一切技巧都是徒劳”这句话,听起来挺有道理,像是某个武侠小说里的经典台词,也容易让人脑补出绝世高手一招制敌的画面。但要说我赞不赞同,这事儿得分好几头说,一点也不像它听起来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得琢磨琢磨啥叫“绝对的力量”。这词儿太大了,好像啥都包括了。如果指的是那种物理上的压倒性优势.............
  • 回答
    关于婚前性行为,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每个人,包括我,在看待这个问题时,都会受到个人成长环境、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以及对亲密关系理解的影响。从我理解的角度来看,赞同与否,其实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愿、成熟度以及他们对这份关系和性行为的认知。首先,我们.............
  • 回答
    我对野生动物宠物化这件事,说实话,是持保留意见的,甚至可以说是有点不赞同的。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不应该”就能概括的,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太多了,从动物本身到我们人类的责任,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环环相扣。首先,我们得明白,野生动物之所以是“野生”,它们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则,一套与自然环境深度融合的生.............
  • 回答
    .......
  • 回答
    人大代表提出的将游泳纳入义务教育必修课的建议,确实触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作为一种重要的生存技能和体育锻炼方式,游泳的普及有着显而易见的益处。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我非常赞同这个建议,并且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推进的方向。首先,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是游泳教育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价值。我们不能忽视我国溺.............
  • 回答
    “动物都怕人”这话,听起来好像是句老生常谈,咱们从小到大听得太多了。但我仔细想想,还真不一定完全赞同。这事儿说起来,得一点一点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叫“怕”。动物的“怕”,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生存本能的反应。它们感知到威胁,然后做出规避、逃跑、或者防御的动作。这和咱们人因为某些经历产生的.............
  • 回答
    黄渤老师那句“喜剧是一种生理反应”,初听之下,确实有点让人琢磨。他毕竟是演员出身,而且是那种把角色演到骨子里,能让观众笑也能让观众哭的演员,所以他说出这样的话,我个人是比较赞同的。而且,我越想越觉得,这句话说得太到位了,它点破了很多我们平时在感受喜剧时的核心体验。我理解的“生理反应”这个说法,不是说.............
  • 回答
    .......
  • 回答
    任正非先生作为华为这样一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公司创始人,他的言论自然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他提出的“年轻人要多服从领导,天天高谈阔论可能被淘汰”的观点,我认为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并不能简单地用“赞同”或“不赞同”来概括。对任正非观点的解读与我的看法: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任正非先生作为.............
  • 回答
    关于人大代表提出的“适当放宽小学新生入学年龄,当年满6周岁即可”的建议,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涉及到教育公平、儿童成长规律、家庭期望以及社会资源等多方面因素。我个人对这个建议持谨慎赞同的态度,但前提是需要有非常细致的配套政策和充分的准备。我为什么会谨慎赞同?首先,尊重个体的差异性。我们都知道,.............
  • 回答
    我完全赞同,这是一种非常感人且有意义的孝道体现。“来自农村的我们,在父母离开之后,在定居的城市为他们买公墓,用这样的方式孝敬父母”——这句话本身就饱含着深情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这句话背后蕴含的复杂情感和现实考量: “来自农村的我们”: 这四个字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画像。你们是.............
  • 回答
    关于成人试穿优衣库童装引发的争议,以及优衣库是否已经禁止成人试穿小码童装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争议。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有些人可能因为身材娇小,或者单纯喜欢童装的款式和价格,认为试穿小码童装并无不可。毕竟,试穿本身是购物过程中一个很常见的行为。然而,从商.............
  • 回答
    .......
  • 回答
    人大代表提出“建议整顿无底线追星,艺人走红应靠作品而非流量”的议题,是一个触及当前文娱行业乱象和时代发展方向的重要议题。对此,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并表达是否赞同的观点。一、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建议?—— 触及的痛点和现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建议提出的背景,即当前文娱行业存在的一些“无底线.............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沉重且复杂,涉及到历史人物的选择、民族大义、个人生存以及不同历史情境下的多重考量。史可法和钱谦益作为明末清初两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选择和后果也截然不同,引发了后世无尽的讨论。要评价他们的做法是否“赞同”,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史可法:坚守扬州,以身殉国 历史背景:.............
  • 回答
    问到“博士生是否赞同自称博士”这个问题,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挺有意思的点,不仅仅是简单的称谓问题,更多的是一种身份认同、学术界的惯例,以及对“博士”这个头衔背后所代表的意义的理解。我想,这个问题要说得详细一些,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基本概念:“博士”这个头衔,通常是在成功完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