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不缺厨师,为什么学校食堂的饭很难吃?

回答


中国学校食堂饭菜质量普遍不高的现象,表面上看似与“不缺厨师”矛盾,实则涉及多重复杂因素,包括成本控制、供需关系、管理机制、社会观念等多方面原因。以下从不同维度进行详细解析:



1. 成本压力与标准化生产的矛盾
低价高产的生存逻辑:
学校食堂的核心目标是“以最低成本满足最大数量学生的基本饮食需求”,因此常采用大规模采购和集中加工模式。例如,蔬菜可能批量购买且储存时间长,导致新鲜度下降;肉类多用冷冻肉或半成品(如速冻饺子、预制菜),既节省人力又减少损耗。这种“工业化”生产方式虽然效率高,但牺牲了食材的品质和烹饪的精细度。
调味料与加工工艺的妥协:
为提升口感以吸引学生,食堂可能过量使用盐、油、味精等调料;同时依赖简单粗暴的烹饪方法(如爆炒、炖煮),而非复杂的火候控制。例如,青菜容易过熟变苦,肉类可能因过度烹调而干柴。



2. 供需关系与厨师专业性的错位
“厨师”角色的认知偏差:
学校食堂的工作人员通常被称作“厨工”而非“厨师”,他们的培训重点在于操作流程(如切配、洗刷)和卫生规范,而非烹饪技艺。许多食堂缺乏专业主厨或营养师,导致菜品设计缺乏创意,甚至存在“做菜=炒饭+白菜”的刻板印象。
人力成本与效率的权衡:
为了应对学生高峰时段(如中午12点),食堂需快速出餐。这促使员工采用标准化流程(如统一腌制、批量烹饪),但缺乏个性化调整,导致菜品同质化严重。



3. 管理机制与监督缺失
利益分配的失衡:
部分学校将食堂外包给餐饮公司,但承包商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压低食材成本、减少人力投入。例如,某高校曾曝光使用过期蔬菜或劣质油品事件,反映监管漏洞。
反馈机制失效:
学生对饭菜的不满常被忽视,缺乏有效的投诉渠道和改进动力。即便有意见,也难以推动管理层优先解决“难吃”问题,因为学校更关注“不饿死人”的基本生存需求。



4. 社会观念与饮食文化的差异
“吃饱即可”的传统思维:
在一些地区,学校食堂被默认为“填饱肚子的场所”,而非追求口味或健康的餐饮空间。这种观念导致对食物质量的要求偏低,甚至认为“难吃是常态”。
学生需求与供给的错位:
学生群体饮食偏好差异大(如喜辣、素食、忌口),但食堂难以兼顾。例如,某高校曾因学生抗议“菜品单一”,被迫增加麻辣香锅等选项,但成本和卫生问题又引发新矛盾。



5. 政策与资源分配的局限性
补贴政策的副作用:
部分学校食堂通过政府补贴降低价格(如学生餐补),但这可能使承包商更依赖低成本食材,而非提升品质。例如,某地规定“每份菜品成本不超过3元”,导致高价食材被排除在外。
基础设施落后:
一些学校的厨房设备陈旧,缺乏现代化烹饪工具(如高压锅、蒸箱),只能用传统灶台操作,难以实现精细火候控制。



6. 文化与代际认知的差异
“难吃”成为集体记忆:
许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对学校食堂的负面印象,甚至将其视为一种“青春伤痛”。这种文化符号可能被后辈不断强化,导致改进动力不足。
厨师职业的社会地位:
在传统观念中,“厨师”常被视为低技能工种,缺乏职业尊严。这可能导致食堂员工缺乏成就感,进一步影响工作态度。



7. 特殊场景下的挑战
极端天气与食材供应波动:
如暴雨导致蔬菜滞销、高温引发食材变质时,食堂可能被迫使用库存或替代品,直接影响菜品质量。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
疫情期间,部分学校为减少接触采用“无接触配送”,但这也可能导致饭菜温度流失、口感下降。



改进的可能性与案例
引入竞争机制:
某高校通过开放食堂招标,吸引专业餐饮公司参与,推出“精品档口”(如川菜馆、烘焙坊),既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又提升整体品质。
加强监督透明度:
部分学校建立“明厨亮灶”系统,允许师生实时观看后厨操作,倒逼卫生与质量改进。
优化成本结构:
某地试点“学生代表参与采购”,通过集约化采购和议价机制降低食材成本,同时提升菜品多样性。



总结
学校食堂的“难吃”并非单一原因导致,而是成本控制、管理粗放、社会观念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改善这一现状,需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如合理分配补贴)、强化专业培训(培养厨师技能)、完善监督机制(透明化运营)和尊重学生需求(增加多样性)多方面入手。唯有打破“低成本=低质量”的逻辑,才能让食堂真正成为学生饮食健康的重要保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像上面的答主找一堆逃避现实的复杂理由完全是自欺欺人,


事实非常简单,因为国内中小学食堂存在巨量腐败


但凡开放招标,还能背靠如此优质的固定大客户流,每个经营者都能把菜做得又美味又实惠。这是无数大学城证明了无数次的公理,哪怕有巨额入场费,大学食堂/美食街 饭菜的性价比依旧极强。更何况中小学食堂还拿着海量政府补助?


而中小学的巨量食堂腐败,就是因为有些人躺平,放弃思考,永远相信别人比我懂比你懂,永远不愿意花一点精力所参与决策和思考,放任自流的可耻结果。


承认事实,对某些人来说这么困难吗?

user avatar

我跟绝大多数人的感觉完全相反:我从初中开始吃食堂,吃到现在,都觉得食堂是最经济、最放心吃饭的地方。

初中时候,那会穷,从家里带米到学校,两斤米换一斤饭票,然后用饭票打饭吃。

那时候就听人说,食堂黑,短斤少两,放油少,而且经常用剩菜剩肉。

于是有几次和同学去校外吃,那包子,明显更加是用废肉、不新鲜的肉做的,一点瘦的都不见。学校包子肉虽然少,好歹有瘦肉,平时有空的时候还当面看着食堂的人做包子。

然后在外面小饭店吃饭,那个大米是黄的糙米,松松垮垮的,完全不如食堂的米。食堂的米好歹都是学生自己从家里带过去的。

然后有一次看见小饭店里窜出一支老鼠。从此心后就安心还是在学校食堂吃饭了。

高中的时候,很搞笑的,初中的事情又重演了一遍。好好学校食堂突然又是吃得不爽了。学校鸡块3块多一份,外面2块,米饭管够。去吃了几次,发现不对劲,踏酿的鸡块一点肉都没有,原来全是鸡架、鸡骨头。

大学的时候,伙食明显提高了不少。大食堂后面就是个人的饭店,中午晚上也提供学生餐。人就是贱,同样的事情,又上演了,不愿到大食堂吃了,跑到个人饭店去吃。一份红烧肉,同样的价格,肉看着比较在食堂的多,油也更多,吃起来爽。就是有点肥,没关系,咱受吃肥的。吃着吃着,突然一块猪肉上有一个大凸起,这到底是啥玩意,琢磨了一下,母猪肉!母猪的乳头!瞬间把已经吃进去的全都想吐出来!我们老家那边是绝不吃这种猪肉的。从此以后,看到红烧肉就想起了母猪乳头!踏酿的!

从此以后是更加相信食堂了。后来食堂经过改进,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吃起来越来越爽。再后来竟然有了点餐。而且,师傅在里面操作过程是完全可以看见的。

然后上研期间认识的人也多了一些,经常有机会去别的学校食堂去蹭饭吃。大多数食堂都很不错。尤其清华的食堂,在海淀这一片应该算是最好的。

不过,当时一直在国内,总是听说人家“美国吃的营养、日本吃的健康、中国吃的味道”。然后到了帝国主义这边。

没有食堂!

跟学校外社会上一模一样的连锁快餐店(如Subway)开在教堂楼里,一般在底层。中午的时候下去吃。哇嚓,每天都是那几样,汉堡(两片面包夹块肉饼),热狗(一块长面包夹根火腿)、薯条、批萨,甜圈,咖啡,可乐。永远是这几样!而且和市面上的价格是一样的。5刀吃饱,差不多。

我曰了个去的,一是咱的胃受不了这些,二是咱还是得省点银子。超市买菜自己做20刀就能吃一个星期。然后发现华人学生,基本全是自己带饭。华人老师也有不少是带饭的。洋人学生是自己带一个汉堡或火腿。

带饭的包,里面是铝铂纸层,LockLock饭盒放在里面

回到祖国怀抱,又走进了熟悉的食堂。

以前早上喜欢多睡点,吃不上食堂的早餐,后来发现食堂的早餐也不错,油条、豆浆、包子、花卷、馒头、烧麦,咸菜不要钱。老头老太太拿大食品袋,可着劲往里装。馒头包子之类的是一买十几个。估计是买回去放冰箱慢慢吃的。

现在咱也学老太太,中午拿个两个干净的乐扣,一个装米饭,一个装菜,带回去,晚上不用做饭了,嘿嘿嘿


关于最近新闻报道个别中小学的食堂问题,不能说这种事不存在,报出来也是好的,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把“硕鼠”揪出来,这是好的方面。

但也完全没有必要放大解读。这如果是普遍现象的话,就不会被当做新闻报道了。

我昨天在说关于中国话题的时候,我说我很多时候出发点是:中国是1/5的世界。

这么大一个国家,即使类似像食堂饭菜质量问题或负面新闻很少,如果都报道出来,也会占据新闻网站的大量网页

再说,搞新闻的总是喜欢找软的柿子捏,教育口是最软的,这是明摆着的。


我也不是没有去一些写字楼下的餐厅吃饭,质量远不如食堂,而且很贵。但这都是资本的游戏,不会有人去报道。

再说,外卖快餐就好了?我是能不吃外卖就不吃。


我会继续吃食堂,可能会一直吃到像那些老头老太太一样,以后拎着一个大饭桶、买一堆馒头回去放冰箱里。


没有什么不好的。

user avatar

也许您到大食堂里面参观一次就明白了。

旧阵时大食堂用的锅铲和挖土方的铁锹相差无几, 想想一下用农具炒菜的大场面。食堂的锅能放一整只猪。锅铲要双手才能操作。再想想家里自己的厨房。

这味道能一样吗?



user avatar

上海某985高校的一个老教授,问食堂负责人:你们的菜怎么个个都是辣的?负责人尴尬地笑笑,不回答。旁边另一个后勤处的工作人员说:湖南、四川的饭师傅便宜啊,雇上海人烧的话,啥价钿啊?这只是一个例子,上海高校食堂,也不全是辣菜帮,也有安徽帮挤掉苏北帮的。总之,哪里贫困就用哪里人,因为工资低。--------- 高校环境,成本比产品质量重要。因为承包人是否做得下去,好吃不好吃根本不重要。向后勤领导行贿多少,才是拿住承包权的关键。成本压得越低,就有更多的钱行贿。食堂承包人也不怕学生跑到校外去吃,因为高校食堂有补贴,价格横竖比外头便宜。

user avatar

听了那种自负盈亏,开放竞争的言论就特么好笑。

阿里会把首页流量让给京东自营么?

学校占着最大的流量,还特么放开流量给社会?

你到学校是为了食堂好吃么?你会因为食堂不好吃就放弃去学校上学么?哪个市场经济教材里告诉你付了钱你就是大爷了?

要按市场经济理论,喂你猪食你还不离开,说明喂你猪食是最优解。(成本控制得多好啊)。

要想怼这种东西,只能往“为人民服务”这条道儿靠。还自由竞争?马谡吧?

user avatar

如果说学校的食堂饭难吃的话,那么公司食堂就更没法吃了。

学校食堂好歹会有家长、政府、媒体各方面的监督,绝大部分学校都不会太离谱。但是到了社会上,到了公司,才会知道什么是现实与社会。

大部分公司食堂普遍为了省成本,只考虑解决基本温饱,甚至就是中午垫个肚子,那饭菜真的是惨不忍睹了。要么油水不够,要么外包包出去用最便宜的食材来做饭,除了难吃还是难吃。

user avatar

你以为你付费了你就是上帝?你付的钱根本不能决定学校食堂能不能经营下去,能分到多少利润。。相反,学校分管领导一句话就能讓食堂换人经营。

你要是一个老板承包了食堂,你的客户其实是校领导,你提供的服务是“满足学校有一个食堂的需求”,懂不懂?学校需要一个食堂,你提供食堂,你是“卖食堂”的!

利润自然要从菜品里扣,打饭阿姨必须帕金森,菜品难吃就多放盐掩盖住,故意做黑暗料理就可以一天份的食材做两天的量(日均消耗减少成本降低)。

分管领导如果配合宣布“禁止学生点外卖”、“封闭管理禁止出门买饭”,那食堂老板就赚大了。

如果不是法律不允许和校领导怕挨打,他们恨不得卖麸子给你们吃。

user avatar

信不信由你,将一个我遇到的事情:

大概是2006年左右,当时还在一个网络公司做销售,联系了一家“餐饮服务公司”,这家公司的老板是个女的。当时有业务想通过网络推广一下,于是去拜访。

到了之后,她说要给学校食堂运货,说如果可以的话带着我一起,路上说,我一个谈业务的,这种事情那必须答应啊。

于是,跟着她的面包车到了我们这个城市一个很有名的大学........快到的时候,我问她:“您还承包了学校食堂啊?”

她说:“嗯,不多,有6,7个学校的食堂是我承包的!”

下车之后,她忙着指挥食堂里的人搬东西,我和她的司机聊天........

有些“内幕”性的东西就不多说了,比如她的关系,怎么打点的就不说了,都懂得........


就说司机跟我说了这么一件事:“小伙子,你别看我们老板娘穿的挺普通的,人家家里5,6套房子,还有别墅,除了食堂之外,人家还开饭店.......好好跟我们老板说说你们那东西,她不差钱.......”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