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做有一点总结,只看普通话,不参照其他方言。按照题设至少已经能识别出入声和非入声,所以目标锁定在两点:一,分辨p、t、k入声尾;二,分辨每个入声尾的韵部归属。
注意:为了避免混淆,下文中的“e”均指拼音e,五大基本元音、拼音ie的韵腹标示成/e/。
先从容易的开始——ai/ei/ao/ou四个不容易由入声字变来的韵母,这四个韵母的入声都来自k入声的白读。
ai:对应文读e(唇声母后为o),大多来自梗摄二等——白百麦脉摘择(只有“拆”为梗摄三等)。常用字中韵母uai不存在入声。
ei:入声字基本为曾摄一等的白读——北黑贼,存在类似文白组合(e/ei)的几乎都是曾摄一等德韵字——得肋克塞。常用字中韵母uei(ui)不存在入声。
ao/iao:入声都来自ak的白读(宕摄三等、江摄二等),唇声母配二等为ao——雹剥薄,对应文读o;其余为iao——角脚药,对应文读üe。
ou/iou:入声来自通摄三等iuk的白读——六肉粥,对应文读u。
再看比较复杂的情况。
a/ia/ua:来自p、t入声字韵尾脱落。大多数来自山、咸摄的一等和二等,例外只有轻唇音fa为三等(p尾-法,t尾-发罚伐),以及极少数咸摄四等(侠颊)。ia是见组二等(j/q/x/y)字的典型变化,ua只能是t尾不能为p尾。其他情况区分p、t尾可以靠声旁区分(从p尾入手方便一些)。
ie/üe:大部分来自p、t入声字韵尾脱落,只有小部分üe韵母字来自iak类入声的文读。p、t尾来源的对应很工整,ie韵母入声基本对应山、咸摄的三、四等,üe韵母对应山摄三、四等,但三四等完全混同,只能死记。k尾来源可以理解成由“iok”转化成的文读üe和白读iao,所以只来自宕摄三等和j/q/x/y后的江摄二等。
u/ü:来自t、k入声字韵尾脱落。一等合口字显然都是u韵母,ü韵母显然都是三等合口。但反之都不成立,通摄k尾字在j/q/x/y声母外的一三等基本混同为u韵母,臻摄一部分三等轻唇声母字(弗勿)和三等卷舌声母字(出述)也为u韵母。
e/o/uo:p、t、k入声尾皆有可能,尤其唇声母不分开合口进一步加大了混同,原则上只能背。e/uo韵母的来源包括韵尾直接脱落(梗、曾摄k入声,臻摄t入声),ak类韵尾脱落后元音规律性迁移(宕、江摄k入声),和/a//e/类p、t韵尾脱落后在一些声母后的变化(山摄t入声、咸摄p入声)三种主要路线。e/o/uo韵母入声字大体对应中古一、二等,以及少部分卷舌声母的宕摄三等(弱若酌绰),还有极少数莊組曾摄的三等字(则色),另外山摄和咸摄入声对应见系(g/k/h)的一等(割渴合嗑)和卷舌声母的三等(折设摄)。按规律来看,e/uo能区别的声母,两者反推中古也应该大致是开合口关系,但舌声母(d/t/n/l)和卷舌声母由ak迁移来的开口字是uo而不是e,与果摄一样。
i:同样p、t、k入声尾皆有可能,p、t、k之间的区分(深摄p尾、臻摄t尾、梗摄曾摄k尾)基本只能靠死记(这也导致了ji、yi、shi等音节在普通话里颇为庞大)。不过好在i韵母入声字大部分是三等开口,只有梗摄的四等开口入声字也并入了i韵母(相应的舒声也是ing),没有e/uo那么混乱的等呼对应。另外平舌音zi/ci/si没有入声字,入声都合流到了ji/qi/xi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