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答案语气有些过激,现在表达清楚。
本回答所有“字典”都指大陆字典。因为港台读音标准与我们本就有诸多不同。有网友甩给我一条台湾词典链接——台湾还念南辕北辙chè呢,不信去查,一并接受得了。
首先我认为这个不是曼德拉,确确实实很多人(包括我)曾经老师教的也是shui服,也是突然有一天纠正成了shuo。
但是老师不可能教错吗?
集体错误不可能出现吗?
老师教的、模拟卷的比字典更规范更标准吗?
除了“我记得”“老师教过”,有任何实证吗?
至于老一辈为什么都教shui服,我有一个推测:
“说服”与“游说shui”中的“说”含义有交叉,没有专门查过“说服”词条的人自然就推知“说服”的“说”也念shui,以讹传讹很多年。
某一天,老师严谨起见一查词典,诶怎么竟然是shuo服,以为是才改的,于是告诉我们“曾经是念shui的,现在改了”。
因为有证据表明即使改过也不可能发生在21世纪,后面会说
关于我在回答里为什么反复强调字典
语言是人发明的,标准是人为规定的,人通过什么定标准?当然是字典。高中老师都会告诉我们,试卷习题答案跟字典如有冲突,以字典为准。这么简单的道理。
还有人说高考考的shui服……如果是复习题,不知道模拟卷漏洞有多少吗?
看见了么?
感谢评论区提供知网文献,已经阅读。
昨天已与评论区部分朋友私聊交流过,见解并无太大分歧。
我的结论是:
“游说”至今都念shui
“说客”曾经念shui,20世纪末改为shuo
而“说服”最早没有标准,但自有明确词条规定开始,就念shuo。
所以,坚称自己小时候正确读音就是shui、并且不相信老师会教错的朋友,可能确实需要报一下年龄了。
最后其实我想说,重点不在这个词该怎么读。
我当然同意,一个字的读音对于非汉语言专业的普通人来说不是什么大事,shuo还是shui,习惯哪个念哪个,不影响理解就行。
从来如此,便对么?
原回答:
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支持shuō服的人:白纸黑字,有图有真相
信誓旦旦shuì服的人:我不管我不管我不听我不听我记得我记得,就是改了就是迁就你们这群文盲!!!
(和87红楼梦到底有没有调包计那题下面的回答风气,一,模,一,样)
一边无中生有一口咬定字典迁就“文盲”改过又拿不出证据
被打脸了又说我不管我不管我读惯了我偏要读shùi,让实事求是的人迁就你们的“记忆”
口口声声字典改了、学校教的,证据呢??老师嘴巴讲的标准权威还是字典和教材划定的标准权威啊?
你们唯一的证据:“我记得”
字典?教材?哪怕举一个例子出来啊~~~
到底是真的追求事实,还是死不承认自己一直习惯的就是错误读音,还是拼命护住念个不常见读音得到的那点优越感呢?
这就是曼德拉效应的典型例子
因为他们记错了。
说是多音字,但说服读shuo,读shui的是其他场合。中国大陆的正规科班出身语文老师几乎不可能教shui服,教shui服的老师大概是野路子。至少我的每一任语文老师都确定无疑的读shuo服,而且现有字典能找到的,比如1937年字典直到现在的所有字典,通通都是shuo服。
shui服不是普通话,它来自台湾腔,因为台湾当地方言确实读shui服,这只能说明强势地方语通过传媒渠道可能改变很多人的记忆跟认知吧。也就是说他们其实是根据台湾腔说出来的shui服,然后修改自己的记忆把这口锅扣在语文老师头上。
其实,你们语文老师真的不背这个锅。
补充:还不相信自己记错的同学,可以看高赞回答,或者我文中的链接再思考思考。
再次补充:鉴于评论区存在一些争议,在此解说一下。
说是多音字。游说shui,触龙说shui赵太后,读shui。(至于说客则有两种读音)
此时的 单字 说shui = 双字 说shuo服
说shuo服 这个两字词,代表了文言文中 说shui 这个单字词的含义。
能帮你们的就这么多了,其它的还是回去问语文老师吧。
2022年2月11日补充:因为知乎并不是我们的主阵地,平时只是想起来就搬运一些自己的文章过来,而这一篇居然超过了一万赞。也算是意外之喜。
为了感谢大家的厚爱,今天就更新补充了一点内容。新的内容放在文末了。开头先啰嗦几句个人观点:
1,个人不认为“说服”读音的这个问题需要用“曼德拉效应”来解读,而且这也不是本文讨论的目的或意义。本文的目的是论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近百年),“说服”的普通话标准读音,一直都是shuō fú,并不是网传的“教育部最近刚改的”云云。
2,从“说服”一词的含义来分析,读shuō fú也比读shuì fú更恰当。但在少数特定场合(比如特指政治游说活动时),读shuì fú也是合理的。语言的使用标准应是合理准确无歧义。
3,《战国策》里提到的《触龙说赵太后》,我是会读成“shuì”的,因为这里更符合读shuì音时的字义,不过这和“说服”的说读什么没太多关系。至于睡了还是没睡,那只能问作者刘向了。
上周我们曾经做了一次投票,请大家集体回忆一下,小时候语文课上教的“说服”的“说”字,正确的读音是什么:shuō还是shuì?
做这个投票,是因为在聊语文尤其是汉字读音的文章留言里,总能看到有读者说以前语文课上教“说服”读shuì,而现在被改成读shuō了,认为这么改不对。
因为自己记不清小时候语文课怎么教的了,所以只能求助于大家,做了一次投票。结果比预想的还要一边倒:89%的参与读者,都认为小时候“说服”的标准读音是“shuì”,只有11%的认为是shuō。
再次感谢参与投票的小伙伴们,但后续的发展却有些出人意料。
为了确认这个事情,当晚就去旧书网上买了一大堆旧词典,包括各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以及1949年前的词典,来对比最新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有趣的是,到手之后,居然发现其中一本,是曾经市占率很高的盗版(就是把2002增补本的封面偷偷改成2007,来骗人说是新版)。
在翻阅之前大家留言的时候,还发现有两位读者特别提到了具体版本的字典词典,所以一咬牙又多买了两本。
买到连旧书店的客服都忍不住好奇:
那在这些旧词典上,“说服”是怎么标音的呢?
先说前面那位读者提到的1985年《新华字典》里“说服”注音为shuì的。我翻了1985版的新华字典,里面并没有关于“说服”这个词的读音说明,这也不奇怪,毕竟这是新华“字”典,而不是新华词典。
而说到词典,我国在过去的一百年间,最权威和使用最广泛的就是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这本词典的前身是1926年当时教育部筹备,在1936-1945年由商务印书馆陆续发行的《国语辞典》,而在解放后,1957年商务印书馆重新出版了《汉语词典(原国语辞典)》,在此基础上,1978年则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目前已经是第七版的这本词典了。
那各个版本的词典上,关于“说服”的读音是怎么标注的呢?
而那位留言说1992年版《现代汉语词典》1080页上“说服”读shuì的同学,1080页没有“说服”这个词条。
“说服”是在1083页,音是“shuō fú”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结果 —— 在我们买到的词典中,从1949年前的词典到现在,“说服”的音,标注的都是shuō fú。
因此,和绝大部分人的记忆不同,我们小时候“说服”的标准读音,应该也是shuō,而不是shuì。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新华字典》上,说字有三个读音shuō,shuì和yuè。
1,shuì: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
2,shuō:用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3,yuè:古同“悦”。
“不亦说乎”就不多解释了,1和2是我们纠结的点。
“说服”到底怎么读,其实要看词意。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服”的意思是:用理由充分的话使对方心服。这个解释套用到前面的字义,就是对应“用话表达”的shuō。
而shuì的字义是“劝说别人接受某种意见或主张”,代表词就是“游说”,这里所表达的是政治性或者其他观点性的劝说,对应的是英文中lobby的词意。而不是日常说“今晚妈妈说服吴彬彬多吃了两块西蓝花”所表达的含义。
在49年前的词典中,“说服”的词意是“谓之言语折之使服”,同样,也是用话来让人心服的意思。这也是为什么词典中“说服”一直用的是shuō的音,因为它并不是特指“游说”的含义。
那为什么我们一直都感觉“说服”应该读成shuì呢?这可能有多重原因,除了感觉小众的读音“shuì服”听上去更有文化气质外。另外一种原因,就是在我国台湾地区,这个词是读成“shuì服”的。而在港台文化强势的时代,我们也容易被潜移默化的认为,“shuì服”才是正确的读音。
但实际上,在台湾地区,“说服”的释义,和我们有比较明显的不同。
根据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的《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解释,“说服”的词义是:
以言辞游说,使人悦纳。也就是说,这个词的词意不只是普通的言语,而是“游说”。而对“游说”的解释是:以言辞说动他人,是他听从自己的主张。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包含关系,台湾地区的释义,“说服”这个词比较狭义,是特别描述政治性、观点性的的劝说。而在我们的字典中,说服是一个广义的词,是泛指各种情况下的用言语劝说,不只包含政治、观点性。
所以,“说服”读成shuō并没有什么错误,至于在特定的场合,比如我们在描绘美国议会lobby,或者外交磋商等时候,说成shuì服,也没问题。
这其实也很符合“说”字本身读音的演变。
说字的本意就是“说话”,最开始肯定也是从一个音开始的,只有等出现了“说客”这个特殊职业之后,为了特别表明政治性的游说和普通语言沟通的区别,才逐渐出现了另外一个音。
因为“shuì”这个音很狭义,在日常中很少使用,甚至在一些老词典中都没有收录,比如中华书局在1940年出版的《中华国语大辞典》中,就只收录了“shuō”这个音。
因此在描述和“游说”有关的含义时,可以用特定的音,而其他的情况,都应该用和“说话”相同的音。
有趣的是,另外一个总让我们怼语文改革的词,“说客”的读音问题,也是有点冤枉了他们。因为“说客”的字义原本就来自于“游说”一词,所以既然“游说”还是读shuì,那说客自然也应该读shuì,才更为恰当。读成“shuō客”,的确是因为我们总diss的:“因为读错的人多了,错的音就变成对的了”。
不过这个改变,并不是最近这些年才发生的 ——我们翻阅词典里说客的读音,会发现从1949年前开始,这个音就被定为shuō客了。
比如1940年版的《中华国语大词典》中,只收录了shuō音,而下面也有“说客”的词条。
而《国语辞典》中,说客也是被列在shuō音下面的词条里。
在《现代汉语词典》出版之后,做了一些修补,在“说客”词条里增加了一个旧读的读音说明。
当然,只是不管是什么时候做的改动,读“秦国派shuō客游shuì齐国”这句话,两个同义的字居然读不同音,怎么读都是怪怪的。
所以如果以后再改版的时候,能把“说客”的读音改为“shuì客”,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其实汉字在不同的使用地区,对同样一个字或词的发音不同,或释义不同,或者对同样一个事物的用词,词义不同,都是很正常,比如我们之前在文章中就写过蛋塔和蛋挞的差异。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比如对于我们来说,估计就会很纳闷,为什么台湾地区的读音中“包括”的括读kuò,但“括号”居然读guā号?
这是因为古代“括”字是“古活切”,也就是g+uo,音同“聒(guō)”。而随着各地不同读音的演变,逐渐演变出kuo和gua两种流派。
1949年后,随着对读音的规范,我们最终又将其统一成“kuo”,而台湾则保留了两个音,但因为这两个音的含义其实基本没区别。所以台湾地区的居民往往自己也分不清应该怎么读,经常能在电视上看到“bao gua(包括)”之类的错误读法。
所以虽然这些年的确有些古诗或者词汇中的读音被改得乱七八糟,令人不满,但网上传的所谓“修改读音”并不都是真实的。比如再说一句题外话:“角色”现在的标准读音还是读jué sè,即便写作“脚色”的时候,这个“脚”字也应该读成jué。
反倒是台湾地区的词典中,“角色”是可以随意读成 jiǎo sè的。
今天补充的内容,是因为在翻这个问题下面其他回答的评论时,看到了一位网友说在网上看到某词典里【说服】词条标注的读音就是shuì fú。
看到这位网友一直让别人去孔夫子网买一本《高级汉语词典》,说“也许有个答案”,但他自己“不想多花钱求证”,于是就有了些兴趣。
既然话说到这份上了,那作为一个喜欢多花钱求证的人,忍不住就跑去孔夫子买了一本ISBN 7-80617-190-8,海南出版社出版。王同忆主编,1996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高级汉语词典》。
话说96年的时候,定价79元还真是不便宜,是同时期《现代汉语词典》的好几倍,不知道这位很有钱的陈逸凡小朋友,现在在做什么?
而翻到这本词典中关于“说”字读音,发现的确和《现代汉语词典》有不同。
不过不同的点并不是【说服】的读音,而是在【说客】这个词条上。在《高级汉语词典》中,“说客”被注音为shuì 客,而非shuō客。看到这个还是蛮开心的,正如之前所说,说客这个词的字义就是来自于“游说”,没道理两个词读成不一样的音。既然游说读shuì ,说客自然也是应该读shuì。
虽然在“说shuì”这个字的解释上,是用了“说服、劝说”。但这肯定不能说明“说服”读shuì,否则劝说也要读成“劝shuì”了,这是什么?哄觉吗?
【说服】的词条,是在p1213的shuō音下面,里面表达的很清楚 —— 读 shuō fú。
所以这本《高级汉语词典》,还是证明了两件事:
1,“说服”这个词的标准读音一直是shuō fú。
2,用34块钱(含邮)买一本旧词典来解决一个问题,还是挺值的。
容易尴尬地被人听成睡服
shuō 服是偏褒义的用法:
最终,毛泽东说服了周恩来和朱德,作战命令暂缓下达。天亮后,经周恩来提议,中央继续开会,重新讨论进攻打鼓新场的问题。在这次会议上,三人终于说服了众人同意放弃进攻打鼓新场。
你们念这一段的时候,你们读shuō还是读shuì? 读shuì的可以上节前加急名单了。
念shuì服,往往隐含有贬义。比如:
台湾人民呼声很高,希望蒋介石能跟大陆尽量和平相处。看到棋子摇摆不定,美国开始试图说服蒋介石分裂中国领土,彻底“独立”台湾。
美国偷偷摸摸干这种龌龊事情,能shuō吗?只能是shuì啊。
古文里,是一字表一意思,单音节词。
而,现代言语中,多用双字词表一意思,且多为有相近古意的字组合。如“跳跃”,“抬举”,“缠绵”,“坎坷”,“飞翔”
古的【说(shui)】=现代的【说(shuo)服】
“服”也有服众,说服的意思。
●游说(shui)=“ 泛指多方活动陈述自己的建议、主张,希望被采纳(即说服别人)”
●说(shui)客→我觉得应该直译理解为“(我请来)说服别人的门客(客人)”或者“(别人请来)说服我的门客”。前面个字是对“客”的定性注释,整体符合一字一意,表达的意符合前面提到的古文中的说shui的意思,所以该此读音。
●说(shuo)服力→这个词中的“说”不能单独解释,而是“说服”为一整体,相当于古语“说(shui)力”??。
比如现代语“他很擅长说(shuo)服别人…”=故语“其善说(shui)”or“言能服众”,这里古语中的“说(shui)”和“服”都是一字一意,在上句中意思相近,等于现代词意“说(shuo)服”。
所以,联系上下文,特别是字词在句中意思来读音是很有必要的,而单独掐头去尾拎出来一个词讨论,
字典里有“shuo服”和大家记得读“shui服”并不矛盾。
“shui”这个读音本身就是“说(shuo)+服”的意思,理论上来说不会在后面再加一个“服”。但在日常的口语使用上,“shui服”这种双音节词语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感”。所以造成了实际会有人使用,但词典不会收录“shui服”的情况。
而在shuo的词条下标注“shuo服”也不代表不能使用“shui服”这种用法。这应该是一种“羡余”用法。
就好比“大声喧哗”这个词,“喧哗”本来就包含“大声”的意思,所以一般词典只收录“喧哗”就行了,不需要收录“大声喧哗”。但实际使用中“大声喧哗”普遍存在,而且也不是错误用法。类似的构词形式还有:“彻底根除”,“根除”已包含“彻底”的意思;“虽然如此”,“然”就是“如此”的意思。
只是因为“说”字产生了读音分化,导致本题看上去很复杂,有的人以为是读音改了,有的人觉得别人是记错了。语言中的很多东西不是非黑即白的,黑和白可能因为一些复杂的原因各有其得以存在的根基。
关于汉字的读音问题,我来提供一个另类的观点。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一个字的读音是对还是错,根本不重要,是否跟汉语字典里的读音相同,也根本不重要,是否跟大多数人想象中认为的“正确读音”相同,则非常重要”。
此话一听,很像一种暴论,在否定多年的语文教育,但其实不是。因为语言,特别是口语本身就是长期演化的东西,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变化,不断改变含义的,不然多音字是怎么来的,不就是每个时期大家对一个字的读音不一样。
以前,我也很在乎咬文嚼字,要按照书籍上的标准知识去口述每个汉字,但后来我听一个教授的演讲,顿时茅塞顿开,原话记不清了,大意如下:
“语言是抽象的,它的含义,取决于人们的想象”
这话我认为就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话一样精辟,可以说是振聋发聩。
每一个汉字,每一个汉词,所具备的含义从来都不是固定的,这是客观规律。因为语言不是大自然的产物,不是有物质来锚定的定律,它本身就是人类用抽象思维创作出来,来沟通交流的工具。如果一个词语的含义变化,能更好的沟通交流,那就让它变;如果一个字的简化,能更好的沟通交流,那就让它变。从来没有哪一个社会,哪一个国家因为几个字词的变化而天下大乱的。
打个比方,按照我上学时候的新华词典,“小姐”一词是富家千金的含义,“公主”一词是皇亲国戚的含义,可如今你叫一个女孩小姐,公主,她以为你在骂她是KTV出来卖的,恐怕要打你,这不是侮辱人嘛。就这么短短二十年,很多字词的含义都已经面目全非的。
但这天下大乱了吗,没有,造成社会上大范围的字词困扰了吗?也没有。不过是新华词典要上给这两个词组多加一组含义而已。
至此,我再不崇尚字词上的正确,也认为卖弄多从古书上认识了几个正确读音是毫无意义的。语言是用来承载人类的想象的,而不是一种定海神针,丢了就会东海大乱。
因为我是个编剧,我在写台词的时候,更喜欢去用大家认为的正确读音。铁骑(ji)叫成铁骑(qi)更好,说(shui)服改成说(shuo)服更好,因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想象。
我们这些搞创作的人,更应该反应当下时代的想象,而不是像老学究一样扣着字眼,来按着观众和读者的头,说着”你读错音了,土包子,正确的读音是这样的,哎呀,你们可真没文化。”
历史规律告诉我们,是人民决定了语言的变化,而不是专家教授来决定语言的变化。
回到题主的问题,现代汉语词典没有错,它只是好久没更新了。
这个题我知道确切答案,因为输入法我输入shui提示我shuo,所以我很好奇做了一些调研。
首先,这不是一两个人因为自己的方言、口音读错,而是中小学教育在一个年代系统性的教我们念shui。我调查了包括我在内,年龄30到40岁的六个博士,一致认为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说服就是念shui。
其次,在得到上述信息的基础上,我电话咨询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位教龄30年以上,职称副高以上的语文教师,得到确切答案:在教参上,说服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标记为shui。
以下是解释,可能略长:
背景:
没经历过这个年代的教育,可能不太容易理解为何一本教参的读音大过词典。80后接受的教育总结一句话就是“不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都是耍流氓”。教育的内卷是从小学开始的,真正落实素质教育那是90后的事了,那个年代小升初也要考试,教师和学生的一切评比都是以考试为基准,我上的小学从三年级开始每天最后一节课不定点下课,任课老师可以随意拖堂(甚至有时候超过一小时)直到他认为可以下课了。对于分数的追求已经到了变态的程度了,你能想象老师跟三年级的学生说:“在任何全县统考中,出现用X字遣词造句的题,不得组词XX,更不得造句我是XX小学的学生,因为这会暴露你的学校从而被其他学校的阅卷老师压低分数”。如果这个字阅卷读shui而教师教成了shuo,那基本意味着全班、全校甚至全区、县平均分降低0.5到1分,小学语文一共那么点考试范围,平均分的比拼经常较劲到小数点后好几位,差了这个分数,基本上所有人一学期努力付之东流了,这在当时是不可能接受的错误,属于大是大非问题,不可能马马虎虎过去。
经过:
我询问的一位老师C恰好经历过这件事,当时C是XX二中的年级主任兼语文教研室主任,有老师向他反映,当时的词典这个词念shuo但是教参念shui。理论上这个字的读音以新华出版社的词典为准,但是考试大纲和答案以教参为准,这个事引起了C主任的重视,他通过县教委领导向上级教委函询了这个字的读音,最后确定它在考试中念shui,所以我们这一代人自然而然学的它就念shui。
传闻:
有的小学老师回忆,曾经有过统考或者升学考试考过这个字的读音,有些学校吃了大亏,所以专门规范强调了它念shui。由于不可考察哪次考试,标准答案为shui还是shuo,所以当做传闻,有知道的欢迎补充。
总结:
曾经中小学考试的标准答案它念shui,所以我们有一整代人念它shui。
补充:
因为大家受到的科学训练程度不同,容易引起误解,我这里补充说明一下。我回答的是为什么很多人说服念shui,而不是它本该念什么。它本该念shuo,我不反对的,只是它本该念什么与这个问题没有太大的关联,所以没做讨论。
说在语文课里一般有三个读音。这三个读音的意思,都是很清楚的。
说话的说,取了“伸张”的意思。
游说的说,取了劝说的意思。
那么说服,是前者还是后者?理解上一般应是后者,所以读“shui”是对的。
但是北方音,在某一个时代普遍读错,读成shuo。口语的说服和书面文的说服,读音冲突了。
如果早期课纲会把shui作为考点,考的是你书面语文的能力。
如果后期改成shuo服,那大概是靠近口语,追求语言的统一了。
此类事件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并非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