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国内文史哲领域是公知的重灾区?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哪国的文史哲领域都是公知重灾区。

从根本上说,人文学科的核心就是意识形态——社会科学大多数时候好歹还要靠数据说话。而如果用鲍曼的话来说,在当代社会知识分子的身份就是权力话语的“阐释者”。而在大多数时候,“阐释”的基础就是一套特定的理论框架。不同框架之间如果产生冲突,那就是一场场永不停歇的撕逼。

就拿文学来说吧,说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文学”?

有些人说,文学的核心在于批判现实。

有些人说,文学的核心在于表达人的感情。

有些人说,文学的核心是语言。

有些人说,文学的核心是思想。

……

由此往下,一千个人可能会说出一千种不同的理解。

这种理解上的不同,最后会导致的结果是迥然不同的。如果说你认为文学的核心是批判现实乃至于批判体制,那么“敢写”、“敢骂”就是很多人评价文学作品的最高标准,而这背后隐含的自然是一种对当下政府与现行体制始终如一的反对态度,至于语言的水平就不在考虑范围中了。(这其中一个很典型的代表就是今年始终争议不断的《方方日记》。即便我可以罔顾事实地认为方方写出了某些不能描述的现实,可《方方日记》单从艺术水准而论,在方方自己的作品序列里都属于下等。某些人却把《方方日记》的文学性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假如说我们认为他们的确没有什么坏的动机,那至少也说明他们评价文学作品的首要标准就是所谓的“批判性”而不是本身的艺术性)。

反之,如果你认为文学的核心是语言,那么汉赋、齐梁宫体诗这类辞藻艳丽的文章可能才是你心中好的文学的代表。一旦你接受了这个标准,那么文学就可以与现实彻底隔绝开,你的作品在很多人眼里可能就是华而不实。一部深度通批社会弊病的作品,可能就因为作者的文笔比较差,在你眼里没有任何价值。或者说,在你眼里,一个作家把社会分析得再深刻,只要文笔差,他的作品在文学上也没有任何价值。

我不去说哪种理解一定是对的,但在不同的理解框架下撕逼是必然的。

从现实中来说,很多想进体制内的人应该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文史哲法经管专业进入体制的难度要比理工科小得多。按道理说,理工科的学生总认为文科学的东西没什么壁垒、一学就会,而理科的东西文科生很难学会,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体制内的大多数非技术性岗位都倾向于文史哲法经管这些专业呢?

从根本上说,这还是意识形态的问题。事实上,就算体制并不能通过专业的筛选保证所有进入系统的人一定都完全认同官方的意识形态,但相较于理工医等领域的技术官僚,前者的可信度相对还是高一些的。

至于说理工医等领域为什么看起来不容易出“公知”,其实是因为他们的很多观点是以专业话语来表达的,大多数人很难听懂。再加上技术人才的特点是适配性高,所以往往会认为意识形态就是虚头巴脑没用的东西,这种“中立”的立场培养出的其实是另一种类型的“公知”。

我校教授,也是国家文字学领域的权威王宁在开学的时候就常常会对学生说,“中文系的本质就是意识形态”。这话当然说的太直白了点,有些人不爱听。那我就换个说法,比如福柯经典的“话语即权力”,这总听过吧?权力最直观的显现就是意识形态,而所谓的“话语”其实就是阐释意识形态的框架,这些自然就是文史哲这些专业的工作。

总的来说,文史哲法经管领域天然就是意识形态的斗争场,在这个领域不出“公知”反而才奇怪。如果你把目光跳出中国大陆,那你会发现公知其实遍地都是。台湾媒体上那些一切以美国为尊、看不得中国大陆一点好的所谓专家们,难道跟大陆的公知不是一路货色?越南在越战中承受了美国多么大的打击,但如今却跟美国过得如胶似漆,这背后难道没有“公知”们在做舆论引导?更不用说在决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面对欧美发达的物质生活,怎么可能没有人下意识地认为它们一切都是对的。

教员同志在《事情正在起变化》里曾经说:

“你们把人们划分为左、中、右,未免不合情况吧?”除了沙漠,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一万年以后还会是这样。为什么不合情况?划分了,使群众有一个观察人们的方向,便于争取中间,孤立右派。

在这句话中,有人看到的是狂热的政治斗争,但从这句话本身来说,其实是有它的道理的。如果你觉得把文史哲说成是意识形态是过度政治化的表现,真正的文史哲专业应该是“追求真理”而与意识形态无关,那么你的这种想法其实本身也是一种意识形态。

所以,既然知道了公知是怎么出现的,也就不要想着公知会消失。只要有人存在,公知打不完也打不绝。越是如此,恰恰越证明文史哲专业本身的重要性。

如果有人认为把文史哲专业全部取消,世界就清净了,那只能说这想法是相当幼稚的。你怎么就能保证所有理工科学生的想法完全一样呢?立党老师跟曹大佐都是理工专业出身,他们是一路人吗?


user avatar   gao-lin-54-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公知这个词儿眼下是大众用来送给一切跟自己观点不一致又看起来比自己懂得多一点的人的帽子。

而在文史哲领域我们社会的绝大部分人其实从中学阶段以后就再也没接受过什么新观点。他读书也好(虽然基本不读什么书),看文章(主要是头条小编)、看视频或者知识付费,其实都只想从中找到自己熟悉的东西。如果一个人能够用一种有趣的方式重复中学课本的观点,他们就觉得好。如果有人不重复甚至推翻了课本的观点,他们就觉得这个么要么水平太差要么居心叵测。而居心叵测的人在他们眼里就是公知。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我认为你说的不对!”

“虽然我连时间地点人物都不知道,但我知道你说的不对!”

“虽然你看起来比我知道的多,但我能把握住历史的主题,你却迷失在那些细节里!”

这些可笑的反智言论背后都有一句没说出口的真正理论,那就是“虽然我不如你,但中学课本是对的!”

而我们的中学教育刚好就是提供结果让学生背诵的。你可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一定要背下来它的结果和影响。这种教育是传教的最好办法!

但蠢货只看到人民有信仰,聪明人却能看到有信仰的人民就是韭菜。既然人民不关系细节你为什么还要纠结具体事实呢?

你就给傻子胡说八道,他听了哈哈一乐,流量来了钱就来了。袁腾飞、高晓松、还有键盘国师都明白这个道理。有朝一日他们的信仰变了咬你是公知,只要你钱赚够了,坐在墨玉府的落地窗前俯瞰万家灯火,跟哥们说“可别看不起他们,这些都是靠他们赚的!”多好。

只有我这样想不开的人才想说点不一样的。自己跟自己较劲的原因一是笨,二是想不开。


user avatar   li-jian-q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文史哲不算什么,来看看法学的。

法学界,尤其是宪法界,有时候我也不好说这些人的理论是从哪来的,以某特别著名的教授为例,该教授一直宣称2000年前中国就走错了路,错在什么地方呢?


中国的阶级流动实在太频繁了,阶级就应该固化。

中国的士农工商不是世世代代传承的职业,是流动的,科举考试对社会流动起到了巨大作用,日本的士农工商是不动的。为什么日本有良好的商业传统?因为他的阶层是完全封闭的,形成一种阶级间的对抗和妥协。中国社会没有巩固的阶层力量和皇帝对抗、妥协以及谈判,没有联合,这是非常大的问题。


没有一个文明像我们这样的,是一个没有固定的阶级结构的社会。像日本的士农工商,他们之间是不流动的。而我们的是流动的,不断的流动。这当然和科举考试有一定的关系,科举考试让我们的社会不分地位高下,你要做官都必须考试。这种流动性的代价是社会没有固定的阶级结构。没有阶级的社会就不可能出现大宪章


很难理解这类似的思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因为我一向觉得,科举是一个伟大的创新,让阶级能够上下流动,今天的放牛娃,明天就可以登庙堂,这难道不是好事吗?而且我甚至都不知道有哪个国家是以阶级固化为自豪的。

如果大家知道哪个国家以阶级固化为自豪,穷人的儿子还是穷人,富商的儿子还是富商,我觉得这个应该沙特学者吧。

但是人家就是觉得阶级固化就是好,就是好啊就是好,那你怎么办呢?


还有类似于,为什么清末的时候中国受辱?

因为清政府欺负西方人。


嗯……唉……怎么讲呢。

千言万语汇聚成一句话:好吧。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主要还是:。给殇的。

要知道,那可是整整一代人的殇。别的答案已经举了很多例子了,比如以前国内电视那是珍宝,美国废旧还能用的直接扔路边。国门一开,多少人殇了,自信心直接就彻底给废了。那是在 深 圳 南 边 开出租车的都能过来深圳包N号房的时代。

另一方面,文史哲向来是有和管理方对立的传统的。

秦始皇“焚书坑儒”,(这里的儒并不是后来的儒家的儒)也是因为文史哲成天BB,秦始皇要搞郡县制,这帮人成天BB分封制。汉武帝扫除匈奴外患,司马迁说你年年这么搞民不聊生啊。

历朝历代,文史哲跟管理方对立是常态。

主要是个个都以为自己是治国安天下的奇才。而管理方的决策只能采用一个,必然是会有他们不满意的地方。

你不对立,与你同样身份的人们说你是舔派,没有风骨。

所以最后成了一种碰瓷。BB无成本,碰对了辉煌一阵子,甚至流芳百世。碰错了大部分时间无所谓。

到了清朝就很安静,敢碰瓷直接灭族。


那么,现代文史哲和古代文史哲的区别就在于:古人总是用圣人、圣君、贤君,先皇做个马甲,掩护自己;现代文史哲总是用欧美作为马甲掩护自己。

古人总是圣人言,如何如何,不听我的,你就是不听圣人的。最后如果错了,不要紧,是圣人错了。

现代欧美比我们发达,国家层面很多年是号召学欧美的,睁眼看世界欧美确实先进得不行,所以自然开口就是欧美如何如何。然后天天说,说多了,把自己的屁股说歪了。

所以这是文史哲类人普遍心理状况。

公知呢,在这些文史哲的基础上,再加上。如果不坏,纯粹是殇,还情有可原。比如易三国,明明三国研究得挺好的,非要谈政治,一谈就殇味尽现。还有马古董,明明讲古董讲的挺好的,非要扯日本啊、德国啊,一扯都是 媚,其实心灵深入还是殇。

所以,像易三国和马古董这样的,其实不是公知,他们本质还是爱国的,只是因为殇了,改开那会深刻见证了中国的落后,以至于站不起来。但本质不是坏,本质的出发点和古代的文史哲人没有太多的不同。

但是,公知就不一样了,他们是真的坏。其实,本质是他们恰烂钱。最近建国同志告诉了我们很多内幕,美国给这些人每年是有拨款的,数额还不小。这些人其实就是赚老美的狗粮,典型的如茅经济。还有些人做的是国内的买办生意。比如罗太君,开始教外语,培训机构的基本流程就是上来摧毁学生的朴素爱国心,跟你说美国都好,让你向往美国,然后化向往为学习动力。袁历史也是这套路,补习班的嘛。然后就不得不说俞东方了,俞东方水平更高,通过美国的事例、现象,然后上升为感悟,然后上升为人性,然后让你自己觉得美国好光辉啊,自己国家好黑暗啊,我要好好学英文啊,我要奔向自由啊。所以,这些都是生意。潘石头的媳妇就是给国内房地产商拉美元贷款的。这些,都是恰钱的,都是真的坏。

总结一下:

-- 因为中国文人有BB的传统,BB时要马甲,现代的马甲是更先进的欧美。

-- 由于当年的巨大差距导致的殇,爱BB的文人认识出现了问题。

--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恰烂钱,故意贬低我们,美化欧美。


user avatar   liu-kai-94-14-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些搞人文社科的特别喜欢说,知乎弥漫着一股对文科的偏见。

其实知乎上,搞人文社科研究的大V大有人在,还很受追捧。

所谓对文科的偏见,其实主要集中在政治学,美学,比较文学之类的玄学上。

记得我大学时,受朋友之托,帮一位著名学者的小说写过书评,因为时间紧急,连猜带蒙,书都没看就来了一篇。竟然还广受业界好评。

其实,我只不过随手找了几本宗教哲学方面的译著再掺杂一些精神分析之类的老玄学,再随便在书记引用几句对白凑上去,装作真的看过这本书而已。

其实,不是知乎对这些玄学比较偏见,而是全社会都偏见。

因为有互联网了,糊弄人没那么容易了。


忘记了,据说回答要过三百字有奇效。

我有个不少朋友都干过类似的事情,比如在画布上乱涂然后胡乱找个说辞,竟然能够得奖。


user avatar   zhe-ye-10-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我听说”一句话太万能了。

其他科用“我听说”算抄袭,成绩作废。


user avatar   daruq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什么是公知?

最早的公知,指的是一些敢于抨击一些社会不合理不公正现象、揭露黑幕的学者。

十几年前我国的法制建设还非常落后,经常有胡乱抓人、屈打成招的恶例。呼格案、聂树斌案、佘祥林案、处女卖淫案等等,很多学者呼吁严格审核死刑、改善审判体制。

外地人去深圳打工创业,需要办理边防证,2005年才可以仅凭身份证进入深圳特区,2010年可以仅凭身份证进入二线关管理线以外的地区,2014年这些才取消。

还有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废止,但是暂住证还得过几年。

当年假货遍地,职业打假人有被判刑的,有被暴打被杀的。

还有各种气功大师、民间神医,各个不是专治疑难杂症就是包治百病。大作家柯云路推出一本70万字的巨著《发现黄帝内经》,隆重介绍了一个“神医”胡万林,结果他拿芒硝治死了几十人,2013年刑满释放后,这位“神医”重操旧业,又用芒硝治死一个大学生。

今天在美国有点走火入魔的方舟子,当年多次打假各种大牌虚假广告、气功大师、民间神医、学历作假、论文抄袭等等,2010年还被人用辣椒水和铁锤袭击。

还有暴力拆迁,补偿问题,有人造土炮抗拆迁,广东乌坎村事件等等。

南方系媒体、新京报等等都在这些方面曾经大声呼吁,就这些事情上书全国人大、呼吁舆论关注的学者,他们都是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即使很多人的某些观点今天让人难以接受,当年他们的功绩是不容抹杀的。

但是,很自然的,种种因为整体社会经济落后而产生的问题,被简单粗暴的定体问,于是现在网络普遍意义上的“公知”就这样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人以“公知”自诩,把任何事情都定体问,盲目吹捧欧美的一切,甚至印度贫民窟、战后伊拉克都能拿来吹。

其次,文史哲领域是没有明确答案的,也很难找到可靠的答案。

数理化是有答案的,李森科可以把所有反对他的科学家都打成反革命,但是按照他的“革命理论”就是无法培育出高产的农作物品种。

但是文史哲方面,是真的可以信口胡说的,而且门槛极低,语不惊人死不休可以快速提高知名度,恰烂钱。

比方说,阿合马可以声称东北亚大陆对妇女压迫最深重,对妇女权益的保护远远比不上中东。

但是沙梨熊却这样的热情洋溢地讴歌伊朗革命:

3月8日,当1.5万名长舌妇再次在世俗派授意下,以女权主义为旗号,进行挑战人类良知,男人底线的伤风败俗大游行时,手持冲锋枪的伊斯兰革命卫队如神兵天降,整个世界立刻清静了!全民公决如期举行,领袖的主张获得了广大穷苦,失意男人的一致拥护,4月1日,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

文史哲的运行模式,很难像数理化那样经常有固定公式,比如说永动机就是不可能的,根据无机成油理论勘探石油是注定会失败的。

对于文史哲,个人觉得,差不多用公式表达的话,F(a,b,c……)*运气=α,β,γ……,变量有很多,而且其中很多变量我们还无法知道也无法控制,结果也有很多,其中很多结果我们也可能要很久以后才能知道。休克疗法在波兰和玻利维亚取得了成功,但是在俄罗斯却导致了一场灾难。军事政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通常不是好事情,但是皮大帅居然在智利刷出了一波“经济奇迹”,虽然水分很大。

而且,文史哲领域,真的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乱入发表一通暴论,快速提升知名度的。

所以说,会出现一切定体问的“公知”真的不是啥怪事情。


user avatar   chang-shou-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可能是全世界文史哲界的通病了。以前我觉得中国公知太糟糕,后来看了美国公知的情况,我发现美国比我们糟糕得多。把中国公知和美国公知比较,就好像把新冠疫情中的湖北官僚和美国政客作比较。

中国相比美国至少有三个好。

一是中国公知的理论水平很低,理论联系实际接地气讲道理的能力很弱。基本是来自西方的二手三手理论,盲目照搬甚至抄都抄不对。还有一些是在传统故纸堆里发掘糟粕。这是比较容易被现实打脸的,也是容易被业余键政者批倒批臭的。而美国的公知理论是成体系的,不管自由派还是保守派都是在冷战和国内政治斗争中磨砺多年的,洗脑能力和舆论动员能力不容小觑

为何中国公知能力不行?这是有一段历史时期不得不自废武功的后果,不详述了。反正结果就是官家和资生的人文社科知识分子精气神和判断力都重挫。当然了,自废武功这事我觉得中长期看利大于弊。

二是中国的决策上层头脑清醒能力了得不为公知所扰。而美国的顶层废柴化已经至少二十年(布什奥巴马川普三大昏君),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公知(当然是分派别的)。最典型的就是总统被舆论绑架,总觉得要拼命讨好基本盘,而讨好的议题设置方面公知有很大话语权。很多中国人以为川普跳脱了公知束缚,这是不对的。他只是跳脱了大学智库和非fox主流媒体类公知的束缚,但依然强烈地受另一种类型的保守派半野生公知影响,比如Hannity,Carlson,Bannon,Limbaugh, Beck之流。

三是中国民智大开,民众在实事求是和讲理优先方面的素养大大超过美国民众。美国民众长期受(保守派和自由派皆有的)反智主义影响,信仰传统又很深厚,加上冷战后盲目自信以及国内大选站队不站理乃至大搞身份政治的现实斗争需要,他们的言论和思维远比中国民众更像明星粉丝团成员。我们都知道那是怎样的一种扭曲状态。

的确,把中国公知和美国公知比较,就好像把新冠疫情中的湖北官僚和美国政客作比较。湖北官僚初期不行,但其他省行,中央行,人民群众行。美国政客不行,各州都不行,中央也不行,人民群众也不行。于是后者破坏力远超前者。

有鉴于此,我对中国公知的事情已经看得比较开了。反正其影响可防可控,反正我们赢定了,反正美国舆情失控的骇人后果会令中国主流吸取教训(就像吸取苏联解体的教训一样)时时给自己打疫苗。


user avatar   xiamend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国内,相比我们工科,文史哲的材料非黑即白一边倒的太多,而描述西方材料很多就是只说白,不讲黑的。

传统工科可不像文史哲,我们眼里任何东西都是好和坏都要讲的,一个东西可以总体上很棒,但必须讲“局限性”、“失效条件的”,因为无视局限性会诱发生产事故,轻则受伤,重则直接地球Online删号重练。

好比说机械学科的刀具,我们会说“高速钢的切削速度比其他工具钢高几倍甚至十几倍,故称之为高速钢”,但是绝不会只讲高速钢相比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怎么好。我们也会说“高速钢的耐热性较差,耐热温度为550~600℃,允许的最高切削速度为30m/min”、“当温度达到600摄氏度以上时,高速钢强度会急剧下降”,而比它更耐高温的硬质合金,除了强调“耐高温”,也会强调“抗冲击性较差”,最后形成的就是优势劣势一块放的表格。

当然,你可能也见过吹某种材料特别好而完全不说缺点的,比如某国内手机品牌给老百姓宣传316不锈钢如何好,但是那都是商家的说辞,抛开打广告的那帮人,网上单独查材料,很容易查到信息,业内可不是这么讲的。

而且工科这个领域,做实验说了算,不存在一帮西方专家说A就是比B耐高温我们只能盲信的状况,是骡子是马,车间走一趟见真章,我们可不会因为西人有什么专家这么说就直接信了。

这样下来我们很难对某一种材料、某一个事物达到盲信的地步,最多说什么条件上什么最适合当下这个情况。


可是文史哲材料什么画风呢?我不是专业人士,只能说说普通人在通知教育和读书上网中能看到的材料什么画风。

打个比方,假设高速钢是网上介绍一种欧美才实行的政治制度的画风,或者欧美才能做出的高大上材料,那网上的中文资料大概就是“高速钢的切削速度比其他工具钢高几倍甚至十几倍”、“高速钢代表了x国领先全球的冶金技术和背后蕴藏的xxxx先进性”这种溢美之词几十句,然后轻描淡写的说一下对高温不足,至于高温是多少度?切削速度最高多少?一概是不说的。

这种思维,在车间里面就是被高速飞来的金属块贯穿颅骨的命好伐,哦好像搞文史哲的喜欢叫这种东西“花生米”。

我在污名化吗?可是我看到的文史哲材料介绍西方比国内好的东西的时候就是这种画风啊。就像我下面回答提到的一些例子一样,互联网上查大英帝国、日本国等等国家的中文介绍,不管境内、境外的,查下去各种几乎一边倒的正面表述。

再比如“独立宣言”的概况介绍,就拿百度百科的词条[1]说吧,全篇基本上只说进步性如“人人平等”。这个话进步性大家都知道了,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平等”不是我们理解的跨人种、性别、族裔的真平等,它有很强的时代局限性,比如黄种人、黑人、女人、普通白人当时无投票权,介绍中只字不提的,只笼统的概括为:

宣言所标榜的自由平等权利只能是资产阶级的权利

就跟讲高速钢不说最高切削速度那些局限性,只是笼统概括为高速钢的优越性在高温下性能不足,至于什么样的高温下怎么个不足,就留给大家去现象了。如果专业探讨也是这样一堆片面之词,那题目说的情况不出现才怪呢。

国外日本语的、英语的文史哲资料介绍这么一边倒吗?我看了不少,没怎么有这种问题啊。

而且文史材料信谁的,又不信谁的,没有时空穿梭机,只能间接证明,这种情况上述片面之词对读者的误导只会雪上加霜啊。

参考

  1. ^独立宣言 (美国立国文书之一),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B%AC%E7%AB%8B%E5%AE%A3%E8%A8%80/53146

user avatar   er-se-nan-shi-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在油管看历史频道时见到一些国内没什么知名度的历史,2019年时和一位拉丁裔讨论过,她立马破防也不BB什么南深圳了,所以我觉得这还是有些意义和意思的,是一段值得得到更多关注的历史。不论是作为反帝反殖民失败的悲剧历史,还是帝国殖民的成功历史

不过我一说想做点这个,当即就有个键政爱国大手子跳出来怒斥:你做这些有什么用?东西都够多了!

所以嘛,这波啊,这波是主动溃逃。

毕竟真去钻研的人,键政大手子们也不想看嘛。先上两个段子和意识形态压压惊




              

相关话题

  父母讲这种言论算是公知吗?如果是的话怎么办? 
  鲁迅被放到现代是否会被政府推崇? 
  中国为什么那么多公知和恨国党? 
  如何看待李毅对于《新京报》熊志的反驳评价? 
  为什么现在的知识分子没有骨气? 
  当年那个犀利的韩寒是否已经离我们远去? 
  把沈逸老师关于日本核废水的视频发在朋友圈收到如下反驳,问是否有道理,应如何回应? 
  如何看待李佳佳的文章《罪与罚》? 
  以现在网络舆论的标准,鲁迅先生算不算是“公知”? 
  美国暴乱后,亲美的公知去哪了?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观察者网王骁Albert说美国没有华裔?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美国害怕中国崛起,却不害怕印度的崛起?





© 2024-05-1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