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被“改变”——实际上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经常出现在书面上——给人读错的机会。
2:经常出现在口语中——给人使用错误读音的机会。
问题中的般若就是典型的不常见于书面,毕竟般若是一个宗教术语,除了经文也就只有武侠鬼怪小说上偶有见到。而且更主要的是,般若它是一个音译词,是梵语Prajna的音译。既然是音译,那么读准就是最起码的规矩。
譬如lucy“露茜”,你不会读成露qian。咖喱,你不会读成ka喱。咖啡,你不会读成ga啡。
除此之外,还有类似的“大月氏”。
大月氏倒是见于书面,但也仅限于历史书,一般历史老师在第一次念这个词的时候都会强调它叫darouzhi或者dayuezhi,而不是dayueshi。除此之外,平常口语中提到大月氏的时间很少,也就没给人念错并传播的机会。
相反的,类似被念错反而成了潮流的“说服”“确凿”“呆板”“铁骑”……都是因为常见于书面,又经常出现在口语,不知道读音的、或者不拘小节的人多了,也就被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