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成功,你有什么想说的?这次任务有哪些重大意义? 第1页

        

user avatar   cenjoysl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影视飓风拍得发射视频,画质好到起飞。

在这个颜值就是战斗力的年代,要是每次直播都有这画质,还能再圈一波粉。

搞科普,也要投大家所好呀!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1,长征5号终于成熟了,第1次成功一半,第2次失败,经过2年检查,终于迎来连续3次发射成功。

2,至2011年萤火一号租用俄罗斯火箭发射失败,已经整整耽误9年了!还是要依靠自己啊,十年磨一剑。

3、2013年印度发射了一个重15千克的玩具卫星于2014年到火星,抢了我们的第4位(前面美俄欧),因为我们的萤火虫一号没有发射成功(印度没花多少钱就成功探索火星)。

4、就在3天前,7月20日,阿联酋利用日本的火箭向火星发射了一个空重258公斤的卫星。

5、我们这一次的“问天一号”总重5吨,除了卫星部分是3.2吨,还有火星车240公斤。

如果成功,我国将一举成为第二个在火星表面拥有 火星车 的国家。(俄罗斯和欧盟向火星发射的火星车都失败了)

6、无独有偶,再过几周,美国也将向火星发射巡视器“毅力号”,重量达到1吨(美“毅力”号火星车计划7月发射-新华网)。我们实际也有能力发射这么大的家伙,登陆技术验证后,下次再接再厉。

7、向深空发射控测器,考验的不仅是火箭运载能力,还有更重要的深空探测、测绘能力。

如果深究俄罗斯和欧洲的失败,可能就失败在深空探测、测绘能力的不足。

我国地域广阔,分别在东北佳木斯、西北喀什、阿根廷相隔几千公里建立了大型三角探测基地,保证了足够的三角测绘空间需求。并建造了多艘3万吨的远望探测船,在离开大陆更远的距离上测量,从而获得更高的精度。从而为火星任务的成功保驾护航。

7、随着我们空间站建设的稳步推进,以及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原本于2020年退役。这样,2021年后太空将仅有我们的空间站在运行。然而,美国为了要面子,一再延长空间站的服役年限,至2024年。这种不服从科学规律的作法,早晚必出瘘子。

8、美国最近又号称联合日本要在2024年登月,这都是乱了节奏的表现。为此,个人已经第一次立了Flag,(如何看待美日发表探月合作宣言,日本宇航员将首次登月?

9、注意,我们不要搞竞赛。我们不赌,所以我们不会输。我们是1/5世界,我们做事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节奏,树立一套自己的行事准则。带队伍没有准则可不行。


---------------------------------------------------------

有人质疑印度卫星的15公斤。印度探测器离开地球是1.3吨,到达火星时15公斤。

阿联酋希望号离开地球时是1.5吨,到达火星时重量将约为258公斤(希望号火星探测器_航天器_爱航天网)。

中国希望号离开地球时是5吨,到达火星时重量将约为3.2吨。

印阿的卫星小,消耗的燃料(加速、调姿)都在1.3吨左右。我国卫星较大,消耗1.8吨。

印度没花多少钱就成功探索火星


user avatar   pi-bo-shi-tai-kong-jing-n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发射前往火星,天问一号八大闯关之旅正式开启!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首个独立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搭乘长征五号遥四火箭,从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升空,下一站火星!

图片来源:江程杰


两千年前,屈原在长诗《天问》中发出了“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和“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的旷世之问。两千年后,中国航天人要用实际行动给出解答:行星探测计划“天问”启动,而执行第一站任务的就是去往火星的天问一号。

火星是地球的邻居,二者同为岩质行星,演化与构造类似。火星上有水、稀薄空气、与地球类似的元素、小分子有机物和太阳系最壮观的山川峡谷等,是地球演化历史和未来的重要参照,更是人类梦想成为“跨行星生存物种”的完美下一站。

地球和火星对比(图改自:NASA)


为征服眼前这个荧荧如火的星球,中国航天人进行了数年的努力。如今,天问一号的闯关之旅才刚刚开始。


第一关:必须抓住的发射窗口


跟火星比起来,地球距离太阳更近,环绕太阳一周需要约365天,火星则需要约687天。这种“不同步”导致地球和火星之间距离在时刻变化,从5500万千米到4亿千米不等。从地球视角来看,二者每约780天才会合一次:在780天内地球运行了2周49度角,恰好超过了火星1周,二者距离达到一次最近

地球和火星的轨道周期、会合周期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人类航天虽然经历了数十年发展,但运载火箭依然以利用化学能为核心,远达不到科幻电影中无视星际旅行距离“横冲直撞”的设定。因而,火星探测器的发射时间要求很苛刻,必须在每次地球和火星会合时机之前几个月、火星相对于太阳的位置领先于地球44度角左右的时候出发,瞄准6-11个月之后火星的位置,开启火星探测之旅。

2000-2022年地球和火星距离变化,各火星探测任务在太空中飞行的时间区间(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由于每次地球和火星会合机会带来的理想探测窗口仅在1个月左右,探测任务如果赶不上出发,就要等待26个月后的下一次机会。这对于存在设计寿命、且有着巨大保管维护成本的探测器而言,是很难接受的。例如, NASA局长曾说毅力号火星车错过2020年7-8月发射窗口的代价至少是5亿美元的损失。

第一关,天问一号已经完美通过!


第二关:强力的运载火箭


在人类航天探索中,航天器的速度是最重要的核心。

三大宇宙速度是人类航天探测的三道鸿沟(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想实现火星探测,意味着探测器不仅要突破第二宇宙速度,完全摆脱地球引力,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速,在抵达火星前尽力摆脱太阳(是地球质量的30余万倍)引力的巨大影响。这对探测火星的运载火箭要求极高,基本都是各国最为强力的火箭系列。即便如此,探测器占火箭总体质量的比例都在1%以下,绝大部分质量都用于装载推进剂,这是人类航天梦想的巨大代价。

对于总重5吨左右的天问一号而言,带它前往火星的就是长征系列中最强的长征5号火箭。

近几年世界各国火星探测任务的主力火箭(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第二关,“胖五”托起天问一号飞向火星的梦想已经实现!


第三关:霍曼转移轨道


1925年,德国航天工程师瓦尔特·霍曼博士出版了图书《Die Erreichbarkeit der Himmelskörper》,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霍曼转移轨道。他或许没有想到,这个理论成为后来人类几乎所有火星探测任务的基础。

霍曼转移轨道的理论认为:在地球出发时(假设地球火星均为圆轨道),探测器需要达到32.7千米/秒的速度,超过地球本身的速度(29.8千米/秒),加速。在抵达火星时,探测器速度为21.5千米/秒,低于火星运动速度(24.1千米/秒),再次加速。不过由于火星引力加速和大部分任务目标是环绕火星等原因,“再次加速”实际上是火星附近制动工作,以切入环绕火星轨道。飞行过程中,为应对外力可能造成的轨道偏移,也仅需推进系统短暂工作微调,绝大部分时间自由飞行。

火星探测霍曼转移轨迹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整体上,霍曼转移方案非常简单,轨道是半个椭圆,链接了地球轨道和火星轨道,全程在6-11个月时间。它能够最大限度节省推进剂,最大限度减少操作,是人类火星之旅的最优方案。

第三关,天问一号已经在切入霍曼转移的路上!


第四关:深空导航制导与控制


茫茫深空,此前各个探测任务采用的霍曼转移轨道普遍在4-7亿千米的长度,6-11个月的旅程。对于天问一号,它的轨迹耗时7个月左右,预计于2021年2月中才抵达火星,需要走过的路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此前的航天任务。我们熟悉的天宫和神舟任务距离地球表面仅400千米,北斗星座距离地球表面仅20000-36000千米,嫦娥距离地球38万千米。但它们相比天问一号而言都可以用“微不足道的距离”来形容,这也意味着对天问一号的导航制导与控制变得异常艰难。

功勋卓著的远望6号航天测量船也为天问一号保驾护航(图源:我们的太空)


一方面,在出发阶段,需要陆基测控站和万吨级远望系列航天测量船全程保驾护航。出发后,需要庞大的深空探测天线网络覆盖整个天域,保证它在整个探测火星过程中都能跟地球有效通信,要知道,天问一号距地球最远的时候,即地球和火星距离达到4亿千米,这个距离单程都需要光速飞行22分钟!

另一方面,天问一号也需要自主导航和控制,精准确定自身位置和姿态。例如利用恒星敏感器把自己的姿态确定到角秒级的精度,而1角秒仅仅是1度的3600分之一!

第四关,地球上的中国航天人和太空中的天问一号,正常通讯中!


第五关:“绕、着、巡”,一个都不能少


人类探测火星60年来,共有四种任务类型:惊鸿一瞥的“飞掠”,登高望远的“环绕”,观天测地的“降落”和自由移动的“巡视”。其中,“飞掠”仅是在早期技术不成熟或其他任务兼职探测火星时使用,另外三种是近些年来的任务类型主力。

人类目前有四种火星探测任务示意图,未来在计划突破第五种:采样返回(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其中,环绕器(轨道器)能长期环绕火星,采集海量的数据,全方位研究火星磁场、大气、重力场、水、浅层土壤、地质地貌等方面,还能起到信号中继作用,服务于降落在火星表面的着陆器和巡视器。着陆器能仔细研究火星表面的各种细节,但由于着陆机构重量和自身能量限制,无法移动和自由巡视。巡视器可以随处移动,意义不言而喻,它的质量能更多集中于科研载荷,从事多地点多方面的精细研究。

一般而言,火星探测任务都会采取“绕”、“落”、“巡”分开的形式以降低难度。即便如此,几十年来人类探测火星的任务成功率仅有一半左右。而这次天问一号的选择是:“小孩子才做选择,绕、着、巡,我都要”!它包括了环绕器、着陆器和巡视器三个部分。

第五关,最复杂的火星探测任务正在路上!


第六关:切入轨道,静待时机


经过近7个月的长途旅行,2021年2月中,火星终于出现在眼前,天问一号也将被火星引力俘获。环绕器此时要执行最为关键的一步:制动进入环绕火星轨道。为最大限度节省推进剂,天问一号的三个部分将会整体进入环绕火星的大椭圆轨道中,没必要追求更消耗推进剂的圆形轨道。

这个方案不同于进入21世纪后的欧洲两次类似任务。它们都是抵达火星后立即分离,着陆部分并不进入环绕火星轨道。这样虽然可以大大降低环绕器的制动变轨压力,但代价也是惨烈的:火星快车号和微量气体探测器任务的着陆部分均宣告失败。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给着陆留下的选择窗口太短,因而天问一号并不采用这种方案。

天问一号:前部为着陆器/巡视器组合体,后部为环绕器(图源:中国航天局)


在随后约2个月的环绕火星时间内,是天问一号的环绕器最为繁忙的时间。它需要逐渐开启自身的7个有效载荷,认真研究火星表面的情况,反复确认着陆地点和最优着陆窗口。一旦确认后,二者分离,环绕器继续在轨工作,着陆器携带巡视器开始最为艰难的火星着陆之旅。

第六关,环绕器是重中之重!


第七关:恐怖七分钟!


由于距离过于遥远,地球和火星双向通讯延时将长达几十分钟。且火星着陆时间一般仅在7-8分钟左右,地面工作人员不可能人工控制复杂的火星着陆过程,这一切全要靠着陆器自己完成。

火星有大气,但又特别稀薄。这成了航天人又爱又恨的因素:一方面,可以利用大气气动减速,使用降落伞;另一方面,必须找准进入角度,过大会着陆器过热焚毁,过小会打水漂一样滑入深空,根本无法着陆。更重要的是,火星大气的密度还太低了,甚至还不足地球大气层的1%,即便最大极限地利用了火星大气减速,依然无法把速度降到理想状态,要想着陆火星必须自带反推火箭。

让我们来大概描述一下天问一号着陆的过程吧:

刚开始,通过整体和隔热大底气动减速约5分钟,着陆器速度从约5千米/秒减速到数百米/秒,已到极限,隔热大底的温度已升到2000余摄氏度。此时,巨大降落伞展开,在不到100秒时间内把速度进一步降低到约100米/秒。随后,隔热大底、降落伞和支撑结构先后脱离着陆器。被烧蚀得不成样子的隔热大底将会坠向火星表面,成为天问一号最先抵达火星表面的部分,也算是它“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褒奖”。

天问一号着陆器最后着陆阶段艺术效果图(图源:中国航天局)


大戏刚刚开始,着陆器自带的反推火箭开始全力工作,逐渐降低速度。着陆器先是在火星表面数十米的高度悬停,底部所有仪器开启,认真筛查地表情况,最后确认着陆地点。认定后,最终缓慢软着陆到火星表面。

第七关,“刀尖上舞者”的火星着陆艺术。


第八关:巡视器出发,开机工作


“绕”、“着”、“巡”的串联任务终于进行到最后一步。着陆器稳定着陆后,将会与环绕器联络,确定工作状态,上传记录的全部数据,传回地球。一切确认后,着陆器将放出导轨,巡视器开机,积累到足够能量后,行驶抵达火星表面,开始工作。

天问一号着陆器和巡视器艺术效果图(图源:中国航天局)


探测火星不仅是为了工程任务突破,更是为了从事科研。除了常规的通讯、能量来源(太阳能帆板)、支撑结构、动力系统等部分外,天问一号整体上携带了13种科学载荷,其中7个在火星上空的环绕器上,6个在降落火星表面的巡视器上。它们共有五大科研目标,主要涉及火星空间环境、地表形貌特征、土壤表层结构等研究,将给中国带来火星的第一手资料。

工作状态的火星车艺术效果图(图源:中国航天局)


第8关,美丽的火星,天问一号拭目以待!


结语

人类探测火星60年,胜率不到一半,这是一个高风险,却是代表着人类最美丽最绚烂航天梦想的存在。天问一号,一次实现“绕、落、巡”的工程目标和五大科学目标,也必将是极大的挑战。我们祝福它在余下的闯关过程中,一切顺利!


天问一号不仅是我国火星探测任务的开始,也宣布了我国长远行星探测任务的开启。火星,只不过是下一站。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天问系列不仅会探测火星,还会去地球最近的邻居金星,还有可能挑战极限,前往更大难度的太阳系内侧水星和外侧四大气态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小行星、矮行星等。我国也在近期开启了行星科学一级学科的大规模建设,一批人才培养的摇篮正在规划中。希望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一切顺利,也希望天问系列带着中国人的梦想飞遍寰宇。

最后,让我们畅想一下《下一站火星》中的未来图景吧:所有人都在等待征服火星的那一天。那时人类可以被定义为一个全新的物种:一种来自地球的可以跨行星生存的生物。走出地球似乎是我们从渺小迈向伟大的必经之路。火星就是下一站,那里总是荧荧如火,令人向往。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太空精酿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user avatar   tao-yun-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刚看到天问一号上天的新闻,有点唏嘘。

我想起几年前,有个导演和我聊天,导演谈到一些人生的问题,他说搞文艺必须要有一点浪漫的情怀,要在功利的同时还带着那么点对世界的憧憬,然后他问我:

“你有没有什么埋藏在心里,明知道不可能但还是一定想要做的事?”

我思考了一会,开后宫吗?宅死在家里吗?学会飞吗?写一部百年孤独吗?

似乎是,似乎不是,似乎有点妄想,但似乎不够浪漫,似乎还有一个期待我经常忘记,但从未放弃。

最后我说:

我想去星星的彼端看一看。

这个想法不是突然想到的,事实上它在我心里潜藏多年,从小学在电视上看太空堡垒、看EVA,看巨大机器人,我就产生了这种太空情结。

我记得初中时候我说,“我给世界二十年发展科技,我给自己二十年赚钱,商业航天发展起来时我一定要去大气层外面回头看一眼”。

但是我脚上有伤,其实这辈子都没什么可能去太空的。

每次看到这种航天业的重大进步,对我来说就和磕了药一样,兴奋开心又不知道和谁说,觉得这种事和我没关系,不关心又觉得失落。

虽然商业航天和太空殖民地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见到,但看到航天技术还在发展的道路上,人们还在为了登陆火星而奋斗,没有完全沉迷用手机发表情包,我还是稍微有那么一点点期待。

但是,有一件事情我想吐槽很久了,航天业的命名品味和穿衣品味一样,让我有那么一丢丢的慌张,这种中古玄幻小说式命名方式我真的有点方。

当年美国的航天器命名喜欢用各种各样的神话也就算了,苏联直接搞“火星一号”,简直让人没眼看。

《火星救援》里老美直接按照自己的命名方式,把中国的航天探测器命名为“太阳神”,还引发了影院狂笑,结果咧,现在中国的航天器我看也要走上这条路。

像是当初的神舟啊长征啊,好歹是一个明确的意象,到了悟空、嫦娥、夸父计划,就开始搞神话梗,你不能看着国外搞神话就跟着搞神话吧?

我们看着外国各种奇怪的神话命名是什么心情,其实老外看我们的命名就是什么心情,正常人看到阿波罗计划只会好奇为什么登月计划要用太阳神命名,很少有人知道阿波罗每天驾车往月亮去。

航天这件事我觉得最好还是能国际化一些,有一些翻译过后能一目了然的意向才比较好。

不然总是弄一些只有自己人看得懂的东西,我们看了是很嗨,要传播文化,在国际上立威,恐怕还不太够。

尤其是这种用典用不停的感觉,怎么看怎么有一种网文作者风格,万一哪天真的搞出“王朝级”太空航母,来个秦号、汉号,再搞个暴君级战列舰,弄出个纣王号、隋炀号,我真的要哭了呀。

其实我很喜欢像“旅行者”这样的命名,简单直白,而且含义深远。还有大刘的命名品味也一直很优秀,他能同时兼顾字面含义的清晰和含义的深刻,(现在航天命名略不如以前就是只追求含义不追求字面)比如面壁人、破壁人,掩体计划、光墓、弹星者,都是属于那种越读越有味道的名词。

这次上天的火星车还没有正式名称,我觉得也可以搞这样一个比较简单直白,但是还能有余味的名字。

比如说“眺望者”,代表走出地球,向外界眺望,面向未知深空的那一眼,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走出繁星,而火星车是看向外界的一个开始。

还有“新生”,一方面,在火星探索这方面我们相比起当年的两巨头还是新人,算是火星这堂课上的新生,代表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另一方面它也是人类在太空这一课上见识尚浅的代表,中文里还能代表一个新时代开启的预兆。

又比如说“游子”,不管这个车跨越多远的距离,都和故土有一丝联系,而我们最终的目的,必然是到火星去,去接游子回家。

还有“火种”,火星嘛,在火星投下一颗种子,将来为了收获一片森林,而且还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寓意,现在的一个探测器,是人类踏入深空走上火星的一个起点。

命名这种事其实不是大事,但是这可能是很多人能够参与到航天中的唯一途径,火星探测计划和之前的国家级航天行动最大的不同也许就是火星探测计划的命名都是向社会征集的。

天问这个名字,在我看来就属于一个优秀的征集成果。

一方面它可以简单的让人理解字面意思,一方面又有值得探究的内涵。

不过蛮有意思的是,这次火星计划竟然到把火星车送上天才开始征集火星车的名字。估计是应对可能存在的发射意外吧。正式征名应该是今天开始,早上打开百度首页看到了新闻,有一个“以你之名,筑梦火星”大的征名活动专题。

这一次火星车的命名征集应该刚刚开始,大家都可以参与到命名之中,我反正把我碎碎念的这些都发过去了,不过感觉会淹没在人民群众智慧的汪洋大海中。不知道哪一个能够成为幸运儿,给火星车一个可能没什么用,但能让我们格外满足的名字。

我觉得几亿人起名字肯定不至于起出来美国那边火星车“毅力号”这么硬核的名字吧。

请大家一起阻止那些神话控和典故控吧。


user avatar   yo-yo-82-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万卫星院士千古。

万卫星院士:火星探测计划天问一号首席科学家,于2020.5.20号逝世。年仅62岁。


user avatar   Genius-Cirn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今天所欢呼的任何一样成就,都能在历史中找到踪影。

时光倒回到1992年。这一年,从总设计师发表“南巡讲话”,到我国加入《核不扩散条约》,再到中共十四大的开幕,可以说,我国发生了很多大事件。

对于科技工作者,特别是航天工作者而言,这一年也同样值得铭记——因为这一年是“国际空间年”,在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35年后,人类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庆祝这一物种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作为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我国积极响应这份号召,成立了以宋健国务委员为名誉主任的中国筹备委员会。聂荣臻元帅和宋健国务委员还应《航天》杂志(现《中国航天》杂志)之邀为国际空间年题了词。那一年,我们召开了空间活动经济效益国际研讨会,组织了国际青少年航天夏令营,开展了国际空间年航天知识电视大赛,举行了国际航天邮票展览,还举办了全国中学生卫星搭载科学实验活动。

然而受技术条件限制,我国在当时并没有探月、探火的计划,“天问一号”发射使用的“长征五号”还躺在规划当中,就连现在我们常说的“金牌火箭”长三甲系列,都还要等到1994年才能够首飞。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把目光投向深邃的太空。因为即便是在连国产导弹都没有的1961年,我们就已经在讨论如何将宇宙火箭发射向火星。90年代的航天人们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续写着他们对于太空的期盼。

空间技术研究院下属单位的一个研究小组,在该院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支持下,完成了一项月球探测器的初步的可行性研究:他们提出了一个简单的绕月探测器方案,像实践4号卫星那样,搭载在新研制的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上发射。

对于火星任务而言,我国的科研人员提出开展国际合作,最好由联合国外层空间委员会作为最高层的组织机构,统一计划、安排世界各国的火星探测活动,并向世界提出倡议:探测和开发火星是全人类共同的、长远的事业,应该为世界 各国谋利和造福,而不论国家的大小与发展程度。各国的公众和科学团体都应有 权获得关于火星探测活动的信息和资料。

时间来到了2003年。这一年,“非典”的疫情让全国人民都绷紧了弦,而同样也是这一年,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正在制定火星探测规划。根据规划设想,预计到2020年,我国有望发射自己的火星探测器,实现环绕火星探测。一年后的2004年,“嫦娥工程”启动,中国人千年奔月梦的大门被叩响。

2007年10月24日,随着“长三甲”火箭的轰鸣,以“东方红3号”卫星平台为主体的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飞向了月球。15年前的设想在此刻变成了现实,我们终于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了这颗魂牵梦萦数千年的卫星。

2010年的国庆节,“嫦娥二号”追随着“嫦娥一号”的脚步,踏上了前往月球的道路。作为承上启下的纽带,它为我国三个深空探测任务提供技术支撑:它为“嫦娥三号”的预定落点提供米级分辨率地图;它还停留在地月L2点,为“嫦娥四号”的中继星“鹊桥”探路;在服役2年后,它飞离了地月系,前往绕日轨道,直到距离地面一亿公里的深空,它依然下行着飞行数据,作为我国深空探测的“排头兵”,它将直接为我国的火星探测任务提供技术支撑。

60年前的设想在今天变成了现实,30年前的种子在今天长成了大树,十几年来的厚积终于在今天薄发。

“天问一号”目前正在逐渐驶离地球,而据我国嫦娥工程卫星系统总指挥叶培建院士的介绍,“嫦娥二号”将在今年回到地球附近。这是一位老兵对于新兵的祝福,也是过去数十年以来传承的真实写照。

过去,我们在草稿纸上演算火星之路;

今天,我们在大屏幕上见证火星之行;

或许未来,今天的航天工作者们将带领我们征服火星,让人类成为一个真正的跨行星物种。


user avatar   kengbilaj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在现场亲历发射并且直播的知乎用户,我必须要来发图了,不过要先给大家道个歉,发射的时候由于直播机位附近人实在是太多了,通讯基站可能饱和了,我们直播用的又是4g信号推流,所以造成了卡顿,实在是对不住大家的厚爱_(:з)∠)_

我这次是受知乎科学团队的邀请,前来文昌对此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进行直播。一共准备了两个直播机位,一个是 @子乾 乾哥在希尔顿酒店阳台的直播机位,另一个是我在附近海边民宿房顶上的直播机位。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本次火星任务吧。本次火星任务为我国首次自主执行的火星探测器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可以大致分为轨道器和着陆器两部分,总重约5吨。本次任务要一次性完成火星绕飞、着陆、巡视三项主要任务。作为我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属实排面!

本次任务由我国最新、最大的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进行发射,这也是长征五号系列进行的第五次发射,前四次分别是长征五号遥1-3和长征五号乙遥1。这次发射也从侧面证明了我们的“胖5”确实稳了!

此次发射之前,我代表知乎用户连线了本次任务的测控系统总师李海涛老师,在直播连线的过程中李老师向大家讲述了本次任务在测控上的挑战,以及我国深空探测网的建设情况,可以说我国的深空探测网已经完全可以自主的对本次火星任务进行测控活动,不用再依赖美国NASA的深空网DSN。在首次自主火星任务以后还有可能要进行火星表面采样返回和主带小行星探测的活动,这样的任务对我国的航天测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让我非常的期待我国航天人们可以做出什么样的成果。




本次我能参与天问一号的发射直播活动还是要万分感谢 @知乎科学 @知乎政务 @小直同学 能给我这次机会,其实这是我首次参与直播活动,还是作为主播的身份,这对我自己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此外还要感谢 @天才琪露诺 在直播电话连线过程中的详细讲解,辛苦了!

说实话我到现在坐在民宿里敲回答的时候还是心潮澎湃,激动的心情实在是难以平复,就不在多说了,感谢大家在直播中的厚爱!

火星!我们来了!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user avatar   wo-men-de-tai-k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千年天问,今朝启航,扶摇直上九亿里!火星,我们来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发射圆满成功!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5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点火升空!发射成功!!!


火箭飞行2167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地火转移轨道。器箭分离成功,太阳能帆板展开正常!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计划的第一阶段顺利实施。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第一步。天问一号探测器将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后,到达火星附近,通过“刹车”完成火星捕获,进入环火轨道,并择机开展着陆、巡视等任务,进行火星科学探测。

后续,在测控系统支持下,将飞行约7个月抵达火星,其间进行深空机动和中途修正。探测器进入环火轨道并经过制动后,通过2至3个月的环绕飞行后首选进入窗口,其间在着陆区上空对着陆区开展探测。
探测器择机实施降轨机动,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环绕器升轨返回到停泊轨道,为着陆过程提供中继通信。着陆巡视器进入火星大气,依次完成配平翼展开、降落伞开伞、大底分离、背罩分离、动力减速、悬停、避障及缓速下降、着陆缓冲等动作,软着陆于火星表面。
着陆后,火星车与着陆平台解锁分离。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始巡视探测。着陆巡视器安全着陆后,环绕器进入中继轨道,为火星车提供中继通信,兼顾科学探测。火星车完成探测任务后,环绕器进入使命轨道,开展火星全球遥感探测,兼顾火星车扩展任务中继通信。

一、火星探测的意义何在?三个字:“”!“”!“”!
1、“似”乎是人类未来的家园!火星是和地球环境最相似的星球,从远古,就一直是人类视野里的红色目标。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与地球最为相近。火星拥有高山、平原和峡谷等多种地形,南方充满陨石撞击的高地和峡谷,北方则多是被熔岩填平的平原,由于自转轴倾角和自转周期与地球相近,火星的昼夜长短及四季变化与地球也几乎一样。以往的探测发现了存在水的证据,火星上是否存在孕育生命条件以及火星是地球过去还是地球未来,成为火星研究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火星对认识地球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比较意义。
2、“近”是我们的能力可能延伸(提高)!基于现有航天能力,飞行时间8-10个月可到达,相比更远的行星和卫星,任务周期较合适;火星的环境,会使得机器人、电源、星际驻留(人类驻/住火星)等技术可以验证,成为可能。因此在载人登月之后,火星成为人类登陆行星的首选目标。由于火星相对地球距离较为遥远,对发射(火箭)、轨道(测控)、控制(飞控)、通信和电源(探测器)等技术和系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考虑到风险、成本等因素,地球航天器到火星的最佳路线为1925年提出的“霍曼轨道”。由于该轨道每26个月才能出现一次,且最近“霍曼轨道”形成时间为2020年7月-8月,所以我们今天实施任务!
3、“难”是我们的拼搏目标!月球探测任务相比,火星探测任务的难度更大(真的很难!!!)。但“难”得成功,就会分外甜蜜!具体这次哪里难?(也就是说哪里是技术突破点?)
a、任务起点高,技术跨度太大!

  • 一次实现“绕、着、巡”,多任务耦合设计,接口复杂,关联性设计十分复杂;
  • 飞得远(4亿公里),信号时延长(最长单程22分钟),火星面恶劣风沙冷,
  • 发射规模大,环绕器和国际水平相当,着陆器重量仅次于好奇号;
  • 故障冗余风险大,历史成功率不高(但90年代后,成功率有很大提高);

b、任务环境新,任务不确定性大

  • 设计是全新的,没有参考,完全自主;
  • 火星环境全新,不确定性太多;
  • 环绕上的7台仪器,以及火星车上的6台仪器,除法国奥地利设备外,都是新设计;

c、关键环节多,攻关难度大

  • 关键性、单点性环节多,捕获制动、器箭分离、EDl过程开伞、动力减速(7min,125km,4.8km/s)等等;
  • 全新气动外形、新型盘缝带伞、新式主动悬架、行星际深空测控等7类18项关键技术;

d、研制周期短,地面验证试验难度大

  • 试验项目多、跨系统试验多、试验规模大,例如:气动验证、降落伞火箭弹飞试验、着陆缓冲试验等等;
  • 地面仿真、地面模拟火星环境难度大,30%的重力模拟、多因素复合模拟等;

二、这次带来多少载荷?(13种)
(一)环绕器科学载荷(7种)

  • 1.中分辨率相机,用于获取火星全球遥感影像图。
  • 2.高分辨率相机,用于对着陆区和高科学价值区域成像。
  • 3.次表层雷达,用于开展火星表面次表层结构、极地区冰层探测。
  • 4.矿物光谱分析仪,用于探测火星表面的矿物种类、含量和空间分布情况。
  • 5.磁强计,用于探测火星空间磁场环境。
  • 6.离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用于对太阳风以及火星空间离子和中性粒子的能量、通量和成分进行测量。
  • 7.能量粒子分析仪,用于获取火星空间环境中能量粒子的能谱通量和元素成分数据。

(二)火星车科学载荷(6种)

  • 1.导航/地形相机,用于为火星车提供导航和定位依据,获取着陆区及巡视区高分辨率三维图像。
  • 2.多光谱相机,用于探测火星表面物质类型分布,获取巡视区可见、近红外波段的图像。
  • 3.次表层雷达,用于探测巡视区次表层地质结构。
  • 4.表面成分探测仪,用于获取紫外至近红外谱段的高分辨率的光谱特征信息。
  • 5.表面磁场探测仪,用于探测巡视区局部磁场。
  • 6.气象测量仪,用于探测巡视区环境气温等气象环境。

三、这次的国际合作
火星探测是科学探索工程,任务实施中开展了多项合作。与欧空局、阿根廷在任务测控方面互相支持;与法国、奥地利等国开展多个载荷的联合定标并合作开展数据分析。


四、任务目标
我国实施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是在2016年1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立项的,任务目标是在2020年通过一次发射,实现2021年的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迈出我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具体目标是:
1、工程目标

  • 突破火星制动捕获、进入/下降/着陆(EDL)、长期自主管理、远距离测控通信、火星表面巡视等关键技术,实现火星环绕探测和巡视探测,获取火星探测科学数据,实现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
  • 建立完整配套的深空探测工程体系,包括设计、制造、试验、飞行任务实施、科学研究、工程管理以及人才队伍,推动我国深空探测可持续发展。

2、科学目标

  • ·研究火星形貌与地质构造特征。
  • ·研究火星表面土壤特征与水冰分布。
  • ·研究火星表面物质组成。
  • ·研究火星大气电离层及表面气候与环境特征。
  • ·研究火星物理场与内部结构。

五、任务组成
天问一号任务由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统一组织,由工程总体和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等系统组成。
工程总体由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承担,主要负责工程总体方案设计,研制总要求、研制任务书和计划制订,以及工程总体协调与组织实施等工作。
探测器系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探测器由着陆巡视器(进入舱和火星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环绕器(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组成。
运载火箭系统(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采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全箭为两级半构型,每台助推采用2台液氧/煤油发动机,均使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本次发射是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首次应用性发射,将探测器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
发射场系统(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发射任务由文昌航天发射场组织实施,采用“新三垂”测发模式和远距离测发控方式。
测控系统(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测控系统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运载火箭测控系统、中继卫星系统、近地航天测控网、深空测控网、VLBI测轨分系统和国际联网站组成。
地面应用系统(国家天文台):地面应用系统主要由运行管理、数据接收、数据预处理、数据管理、科学应用与研究等5个分系统组成。


正如取之于中国历史的“天问”这个工程名称,厚植于文化精髓,跨越出千年求索,体现着我们中国人的厚重底蕴以及我们迈向未知深空的勇气和毅力!火星就在那,宇宙就在那,今天,我们出发了,火星,我们来啦

感谢图: 张高翔 孙钰程 郭文彬 屠海超
文字:Space Doctor


user avatar   tuo-qia-ma-ke-zhi-g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干就完事了!

早该这么干了,回过头去看,冷战真是人类的黄金岁月。

人类1961年进入太空,1969年登上月球,1971年建成世界上首个空间站,在那段人类进行太空探索的黄金岁月里,差不多每隔十年就整个大活,就连苏联行将解体,冷战即将结束的1991年,苏联居然还在测试暴风雪2号航天飞机。太空探索甚至成了各大主要政治力量的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连后发国家都不甘居人后,想方设法的以各种方法参与到太空探索的进程中来,独自搞不了太空探索的小国就搭伙一起过日子,或者去蹭大国的舱位,一时间形成了各显神通,钻头觅缝和百花齐放的局面。

翻看那个年代的未来畅想,都是21世纪人类在太空中傲游。

然后21世纪过了五分之一了,我们遨游个屁的遨游,我们还在地球上吃灰,吃前人的遗产,吃老本,连太空歌剧都跟着一块完犊子了,现在一提起科幻,不是赛博朋克近未来反乌托邦就是末世废土生存剧,要么就是一转修仙,我都不知道人类究竟是惧怕仰望太空还是羞于面对前人,亦或兼而有之?

明明机械飞升是最适合搞太空探索的技术方式,然而一提起机械飞升人们脑子里还是只有赛博朋克,一堆义肢古惑仔在外立面LED照明化的水泥盒子之间勾心斗角互相算计,搞一些迫真高科技的街头混混行为。

然而再高科技的混混,他终究是个混混。

我们对科技和未来的想象居然已经变的如此猥琐,如此佝偻,如此不堪,还不自知!

你再看看现在,我们整天都在忙着搞些啥?最大的太空新闻居然是忙着研究低成本可重复使用火箭。

主要议题是啥?收铸币税,念左右经,贴大字报,戴口罩和不戴口罩,戴口罩和不戴口罩衍生出来的形而上学问题,戴口罩和不戴口罩的反思与辩证关系。

这tm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

能不能偶尔做点正事?都21世纪了各位,一台破手机的算力都超过阿波罗的主控计算机了,求求你们行点人事吧。

还整天说冷战思维冷战思维的,可别埋汰冷战思维了,那叫冷战?那分明叫黄金时代!冷战思维应该是一个褒义词!那会的人类英雄辈出,传奇故事鳞次栉比形同常态,敢于做大手笔,搞大事情,整大活,上能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把原子拆碎了又聚合,在月球上插旗,在轨道上实现常态化存在,做的是功在当代的事迹,想的是星辰之间的荆棘坦途,怀的是功成不必在我的气魄,创的是利在千秋的伟业!他们用简陋的技术做到的事情,是我们吃着专利税却想都不敢想的宏愿!

一堆人扣扣索索的在地球上互相垮起个批脸,争先恐后cos阿Q,无利不起早,星空不敢仰望,算账比猴还精,我称之为人类师爷化。

恶心啊,我都关着灯,你哪怕放卫星丢垃圾呢?放点,花不了多少,哪怕偷偷摸摸的?

干点大事,别再给先人丢脸了,先人就那么点脸,还能供我们丢几天?有朝一日脸丢尽了,无脸可丢了,怎么办?大伙分行李回家吹灯拔蜡死了拉倒?


user avatar   li-xiang-1-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之前还有萤火一号,可惜发射失败。

证明了长征五号还是基本可靠的,可以发三枚长征五号登个月试试。




        

相关话题

  日本在二战期间有没有在性能和可靠性上比肩ash82fn的量产航空发动机? 
  中国空间站究竟该如何解决语言问题? 
  火星车拍到类似凯尔特十字架的图案怎么解释? 
  SpaceX 星舰 2 月 10 日发布会上公布了哪些值得关注的新进展? 
  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吉林一号」高分 02C 卫星失利,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 
  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正式交接,月壤重 1731 克,为什么少了 200 多克? 
  有哪些航空航天上的事实,没有一定航空航天知识的人不会相信? 
  要实现 NASA 公布的火星登陆完整计划需要克服哪些困难? 
  spaceX 成功回收全部三个助推火箭有多难?如何看待? 
  行星金星是否会成为第二地球?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中国人均收入35年增加22倍?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印度信实工业宣布开发出100%本土技术的5G设备,未来将向其他运营商出口?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