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汉语是世界公认的最难学的语言,那为什么还有一些外国人说汉语而且是方言,说得一溜一溜的? 第1页

  

user avatar   han-jing-yi-2-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汉语是世界公认最难学的语言”,这句话让无数英语经常不及格的人都沐浴在自豪的春风里。

坦白来说,我承认当初选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多多少少是存在点报复心理的——“国际友人,颤抖吧!接受汉语的鞭挞吧!一解我苦学英语、三刷雅思之恨。”

但是作为一名经过专业训练的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者,经过多年实践的检验,上述命题真的成立吗?

正如老子所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所谓“难”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就是说,没有对比就没有难易之分。语言也是如此。因此,想要知道汉语到底难不难,我们不仅要看汉语本身,还要找一些参照物。放眼世界,将汉语与其他主流语言进行对比,你就知道,汉语到底是不是最难学的语言以及为什么会有人说汉语最难学了。


在这里先引入一个心理语言学的概念:语言距离(Linguistic Distance)。“语言距离”包含了两个核心概念,即“语言”和“距离”,语言的内涵和外延在此不做赘述。重点来看距离,[1]"距离"本是一个物理学的术语,语言学者将其用于语言学中隐喻语言差异。语言距离被重视起源于语言适应对移民适应的诸多影响(Crystal,1987),语言学家Eills(1994)认为语言距离是两种语言真实存在的差异程度。经济学家Cluswick(2005)认为语言距离所衡量的就是语言内部因素不同导致的真实的语言差异,现在语言类型学也佐证了这种观点。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语言距离理解为基于语言性质(语法、词汇、文字、发音等变量)对不同语言间差异程度的衡量。其中一种量化方式是词汇统计(Lexicostatistics),其中最大的考量就是相互理解性 (mutual intelligibility)

接下来,我们便以语言性质为线索同时结合语言对比分析理论/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将汉语放在世界主流语言的洪流中去对比。


1. 语法形态多样性

首先是语法,按照形态学分类法,语言学者根据语法结构特点把人类语言分为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或按照附着特点分为:词汇附着型语言、字母附着型语言、混合型。具体可以参考答主 @Articulatum 写的这篇相当精彩的回答:

不过下面还是以比较传统的方式介绍一下:

孤立语:众所周知,汉语在语法上属于孤立语。这类语言的特点在于其一般不是通过词形变化来表达语法的作用,而是通过独立的虚词和固定的词序来表达语法意义。而且一般而言,孤立语缺乏多数的格变化,但却有丰富的意境变化。

  • 中文:
我爱你,你爱我。(主语和谓语的位置决定了施事和受事,语序颠倒含义不同。)
我爱过你,你爱过我。(通过添加独立词汇“过”用以区别时态。)

屈折语:也是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但屈折语和黏着语之间的区别在于屈折语的词素趋向连在一起,较为难以分割,意即屈折语的一个词缀经常同时表达多种意思,而黏着语的一个词缀一般倾向于只表达单一种的意思。代表:如西语、葡语、法语等。

  • 西班牙语:
Te amo(我爱你)
Me amas(你爱我)(通过词形变化和词缀语素区别含义)

黏着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本身形式的变化表示各种语法关系。通过在词根的前中后粘贴不同的词尾来实现语法功能。语法意义主要由加在词根的词缀来表示的,词缀分为前缀、中缀、后缀,常见的有前缀、后缀。

  • 日语:
ご飯を食べます (我吃饭)
ご飯を食べたくないです (我不想吃饭)(通过粘贴词缀改变句意)

一通对比下来,我们惊奇的发现:语言内部似乎存在着一种巧妙而稳固的平衡,如果一种语言使用了一长串的黏着后缀,就不用去背毫无规律的变位表格;如果一种语言存在复杂的变格变位就不用记多变的语序和虚词;如果像我们汉语一样“孤立”,那你就必须要接受声调和汉字的毒打。

也就是说,从语法上来看,无论屈折语、孤立语还是黏着语,是不存在难易之分的。那为什么还会有人觉得汉语很难呢?前面我们说过“难是一个相对概念”,一个人对不同事物会有不同的感知,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前面我们举了那么多例子,都可以概括为“一个人对于不同的语言,其难易感知也不同”。同理,汉语母语者也会产生诸如“阿拉伯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的主观臆断。

2. 不同母语者对不同语言的难度感知不同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说的就是“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种语言,其难易感知也不同”。听起来跟绕口令一样,但很好理解。你可以把语言具象化,想象成榴莲,有的人觉得榴莲很好吃,比如我。而有的人光是闻到味道就吐了,比如我妈。有天我在家做榴莲西米露,我妈循着味道进来厨房问我:“你是在炖屎吗?”榴莲有什么错呢?它只是个水果而已啊。汉语有什么错呢?它只是个语言而已啊,为什么要说它难呢?既然榴莲和汉语都没问题,那就是人的问题了。现在我们来看看是哪些人觉得汉语难?他们为什么觉得汉语难?

我相信,汉语母语者是不会有这种感觉的,毕竟一两岁的小朋友都能使用汉语无障碍沟通了。发出这种感叹的通常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汉语学习者。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觉呢?实际上,对于一种语言的难易感知,完全取决于它和你母语的关联程度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对语言的接受程度的差异。也就是我们前文所提到的语言距离。

我们似乎很少听到过西班牙人说葡语难学,很少听到过英国人说德语难学,也很少听过韩国人、日本人、越南人说汉语难学,为什么呢?一个人对于第二语言的语言距离感知无外乎以下几种主要变量:

  • 语法是否相近
葡语、西班牙语同属于屈折语;日语、土耳其语同属于黏着语……
  • 谱系是否同属
汉语、藏语同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德语同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
  • 词汇是否含有大量的同源词或借词
汉语、日语、越南语中含有大量汉字词……英语、法语、德语含有大量的拉丁语同源词……甚至诸多词汇可能来自同个古语,由于地理位置,历史迁移,等等因素,分别发展成现在语法不同,但词汇相似度极高的独立语言。
  • 书写系统是否相近
英语、法语、德语等西方主流语言均为线性拉丁文字;而汉字、越南的喃字、彝文等属于形音义结合的语素文字。

语言对比分析理论认为,学习一门语言就是一定数量的刺激-反应链环的系统性操练,而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已经掌握的语言会对他们学习其他语言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就是迁移(transfer),迁移分为正迁移负迁移,正迁移即语言点相同从而有利于非母语的学习的习得机制;负迁移即套用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的错误或不适合的目的语形式。比如,英语母语者在学习汉语时受英语状语后置影响会出现如下偏误:

汉语:我昨天去了学校。
英语: I went to school yesterday.
英语母语者学习汉语的偏误句:我 去(介词)学校 昨天。

Cliford Practor (1967), Rod Ellis (1985)[1] 在迁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比等级与困难层次理论。将对比等级分为六级、困难层次分为5级。

1.对比等级一级 :一语和二语某个语言点没有差异。

E.g., 所有语言都有元音a、i,辅音m、b、s

2.对比等级二级: 一语两个语言项对应二语一个语言项 。

E.g., 一语俄语,二语汉语。俄语词汇умеет,могу,возможно 三个义项对应汉语词汇一个义项——“会”。

3.对比等级三级: 一语某个语言点在二语中不存在。

E.g., 一语韩语,二语英语。
韩语中的敬词谦词系统,名词后的助词,在英语中不存在。

4.对比等级四级: 某个语言点的分布, 一语跟二语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 一语日语,二语汉语。
(1)日语:泥棒 が 警察に 捕まえ  られ た。
词译:小偷 助词 警察 助词 抓住 被动态 助动词 了
句译:小偷被警察抓住了。

(2)日语:彼は 秘書の人に 休ま れ てしまいました。
词译:他 助词 秘书 助词 休息 被动态 助动词 了
句译:秘书休息了,他(只好自己打字了)。

5.对比等级五级: 二语的某个语言项在一语中没有。

e.g一语英语,二语汉语。
汉语个体量词(一棵树、两盏灯);名词、动词的重叠式;某些补语(走进去、走进来)

6.对比等级六级: 一语一个语言项,对应二语两个或多个语言项。

e.g一语韩语,二语汉语。
(1)싱가포르에서 나는 비금원을 참관했다.
词译:新加坡 处所格 我参观 飞禽园 宾格 参观了
句译:在新加坡,我参观了飞禽园。
(2)서울은 한국에서 제일 큰 도시이다.
词译:首尔 主格 韩国 处所格 第一 大的 城市是
句译:首尔是0韩国第一大城市。

韩语“에서”、“에”,有时对应汉语“在”,有时对应零形式(空位)。


综上所述,语言之间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都不难,之所以会有难的感觉,只能说明:你的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言距离比较远,在习得二语的过程中“负迁移”较大从而造成这种错觉。而学习一门语法相近、谱系同属、含有大量同源词的第二外语跟掌握一门方言没什么区别。通常掌握了两门以上外语的语言学习者,学习三语也更容易。

参考文献:

周小兵.语言对比分析的技术应用[J].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资源与汉韩对比.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

龙雨.汉语的国际语言距离对中国OFDI的影响研究[D].广西大学,2020

周维江.查尔斯·弗里斯与对比语言学[J].学术交流,2010(2)

参考

  1. ^ Rod Ellis, & 吴大群. (1985).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 国外外语教学(01), 17-19.



  

相关话题

  普通话是被满化的汉语吗?是否存在纯正的汉语?官话是谁定义的? 
  会讲几门外语,是什么体验? 
  越南原属于汉文化圈,之前也一直使用汉字,为什么独立后就废除了汉字而使用法国殖民者创造的文字? 
  为什么汪精卫说的一口桂柳话? 
  那些只会说方言的人为什么能听懂普通话? 
  為何大陸不繼續使用注音符號,而要另選漢語拼音? 
  “公文体”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公文体”? 
  民国时期的学者是如何做到精通各国语言的? 
  日语中的汉字会在未来彻底消失吗? 
  英语里有哪些一说出来就知道他要装逼的话? 

前一个讨论
与对手下棋开狗(使用AI)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下一个讨论
升级鸿蒙系统之后你后悔了吗?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