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会有人笃信“边际效益”这么搞笑的观点,可以推翻劳动价值论? 第1页

     

user avatar   minamoto-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是没有看懂边际效用论。

1:边际效用论和局部均衡论,一般均衡论是一体的,边际效用对价格的决定不是通过“所有人都一致觉得这把锄头有这么大的效用”来决定的,而是通过下面这个流程决定的:

我要使得我的n把锄头都卖光,就必须要找到n个买家,在市面上有些买家觉得锄头效用大,有些买家觉得锄头效用小,我优先卖给那些出价最高那n个买家。

如果我不能价格歧视,那么在这n个买家中,觉得我的锄头最不值钱的那个人认为我的价格是多少,这个锄头单价就是多少。显然,如果喊价高于这个价格,那么我就不可能卖出全部的n个锄头,只能卖出比这个更少的锄头,因此,为了卖出这n个锄头,我就只能在以这n个人中觉得我这个锄头效用最低的人出的价钱卖出。

即价格是能使得我锄头全被卖完的最高价,而不是要所有人都一致同意锄头都值这么多。

2:边际效用论不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多余理论,因为相对于劳动价值论,边际效用论不仅能解释价格还能解释数量。

比如按照劳动价值论,虽然能得出一把锄头等于多少大米,但是得不出市面上究竟会生产多少锄头来换多少大米,要解释市面上会有多少锄头多少大米,你就必须引入别的理论。

而边际效用论下,这一问题是自然解释的。假设市面上除了我之外还有许多锄头生产者,即完全竞争市场,那么锄头生产的数量就由以下流程决定:

生产一个锄头需要一定的成本,有劳动时间有原材料,如果售价高于这个成本,那么生产锄头就可以赚钱,低于整个成本就会亏本,设这个成本为c。假设市面上有m个买家,对他们来说锄头的效用有高有低,而其中有x个人认为这个锄头的效用大于c,于是愿意用高于c的价钱来买这个锄头,于是市面上就会生产x个锄头。

对于垄断市场来说,由于只有我一个人来决定数量,所以我会选择使得我利益最大化的价格数量来生产,如果我涨价一些那么锤子的销量必然会降低一些,我也可以采取薄利多销,只要我知道市面上每个买家对锄头的效用,我必然可以用求极值的方法来得到一个最优解,这个最优解同时决定价格和数量。

3:边际效用论不能说能彻底摆脱主观价值得到一个社会共同认可的“客观价值”,因为不是所有潜在对锄头的评价都有意义,始终只有部分认为锄头效用大的买家才能影响价格。在上述例子中假设你有n个的锄头要卖,那么所有人中觉得你锄头效用最高的n个人中,觉得你锄头最不值钱的那个人的主观意愿就能决定你的价格。

边际效用论在逻辑上是无懈可击的,完全可以取代劳动价值论,甚至还能做到光靠劳动价值论做不到的解释商品数量的问题,但是仍然有几个弊端:

1:效用这个东西太主观了,根本测不出来。

2:没有那个商家有这个本事能查完所有买家对商品的效用评价。

3:我可能卖给不同买家不同的价钱。

要解决这三个问题,就需要一个人想象中的神仙——“瓦尔拉斯拍卖者”。


user avatar   yejo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劳动价值论看起来有道理,但实际操作中却很难测量其价值具体是多少。而且这个价值也很难用于交易。

更方便的定价工具是供求关系,因为这是交易的本质。边际效益是基于供求关系推导出的规律。


user avatar   wkir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各种经济理论都是有些限定条件的,都是在某些情况某些时刻某些片段特别管用,换一个情况也就洒洒水了,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学派。

有些情况下,降降息市场一下就活了,而有些情况下一降再降都是降个寂寞。美国也有降息降准是个寂寞的情况,不过他可以靠其他经济外的操作转移,同样的情况你给希腊说等于搞笑。欧元区也是一样得出了不少利弊结论,但整个框架给非洲来个非元区的话,那很可能就是另外一番神奇景象了。

有些时候纯用西方经济学就能解决,有时候就必须有行政干预。经济学各种理论总归是要落在实处的,边际效用和价值理论也是一样的,都有可解释和不可解释的经济现象,如果做经济工作,显然需要在不同的情况中找到合适的理论去解决问题,在知乎扯一万年都没有鸟用。

比如知乎现在大搞视频,据我观察大多用户是不舒服的,推荐页面里面视频是越来越多,我看对不少人都形成“负边际”了,尼玛真的有时候越刷越烦,我自己很愿意在B站三连,只要我能看完的视频我至少都给个赞,知乎的视频我是看都不想看,但反过来说知乎就是要给你无限冲视频。

有些视频博主,我看在B站是很受欢迎的,在知乎全是骂他们的,同是大陆憨憨嘴炮网友,咋有这么大的差别?

那么不同地方的用户,知乎是用不同的解释来做出行为的,谁对谁错?


user avatar   li-xiang-1-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因为他们无法分辨正确的废话。

有一个算命的提出如下的“八卦场”理论:人的命运完全由出生时间和出生位置决定。

这成功地解决了生辰八字完全相同的人为什么命运不同这一算命界难题。令人惊讶的是,单看这句话,他比任何科学预测人生发展的理论都正确!

在理论上来说,他们首先把目标设定为找一个在一切情况下成立的价格公式,然后虚构出一个沙漠里卖水的场景,而不是考察现实中的现代工业社会,就可以“推翻”劳动价值论,实行所谓效用价值论。但是劳动价值论本来也不是为了在沙漠里成立而建立的,而效用价值论就是一句纯粹的废话,效用是完全不可能独立测算出来的东西,效用决定价格是因为他本身就把效用定义成价格的正比例函数。这类似于“现在的时间减去出生的时间决定了年龄”,这个理论绝对正确,而用面容,骨龄测算的年龄一定存在偏差,但是前者是毫无价值的同义反复,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其次,这种政治经济学来自脱离生产的纯粹食利者的世界观。布哈林《食利者政治经济学》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一个脱离生产过程,纯粹靠剪息票生活,对社会生活的了解仅限于消费的食利者阶层,于是他们当然会用他们的世界观解释世界,所以就出现了消费者的心理决定价格的效用价值论。


user avatar   bao-bu-tong-55-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世界上还有许多人相信时间、空间、长度、质量是与观察者无关的绝对客观的物理量,认为每个观察者自带坐标系的相对论是很可笑的呢——对于没有接受过现代物理学教育的人来说,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


经济学里有三个理论:边际理论、效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

后两个理论虽然都叫价值论,但讲的不一定是同一个东西。

恩格斯在《资本论》的英译本序言里讲:“某些术语的应用,不仅同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含义不同,而且和它们在普通政治经济学中的含义也不同。”

这就好比日语和汉语里都有汉字,但是同一个汉字在两种语言中的意思是有出入的。这时候,就得通过翻译,统一到一个语种里,才能够进行正常的交流。否则就是鸡同鸭讲。

PS:声明一下,没有特别注明的话,此回答中所有可能产生歧义的词语,都适合采用日常生活语言中的含义。


我读过萨缪尔森、斯蒂格里茨、曼昆三个版本的经济学教材。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论(无论劳动价值论还是效用价值论)是慢慢淡出经济学的。到了曼昆这里,连价值两个字都不提了,而只讲边际理论。


边际理论首先是建立在真实世界“差异性”的基础上——有差异才有排序,有排序才有边际。

虽然庞巴维克的这部《PositiVe theorie deskapitalcs》直译应该叫做《资本正论》,冒犯意味甚浓(就是冲着《资本论》去的),不过中译者起的这个《资本实证论》的名字,也是相当对得起该书具体内容——边际理论就是一种实证理论!

边际理论是可以兼容两种价值论的——既可以讲均衡价格等于边际使用价值(效用),也可以讲均衡价格等于边际生产成本(劳动量)。二者不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可以根据“边际对偶”,按照相同的逻辑进行分析。

但是,马克思版的劳动价值论强调的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无差别性”与“差异性”,就是马版劳动价值论与其他经济理论最大的区别。

怎么说呢,我认为,马版劳动价值论就是个“真空世界中各向同性无差别的球形人”理论,它对真实世界的解释性非常差。

譬如说罢,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讲:付出同样多的劳动量,但是由于天灾,灾荒年粮食减产一半,这年的粮食价值就翻番。而价格又是被价值所决定并围绕价值波动的。

然而根据经验,不要说减产一半,就是减产个20%,粮价都不止翻番了。真实世界中的粮价根本就不会围绕着马克思算出来的那个价值波动。

那么问题就来了:到底是世界错了,还是马克思的理论错了?

要命的是,马克思并不是很在乎怎么解释世界,而在乎改造世界——他要消灭分工,把人的技能树“全面发展”成各向同性无差别的球形。这个步子迈得就有点大了......


常常有人把劳动价值论与“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扯上关系,我们来看看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斯密是怎么讲的:

就拿后面斯密所说的这种情况,讲一个真实的案例:斯坦茨曾经在福特公司的电机上用粉笔画了一条线,要求工人把里面的线圈拆掉16圈,排除了机器故障。索取报酬1万美元——这合理吗?斯坦茨在账单上写:

画一条线,1美元;
知道在哪里画,9999美元。

劳动价值论不可能先验的计算出来:斯坦茨“知道在哪里画”这种劳动的强度比蓝领工人大多少倍,或者通过斯坦茨比蓝领工人多花了多少学费,在他职业生涯中用粉笔画了多少条线,再把学费平摊进去,甚至还要考虑到他养老金和生命长度......最后算出来斯坦茨用粉笔画这条线的价值是多少——那么所谓的劳动价值决定价格,岂不是在扯淡?

讲道理,我们只能根据斯坦茨工作的实际效果,或者说实际的使用价值,倒过来评估他的劳动价值是多少。至于他当年读的是公立学校还是昂贵的私立学校,花了多少学费,与他的劳动价值并没有必然联系。即便撕葱读了那么贵的学校,也不能保证他的投资经营劳动一定有价值,反而还败掉了老王好几个小目标。

所以斯密讲,用劳动价值来定价根本没有可操作性,只能通过市场议价作大体上“两不相亏”的调整。


笼统的来讲,假如A岗位钱多活少离家近,B岗位钱少活多离家远,劳动力就会脱离B岗位涌入A岗位,从而压低了A岗位的工资抬高了B岗位的工资。经过市场的长期调整达到均衡状态以后,A、B两个工作岗位性价比都差不多,活多就钱多,活少就钱少,相同劳动量的工资就差不多相等——这个推理当然是有道理的,不过其中隐含了一个比劳动价值论更加基础的经济学原理叫做“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对于不会对激励作出反应的“植物人”来讲,上述推理不成立。

这也仅仅适用于比较简单的体力劳动。对于需要经历长期学习和训练以后才“有可能”胜任的工作岗位而言,即使人人都接受无差别的基础教育培训,依然会有人上清北,有人进蓝翔,有人上十佳球,有人上五大囧......

人,就是有差异的,绝无可能人人都成为斯坦茨那样的专家。

假如你叫蓝领工人去画线,让斯坦茨去拆线圈,试图通过指令性的岗位轮转,来消灭分工,让每个人“全面发展”的话,非但不会产生乌托邦分子想象当中的生产力增长,反而会对生产力造成极大的破坏——事实胜于雄辩!


劳动价值论有这么大的局限性,可操作性又那么的差,所以主张它的人往往都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又是别有用心的......

不知道各位看官是否注意到,罗素在谈及主张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人物时,并没有提及斯密。

正如前面《国富论》引文所展现的,他论述的主题已经写在标题里了——区分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以反对把货币(名义变量)当作财富(真实变量)的重商主义观点,斯密仅仅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劳动是衡量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斯密并不认为劳动价值论对真实世界中的经济活动有什么具体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恰恰相反,他是主张“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

也正是在鼓吹市场制度这个意义上,斯密成为了经济学之父。


市场经济制度以及现代经济学思想是如何扰乱人心的呢?

让我们从古希腊学者色诺芬的《经济论》(也叫《家政论》)讲起先......

在这部对话体的书中,色诺芬借苏格拉底和克勒托布勒斯之口讲:

同一种东西是不是财富,要看人会不会使用它。例如,一支笛子对于会吹它的人是财富,而对于不会吹它的人,则无异于毫无用处的石头。”
“是这样——除非他卖掉它。”
“我们现在知道:对于不会使用笛子的人们来说,一支笛子只有在他佣卖掉它时是财富,而在保存着不卖时就不是财富。”
“是的,苏格拉底,我的论证是前后一致的,因为我说过凡是有利的东西都是财富。一支笛子如果不拿出来卖,就不是财富,因为它是没用的;如果拿出来卖,它就变成了财富。”
“是的,”苏格拉底解释说,“可是他得知道怎样卖它;而且,根据你的说法,如果他把它卖出,换进一些他不会使用的东西,就速这种出卖也不能把它变为财富。”

熟读古希腊文献的马克思自然对此了如指掌,所以他在《资本论》里讲:“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

作为经济学,不对国民“财富”(即使用价值)的性质及其原因进行研究的话(这正是《国富论》的主题),那不是研究了个寂寞?

《资本论》里面就没怎么对“使用价值”进行深入研究,马克思只是提了那么一嘴:“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就把使用价值撂下,去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考察“商品价值”这个“幽灵般的”“隐蔽的形而上学实体”了。

我们不禁要问:水既可以“用”来饮用,又可以“用”来洗澡,当然还可以“用”来交换,这几种“用”途是普遍联系并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辨证法,我也会啊,我姑苏慕容府最擅长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那么水的交换价值究竟表现饮用水的使用价值,还是表现洗澡水的使用价值?

要问对问题,才能找到答案。答案是不是已经呼之欲出了——水的交换价值“表现”水的边际使用价值。稍安勿躁,容我再多说几句,把这个问题彻底解释清楚。

庞巴维克在《资本实证论》里面讲,如果一种东西只对应一种用途,那么问题就简单了。但是在真实的世界当中,一种东西往往有多种用途......

就以庞巴维克举的这个殖民地农民收获5袋谷物的例子来讲(假如有人觉得这是“孤立地”看问题,不妨改成某个有1万人口的小镇收获了5万袋谷物,丝毫不会影响这个例子的解释力)。这5袋谷物分别对应着保命、健康、饲料、酿酒、养宠物5种“用”途,而5种用途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

现在,假如这个农民要放弃一袋谷物,用来交换其他对他有用的物资,他会放弃哪一个用途的谷物呢?显而易见,一个理智的人(失心疯不在我们讨论之列)不会平均的去把5种用途的谷物各削减20%,而是优先保证最重要的用途,把最不重要的那个用途砍掉。只要交换得来的物资的使用价值超过5袋谷物中最不重要那一袋的使用价值,就是有“经济”意义的。

也就是说,在交换过程中,只有最小的那个使用价值被加以“权衡取舍”,更重要、更大的使用价值没有在交换中得到表现。

假如由于天灾,谷物减产20%,这个农民就会先保证重要性前四的需求,而把排第五的需求砍掉。现在有个商人来与他交换谷物,他就会在第四重要的谷物使用价值与换来物资的使用价值之间做权衡取舍——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粮食减产20%,粮价涨幅会超过100%,是因为第四重要的使用价值比第五重要的使用价值大100%以上。

所以说:交换价值只表现“经济”容许范围内的最小使用价值——即边际使用价值。

ps:这里的“交换价值表现使用价值......”云云,来自于马克思的《资本论》,正如前文中恩格斯所提示过的,我们需要把它“翻译”成日常用语,才能正常交流。用普通话来讲就是交换价格(值)表现边际价值(存在)。


言归正传,正如“重要的需求要先保”一样,“低垂的果儿要先摘”——供和需不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真实的世界中,同样的商品,生产成本也是有差异性的。就拿铜来说罢,智力埃斯孔迪达是世界最大的露天铜矿,开采出来的原矿石含铜量达3%,而中国江西德兴铜矿的含铜量是0.5%。这意味着生产相同数量的铜,我们的矿石开采劳动量是智利的6倍。

世界各地铜矿的开采成本各异,从1000美元到8000美元的都有。理论上讲,开采成本是没有上限的,譬如某颗遥远的小行星上有铜,但是开采成本是天文数字,当然我们知道那是不“经济”的,因而是没有“必要”去开采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从1000美元到无穷大,哪些铜矿是有“必要”开采的,哪些铜矿是不“必要”开采的呢?开采小行星上的铜矿不经济,那么开采11000美元成本的铜矿经济吗?10000美元成本的铜矿呢?

我给劳动价值论者出一道题目:

a铜矿生产成本1000美元,年产能800万吨;
b铜矿生产成本2000美元,年产能500万吨;
c铜矿生产成本3000美元,年产能400万吨;
d铜矿生产成本7000美元,年产能100万吨;
e铜矿生产成本8000美元,年产能50万吨;
f铜矿生产成本10000美元,年产能200万吨;
g铜矿生产成本11000美元,年产能150万吨;
星辰大海,生产成本天文数字,年产能“极大的丰富”。

现在请你们告诉我,哪些铜矿是有必要生产的,哪些是不必要生产的?
决定铜价值的是边际生产成本还是平均生产成本?
“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是个什么鬼?

如果你掌握了边际理论的分析方法,就知道,我们肯定是优先开采低成本的铜矿,最后开采高成本的铜矿......当铜矿成本超过铜的使用价值,再开采就是“不经济”的了。

也就是说,通过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告诉我们哪些用途有必要得到满足,哪些用途是不必要的;哪些铜矿有必要开采,哪些铜矿是不必要开采的。如果说市场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那么价格就是这只看不见的手中的指挥棒。

是价格决定了哪些劳动有“必要”,而不是“必要”劳动决定价格。

就如同在广义相对论中,“天体告诉时空如何弯曲,弯曲的时空告诉天体如何运动”,在西方经济学里,供需意愿告诉均衡价格在哪里,均衡价格又告诉哪些生产和消费是有必要的——价格和供需就是这样的一种互动关系。

就拿铜矿的例子来讲,缺乏需求和价格数据,不“比较”成本和收益,根本讲不清楚哪些铜矿有必要开采,哪些铜矿不必要开采。

对于真空世界里各向同性无差别的球形人来讲,上述问题当然是不存在的。只讲“需要”而不讲“需求”,就会干出把较大使用价值的锅砸掉,炼出较小使用价值的铁这种“不经济”的事情来(我们的确“需要”铁)。这就是为什么计划经济制度下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增加钢铁产量,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让卫星上天,可就是无法“经济”地造出一辆“代价足够小”的汽车。

或许有的人会讲,卫星上天,两弹爆炸,极大的增强了国人的安全感和自尊心,比生产小汽车有更大的价值。我当然不会反对这种说法,这正好说明了价值只能来自于人的主观评价。


有人说效用价值论是主观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客观价值论,我不能同意。连物理学当中,都不存在“独立于观察者之外”的变量,社会学里哪来的客观变量?又哪里会有什么客观价值论呢?马氏劳动价值论不仅主观,而且武断。

我宁愿说:效用价值论是相对价值论,马氏劳动价值论是绝对价值论。

就如同牛顿企图用一个旋转的水桶证明绝对空间的存在,并进一步证明绝对运动的存在,马克思也企图为价值找到一个绝对客观的锚定,进而找到某种绝对运动,这是他在《资本论》中所承认的。

的确,一个稳定的、有绝对静止标准的宇宙空间能够给人以安心的感觉,但是这种非理性的信仰却没有事实上的依据。


经济学是一门关于“选择”的学问,最重要的原理是“比较”优势原理。如果这世界是“无差别”的,那还选择、比较、权衡取舍个既拔?

人的生命有限,“一万小时定律”决定了每个人“片面发展”、分工协作,才是最有利于生产力提升的。

效用价值论就是建立在“每个观察者自带坐标系”基础上的的个性化、差异化的价值理论。

退一万步讲,即使人人都能“全面发展”得跟斯坦茨一样聪明(这是不可能的),也不值得这么去做。本来斯坦茨只要把“擦靴子”这种活交给保姆去做,节省下来时间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就可以把保姆的简单体力劳动转化成他的复杂脑力劳动,一下子把生产力提升了几十几百倍。那么,为什么还要多花几十倍、几百倍的教育资源,让每一个保姆、蓝领工人也“知道在哪里画线”呢?

在未来的社会里,谁会去擦靴子?这是一个好问题。

人类社会只能有一种平等,就是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我们拥护高考制度,不是因为这个制度仅仅有利于聪明人,而是因为这个制度有利于整个社会。让本来能上清北的人去种地,种地的人去上清北,那不是平等,而是瞎折腾。瞎折腾的结果是毁灭了整个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最终,也会害了所有人。


马克思的潜意识当中肯定也是认同资本主义创造财富能力的。讲道理,假如共产主义能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创造财富,那么我们就应该用共产主义制度去实现物质极大的丰富,而不是等到物质极大丰富的时候才来实现共产主义。

“物质极大丰富论”给我的感觉,共产主义更像是一个摘果子的——只有物质极大丰富了,才经得起共产主义的折腾,在还没那么丰富的时候就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话,是要饿死人的。换而言之,共产主义创造财富的能力是及不上资本主义的——即使这个结论隐含在逻辑推理过程中,一些人也拒绝接受,因为这和他们的信仰不一致。

另一方面,财富是不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人类是否还有更高的目标,也是有争议的。

自古以来,知识分子们就有一种“安贫乐道”的清谈思想,马克思自认是黑格尔“这个大思想家的学生”,自然也难以免俗。马克思与他们的区别是“批判的武器取代不了武器的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要把知识分子们的清谈付诸实践。

或许马克思的理论一开始就不是以指导经济建设、创造更多财富为目标的。教员早已看穿......


关于剩余价值论的后续回答:

以及源头的考据: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多肤浅的人才会用经济学理论和劳动价值论对标,劳动价值论本质是一种神学理论,这是它再怎么强调唯物客观也无法改变的,跟劳动价值论对标的应该是“基督论”“圣母论”。宗教的伟大从来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你能用这些神学理论解决个人的肤浅问题吗?宗教通过精神麻醉底层以帮助上层稳定社会,而劳动价值论是一种“逆宗教”,它伟大在能为底层暴力颠覆社会提供精神支持。


user avatar   dong-jie-m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每次看到劳动价值论的支持者,我都会这么问他:

请你用劳动价值论解释一下,为什么上海的非沪C车牌要近10万块?


user avatar   ddsfdsfd-afdfdfd 网友的相关建议: 
      

劳动价值论弱智到极点,用边际效应解释是杀鸡牛刀。

最简单举一个例子:

乾隆当年送给马嘎尔尼访华团一块玉如意,这在大清看来是重礼,这块碧玉是稀世珍宝,大量人力物力开采打造而来的,但是在英国人看来这并不值钱,还在日记里骂乾隆抠门。

劳动没有绝对价值,只有货打买家。

我也不知道边际效应能不能解释商品的本质,还是其他理论能解释。

我只知道,劳动价值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劳动价值论这东西正经人谁拿正眼看啊


user avatar   miumiu-96-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劳动本生没价值,实际价值来自余劳动产出品的最终交易价格。

举个例子,一个钢铁厂,年产1千万吨钢,1吨钢没卖掉,工人辛苦一年,产生价值了么?

你要说产生了,那钢厂第二年怎么倒闭了?来你给解释一下。

有比如有人2000年买了一套房花了10万,2021年以1000万元卖掉,这套房子增值了100倍,所以这100倍的价值是他跑了2次房产交易中心产生的?那不扯淡么。

所以这世界上根本没有劳动价值,注意,我说的是没有,0,能理解么?

无论实体商品还是劳务商品,价值,或者说定价来自于供需。

而最经典最清晰的供需产生价值的例子,是股票市场。市场撮合机制将买卖双方撮合到一起,双方协商产生最终价格,供大于求就跌,供小于球就涨,需求为0时价值就归0,理解么?

为啥边际效益在这个事情里有价值?

再举个例子,市场上每天需要1000吨猪肉,市场的供应量当前是每天1200吨,市场已经充分被满足的情况下,你再去生产猪肉,就会边际效益递减,因为大家已经吃饱了呀,你产的更多,价格下降,那我真的吃不下呀,结果就是你产的越多,猪肉价格只会越低,所谓的边际效益递减大体就是这么回事。

那有人说,劳动服务和商品服务不一样?其实是一样的啊。市场需要1000个家政人员,供应端只有800个人,那价格就涨,如果供应端有1200个人,那就爱干不干,你不干有的是人干,降工资也有人干。这时候参与家政的人越多,或者已经参与的人越勤奋,例如本来一天干8小时,现在他干12小时,你以为你提升了50%产能,获得50%的收入增加,实际是市场减少了30%的人员需求,因为1000个人8小时,总共劳动8000小时已经打扫干净了,我不需要1000个人干12000个小时呀,既然你们那么努力,那只留700个人上班就可以了。结果你干了12小时拿到的钱可能比原先干8小时更少,因为本来冗余200人,因为你发奋图强,冗余变成了500人,那你不干,屁股后面排队的人更多,你的交易价值变得更低,所以劳务服务和商品服务一样,都会出现商品供应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后,价值边际递减的情况。

来你现在再来告诉我,你的劳动有什么价值?你们加班加点除了帮老板早点换车换房,有什么价值?




     

相关话题

  大城市本地人收房租都能月入过万, 感觉很不公平, 怎样正确看待? 
  非专业人士如何系统地学习经济学? 
  「泡沫」在经济学中有明确定义吗? 
  为什么人们热衷于缩小「贫富差距」? 
  哪些行业不怕经济危机? 
  如何解释一个关于纳什均衡的问题? 
  美国顶尖金融工程硕士项目中国人毕业后工作实习情况如何? 
  为什么说部分中国人在改革开放前吃不上饭,之后就吃上了? 
  日本未来的国运如何? 
  假设马克思是对的,为什么资本家不无限招工? 

前一个讨论
高校教授发声,经济学应被定为中学的必修课,有这个必要吗?
下一个讨论
国企的工作效率为什么很低?





© 2024-05-1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