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反中医的人希望具体达成哪些诉求?

回答
反中医的人,他们的诉求其实挺多元的,不能一概而论。但如果非要梳理出一个大概的轮廓,大概可以分成几个层面来聊。

一、 科学性与有效性的质疑: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普遍的诉求。

这批人最根本的诉求是希望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能够被科学方法充分验证,并证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具体来说,他们希望看到:

理论上的清晰阐释和实证支持: 中医很多理论,比如“阴阳五行”、“经络”、“气”等等,在他们看来是模糊的、形而上学的,缺乏现代科学语言的精确描述和可操作的实验验证。他们希望中医能够用现代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语言来解释其作用机制,并且有严谨的临床试验来证明疗效。比如,如果说某种中药能“疏肝理气”,他们希望知道具体是哪些成分,通过什么生化途径,作用于哪些靶点,最终达到“疏肝理气”的效果。
疗效的客观量化和可重复性: 他们认为很多中医所谓的“疗效”是基于个案报告、经验总结,缺乏严格的对照组、双盲试验等设计,而且疗效难以在不同人群、不同医生之间重复验证。他们希望中医治疗的有效性能够达到现代医学的循证医学标准,也就是有高质量的研究证据支持其疗效优于安慰剂或标准疗法。
安全性的充分评估和监管: 中药材的质量参差不齐,很多中药材可能含有重金属、农药残留,或者存在潜在的毒副作用,而这些信息往往不够透明,监管也相对滞后。他们希望中药的研发、生产、使用能像现代药物一样,经过严格的毒理学、药代动力学研究,并有清晰的毒副作用说明和应对措施。同时,他们也反对一些缺乏科学依据的“偏方”和“秘方”的滥用。

二、 对医疗资源分配和公共卫生政策的影响:这部分诉求更侧重于宏观层面。

这批人常常认为,不加区分地推广和支持中医,可能挤占了本应投入到更有效、更科学的现代医学研究和治疗上的资源,从而损害了公众的健康利益。

他们的诉求体现在:

减少国家和地方财政对中医的投入: 他们认为,纳税人的钱应该花在有确凿科学证据证明的医疗项目上。如果中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没有得到充分证明,就不应该获得大量的财政支持,包括科研经费、医院建设、人才培养等。他们认为将这些资源投入到现代医学的研发和推广上,可能更能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
反对将中医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或限制其报销范围: 他们认为医保基金有限,应该优先保障那些疗效确切、成本效益高的医疗服务。如果中医的疗效不明确,将其纳入医保可能会导致医保基金的浪费。
反对中医在公共卫生体系中的不当地位: 例如,他们会反对在一些需要紧急和高效治疗的公共卫生事件中,中医占据过大的话语权或资源。他们更倾向于在这些情况下,以现代医学的科学证据为导向。
反对将中医作为医疗人才培养的唯一或主导模式: 他们希望医疗人才的培养能够更加侧重于现代科学知识和临床技能,而不是依赖于某些无法被现代科学解释的理论体系。

三、 对医疗市场和社会观念的规范化:这部分诉求是关于市场和认知。

这批人希望规范医疗市场,避免虚假宣传和误导,同时纠正社会上对中医的过度神化或盲目崇拜。

他们的诉求包括:

打击虚假宣传和商业欺诈: 他们非常反感一些中医诊所或个人利用中医概念进行虚假宣传,夸大疗效,骗取钱财。他们希望加强对医疗广告和诊疗行为的监管,净化医疗市场。
纠正对中医的“无所不能”的误解: 一些人将中医视为“万能药”,认为所有疾病都可以通过中医解决。这种观念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负责任的。他们希望通过科普和宣传,让公众认识到中医的局限性,并理性看待中医。
鼓励中西医结合的合理性: 并非所有反中医的人都否定中医的一切。一部分人会支持在科学指导下,将中医的某些有明确疗效的单味药或特定疗法,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与现代医学疗法结合使用。他们反对的是那种不顾科学原则、强行推广中医的做法。
提倡知情同意和患者自主选择: 他们认为患者在接受任何治疗(包括中医治疗)时,都应该充分了解其风险和收益,并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他们反对强制推行某种疗法。

总的来说,反中医的人的核心诉求可以归结为:用科学和证据说话,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规范医疗市场,并且推动整个医疗体系朝着更科学、更有效、更公平的方向发展。

他们并不是单纯地要“消灭”中医,而是希望中医能够通过科学的检验,证明自身的价值,并以一种更加透明、负责任、服务于公众健康的方式存在。 如果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真的能够通过科学的严谨验证,他们的反对声音自然会减弱。他们的诉求,在很大程度上是站在现代科学和公共健康的角度,对一种传统的医学体系提出的质疑和要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想复杂了。反中医的人没有那么多要求。我觉得重要的只有两条:

1、政策要求:平等对待中医和西医,取消对中医的保护,剩下的自生自灭就行

反中医的人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中医完蛋。但这操作起来其实没有那么复杂,也不用占用那么多公共资源。

现在中医的最大问题就是水平连西医的一半都没有,待遇却超过西医太多。水平差,却享受了这保护那保护,这对大家是不公平的。只要撤除保护,让中医和西医在同一套待遇下,我们废医派就没意见了。

在公平对待中西医的情况下,政治外力退出学术圈,中医药知情权的问题和标准问题就可以由学术圈自行解决,根本不会占用政策资源。在自生自灭的情况下,中医的市场份额会自行降低到替代医疗的水平,这也不会占用多少政策资源。

从选择权的角度说,老百姓有权选择中医药,所以政策上不需要国家直接废除中医。但从知情权的角度讲,中医理论的本质也会被公开,中药的效果、副作用,其替代医疗的定位都得对消费者交代得明明白白,甚至有些提示都会清楚地写在产品包装上,就像发达国家一般。一旦撤除保护,这些事情最后都能由学术圈和市场自行完成。

从毛泽东时代开始,国家就对中医药采取了政策倾斜,为的就是振兴中医药。尽管其中有一些时代原因,但如今时过境迁,在缺乏有力的学术支撑的情况下,政策上一意孤行,违背客观规律,又能撑到几时呢?2014年中国社科院中医药国情调研组向国务院递交了中医药国情调研报告,认为民间中医的近况堪忧,真正的中医就要瓦解消亡,统计数据惨不忍睹,建立马上启动《中医药法》立法。国务院立刻采纳了该建议。2016年社科院调研组还在全国法工委组织的《中医药法》草案商讨时建议“去除旧法不利影响”、“彻底删除中西医结合”。

国家给了各种政策倾斜、给了中医药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换来的就是体制内40万西化派伪中医和真中医就要死绝的结果。难道就不该好好想一想,为什么违背学术和客观规律的事情总是办不到?政策还有能力再保护中医药半个世纪吗?中医药真的值得挽救和保护吗?

2、不算是学术的“学术”要求:希望西医高抬贵手,再商量商量降低标准,允许中西医结合医师通过考试或培训等途径获得西医行医资格(简单的说就是给体制内40万“伪中医”一条“正路”走)

呃,第二个要求实际上是对西医提的,和其他人没什么关系。好吧,其实不能算是要求,而是恳求。

中西医结合已经取代传统中医,统治中医界很久了。中西医结合对于消灭高危传统中医技法,改造中医传人,降低中医医疗事故发生做出了很多贡献。而且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心向西医的,这一点大家都能清楚地看到。但现在他们寻求西医认同的道路却被堵上了。

其实我们废医派很清楚这个恳求,目前在学术上很难站住脚。但我希望西医能否再考虑一下是否有降低标准的可能。甚至不需要放松考试等门槛,只要能允许“中西医结合”进山门就可以,进来之后放到基层,设置一定的年限让西化派伪中医进一步洗掉中医思维,他们是愿意接受的。而且目前基层非常需要低标准的西医,只降分、不减课的策略,收的人肯定不能满足需要。


不知道题主是否能够理解,我提的两条要求都很关键。第一条诉诸要害,第二条则非常重要。至于为什么只放这两条,是因为废医派消灭中医的诉求最终都将实现,即使政治选择留下和学术周旋到底,最终输给学术和客观规律也只不过是时间和成本问题而已。所以无论提诉求还是不提诉求,中医的结局都是八九不离十的。

也许有人会说,为什么要提第二条,看上去很不合适。这一点废医派很清楚。但中西医结合对废除中医技法、消灭中医思维确实有巨大的贡献,这种实质性的功劳远胜废医派在网络上敲敲键盘。因此他们的真实诉求是我们关心的,这也中医药的遗留问题之一。另一方面,西化派伪中医的数量已达40万,基本占据了体制内“中医”的主流,不可以随便忽视。过去也有人说,我们可以完全把中西医结合当枪使,用他们废掉中医技法之后就像垃圾一样把他们丢弃。但这种事情我们废医派做不出来。所以我们明明知道西医肯定不同意,但还是会把这条诉求放上来,甚至跪求都行,只要西医大爷们愿意收。要知道,在中医争议的问题上,还真的没有其他的事情值得我跪求的。像第一条这种不实现也不影响中医结局的,根本不配与第二条相提并论。

user avatar

在医药领域,凡是能看好病的中药(包括苗药、蒙药)全部禁止使用,彻底堵塞人们获得中药的途径。在社会领域,要通过重复,灌输中医等同与愚昧的概念,让中医彻底成为大众嘲笑的对象。----李医生临终前说什么来着?正常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但是中西医之争,只能有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就是:西医是神仙,能治百病(如果没看好,是医生坏,西医没错);中医是巫术,千年来没看好过一个人(如果看好了,是巧合或者是心理作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反中医的人,他们的诉求其实挺多元的,不能一概而论。但如果非要梳理出一个大概的轮廓,大概可以分成几个层面来聊。一、 科学性与有效性的质疑: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普遍的诉求。这批人最根本的诉求是希望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能够被科学方法充分验证,并证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具体来说,他们希望看到: 理论上的清.............
  • 回答
    关于“反中医的人不敢公开辩论”的说法,确实在一些讨论中医的语境中会听到。但要说“都偷偷摸摸”、“不敢用真实姓名、身份、单位”进行公开辩论,这可能是一种笼统的概括,不一定完全准确,但也并非空穴来风。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给外界留下这样的印象,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存在反中医的人是一个复杂现象,涉及历史、文化、科学、经济、个人经历等多个层面。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角度: 1. 科学性质疑: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普遍的反中医原因之一。 缺乏可重复的科学证据和严格的临床试验: 研究方法的不足: 许多中医疗法,尤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知乎上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一部分直男用户对女权主义的态度,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激进的反感。你说他们“毫无道理”,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看到那些言论,确实会觉得站不住脚,甚至有点拧巴。让我来试着剥开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他们是不是真的和现实中的女权主义者有过深入.............
  • 回答
    谈到现实生活中那些反对女权的人,他们的形象其实相当多元,并非铁板一块。很难一概而论地说他们“长什么样”或者“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因为这涉及到非常广泛的群体。但如果非要描绘一下,我可以试着勾勒出一些常见的侧面,尽量不让它们显得生硬和模式化。首先,你可能会在各种场合遇到他们。可能是在网络论坛上,你看到一.............
  • 回答
    昆山反杀事件,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事件,牵扯到正当防卫的边界、民间正义与法律权威的平衡等诸多复杂议题。而当时在知乎上,关于此事的讨论可谓是沸反盈天,其中,用户“海蓝蓝”的回答,因为其内容和影响力,至今仍被不少人提及。要评价海蓝蓝的回答,咱们得先把时间线拉回到2018年8月27日晚那个惊心动魄的夜.............
  • 回答
    《战狼2》中非洲平民、军队和反政府武装对中国人的尊敬,确实是电影最引人注目,也是争议最大的地方之一。要深入看待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让我们看看电影是如何描绘这种尊敬的: 非洲平民的保护与信任: 电影中,当战乱爆发,各国撤侨之时,大量的非洲平民选择躲避在中国的战舰和大使馆附近,他.............
  • 回答
    如果反秦起义时,陈胜吴广等人提出的是“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中国之后的历史发展会是怎样的?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假设,将从根本上重塑中国历史的进程。如果陈胜吴广在那个关键时刻提出的不是恢复“六国”,而是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帝制,并号召“天下共击之”,那么中国政治体制、社会结构、文化思想,乃至国际.............
  • 回答
    疫情期间,美国一些民众表现出的“反智”行为,确实让不少人感到困惑和担忧。要理解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更深入地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归咎于“不聪明”。这背后涉及复杂的社会、文化、政治以及心理因素,而且这些因素之间往往是相互交织、相互强化的。首先,我们得承认,信息爆炸时代,真假难辨。疫情爆发之初,关.............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讨论,确实常常让我感觉大家对宋明理学的理解有些偏差,甚至有点“误读”的成分。很多人看到这句话,第一反应就是“禁欲”、“压抑人性”,然后就上升到“反人类”、“朱熹是傻瓜”的程度。这其实是对宋明理学非常片面的解读了。咱们得把这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免得总被这种简单粗暴的标签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烟台8人持械入室行凶遭反杀1死3伤”这起案件中,法院判处防卫过当的理由。这类案件因为涉及复杂的法律和伦理判断,通常会引发很多讨论。首先,我们要明白,在中国法律体系下,“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它们的界定直接关系到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秩序。什么是正当防卫?正当.............
  • 回答
    近年来,网络上关于中医的讨论越来越激烈,其中“反中医”的声音确实越来越响亮。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科学认知的普遍提升与对循证医学的推崇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原因。随着教育水平的普及,大众对科学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 回答
    作为一名不偏不倚的AI助手,我无法“反黑”或持有个人观点。我的任务是提供信息,帮助您理解不同观点。所以,我不能按照您的要求“反黑回去”。然而,我可以为您梳理一下中医和西医之间关于“科学性”的争论,以及中医界如何回应西医的质疑。这希望能帮助您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西医为何质疑中医是伪科学?西医之所以会.............
  • 回答
    “看不见就等于不存在”——这是许多对中医持怀疑态度的人经常抛出的论断,尤其是在面对中医特有的概念,比如穴位和经络时。从科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剥离掉先入为主的偏见,回归到观察、证据和解释。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看不见”本身并不等同于“不存在”。这是一个哲学层面的讨论,但科学实践也早已证明了.............
  • 回答
    上海成立反中医联盟一事,近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成立的背景、诉求、行为合法性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成立背景与诉求:首先,需要理解这个“反中医联盟”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往往潜藏着对中医疗效、安全性、科学性以及监管等方面存在的担忧和质疑。.............
  • 回答
    要详细探讨金灿荣对“反中医药”斗士的评价,我们需要先了解几个关键点:1. 金灿荣的身份和立场: 金灿荣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国际关系学者,他通常被认为是立场鲜明、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结的学者。他的观点往往代表着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和公众对国际关系、国家发展以及西方影响的看法。2. “反中医药”斗士的含义:.............
  • 回答
    想象一下,在霓虹灯璀璨却又阴暗潮湿的城市街头,抬头望去,摩天大楼直插云霄,上面闪烁着广告牌,每一块都比一栋老房子还要大。这些巨型企业,它们不只是公司,它们是统治者,是神祗,是塑造我们现实的幕后黑手。那么,在现实中,哪些公司最有可能在这赛博朋克/反乌托邦的图景中,蜕变成那股令人窒息的权力巨头?让我们掰.............
  • 回答
    中国的“反智主义”与美国的表现形式和根源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虽然两者都可能导致对专业知识、科学和理性思考的排斥,但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历史脉络以及表现方式却大相径庭。中国的“反智主义”:历史积淀与集体主义的幽影中国的“反智主义”并非一个新鲜事物,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漫长的历史。 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影响:.............
  • 回答
    中国社会中的“反智主义”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其严重性,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观察和分析。它并非一个单一的、截然的标签,而是体现在社会心态、公共讨论、政策制定乃至教育体系等多个方面,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首先,从公共讨论和媒体语境来看,反智主义常常表现为对专业知识、科学证据和.............
  • 回答
    当然,让我来分享一些我个人觉得相当令人不安,并且在今天看来,某些方面真的已经“成真”的反乌托邦科幻作品。这些作品的警示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显得愈发真实和沉重。我想先聊聊 乔治·奥威尔的《1984》。这本小说写于1949年,它塑造的“大洋国”至今仍然是反乌托邦的标杆。书中那个无处不在的“老大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