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劳动价值论为什么不是边际的?

回答
劳动价值论之所以并非“边际”,这背后涉及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学分析范式,以及它们对“价值”这个概念的理解和测量方式。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各自的核心逻辑。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里的“边际”指的是边际效用论的分析视角。边际效用论认为,商品价值的高低,并非由其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其最后(或边际)消费单位所能带来的满足感(效用)决定。边际效用论的精髓在于,它关注的是消费者在面临稀缺性时,做出选择的边际决策。当一个人要购买一件商品时,他会权衡最后一个单位的商品能给他带来的满足感,以及为此支付的价格。这种满足感的递减(边际效用递减)是其核心。

而劳动价值论,如亚当·斯密和马克思所阐述的,则是一种基于生产的价值理论。它认为,商品的价值,归根结底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里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当前的社会平均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下,生产一件商品所需要的最一般的劳动时间。

为什么劳动价值论不是边际的?

原因可以从几个核心点来解析:

1. 关注点的不同:
劳动价值论: 关注点在于商品的供给侧、生产过程。它试图解释一个商品为何具有一定的交换比率,以及这种比率背后的内在“价值”是什么。这个价值被认为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边际效用论: 关注点在于商品的需求侧、消费过程。它试图解释为什么消费者愿意支付一定的价格来获得商品,以及这种价格是如何形成的。它关注的是消费者心理上的满足感。

打个比方:劳动价值论像是在解剖一台机器,分析它是由哪些部件(劳动)组成的,以及每个部件需要多少工时(劳动时间)来制造,从而得出机器本身的“价值”。边际效用论则像是在观察一个人使用这台机器,看他在使用过程中,每增加一个部件(或每次使用)给他带来的愉快程度(效用),以及为了获得这份愉快他愿意付出多少。

2. 价值的来源不同:
劳动价值论: 价值的来源是劳动。无论是直接为生产商品投入的活劳动,还是包含在生产工具中的物化劳动(已耗费的劳动),最终都可以追溯到劳动。
边际效用论: 价值的来源是消费者的效用(满足感)。商品本身并不“自带”价值,它的价值体现在满足了人的某种需求。

3. 价值的测量方式不同:
劳动价值论: 价值的量(大小)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虽然统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其复杂性,但理论上它是可测量的。
边际效用论: 价值(即价格)的形成是边际效用与稀缺性的相互作用。它强调的是“愿意支付”,而非“实际耗费”的劳动。效用很难量化,因此边际效用论在实践中更多依赖于价格信号和消费者的选择行为来推断。

4. 对价格的解释不同:
劳动价值论: 认为价格在长期(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会围绕商品的价值波动,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值是价格的“引力中心”。
边际效用论: 认为价格是由边际效用决定的。商品之所以有价格,是因为它能带来满足感,并且是稀缺的。供给(成本)的作用是通过影响稀缺性间接体现在价格上,或者说,生产者只有在预期价格高于其生产成本时才愿意提供商品。

5. 关于“劳动”的地位:
在劳动价值论中,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和尺度。没有劳动,就没有价值(或价值很低)。
在边际效用论中,劳动(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价值,最终也取决于它能带来多少效用。例如,一个画家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劳动)来画一幅画,但这幅画是否值钱,取决于欣赏者认为它带来的满足感有多大,以及有多少人愿意为这种满足感支付。

为什么不能用“边际”来描述劳动价值论?

“边际”这个概念,天然地包含了“最后”、“剩余”、“增量”的含义,强调的是边际单位的影响。

劳动价值论所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过程中一个商品所耗费的总劳动时间(在平均水平下)。它不是指“最后一个工人投入的劳动时间”,也不是“生产最后一个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它是一个平均的概念,是社会性的,并且是总量的体现。
想象一下,一个面包师烤制一个面包,他需要投入面粉、酵母、水、时间和燃料。劳动价值论会计算这些投入背后凝结了多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是一种整体的、生产性的投入衡量。
而边际效用论则会问,你吃这个面包,吃第一口、第二口、第三口……最后一口,哪一口给你带来的满足感最少?你愿意为这最后一口支付多少钱?

因此,劳动价值论关注的是构成商品“本质”的那个“总”劳动,而不是导致价值实现或价格形成的那个“边际”的劳动或效用。

当然,后来的经济学家(如新古典经济学家)对价值理论进行了修正和发展,例如引入了“边际生产力”等概念来解释生产要素的报酬。但从劳动价值论本身的原初逻辑来看,它是一个总量、生产导向、以劳动时间为尺度的价值理论,与以边际效用为核心的价值理论在出发点和分析方法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不是“边际”的,恰恰是因为它的价值衡量是累积的、总量的、由生产过程决定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劳动价值论有个补丁,叫做“供需影响价格”。

边际体现在这个补丁里了。


当年学习政治经济学,有一段话是这么讲的(不知道现在教材里是不是还这么写):

1供大于求,价格下跌;
2价格下跌,抑制供应,刺激需求;
3供小于求,价格上升;
4价格上升,刺激供应抑制需求。
5从而达到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动态平衡。

除了第五句,前面四句话跟西方经济学里的激励理论、边际理论、均衡价格(注意不是价值)理论差不多是一样的,简直可以说是公理了。


有点像欧氏几何,毛病就出在了第五公理上......

上图是1970年代以来的铜“价格”周线走势,你能告诉我,铜的价格是围绕着哪个价值波动吗?难道是围绕着52周移动平均线(年线)波动的?(技术分析乱入)

讲道理,我们能观察到的,只有价格,价格理论是可以实证的。

价值理论——无论是劳动价值论还是效用价值论——怎么实证?

我曾经给劳动价值论者出过一道题目,虽然生产数据已经给得这么具体了,但是他们至今没有人能算出来一个准数:

世界各地铜矿的开采成本各异,从1000美元到8000美元的都有。理论上讲,开采成本是没有上限的,譬如某颗遥远的小行星上有铜,但是开采成本是天文数字,当然我们知道那是不“经济”的,因而是没有“必要”去开采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从1000美元到无穷大,哪些铜矿是有“必要”开采的,哪些铜矿是不“必要”开采的呢?开采小行星上的铜矿不经济,那么开采11000美元成本的铜矿经济吗?10000美元成本的铜矿呢?
a铜矿生产成本1000美元,年产能800万吨;
b铜矿生产成本2000美元,年产能500万吨;
c铜矿生产成本3000美元,年产能400万吨;
d铜矿生产成本7000美元,年产能100万吨;
e铜矿生产成本8000美元,年产能50万吨;
f铜矿生产成本10000美元,年产能200万吨;
g铜矿生产成本11000美元,年产能150万吨;
星辰大海,生产成本天文数字,年产能“极大的丰富”。
现在请你们告诉我,哪些铜矿是有必要生产的,哪些是不必要生产的?
决定铜价值的是边际生产成本还是平均生产成本?
“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是个什么鬼?

今天,我把这道题目改一改:

全球铜矿主流生产成本2000美元左右,潜在产能非常大......

是不是劳动价值论者马上就会做了?


虽然“供需影响价格论”的前四条公理,在表面上看起来马经和西经好像是一样的,其实背后的解释还是有区别的。

在西经里面,供应意愿=供应成本。如果某个铜矿2000美元不愿开工,2200美元才愿意开工,说明这个铜矿的供应成本就是2200美元。

在马经里面,铜的供应成本就是2000美元。如果这个价格上铜矿不愿意开工,到2200美元才愿意开工,供应意愿说明这个铜矿比较傲娇,一定要赚200美元才肯开工。如果铜矿要等铜价涨到2400美元才开工,就说明他们更加傲娇。

那么,哪一种解释更符合事实呢?


2005年,铜价涨上3000美元的时候,我在网上与别人展开激辩。

空铜派认为,铜的主流生产成本在2000美元以下,3000美元以上是人为炒作上去的,迟早会回归。2004年全球铜供应短缺70万吨,2005年短缺减少到20万吨,所以铜价不应该那么高——很容易看出来,空铜派依据的是“供需影响价格论”中的第五公理。

我讲,完整的牛市没见过,完整的熊市总见过吧~

2001年全球铜供应过剩70万吨,跌倒1800的时候菲尔普斯.道奇公司减产20万吨,过剩量减小到50万吨,铜价涨了吗?没有挖!
“供需影响价格论”前四条公理中,只说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可没有讲供大于求的程度减轻,价格会上涨!供大于求70万吨价格要跌,供大于求50万吨,价格也要跌,对吧?可以看到,随着后来铜矿陆续减产,供大于求的数量陆续从70万吨减少到10万吨,铜价一直都在下跌,直到最后一次减产,消灭了过剩,铜价才开始上涨。
那么,2005年铜的供应短缺从70万吨减少到20万吨,铜价会上涨还是下跌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虽然我只是一介理工男,那时并未学习过西方经济学。但只要逻辑与实证的功底深厚,就算是运用每个人都学过的“供需影响价格论”,也是能把韭菜给割了的。


那么,“供需影响价格论”的第五公理就一无是处吗?也不一定。

这是我很多年之前做的一个ppt(别笑话我做得太简陋)。那个时候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还是8.27(图表的左半部分),进口铜还有3%的关税,铜的增值税还要17%。加上其他一些杂费,按照进口成本算出来的国内铜价(以人民币计)与国际市场铜价(美元)的比值差不多是10.2,实际市场表现出来的比值就在9.5~10.5之间波动。

用“价格围绕成本所决定的价值波动论”是很容易解释的:当比值波动到10.5,就会有贸易商大量进口,造成国内短期供大于求;比值下降到10.2以下,抑制进口,消化库存;当出现供不应求,比值就会上升,刺激贸易商进口......从而呈现出比值围绕10.2波动的动态平衡——这不就是“供需影响价格论”的第五公理咩?

既然进口铜成本大家都一样是10.2,为啥比值不稳定在10.2,而要在9.5~10.5之间波动呢?

傲娇呗~

经常看到有人讲:“劳动价值论不是指导你怎么赚钱的......”我不能同意。你看,虽然当年高考我政治只考了51分,只要运用逻辑加实证,掌握其中的精华(糟粕就算了),也是能把韭菜给割了的。


可能有的人已经看懂了,劳动价值论是建立在“大家都一样”的基础之上。矿脉没有按照劳动价值论来长,那是世界长错了,而不是劳动价值论错了——怪不得那道题算不出来。



(未完待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劳动价值论之所以并非“边际”,这背后涉及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学分析范式,以及它们对“价值”这个概念的理解和测量方式。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各自的核心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白,这里的“边际”指的是边际效用论的分析视角。边际效用论认为,商品价值的高低,并非由其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回答
    有人之所以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持否定态度,认为它们是谬误,原因复杂且由来已久,涉及到经济学、哲学以及历史实践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逐一剖析这些质疑点,并避免使用过于刻板、生硬的AI式表述。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两个理论的提出者是谁,以及它们在当时的背景下有什么意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
  • 回答
    你想聊聊劳动价值论,觉得它“扯”,是吧?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因为这理论确实是经济学里最能引发争议的观点之一。很多人一听到它,就觉得跟自己认知里的“价值”差距太大,有点难以理解,甚至觉得匪夷所思。我理解你的感受,咱们就一点一点捋捋,看看为什么这理论这么让人别扭,同时也给你扒一扒它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为什.............
  • 回答
    现代西方经济学之所以抛弃了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过程,涉及理论上的不足、实证上的挑战以及新经济思想的兴起。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其面临的困境,以及最终被其他理论所取代的原因。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劳动价值论是古典经济学(尤其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和马克思经.............
  • 回答
    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概念上的误解:边际效益理论本身并没有“搞笑”或“推翻劳动价值论”的意图。 它们是经济学中不同时期、不同视角下对价值和价格形成机制的解释,各自有其理论框架和适用范围。将它们视为对立和搞笑,更多的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评价,而非严谨的经济学分析。现在,我们来详细地解释一下为什么有些人会认.............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剩余价值理论和劳动价值论,这两者可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而且关系非常密切。要讲清楚它们,咱们得从根本上剖析一下。一、 劳动价值论:一切价值的源泉首先,咱们得说说劳动价值论。这理论的核心观点很简单,但影响深远: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啥意思.............
  • 回答
    劳动价值论:经济活动的实践指南与深层洞察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并非仅仅是深奥的理论学说,它更是指导我们理解和实践经济活动的强大工具,赋予我们洞察市场运作本质的锐利视角。它的意义深远,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乃至整个经济运行的始终。一、 价值创造的源泉:理解生产的本质劳动价值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触及到了劳动价值论的核心以及价值在不同语境下的理解。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劳动价值论者 A 在这种情况下对这块烧饼的价值感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即商品能够满足人的需求的效用.............
  • 回答
    劳动价值论之所以常常令人难以信服,是因为它在理解和解释复杂经济现象时存在一些固有的局限性和逻辑上的挑战。要深入理解为何它难以令人信服,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并尝试提供更详细的解释。核心问题:为什么劳动价值论难以令人信服?核心在于,劳动价值论试图将一种抽象的、不易衡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商.............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老生常谈但又永不过时的问题。关于价值究竟是怎么来的,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一直在经济学领域较着劲,也各有各的道理。要说哪个“正确”,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得看你站在哪个角度,以及你关注的侧重点是什么。劳动价值论:价值的根基在劳动劳动价值论,这名字一听就明白,核心观点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
  • 回答
    要理解劳动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咱们得先放下那些枯燥的学究气,就当是聊聊老祖宗留下的经济思想是怎么看待“东西到底值多少钱”这回事儿。这两派观点,一个说“价值是干活儿干出来的”,一个说“价值是你想不想、愿不愿意要”,挺有意思的。 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劳动”凝结的果实打个比方,你看到一张手工编织的精美.............
  • 回答
    劳动价值论,这个经济学上的经典理论,在看待艺术品这件事上,其实能提供一个颇有意思的视角。当然,要用它来“完全”解释艺术品,那可能有些吃力,因为艺术品本身就承载了太多非经济的价值。但如果我们聚焦在“价值”的来源上,劳动价值论至少能帮我们剥离一些表象,看看背后是什么在驱动。首先,得明确一点,劳动价值论的.............
  • 回答
    劳动价值论和马列经济学是我们理解社会经济运作方式的两个重要视角。它们通过一套独特的概念和逻辑,试图解释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刻经济原理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逐一剖析。1. 为什么商品会有价格?价格是如何形成的?在劳动价值论看来,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其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说,一件商品能够被交换,是因.............
  • 回答
    水与钻石的悖论,简单来说,就是为什么我们生命必需的水如此廉价,而看似非必需的钻石却如此昂贵?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来解读这个现象,需要深入理解“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核心概念:劳动价值论说的“价值”,并不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
  • 回答
    这问题嘛,搁我这儿,确实是个老生常谈了,从小到大脑子里就一直盘旋着,尤其是在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候,劳动价值论这玩意儿,听着是挺有道理的,但总感觉哪里不对劲,或者说,有很多地方解释不通。我一直挺好奇的,为什么这个理论会被奉为圭臬,又为什么后来会有这么多争议。让我来试着掰扯掰扯,希望能说到点子上.............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劳动价值论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价值的问题。从劳动价值论的视角来看,一个产业是否属于劳动密集型,核心在于它在生产过程中对“活劳动”的投入程度。简单来说,就是生产一件产品或者提供一项服务,需要投入多少人力,多少劳动时间,多少劳动者的技能和体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劳动密集型产业,顾名.............
  • 回答
    尚书大人还饼这个情节,对于一个理解劳动价值论的人来说,可以是一个非常生动且极具讽刺意味的例子,用以揭示价值的创造与占有之间的深刻矛盾,以及社会阶层固化如何扭曲了对劳动的公平评价。首先,我们得从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出发。简单来说,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这.............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劳动价值论”。 如何理解“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试图解释商品价值的来源以及价值量的决定因素。简单来说,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人类的劳动。一个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我们来一步步拆解.............
  • 回答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经济学界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议题,即便时至今日,依然存在着支持者和批评者。要说它是“假的”,或许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它的解释力在现代经济中受到了许多挑战,并且存在一些难以自洽的地方。什么是劳动价值论?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到底说了什么。简单来说,它认为商品的.............
  • 回答
    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是经济学中两种关于“价值”的根本性解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经济思想体系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理解它们的优缺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经济活动的本质。 一、 劳动价值论 (Labor Theory of Value, LTV)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