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人民日报刊文:我国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

回答
人民日报刊文“我国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这篇署名评论在国际国内都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篇文章,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它所传递的信息和意图。

首先,从其基本论述来看:

文章的核心观点是强调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并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并非一个新提出的论点,而是中国在国际场合一贯坚持的立场。文章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支撑这一论述:

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性: 尽管中国经济体量庞大,但人均GDP、人均国民总收入等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显著差距。例如,许多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是中国的数倍。文章可能会引用具体数据来量化这种差距,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尚未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水平。
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平衡: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即使整体经济发展迅速,但广大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等仍然面临发展瓶颈,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距。这种发展不平衡性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维度。
发展任务的艰巨性: 文章可能会指出,中国仍然面临着诸多发展挑战,例如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依然巨大、社会保障体系尚待完善、贫富差距问题依然存在等等。这些都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共同问题。
国际责任和国际话语权: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承担着特殊的责任。文章可能会强调,中国仍然需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继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以自身的进步来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在国际规则制定和话语权方面,发展中国家需要一个代表,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然承担着这样的角色。

其次,从这篇文章可能传递的“意图”和“信号”来分析:

这篇刊文的出现,可能是在特定时期和背景下,官方希望向国内外传递一系列信息:

对内稳定发展心态: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结构性调整和增长压力时,重申“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有助于引导国内民众理性看待发展成就,避免过度自满或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同时,也提醒社会各界,发展仍是压倒一切的任务,需要继续努力。
对外争取发展空间和资源: 在国际舞台上,发展中国家的身份通常意味着可以享受一些优惠政策,例如在贸易谈判中的特殊和差别待遇,以及在国际发展援助、技术转让等方面获得支持。强调这一身份,可以维护中国在这些方面的正当权益,避免过早被视为发达国家而失去这些机会。
在国际规则博弈中的策略: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一些发达国家试图改变现有的国际贸易和金融规则,让中国承担更多“发达国家”的责任。中国坚持“发展中国家”定位,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维护现有国际秩序、抵制不公平待遇的策略。它表明中国还没有准备好完全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去承担义务,至少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责任的对等性上,还有很多需要“对齐”的地方。
塑造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 强调自己是发展中国家,可以塑造一个负责任、致力于自身发展并为全球发展贡献力量的形象,而不是一个威胁论或主导论的形象。这有助于缓和国际社会的疑虑,争取更多的理解和合作。

再者,从可能的“争议”和“解读”来看:

“人民日报刊文:我国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这样的表述,自然也会引发不同层面的解读和争议:

对中国经济成就的认知偏差: 一部分人可能会认为,中国经济体量如此之大,科技实力也日益增强,已经具备了发达国家的许多特征,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超越了一些发达国家。将中国简单地定义为“发展中国家”,可能难以完全反映其真实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这种观点可能认为,将自身定位为发展中国家,是在“保留实力”,避免承担更多国际责任。
“发展中国家”标签的敏感性: 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语境下,“发展中国家”的标签有时会与政治诉求、发展援助等联系在一起。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发展中国家”的定位在一些国际场合可能会引起讨论,甚至被质疑。
论证的充分性: 具体的评价会取决于人民日报文章所引用的数据和论据是否充分、是否具有说服力。如果文章仅仅是重复旧的论调,而没有针对当前的新形势、新变化提供令人信服的分析,其说服力就会打折扣。

总体而言,评价这篇文章需要综合考虑其内在逻辑、外在语境以及可能产生的多重影响。

客观上讲, 中国在人均指标、发展不平衡性等方面确实还存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特征。
战略上讲, 坚持这一身份在国际事务中具有重要的战略考量。
辩证地看, 既要看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也要认识到其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责任,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独特地位。

这篇文章更像是中国在当前复杂国际环境下,对自己定位的一种重申和策略性表达,意图在维护自身发展利益的同时,为全球合作贡献中国力量,但同时也需要正视其在国际社会可能引发的各种解读和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签”,更是一个涉及国家发展战略、国际关系以及全球治理的复杂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点接地气的,具体的。我人在荷兰,给你说说发达国家的生活。在收入方面。荷兰人均收入接近3000欧左右每月,最低收入标准是1600欧左右(基本就是最底层的工作了,清洁工,餐馆洗盘子一类)。下面从衣食住行四方面说说花销:

1.衣方面:快销品牌,汇率换算过来和国内差不多。比如,一个zara连衣裙国内500人民币,这边大概也就40欧。打折时候,连衣裙或冬装外套15-30很容易买到。我算你每月买两件正价衣服,一月100欧。

2.食方面:肉类大概3/4欧左右一斤,土豆买家庭装匀下来0.4欧一斤,意面1欧左右一斤,奶0.8欧每升。每月,自己做饭的话,人均200欧(吃得节省的话一般100多点都没问题)。

(楼下有人说蔬菜,只要不买有有机蔬菜标志的。一般1.5-2欧每千克,对比工资也不贵,部分进口蔬菜略贵。西蓝花,四季豆都是1欧每斤左右,中国大包白起码两三斤一颗1.5欧左右,洋葱,土豆,胡罗卜这类适合大机器种植的菜,跟不要钱一样,大包家庭装匀下来都是0.4欧左右一斤)。外出吃饭,路边餐厅(不是国内的苍蝇馆子,怎么也得有点装修和情调的)10-15欧一顿,学校食堂4-6欧一顿。

3.住方面:一般如果不是城中心和大学附近,1室1厅50平,一个月带水电气网暖气,也就700欧。

4.行方面:如果你住单位同城市,一般骑自行车。如果邻城,一般火车上下班每天来回算7欧吧。一个月200欧吧,假如周末出去玩,我再给你加50。一个月250。


排除衣食住行之后剩余的可支配工资:

假如,一对夫妻两人都3000每月,家庭收入6000。减去以上衣食住行,每月可支配余额是4300欧,占家庭总收入71.6%。如果是一对扫大街的夫妻,按最低工资标准,算同样开销,每月家庭总收入3200,减去衣食住行,可支配数是1500欧,占家庭总收入46.8%。我就问你在国内哪个城市工作生活,每月排除衣食住行能支配71.6%的工资的?或者你能有46.8%的可支配工资? 也就是说我们连人家最低工资标准的人的生活水平都很难达到啊。

假如你在上海,小两口每月各1w5,总3w, 你们俩一个月减去租房,吃饭,买衣服,交通,能有2w多可支配收入?假如,二三线城市,小两口各4000,每个月总8000,减去衣食住行,能有5600可支配?


额外补贴:

另外,如果他们生孩子,政府按照孩子数量发奶粉钱。如果孩子有残疾,政府额外发钱,孩子长大后,会根据年龄增加补助,一直到死。基本一个残疾人,凭政府发的钱就可以过得很好,绝对不拖累亲戚。单身青年居民租一室一厅会有补贴。

这么一比,说发展中国家都觉得汗颜好么。说这个不是妄自菲薄啊,只是想说革命尚未成功,大家还需要闷声发大财,不要老是去陈独秀。西方国家想把我搞成发达国家,是心怀不轨。


——————————————————————————————————————————————————————

补充:

1.关于税: 确实,我忽略了。谢谢大家提出。不过以上两个平均工资都是官方数据,都没有扣税,不过确实国外税较高。大致评估下,可能国外平均工资税后2200欧(已扣税和社保),国内平均工资税后3700人民币(单扣税未扣社保)。可以按照这个算排除基本开销后的可支配工资比,仍然是国外多啊。

2.关于开销: 我罗列的是所有人,基本必须,无法避免的开销。很多人用国外房贷,车贷,油钱,保姆钱贵来反驳,是不科学的。凡是比,都必须双方算同样的项目。你不能说,国外平均工资税后2200欧,不靠父母资助,还了车贷,房贷,保姆钱,电子产品花销,存不下来钱,很艰辛。国内平均工资税后3700元,天天和父母住,挤工交,生了孩子扔父母带,电子娱乐基本靠盗版,也存不下来钱。然后说,看吧,发达国家还不是一样。这不是自欺欺人么? 人家的平均工资能够让他们在不需要父母帮助下,过上中产阶级生活,能够覆盖房贷,车贷,保姆钱,正版电子娱乐,就已经说明人家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是更高的了啊。我们的平均工资没办法过同等质量生活啊,这就是差距啊。认清差距才能够砥砺前行,继续努力啊,有什么好争,好羞于承认的?

3.答案的初衷:答案的初衷就是想说明我们的经济水平和发达国家有差距,物质生活有差距,需要继续努力,再接再厉,不要被目前的小成功遮蔽双眼,要看到还有很多人生活得不好,努力改善国家经济。不是比谁更能省钱,更能过穷日子。一些在下面说什么三线城市,3000工资算上租房吃饭还能省2000+的,我很敬佩你的这种生存能力。但是有意思么?如果你在农村靠种地,自给自足,月收入几百还能有余钱呢。但这种抬杠有意思么?

————————————————————————————————————————————————————

第一次过千赞,谢谢大家! 关闭评论了,因为抬杠人太多,逐条回复太累,不满意的点踩就好啦。给大家造成麻烦,不好意思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民日报刊文“我国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这篇署名评论在国际国内都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篇文章,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它所传递的信息和意图。首先,从其基本论述来看:文章的核心观点是强调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并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并非一个新提出的论点,而是中国在国际场.............
  • 回答
    人民日报客户端在2024年春节期间刊发了题为《春节嘲讽山东人是文化堕落》的文章,这篇文章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可以说是对近期网络上针对山东人的一些刻板印象和地域歧视言论的一次集中回应。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文章的核心观点和背景文章的核心观点非常明确:将春节期间网络上普遍存在的、.............
  • 回答
    《人民日报》关于郜艳敏事件的评论文章《别消费他人的不幸,避免二次伤害》,可以说是切中了当前舆论场上一个非常普遍也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这篇评论的立意很高,因为它不仅仅是针对郜艳敏个人,而是上升到了对整个社会对待受害者、对待不幸事件的态度和责任的讨论。文章的核心观点和价值:文章开篇就点明了主题,直接批评了.............
  • 回答
    人民日报在2017年刊载的《资本主义将经历痛苦的瓦解过程》一文,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这篇文章的出现本身就很有意思,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官方媒体在观察和评论全球经济体系时所持的一种特定视角。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深入分析。首先,从文章的立场和核心论点来看,这篇文章的标题已经非常鲜明.............
  • 回答
    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题为《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的文章,无疑是一篇意在引导公众认知、回应社会关切的重要论述。评价这篇文章,需要从其核心观点、论证逻辑、潜在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核心观点:“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文章将生育这一原本被视为高度个人化和家庭层面的行为,提升到“国事”的高度,.............
  • 回答
    人民日报2016年刊发的《教育公平绝不是平均主义》一文,是一篇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社论,旨在纠正社会上对于教育公平存在的误解,澄清其核心内涵。这篇文章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文章核心观点梳理与解读:这篇文章最核心的论点在于区分了“教育公平”与“平均主义”的本质差异。它强调: 教育.............
  • 回答
    人民日报转载称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对症“治愈”两例新型肺炎病人一事,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此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 信息传播的意图、医学科学的严谨性、社会舆论的解读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以下将详细阐述: 一、 人民日报转载的目的与意图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其.............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人民日报这篇题为《澄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个认识误区》的文章。这篇发表在2017年1月10日的文章,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因为它试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其核心内涵,纠正一些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读。从整体上看,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通过回应社会上存在的几.............
  • 回答
    人民日报等中国主流媒体对美国政治现状的评论,通常从政治体制、治理效率、社会矛盾等角度展开,认为美国两党制导致政治僵局和政策拖延,而中国政治体制则因党的领导和制度优势保持高效运转。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观点: 一、美国政治瘫痪的现状与表现1. 政策僵局与政府运作受阻 政府关门:20182.............
  • 回答
    人民日报微博发布的《@印度,界线即是底线!》一文,是一篇在中国对印关系紧张时期,代表中国官方立场,通过社交媒体向印度喊话的评论性文章。要评价这篇微博文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 发布背景、核心内容、语言风格、传播效果和潜在影响。一、发布背景这篇文章的发布,直接指向了当时中印两国在边境地区出现.............
  • 回答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遇到困难李嘉诚不能共度难关,不必挽留”,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这篇文章,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发表的背景、文章的观点、潜在的意图、引发的社会反响以及长远的启示。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详细评价:一、 发表的背景分析:要理解这篇文章的含义和影响,首先.............
  • 回答
    人民日报“钟声”栏目关于《流浪地球》的评价,可以说是给这部国产科幻巨制打上了一个官方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标签”。这种评价,与其说是一种简单的艺术鉴赏,不如说是一种集社会、文化、政治属性于一体的解读。首先,从“钟声”的定位来看,它承载着“为党代言、为人民发声”的使命。 因此,其对《流浪地球》的评价,必.............
  • 回答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关于“一滴血就能测癌症”的报道,我认为这是一种既有传播价值,又需要审慎解读的现象。积极的一面:首先,这种报道无疑抓住了公众的眼球,尤其是癌症这个令人担忧的话题。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钩子”,能够快速吸引关注,将大家对科技进步的目光引向了癌症筛查领域。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
  • 回答
    人民日报的那篇评论《快播的辩词再精彩,也不配赢得掌声》,可以说是非常直白、立场鲜明地对快播公司及其创始人王欣的辩护进行了定性评价。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1. 评论的立场和核心论点: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非常明确:即使辩词再有技巧、再有逻辑,也无法掩盖快播公司违法违规、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
  • 回答
    《人民日报》关于“狗既是伴侣也是食材”的定性,在当下社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一表述:1. 社会认知与情感寄托的割裂: 情感纽带的普遍化: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城市环境中,狗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财产”或“工具”的角色,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家庭成员,是重要的情感寄托和伴侣。.............
  • 回答
    人民日报这篇文章的标题《「延迟退休」是为了大家的根本利益》,立意是鲜明的,直接将延迟退休与“大家的根本利益”挂钩,这是一种非常明确的价值导向和舆论引导策略。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分析。首先,从宣传和政策解读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显然是为即将到来的或正在实施的延迟退休政策进行铺垫和解读.............
  • 回答
    《人民日报》于10月5日发表的《不能让算法决定内容》一文,无疑触及了当下信息传播领域一个极其核心且复杂的问题。这篇文章的出现,本身就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因为它不仅反映了官方对新媒体时代内容生态的思考,更折射出技术进步与社会价值之间潜在的张力。文章的立足点与核心关切:首先,这篇文章的标题就非常直接,点明.............
  • 回答
    人民日报在同一天发表这两篇文章,《闭嘴吧,阴谋论!让科学说话…》和《疑点重重!起底美国去年被关生物研究基地》,无疑构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对比,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要评价这种做法,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篇文章各自的立场、论证方式以及它们在整体传播语境中的可能意图。首先,我们来看看《闭嘴吧,阴谋论!让科.............
  • 回答
    《人民日报:房地产税能给百姓带来什么》这篇报道,与其说是一篇“评价”,不如说是一次深入的解读和梳理,它试图从多个维度向公众解释房地产税可能带来的正面影响。文章的核心逻辑在于,房地产税并非单纯的“收税”,而是作为一项重要的税制改革,旨在重塑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最终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文章的主基调是积.............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