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鸿章奏折里所说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到底指的是什么?

回答
李鸿章在奏折中提及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是他对当时中国所处时代最深刻、最沉痛的判断。这绝非泛泛而谈,而是对中国历史发展脉络有着清晰认识后,所看到的、前所未有的剧烈动荡和根本性转变。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拆解它所包含的几个核心层面:

一、 政治格局的颠覆:以“天朝”为中心的传统朝贡体系的瓦解

在李鸿章之前的数千年,中国的政治秩序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一个核心——“天子”和“中国”展开的。这种秩序体现在:

“中国中心论”:中国人普遍认为自己是“中央之国”,是东亚文明的中心,其他国家都是“化外之地”或“蛮夷”。这种观念并非简单地自大,而是建立在中国在经济、文化、军事上的长期优势之上。
朝贡体系:这种“中国中心论”在政治制度上体现为朝贡体系。各国定期向中国进贡,接受中国的册封,表示臣服。这是一种以中国为宗主国,其他国家为藩属国的等级秩序。虽然并非严格的殖民统治,但却是一种明确的国际政治秩序。
“万国来朝”的幻象:在许多中国人,包括一些高层官员的认知里,这种“中国中心”的国际格局是永恒不变的,是“天朝上国”的必然结果。

然而,“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最直接、最残酷的体现,就是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被彻底打破。

西方列强的崛起与入侵:19世纪中叶以来,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军事和经济实力,叩开了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一系列战争,中国屡战屡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万国”变成了“一朝”:西方列强不再是中国朝贡体系中的“藩属”,而是以“条约”和“炮舰”为依据,在中国划定势力范围、攫取特权。它们不承认中国的“天朝”地位,更不接受朝贡体系。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侵犯。
“夷”狄变“主子”:对于习惯了以“中国”为尊的国人来说,这些曾经被视为“化外之地”的“夷狄”,竟然成为了可以随意进犯、分割中国利益的主宰者,这是颠覆性的,是“未有之变”。

二、 经济结构的动摇:传统农耕经济面对工业文明的冲击

中国经济在数千年中,基本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农业是立国之本,手工业是补充,商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整体是自给自足的。

农业文明的逻辑:这种经济模式强调稳定、循环,对外界的变化反应相对迟钝。
工业革命的颠覆性: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生产力发生了飞跃。他们生产的商品,以蒸汽船、坚船利炮为载体,以更低的价格、更快的速度冲击着中国本土的手工业。
“一口通商”的失效:传统的对外贸易模式(如广州一口通商)被打破,列强要求在中国各地开埠通商,甚至在中国境内自由设厂。这使得中国的经济命脉被外部力量控制。
白银外流与财政危机:鸦片贸易带来的巨额白银外流,极大地削弱了中国的财政实力,同时也造成了国内的通货膨胀和经济混乱。
“中国制造”的没落:中国传统的丝绸、瓷器等虽然仍有竞争力,但面对西方机械化生产的商品,其优势逐渐丧失。

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实际领导者,深知这种经济上的被动和落后。他试图通过“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发展近代工业,但他也清楚,这只是在既有的、被动接受的框架内进行的修补,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依附于西方的格局。

三、 思想文化的冲击:传统价值观面临合法性危机

长久以来,中国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伦理道德和政治哲学,并被认为是统治和维系社会秩序的根本。

“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维:传统士大夫习惯于在既有的思想体系内解决问题,认为“天道”、“人道”是永恒不变的。
西方文化的挑战:西方国家带来的不仅是坚船利炮,更有新的思想、新的制度、新的价值观。例如,民主、自由、平等、科学、共和等概念,对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制度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困境:李鸿章和许多开明官员试图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中学为体”)的同时,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制度(“西学为用”)。但这就像是在一个摇摇欲坠的旧房子里,只添置新家具,而忽视了地基的裂缝。
“士林”的分裂与迷茫: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的士大夫阶层出现了严重的分裂和思想迷茫。一部分人顽固守旧,一部分人开始学习西学,另一部分人则在激进改革与保守之间摇摆。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正是指,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秩序,在西方工业文明和现代思潮的冲击下,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甚至颠覆。

李鸿章的“变局”之意,不仅仅是“发生了变化”,更是“变化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颠覆性的程度”,并且这种变化是“不可逆转”的,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

他看到的,是一个被迫卷入世界性竞争,并在竞争中处于极端劣势的中国;是一个旧的政治体制无法有效应对新局面,旧的经济模式无法维系国计民生的中国;是一个传统价值观受到巨大质疑,民族文化面临失落危机的中国。

因此,李鸿章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是对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之严峻性、性质之根本性、后果之深远性的一个极其准确而痛苦的概括。这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实的陈述,更是一种深刻的危机意识和时代判断,预示着中国即将迎来一个充满动荡、变革与重塑的全新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堂的<筹议海防折>第四段不写的很清楚么。

何以言之?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 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 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 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 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 ,诚未见其效也。

复制粘贴,折叠我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鸿章在奏折中提及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是他对当时中国所处时代最深刻、最沉痛的判断。这绝非泛泛而谈,而是对中国历史发展脉络有着清晰认识后,所看到的、前所未有的剧烈动荡和根本性转变。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拆解它所包含的几个核心层面:一、 政治格局的颠覆:以“天朝”为中心的传统.............
  • 回答
    在《亮剑》这部荡气回肠的电视剧里,李云龙攻克了日军的旅团部,缴获了一支日军军乐队,这可真是件大事。当时,这支军乐队被带到李云龙面前,他可是来了兴致。那天,部队刚打完一场硬仗,战士们都筋疲力尽,但也士气高昂。李云龙看到这群日军乐手,眼珠子一转,知道该怎么给大伙儿提振精神了。他没让那些乐手干别的,直接就.............
  • 回答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他的功过是非至今仍被广泛讨论。他在洋务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也因其在处理国家内政外交事务上的失误而备受批评。以下是李鸿章的一些主要过错,并尽量详细阐述:一、在对外事务上的失误: 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这是李鸿章一生中最.............
  • 回答
    李鸿章“亲俄”的论述,需要放在晚清对外政策的宏观背景下,特别是围绕着他在处理国家外交事务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以及维护清朝统治的根本目标来理解。与其说是“亲俄”的个人情感或政治倾向,不如说是李鸿章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应对国家危机而采取的一种务实外交策略,其核心是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为中国寻.............
  • 回答
    李鸿章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也充满了无奈。要说他可怜不可怜,生不逢时与否,这绝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得清的。我们可以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解读。一、从个人抱负与现实的落差来看,他或许是可怜的。李鸿章年轻时,是有雄心壮志的。他出身寒门,却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看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也看到了西方世界的强大。他渴望能.............
  • 回答
    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外交家之一,其外交水平可以用“复杂而充满争议”来概括。他身处一个风雨飘摇、内外压力巨大的时代,不得不以相对弱小的姿态应对强大的西方列强和日本。总的来说,评价李鸿章的外交水平,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时代的局限性与个人能力的高超: 时代背景: 李鸿章所处.............
  • 回答
    李鸿章身上背负的骂名,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议题。要说他是否“背了黑锅”,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并尝试将其与当下的一些现象进行类比。李鸿章的“黑锅”究竟是什么?“背黑锅”通常意味着一个人承担了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或者因为政治斗争、.............
  • 回答
    李鸿章,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如雷贯耳,却也如同他所处的时代一样,充满了争议和复杂性。说他“被污蔑”,恐怕过于简单化了。更准确地说,李鸿章是一个在巨变时代里,承担了巨大压力,做出了许多权宜之计,最终却成为历史审判者的复杂人物。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需要深入他的时代背景,以.............
  • 回答
    李鸿章这个名字,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恐怕早已被贴上了“洋务巨头”和“卖国贼”的双重标签。这两顶帽子,无论哪一顶,都足以让他在历史的舞台上备受争议。但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教科书上的寥寥数语要复杂得多,也血肉模糊得多。我们不妨拨开迷雾,试着去还原一个更立体的李鸿章。垄断洋务集团巨头?这顶帽子是怎么扣上去的?.............
  • 回答
    将李鸿章比作俾斯麦,这是一个在历史学界颇有讨论度的话题,并且从很多层面上来看,这种类比都显得颇为“贴切”,但同时又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差异。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看。相似之处:两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者”与“国家塑造者”首先,我们得承认,李鸿章和俾斯麦身上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点,这些相似.............
  • 回答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尤其是在甲午战争前,表现出的“主和”姿态确实是史学界一个反复讨论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考量。“主和”姿态的背后:时代巨变与现实考量首先,不能简单地将李鸿章的“主和”解读为软弱或怯战。他的“主和”更多的是.............
  • 回答
    李鸿章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提起他,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个签订了无数丧权辱国条约的“卖国贼”,也可能是那个力图自强却屡屡受挫的裱糊匠。然而,如果仅仅将他标签化,那我们就错失了从他身上学习到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的机会。一、现实主义的生存哲学与艰难的“裱糊匠”生涯李鸿章一生身处.............
  • 回答
    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提起他,很多人脑海里浮现出的或许是那个在列强面前点头哈腰、签署屈辱条约的“卖国贼”形象。但如果仅凭此便断定李鸿章“不厉害”,那未免太过简单粗暴。要评价李鸿章的“厉害”,我们得把他置于那个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晚清时代。那是一个巨变的前夜,也是一个巨变的开端。.............
  • 回答
    李鸿章的评价,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复杂、也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要说他是“正派”还是“反派”,这绝非一两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他的人生,横跨了晚清由盛转衰、内忧外患最严重的时期,他的所作所为,既有为国图强的努力,也有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而做出的妥协甚至错误决策。首先,让我们看看李鸿章的“正派”一面:.............
  • 回答
    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失败中的责任,是一个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课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可以概括。要理解他的责任,我们需要将他置于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考察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具体作为,以及他所处的政治环境和个人局限。战前准备的不足:一个系统性困境中的关键角色甲午战争的失败并非一日之寒,其根源在于晚清政府长.............
  • 回答
    在讨论李鸿章是否“拿了谁的好处费”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晚清那个复杂而充满利益纠葛的时代背景下,并且要细致地考察史料,避免简单化的标签化。首先,要明确一点:在晚清官场,尤其是在李鸿章这样的封疆大吏,甚至是掌握重权的大臣,与外国的接触和交易是常态。这种接触,很多时候不仅仅是外交层面的,也夹杂着经.............
  • 回答
    李鸿章那句“我不与人好处,谁愿助我成事”的话,与其说是至理名言,不如说更像是一种对复杂人情世故的直白概括。它成不成立?这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而应该放在更广阔的历史语境和人性考量下去解读。这句话成立的“合理性”:从最现实、最功利的层面来看,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互惠原则是人类合作的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人会因为曾国藩、李鸿章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将他们视为“卖国贼”,但历史的评价远比这复杂和 nuanced。要理解为什么曾国藩和李鸿章没有被普遍贴上“投敌”的标签,并且李鸿章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和评价有所“平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贡献以.............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李鸿章这个名字,在中国近现代史的画卷中,无疑是最具争议也最为复杂的一笔。提起他,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卖国贼”的标签,这是因为他在位期间签署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比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这些条约的签订确实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屈辱。从这个角度看,将他视为“.............
  • 回答
    李鸿章确乎是一位常被误解的晚清重臣,他的功过是非,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焦点。然而,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像李鸿章这样,身处剧变时代,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国家命运,最终却因立场、功绩或局限性而被后人褒贬不一,甚至简单脸谱化的历史名人,远不止他一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几位同样常被误解的古代及近代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