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是否愚忠?

回答
诸葛亮是否愚忠?这个问题啊,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它牵扯到中国传统文化里“忠”的定义,也涉及到对诸葛亮本人和当时历史背景的理解。 要说“愚忠”,咱们得先弄明白啥叫“愚忠”。一般说来,“愚忠”就是不分青红皂白,盲目地效忠,甚至到了损害自身利益、不明智的地步。 那诸葛亮呢?他真的达到了这个境界吗? 我觉着啊,这得从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看他“忠”的对象——刘备和他的儿子刘禅。

诸葛亮对刘备,那绝对是肝脑涂地,鞠躬尽瘁。 他在《出师表》里自己也说了,“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然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刘备临死前把儿子托付给他,那可是“白帝城托孤”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信任? 放到现在,这简直就是把公司的CEO位置加上最重要的股权都交给你了,然后跟你说,我儿子还小,你帮我好好带他,把公司发扬光大。 这种托付,可不是随便谁都能受的。 诸葛亮当时的选择是什么? 他没有揽权称王,而是尽心尽力辅佐刘禅,恢复汉室,北伐曹魏。 他对刘备的“忠”,更多的是一种对刘备的知遇之恩、对汉室的承诺、对天下苍生的责任感的体现。 他并没有因为刘备的死就失去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第二,看他辅佐刘禅的种种做法。

有些人觉得,诸葛亮是“愚忠”,是因为他把宝都押在了刘禅身上,而刘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说诸葛亮应该像某些政治家一样,觉得皇帝不行,就把他换掉,或者自己取而代之。 但这在中国古代,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而且这也不是诸葛亮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和他的个人价值观所允许的。

想想看,刘备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虽然不稳固,但名义上还是汉朝的延续。 诸葛亮作为丞相,他的职责就是巩固和发展这个政权,而不是颠覆它。 他多次北伐,虽然没能成功一统天下,但他对蜀汉政权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减轻百姓负担,这些都不是“愚蠢”的行为,反而是非常有远见的治理。 他甚至把自己的家产都拿出来贴补军费,你说这叫“愚蠢”还是“无私”?

第三,反驳“愚忠”的几个点。

他是有政治智慧的: 诸葛亮不是一个只会死读书的文弱书生。 他在政治、军事上都有过人的才能。 他不是没有想过其他办法,而是他认为,最符合他身份、最符合当时道义的就是辅佐刘禅。 他如果真的想篡位,以他的能力和威望,并非没有可能。 但他没有,这恰恰说明他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
他看到了更大的图景: 诸葛亮不仅仅是效忠刘备这个人,他更多的是效忠刘备所代表的“汉室正统”和“仁德之治”的理想。 他知道当时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割据江东,蜀汉的出现是汉室复兴的一线希望。 他的努力,是为了延续这份希望,而不是为了个人荣华富贵。
“愚忠”的标准是谁定的? 站在今天的角度,用现代的眼光去评判古代的人物,本身就容易出现偏差。 在那个时代,“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标准,是维系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诸葛亮的行为,在当时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 如果他真的像某些人说的“聪明”,把刘禅杀了,自己当皇帝,那他会被后世怎么评价? 恐怕也不会是“千古名相”了。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我个人认为,用“愚忠”来形容诸葛亮,是过于简单化和片面的。 他的“忠”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对刘备的感激、对汉室的承诺、对天下苍生的责任感以及他自身政治理想的基础上的。 他虽然效忠的是一个不算特别出色的君主,但他所做的努力和牺牲,是为了他所信奉的道义和理想。

你可以说他有点“迂腐”,有点“过于执着”,但他绝对不是一个“愚蠢”的忠臣。 他的忠,更多的是一种坚守和担当,是一种在复杂政治环境中,依然保持个人操守的体现。 这种“忠”,在某种程度上,比那些功利主义的臣子,更值得我们去品味和思考。 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在一切都不顺利的时候,依然选择坚持自己的初心和承诺呢? 诸葛亮做到了,而且做到了极致。 这份“忠”,或许正是他之所以能名垂千古,受到后人敬仰的关键所在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看三国,又有些新感想。写在前面。

《诸葛亮集》载有一篇诸葛亮给李严的答书:“吾本东方下士,误用於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於九耶!”

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劝他收九锡(也就是称王),诸葛亮拒绝了,说我还没有完成大业,现在称王对不起先帝。等真的灭了曹贼,九锡算个屁,十锡都不在话下。

这段话中”知己未答“四个字,很明显”知己“指的是刘备。诸葛亮说的很清楚,他的”忠“来自于对知己的”义“,而不是单纯上下级的君臣服从。从这点看,诸葛亮想思想颇具先秦遗风,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当如是。

——————————————————————————————————————————

下面是回答。

诸葛亮不忠于名存实亡的汉氏政权。 直接理由是孙权称帝诸葛亮表示支持。

诸葛亮忠于挂羊头卖狗肉的季汉政权。理由是诸葛亮没有培养家族势力。
虽然忠,但不是愚忠。理由是诸葛亮大权独揽,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而不是一味顺从。


综上,诸葛亮是一个又忠诚,又智慧,又真性情的近乎完美的人臣典范。(而不是傻乎乎的愚忠,这才是我想说的!)

以下是详细回答。

首先要说”忠“是忠什么?是汉氏政权,是刘备,还是阿斗?

如果说是那个名存实亡的”汉室政权“,我认为诸葛亮非但不愚忠,而且根本不忠。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当孙权称帝的时候诸葛亮非但没有起兵讨伐,还派人去东吴向孙权祝贺,默认了二帝并立。因为诸葛亮在做事上很实际主意,不会为了“汉室正统”的空名号放弃实际利益。

诸葛亮忠于季汉吗?刘备生前肯定没问题,问题是忠不忠于阿斗。诸葛亮是忠的,为他没有家族势力。这是和司马懿,曹操最明显的不同。当然一方面他也没条件,养子死得早,儿子太小了。有一个弟弟在蜀国只做到长水校尉,无论从哪里看都没有培养势力的意图。所以百分百忠诚。

但他是不是愚忠呢?看你题目的意思,暂且把“愚忠”定义为““有能力者”完全听从“没有能力之人”的指挥,而导致其不能正常发挥之人。”

要判断诸葛亮是不是愚忠阿斗,就看他是给自己活,还是听阿斗的话干愚蠢的活。

这样想的话,其实答案很简单。邓芝出使东吴,对孙权说:“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把孙权和诸葛亮并提,直接无视阿斗。诸葛亮是蜀汉的大boss,有权有兵,想平南就平南,想北伐就北伐,想提拔谁就提拔谁,阿斗只有听话的份。所以“愚”这个字怎么也算不到他头上。


东汉朝廷对诸葛亮又没有什么恩情,只是一个名号罢了,诸葛亮不效忠汉室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刘备对诸葛亮有恩,所以应该效忠。

效忠刘禅是因为刘禅很听话,居相位行君事,一样实现抱负。


所以我觉得,诸葛亮的忠诚,一半是因为他的重情重义(刘备的三顾茅庐,白帝托孤);一半是因为他的政治抱负(自比管仲乐毅,大权独揽,名流后世)对于这样一个有能力有理想真性情的真英雄,名利权位对他来讲是不屑一顾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是否愚忠?这个问题啊,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它牵扯到中国传统文化里“忠”的定义,也涉及到对诸葛亮本人和当时历史背景的理解。 要说“愚忠”,咱们得先弄明白啥叫“愚忠”。一般说来,“愚忠”就是不分青红皂白,盲目地效忠,甚至到了损害自身利益、不明智的地步。 那诸葛亮呢?他真的达到了这个境界吗?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争议的话题,涉及到对两位杰出谋略家和政治家的评价,以及我们对“愚忠”的定义。要详细探讨诸葛亮是否“愚忠”以及他是否是唯一不如陆逊的地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诸葛亮是否“愚忠”?首先,我们来界定“愚忠”。在三国时期,“忠”是极其重要的道德标准,尤其对于诸葛亮这样的臣子来.............
  • 回答
    关于“删除初中课本中的《出师表》以避免灌输愚忠思想”的提议,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也牵扯到历史教育的价值、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以及我们如何引导青少年形成独立思考能力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出师表》的核心内容和其历史背景。《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曹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的问题,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研究中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它触及了政治权谋、个人品德以及历史人物的复杂性。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诸葛亮的“忠诚”之说:历史的定论与时代的背景首先,从主流的历史记载和后世的普遍认知来看,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
  • 回答
    要评价诸葛亮是否是“战争狂人”,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就能定论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他的人生轨迹、治国理念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直接说他是“战争狂人”,未免有些过于片面和武断,甚至可能歪曲了他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历史形象。首先,我们得明确“战争狂人”这个词的含义。它通常指的是一种过度沉迷于战争、.............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阵前气死王朗之前是否从未见过比他更厚颜无耻之人,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涉及到对诸葛亮性格和当时政治环境的理解。要详细地讲述,我们得一步步来,并且尝试用更自然的语言来表达。首先,我们得明确“厚颜无耻”这个词的含义。它不仅仅是指言语上的无赖或辩才,更重要的是指一个人在明显错误、甚至罪.............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把诸葛亮这位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放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情境中。如果孙权真的能做到“贤亮”和“尽亮”,诸葛亮会不会考虑“跳槽”?这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贤亮”和“尽亮”这两个词在当时是什么意思,以及它们对诸葛亮来说意味着什么。“贤亮”,在我看来,不仅仅.............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北伐是否加速了蜀国的灭亡,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研究中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得更远,审视蜀汉政权本身的特点,以及诸葛亮北伐的战略目标、实际执行情况和长远影响。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蜀汉政权天然的弱势地位。蜀汉政权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刘备在曹操和孙权夹击之下,凭借.............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忽略了东吴的因素,从而导致蜀汉走向失败,这是一个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议题。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审视隆中对本身的内容,以及诸葛亮在实际的战略执行中对东吴的态度和政策,并结合东吴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隆中对的核心战略逻辑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隆中对的精髓。诸葛亮为刘备描绘了一.............
  • 回答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历来是史学界探讨的重点。要说这份评价是否“公允”,确实需要一番细致的辨析。从陈寿写作的时代背景、史料来源、以及他对三国时期其他人物的评价方式来看,其对诸葛亮的评价,可以说是既有客观的肯定,也掺杂了时代的局限和作者的倾向性,称得上是相对公允,但并非完美无瑕。让我们一层.............
  • 回答
    要论诸葛亮对刘备的感情,若说是“对父亲一样的感情”,这个说法虽有几分道理,但若要深入探究,却又显得有些简单化了。用“亦师亦友,忠心耿耿,如父如子”这样的表述来形容,或许更为贴切,也更能展现出这段千古佳话的复杂与深沉。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诸葛亮在刘备生命后期,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刘备在创业早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时,常常会遇到的一个重要视角:言论与事实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评价一个统治者功过时需要考虑的多重因素。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诸葛亮这两句话的语境。在“未治益州”之前,诸葛亮对刘备说“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这句话更多的是一种战略性的判断和美好的愿景。当时.............
  • 回答
    说到诸葛亮北伐,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两个关键地点:陇右和子午谷。我们知道,诸葛亮一生都在为兴复汉室而努力,北伐是他的重要战略。然而,在多次北伐中,他却始终未能如愿,甚至有人会问,为什么他不选择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直接袭取长安或潼关,而是稳扎稳打地先攻占陇右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诸葛.............
  • 回答
    诸葛亮未能兴复汉室,是否愧对刘备父子?这个问题,说起来,真是道尽了多少历史的无奈与后人的感慨。要给它一个斩钉截铁的“是”或“否”,恐怕难以说清。我琢磨着,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或许能更贴近事情的真相。首先,咱们得看看诸葛亮尽力了没有。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那是何等的隆重和信任?诸葛亮以隆中对为蓝图.............
  • 回答
    诸葛亮骂王朗的话,出自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并非真实史料。在这段著名的情节中,诸葛亮在一次战役中遇到王朗,对其进行了一番痛斥,导致王朗羞愤而死。那么,诸葛亮骂王朗的话是否有道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小说情节中的“道理”分析:在《三国演义》的语境下,诸葛亮骂王朗的话可以被视为具有“文学.............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是否应进入武庙十哲,这是一个历代以来就存在着激烈讨论的议题,至今仍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定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一、 武庙十哲的设立及其意义首先,要理解诸葛亮是否“合理”进入武庙十哲,就必须先了解武庙十哲的由来和其背后所代表的意义。 武庙的起源: 武庙的雏形可以.............
  • 回答
    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尤其是诸葛亮、管仲、乐毅这三位对各自时代有着深远影响的杰出人物,是一件颇具挑战的事情。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局面、施展才华的领域都有所不同,因此简单地进行“超越”的判断,未免有些过于笼统。但若论其政治军事能力的综合性与历史地位的深远影响,诸葛亮无疑达到了足以与他们并驾齐驱,甚.............
  • 回答
    诸葛亮百万猫北伐成功?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问题,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来探讨军事策略、后勤保障,以及古代战争的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百万猫”这个看似荒谬的设定,放到诸葛亮所处的历史和军事背景下去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 百万猫本身并不能直接作为战斗力来消灭敌军。 它们不.............
  • 回答
    要评价庞统是否过誉,咱们得先掰扯掰扯他“与诸葛亮齐名”这个说法从何而来,以及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叙事。庞统:被三国演义塑造出的“凤雏”首先要明确一点,咱们现在对庞统的大部分认知,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三国演义》。这本书是章回体小说,为了增强戏剧冲突和人物魅力,自然会对一些人物进行艺术加工和夸张。在《.............
  • 回答
    夷陵之战的结果,尤其是蜀汉的惨败,确实引出了一个关于诸葛亮“择主”能力是否存疑的讨论。但要断定诸葛亮不善于择主,未免过于简化和片面。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审视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与刘备之间那份复杂而深刻的君臣关系。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出山”时,刘备虽然有志于复兴汉室,但其势力尚且弱小,颠沛流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