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是否是战争狂人?

回答
要评价诸葛亮是否是“战争狂人”,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就能定论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他的人生轨迹、治国理念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直接说他是“战争狂人”,未免有些过于片面和武断,甚至可能歪曲了他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历史形象。

首先,我们得明确“战争狂人”这个词的含义。它通常指的是一种过度沉迷于战争、以发动和进行战争为乐、甚至是出于非理性或侵略性动机而不断挑起冲突的人。 放到诸葛亮身上,我们得审视他是否有这样的倾向。

诸葛亮一生中有大量的军事活动,这是事实。 他辅助刘备从一个寄人篱下的流亡政权,最终建立起蜀汉这样一个能够与曹魏、东吴鼎足而立的政治实体,这其中必然伴随着无数场大小战役。从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到赤壁之战,再到后来的平定南蛮、六出祁山,他的军事生涯可以说贯穿了蜀汉的大半段历史。

但是,将这些军事活动简单归结为“战争狂人”的冲动,那就大错特错了。 诸葛亮的所有军事行动,几乎都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战: 蜀汉的先天条件非常不利。它地处偏僻,人口、资源、兵力都远不如强大的曹魏。刘备集团的早期,简直就是在刀尖上跳舞,每一次扩张都是为了争取生存的空间和机会。例如,赤壁之战,与其说是诸葛亮主动寻求战争,不如说是曹操大军压境,逼迫孙刘联盟不得不与之决一死战。南蛮之战,更是为了巩固后方,防止在北伐时腹背受敌。
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宏大目标: 诸葛亮一生都在践行“隆中对”,这是一个以荆州、益州为根基,联合东吴,北伐中原,最终光复汉室的战略蓝图。这是一种政治理想,一种时代使命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认为北伐是必须的、是唯一可行的道路。他的北伐,是出于政治上的战略考量,是为了实现其政治抱负,而不是个人对战争的欲望。
战略上的审慎与周密: 诸葛亮并非一个好勇斗狠的人。相反,他在军事行动前,总是会进行极其详尽的准备和周密的计划。他对地形、敌情、天时、人和都有深入的分析,力求做到“万全”。他一生六次北伐,虽然未能成功,但每一次都显示了他作为战略家的雄才大略,以及对战争风险的审慎评估。他知道战争的残酷性,因此他并非轻率地发动战争,而是经过深思熟虑。
治国安民的基石: 诸葛亮深知,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他出兵征讨,很多时候是为了扫除威胁,巩固统治,为百姓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他治理蜀地,也同样是呕心沥血,劝课农桑,整饬吏治,使得蜀地在长期的战乱中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的生机。他用兵,更像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历史的局限性: 在那个时代,战争是解决政治冲突、争夺地盘的主要手段。君主与君主之间,政权与政权之间,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是难以生存的。诸葛亮作为一位尽忠报国的臣子,辅佐君主争夺天下,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必然反应。如果他是一位现代人,生活在和平年代,他的才华或许会体现在科技、经济等领域,但这并不能否定他当时的历史角色。

从这些角度来看,诸葛亮更像是一位“战略家”、“政治家”,甚至是“忠臣”,而不是“战争狂人”。 “战争狂人”这个标签,带有一种负面的、非理性的色彩,而诸葛亮所有的军事行为,都充满了理性的计算、政治的考量和对理想的追求。

他有没有对战争的“热情”?我想,作为一个身处乱世,肩负着光复汉室重任的政治家,对达成目标所必须的战争,他一定是有决心和毅力的。但他这份“热情”,是源于他的政治信念和战略目标,而不是对杀戮本身的迷恋。

反过来说,如果诸葛亮仅仅是为了战争而战争, 那么他不会在几次北伐失利后,仍然坚持不懈;他不会在南蛮地区实施“攻心为上”的策略,争取民心;他也不会在内政上也同样投入巨大的精力。一个真正的战争狂人,往往会忽视民生,沉迷于对外扩张,而诸葛亮在这一点上,恰恰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合格的统治者的品格。

所以,请不要简单地用“战争狂人”来定义诸葛亮。他是一个极其复杂而伟大的历史人物,他的军事生涯是他政治理想和生存斗争的必然产物,是他为实现“兴复汉室”这一目标所付出的巨大努力的体现。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他在军事上的表现,那么“战而不乱”、“慎战”、“以战求安”可能更为贴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真可以穿越的话,我建议题主去武侯死后的成都大街上喊一下这个话。然后我们就可以坐着打赌是刘禅先宰他还是成都人民直接把他群殴一顿。

——————

卧槽,居然现在还有拿三手震惊段子黑武侯的。

实际上历史上真有人说过和题主很差不多的话。这就是蜀汉著名喷子李藐。

从刘备入川,他就喷刘备。刘备就是不理他而已。

诸葛亮当政,他又喷诸葛亮,诸葛亮不理他。

诸葛亮死了,他喷诸葛亮喷到刘禅面前去了。说的话基本就是题主说那些翻译成文言。

刘禅没他亲爹和相父那么好说话——立马把李藐宰了。

评论区某些人啊。我的确是读书少啊。但这个还是知道的。

user avatar

题主,我怀疑你在含沙射影我国开国元老。为了国家的统一与和平,中国共产党历经千辛万苦,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解放战争结束了蒋匪军的反动统治。又以抗美援朝、对印度自卫反击战和对越自卫反击战奠定了国家的和平基础。

易中天他又进球啦

外媒说蒋匪军那么爱好和平,被毛主席他老人家揍得满世界乱窜,难倒说…………

题主,公知不好做吧?

user avatar

是的。

众所周知,汉人发动战争就是战争狂人,少数民族发动战争就是正义举动。这是不需要考察任何历史事实都必须去坚持的绝对的()()正确。

题主满意了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评价诸葛亮是否是“战争狂人”,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就能定论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他的人生轨迹、治国理念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直接说他是“战争狂人”,未免有些过于片面和武断,甚至可能歪曲了他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历史形象。首先,我们得明确“战争狂人”这个词的含义。它通常指的是一种过度沉迷于战争、.............
  • 回答
    如果历史的车轮偏离了既定的轨道,让诸葛亮在长平之战前夕执掌赵国军政大权,那么这场决定天下格局的巨变,其走向将与我们熟知的历史截然不同。首先,诸葛亮绝不可能重蹈赵括纸上谈兵的覆辙。长平之战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源于赵孝成王对军事的浅薄认识,以及对经验丰富的廉颇的误信和罢免。诸葛亮以其“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
  • 回答
    夷陵之战的结果,尤其是蜀汉的惨败,确实引出了一个关于诸葛亮“择主”能力是否存疑的讨论。但要断定诸葛亮不善于择主,未免过于简化和片面。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审视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与刘备之间那份复杂而深刻的君臣关系。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出山”时,刘备虽然有志于复兴汉室,但其势力尚且弱小,颠沛流离,.............
  • 回答
    说起刘备集团的覆灭,这确实是个牵动人心的话题。很多人会把目光聚焦在诸葛亮身上,觉得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怎么还会失败?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决策。刘备集团失败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诸葛亮之过”或者“隆中对错误”。一、 历史的.............
  • 回答
    司马懿对战诸葛亮,说他“谨慎有余”,甚至联想到“养寇自重”,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也是历史上很多争议点之一。要聊这个,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还得从当时的具体情况和司马懿这个人自身的考量说起。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养寇自重”这个词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有人故意留着敌人,不将其彻底消灭,目的是.............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刘备战略撤退时关于“进攻刘琮”的建议,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集团的实力以及刘琮的处境等多重因素下进行审视。这个建议并非一个孤立的、空中楼阁般的想法,而是与当时整个局势紧密相连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进攻刘琮”这个建议提出的具体时间点。通常认为,这个建议是在刘备从新野撤退,辗.............
  • 回答
    司马懿的坚守不战,以及两位统帅谁的军事才能更优秀,是一个在军事史和学术界都极具争议和研究价值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细致地分析当时的战略背景、双方的优劣势,以及两位将领各自的战术思想和风格。一、 司马懿坚守不战:无奈之举还是耗敌之策?司马懿在诸葛亮北伐中的“坚守不战”策略,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
  • 回答
    五丈原的秋风,带走了诸葛亮,也熄灭了北伐的熊熊烈火,留下无尽的想象与惋惜。如果,如果命运没有在那片荒凉的土地上给他设下终点,这位卧龙先生的下一步棋,又将如何落下?这并非一个简单推测,而是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诸葛亮一贯的战略思想,以及蜀汉的实际国力来细细剖析。首先,得明确一点,诸葛亮北伐的核心目标.............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富有启发性的历史对比。同样是缺乏实际战场经验,却被提拔到最高领导岗位,赵括和韩信(或诸葛亮)一个惨败身死,一个却能取得辉煌胜利,其原因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 1. 战争的性质与对手的差异 赵括: 长平之战面对的是战国时期最.............
  • 回答
    “武王伐纣是一场诸侯国趁帝辛征讨外族时偷袭而获胜的战争”——这个观点,虽然在一些细节上可能与主流史书记载有所出入,但它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那就是战争的时机选择和战场之外的因素。咱们不妨把这个观点拆开来,好好聊聊它背后的逻辑,以及它为什么会有市场。首先,咱们得承认,史书上关于商周更替的记载.............
  • 回答
    如果奈德亲领北境诸侯南下,战况确实可能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要细致分析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入手:奈德本身的领导力、北境诸侯的构成和他们的战斗力、以及战术层面的考量。首先,奈德的领导力是这场假想战役中最核心的变数。 威望与召集力: 奈德·史塔克是北境的守护者,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荣誉、责任和.............
  • 回答
    秦国啊,说起来也是个有意思的存在。论起“正经”来,它确实是诸侯,而且是周天子亲封的,这在当时可是名正言顺的金字招牌。不过,你要说战国初期就被山东那些诸侯国鄙视,那也不是空穴来风,这里面门道可不少。咱们得先明白,战国初期,天下格局已经不是西周那会儿了。周天子虽然名义上还是共主,但实际权力早已旁落,诸侯.............
  • 回答
    史记中记载的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精锐楚军击溃刘邦的五十六万联军,这确实是一场惊世骇俗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虽然史书给出的数字可能存在夸大成分,但项羽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其中的缘由:一、兵力质量的巨大差异:首先要明确一点,史记中提到的“五十六万.............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七擒孟获,孟获是否是借刀杀人、故意反复被抓的说法,在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支持这种观点。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种可能性,并探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测。一、传统史书记载与“七擒孟获”的起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七擒孟获”这个故事最主要的来源并非直接的史书,而是小说《三国演义》。正史如.............
  • 回答
    诸葛亮是否是权臣,这是一个历来备受争议的话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权臣”的定义出发,然后结合诸葛亮在蜀汉所扮演的角色、所行之事以及历史评价来进行详细分析。一、 “权臣”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权臣”的含义。通常,“权臣”是指在君主年幼、昏庸或缺位时,或者在君主信任其能力.............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的问题,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研究中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它触及了政治权谋、个人品德以及历史人物的复杂性。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诸葛亮的“忠诚”之说:历史的定论与时代的背景首先,从主流的历史记载和后世的普遍认知来看,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
  • 回答
    诸葛亮是否愚忠?这个问题啊,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它牵扯到中国传统文化里“忠”的定义,也涉及到对诸葛亮本人和当时历史背景的理解。 要说“愚忠”,咱们得先弄明白啥叫“愚忠”。一般说来,“愚忠”就是不分青红皂白,盲目地效忠,甚至到了损害自身利益、不明智的地步。 那诸葛亮呢?他真的达到了这个境界吗?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争议的话题,涉及到对两位杰出谋略家和政治家的评价,以及我们对“愚忠”的定义。要详细探讨诸葛亮是否“愚忠”以及他是否是唯一不如陆逊的地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诸葛亮是否“愚忠”?首先,我们来界定“愚忠”。在三国时期,“忠”是极其重要的道德标准,尤其对于诸葛亮这样的臣子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要明确一下,你提到的“巨大优势不胜男”这个词组,在历史语境下是不存在的,也无法和关羽、诸葛亮产生关联。我推测你可能是想问“关羽和诸葛亮是不是三国时期名气最大的两位将领/谋士?”或者是想表达他们两人各有怎样的巨大优势,并且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望。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我们不妨来深入聊聊.............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阵前气死王朗之前是否从未见过比他更厚颜无耻之人,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涉及到对诸葛亮性格和当时政治环境的理解。要详细地讲述,我们得一步步来,并且尝试用更自然的语言来表达。首先,我们得明确“厚颜无耻”这个词的含义。它不仅仅是指言语上的无赖或辩才,更重要的是指一个人在明显错误、甚至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