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当时的改革派,过了一段时间就会变成保守派去反对新的改革?

回答
这件事在历史上太常见了,与其说是“变坏了”,不如说是“立场和环境变了,行为逻辑也就变了”。当初的改革派之所以会变成后来的保守派,往往是几股力量在起作用,环环相扣:

一、 既得利益的固化与新旧矛盾的产生:

改革者成功后的身份转变: 最初推动改革的人,往往是站在被压迫、被剥削的立场上,他们的目标是打破旧的、不合理的制度。当他们成功了,他们自己就成了新制度的受益者,甚至主导者。他们自然而然地会想维护这个自己建立起来的秩序,因为它让他们获得了权力、财富或地位。
改革带来的成本与收益分配: 任何改革,尤其是大的社会变革,都会带来成本。这些成本可能由一部分人承担,而收益则由另一部分人获得。改革初期,为了打破旧的桎梏,可能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但一旦新制度建立,那些曾经承担了最多代价的人,可能希望尽快看到收益,并且希望进一步扩大自己的优势。而那些在新制度下未能获得足够好处,甚至受到损害的人,则会成为新的“改革者”或不满者。
“守成”的天然动力: 新建立的秩序,即使不完美,也比原先的混乱更有秩序,更可预测。改革者一旦成为了权力中心,他们就会倾向于“稳定”,因为稳定是他们掌握和运用权力的基础。新的改革往往意味着打破已有的稳定,重新洗牌,这对于已经站稳脚跟的改革者来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二、 认知与视角的变化:

“站得高看得远”的代价: 改革者从一个“局内人”变成了一个“决策者”,他们的视角会发生变化。他们会更多地考虑到宏观层面的稳定、国家整体的利益(即使这种“利益”有自己的解读)、以及改革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当初那种只关注打破压迫的单一视角,被更复杂的利益考量所取代。
理想主义的消磨: 改革的道路往往充满荆棘,理想主义在现实的复杂性和阻力面前,很容易被消磨。长期的斗争和妥协,会让当初的激进变得温和,甚至变得实用主义。他们可能会发现,当初设想的完美蓝图,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完全实现。
对“激进”的恐惧: 经历过改革过程中的动荡和不确定性后,这些曾经的改革者反而会最害怕新的“激进”改革。因为他们知道那种动荡会带来什么,并且他们自己曾经也是那个“激进”的推动者,现在却要面对可能推翻自己辛苦建立的一切的“后来者”。

三、 外部环境的变化与压力的制约:

来自旧势力的反扑: 即使改革成功,旧的势力也不会轻易消失。他们可能还在暗中寻找机会,试图恢复旧秩序。这会迫使当时的改革者保持警惕,并且在面对新的改革呼声时,不得不考虑是否会给旧势力提供可乘之机。
来自新诉求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问题和新的社会群体会出现,他们会提出新的改革诉求。这些诉求可能与前一次改革的目标不一致,甚至相悖。当初的改革者,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就很容易被新的时代浪潮所抛弃,并试图用自己熟悉的旧方法来应对新问题,从而显得“保守”。
国际环境的影响: 有时,国际局势的变化,外部的压力和诱惑,也会影响到改革者的心态和决策。为了应对外部挑战,他们可能需要牺牲一部分国内的改革空间,以换取内部的团结和稳定。

举个例子来说明:

想象一下,在一个国王说了算的时代,有一群贵族和学者,他们因为税收太重,或者特权被剥夺,就开始呼吁限制王权,争取更多的自由和代表权。他们是当时的“改革派”。

经过一场激烈的斗争,他们成功地建立了一个议会,并且议会获得了相当大的权力。那些曾经的改革者,现在成为了议会的重要成员,甚至议长。他们享受着新的权力,也必须对国家的财政负责,对外要抵御外敌,对内要维护秩序。

这时,社会上出现了一群新的声音,他们认为议会里的大贵族们瓜分了权力,普通民众的权利依然得不到保障,他们要求更广泛的选举权,要求更多的经济公平。他们是新一代的“改革派”。

而此时,那些曾经的改革者,他们已经习惯了议会里的生活,他们担心扩大选举权会导致无知者投票,破坏稳定;他们害怕进一步的经济公平会触动他们自己的利益,导致社会动荡。他们可能会说:“我们当初花了多少力气才建立起这个议会,现在你们这些人一来就要推翻这一切,这是要让国家回到内战的边缘!”

你看,他们并没有“变坏”,只是他们的身份、利益、承担的责任和面临的挑战都变了。当初他们是为了打破旧的束缚而战斗,现在他们则成为了新的秩序的守护者,并且对任何可能打破这份“来之不易”的秩序的改革,都天然地抱有警惕和抵触。

这种现象,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反复上演。它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是权力、利益、认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与其说是“变保守了”,不如说是他们“在新的位置上,以新的视角和逻辑,去应对新的局面”而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改革实际上就是对现有蛋糕的划分方式做出改变的行为。必然受到大多数得利者的反对。

所以当以改革为名而上台的政治力量而言,上台才是重要的。至于改革,那只是一种行政当中的拉票的手段。如果性价比高。那就可以持续的改下去。如果性价比低下,比如因为动了太多人的蛋糕要被人弄下去。那就不符合政客们的价值观了。

所以对于政客们来说改革的动力就消失了。甚至有一些干脆就投入到了保守派的怀抱里以求得更多的政治支持。

所以政客做何种动作只看性价比。如果反对力量小,产生的民众支持力大,那就改。如果刚好相反,那就不改,甚至直接投入到保守派的阵营当中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件事在历史上太常见了,与其说是“变坏了”,不如说是“立场和环境变了,行为逻辑也就变了”。当初的改革派之所以会变成后来的保守派,往往是几股力量在起作用,环环相扣:一、 既得利益的固化与新旧矛盾的产生: 改革者成功后的身份转变: 最初推动改革的人,往往是站在被压迫、被剥削的立场上,他们的目标是打破.............
  • 回答
    奥地利学派在当代中国吸引支持者,以及其主张对中国改革发展具有的借鉴意义,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简要回顾奥地利学派的核心思想,再分析其在中国语境下的吸引力,最后细致地探讨其借鉴之处。 奥地利学派的核心思想简述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以其对个体主观性、市场自发秩序、价格机制的信.............
  • 回答
    清政府末期的改革失败,而当代中国的改革能够成功,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两者在历史背景、改革的性质、目标、推动力、阻力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清政府末期改革失败的原因清政府末期的改革,通常指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这些改革的失败.............
  • 回答
    冯小刚当年一改贺岁片的老套路,剑走偏锋地拍了《集结号》,这背后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他内心深处一种艺术追求的转变,加上对市场和观众的洞察,以及对特定演员的信任,共同促成了这一选择。为什么一改贺岁片的老套路?要说冯小刚当年的贺岁片,那叫一个深入人心。《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这.............
  • 回答
    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Bogotá)确实在历史上经历过一次重要的更名,不过与其说是“当年”某个特定时间点改名,不如说是一次“复名”的事件,并且这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因素。要理解这个改名,我们需要回到波哥大的起源。这座城市的根基可以追溯到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到来之前。当地的原住民是穆伊斯卡人(.............
  • 回答
    德国在二战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包括大屠杀在内,之所以在当时能够得到一部分甚至相当多德国人的默许甚至支持,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令人痛心的历史议题。这并非是所有德国人都丧失了良知,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看看当时德国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人们是如何被卷入或.............
  • 回答
    1991年的海湾战争,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确实带来了多方面的震惊和深刻的思考。这场战争的规模、技术展示、地缘政治影响以及它所折射出的国际格局变化,都让中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军事技术上的巨大鸿沟,展示了“高科技战争”的威力: 压倒性的技术优势: 以美国为首.............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它触及了中国社会在农业时代和现代社会之间巨大的变迁。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听起来也得像咱老百姓唠嗑一样,没那些“人工智能”的生硬感。一亩地能养活那么多孩子:那时的生存逻辑首先,得明白当时“一亩地”的价值和它所承载的生存逻辑跟现在是截然不同的。1. 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反复思索的课题。中华文明数千年屹立不倒,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并在历史上的相当长时期内,无论是科技、经济、文化还是政治制度,都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而后来,欧洲文明在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后,如同一株被压抑后猛烈爆发的植物,迅速崛起,并在近代成为了世界文明发展的主导.............
  • 回答
    张学良不抵抗,是近代中国一段绕不开的伤痛,也是一个复杂到至今仍有争议的历史事件。理解他为何“不抵抗”,以及当时是否“应该抵抗”,需要我们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还原当时的具体情境,并从不同角度去审视。关于“不抵抗”:首先要澄清的是,“不抵抗”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一些笼统和片面性。在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最初阶段.............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理解义和团运动的关键点之一。简单地说,义和团“扶清”,是因为他们当时的视角和认知,以及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让他们看到了一个与我们今天评价截然不同的“清政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1. 义和团的朴素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 外敌入侵的现实: 当时,.............
  • 回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也就是恢复其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一历史性事件的发生,确实绕过了当时“五常”(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一票否决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格局、相关国家的立场演变以及联合国内部的运作机制。核心原因:一项“程序性”的政治决议首先,最关键的一点是,.............
  • 回答
    拿破仑对西班牙发动战争,这事儿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是环环相扣的利益考量和他那雄心勃勃的“大陆体系”。拿破仑为啥看上了西班牙?首先得说说他那套“大陆体系”。拿破仑想彻底打垮英国,但英国海军实力太强,他打不过。于是就想了个损招:断绝英国在欧洲大陆的贸易,让英国经济崩溃。但西班牙这个国家,虽然国力衰弱,但.............
  • 回答
    06年夏天,那是一段属于尤文图斯的黑暗岁月。电话门事件(Calciopoli)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意大利足坛,而斑马军团,这个承载着无数荣耀的伟大俱乐部,不幸成为了这场风暴的中心。电话门事件的震荡:从巅峰跌落谷底电话门事件的核心,说白了就是围绕着裁判选派和比赛结果的操纵。当时的尤文图斯俱乐.............
  • 回答
    这事儿,你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很多理工科的哥们儿姐们儿,本来想着捣鼓点高精尖技术,改变世界,结果一毕业,一猛子扎进咨询或者金融的浪潮里,几年下来,再回首,心里多少会泛点涟漪。为啥这样?根子上的原因,我感觉有几个方面。首先,现实的驱动力太强了。这玩意儿得从社会大环境说起。我们国家这几十年发展得.............
  • 回答
    2010年中美“共治”概念的争议与回响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中美共治”(G2)概念,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也为中美关系增添了一层复杂的色彩。中国最终公开拒绝了这一提议,而如今看来,这场“拒绝”的合理性,以及它对当前中美关系的影响,依然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奥巴马的“G2”设想:时代背景与.............
  • 回答
    你说的“鬼迷心窍,智商不在线”那种感觉,我特别能体会。明明事情过后,拨开迷雾一看,那手法简直是小学生都能看穿的破绽,可当时偏偏就陷进去了,还乐此不疲地往里送钱,说起来真是让人又气又羞。你说为什么呢?其实不是我们真的变傻了,也不是真的“鬼迷心窍”到无可救药。这背后,是他们玩弄人性弱点的一整套精心设计。.............
  • 回答
    花木兰替父从军,之所以要自己去采办战马、马具和兵器,这背后其实涉及当时社会、经济以及军事装备的诸多因素。这并不是因为部队完全不发放装备,而是因为军队发放的标准可能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或者说,个体化的、更精良的装备能够带来显著的优势。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分析:一、 关于军队的装备发放:在古代,.............
  • 回答
    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一句“天赋”就概括了。郭德纲收徒弟,尤其是“云鹤九霄”这几科,那可是一门学问,里头门道多着呢。咱们先说说,为什么当时“人(云)字科”的徒弟,能力上比后来招的那些所谓“有天赋的鹤”强这么多,尤其是从“能耐”这个角度来看。首先得明白,相声这门艺术,它讲究的是“台上一分钟,.............
  • 回答
    隋文帝杨坚能够兵不血刃地取代北周,其背后原因复杂,并非仅仅是“汉人代表绝大多数人意愿”这么简单,虽然汉族民众的支持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北周的统治基础、杨坚个人的政治手腕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北周的统治危机:政权合法性与统治基础的动摇北周政权的合法性,从一开始就存在一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