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英法德是不是同归于尽?

回答
二战结束后,要说英法德“同归于尽”,这说法有些过于绝对了,但如果从它对三国实力造成的巨大削弱和各自国家命运的深远影响来看,倒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它更像是一种“两败俱伤,而其中一方(德国)更是跌入谷底”的局面。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看明白其中的复杂。

先看看德国,这无疑是“伤得最重”的那个。

战争爆发前,希特勒的德国凭借着闪电战和强大的军事机器,一度横扫欧洲。然而,到了二战后期,德国就像一个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油的躯壳。

军事上的彻底毁灭: 德国的军队被盟军和苏军彻底击溃,精锐部队损失殆尽。他们的坦克、飞机、火炮,以及训练有素的士兵,在斯大林格勒、诺曼底、柏林等战役中化为焦土。战后,德国被盟军分区占领,军队被彻底解散,军工产业也被严格限制。国家主权也受到严重限制,直到冷战后期才慢慢恢复。
经济的崩溃: 连年的战争耗尽了德国的国力。城市被炸成废墟,工业生产几乎停滞,通货膨胀达到了天文数字。战后,德国经济一度陷入瘫痪,人民生活在饥饿和贫困之中。虽然美国主导的马歇尔计划对其经济复苏起到了巨大作用,但这本身也意味着德国在经济上依赖于外部力量。
政治上的分裂和道德上的审判: 纳粹政权的罪行罄竹难书,战后,纽伦堡审判对纳粹战犯进行了清算,给德国留下了沉重的道德负担。更重要的是,德国被一分为二,东德和西德分别在苏联和西方阵营的影响下发展,国家统一成为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种分裂本身就是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

再看看英法,虽然是战胜国,但“元气大伤”是跑不了的。

英法作为挑起或卷入战争的欧洲老牌强国,虽然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战争对它们的影响同样是灾难性的。

英国: 英国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经济上的拖累: 德国的空袭虽然未能将其彻底摧毁,但英国的城市和工业设施遭受了严重破坏。更重要的是,为了支撑战争,英国不得不大量消耗外汇储备,变卖海外资产,并欠下巨额债务,尤其是欠美国。这直接导致了战后英国经济的衰退和日不落帝国地位的迅速瓦解。
殖民体系的崩塌: 战争极大地削弱了英国控制庞大殖民帝国的能力。在亚洲,印度、缅甸等地纷纷走向独立。在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也风起云涌。英国失去了其海外的资源和市场,也失去了其世界霸权的物质基础。
国际地位的下降: 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在战后不得不让位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在联合国,它依然是常任理事国,但话语权和影响力早已不如从前。

法国: 法国的境遇甚至比英国更为糟糕。
快速的溃败与占领: 法国在战争初期就迅速被德国占领,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维希法国,这本身就是国家尊严的巨大打击。虽然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一直在海外坚持抵抗,但法国本土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经济的重创: 战争不仅破坏了法国的工业和农业,还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物资短缺。战后,法国经济的恢复过程相当艰难,依赖于外部援助。
殖民地的动荡: 和英国一样,法国也面临着殖民地的独立浪潮。特别是印度支那和阿尔及利亚的战争,耗费了法国巨大的财力和人力,最终也未能阻止其殖民帝国的瓦解。
国内的分裂与政治动荡: 战后的法国政局很不稳定,经历了频繁的政府更迭,直到第五共和国的建立才有所稳定。战时与德国合作过的“合作者”和抵抗力量之间的矛盾也给国内的团结带来了挑战。

那么,为什么说英法德是“同归于尽”呢?

这种说法并不是说他们死了多少人数字上完全一致,而是从“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相对下降”以及“改变世界格局”这个角度来看的。

1. 削弱了欧洲的整体实力: 二战彻底摧毁了欧洲作为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心的地位。曾经引领世界的英法德,在战争结束后都变得疲惫不堪,无法再主导世界事务。欧洲大陆满目疮痍,经济凋敝,社会动荡。
2. 催生了新的世界格局: 欧洲的衰落直接为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崛起创造了空间。冷战的格局,就是以欧洲为中心的旧世界秩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两大阵营的对峙。英法虽然是战胜国,但它们的力量被极大地削弱,只能在美苏的夹缝中生存,甚至要依赖美苏的援助才能重建。
3. 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 英法德的战败和削弱,直接导致了它们殖民帝国的加速瓦解。这反过来也改变了全球的政治版图,许多新的国家得以独立,世界格局变得更加多元化,但这也意味着英法传统的势力范围被大大压缩。

所以,简单来说:

德国是战败的,经济、军事、政治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是“死得最惨”的那个。

英法则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战争的巨大消耗让它们“元气大伤”,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日不落帝国也因此走向终结。它们付出的代价,从长远来看,也几乎是“透支”了自己。

因此,虽然用“同归于尽”来形容英法德可能有些夸张,但它形象地描绘了这场战争对整个欧洲大陆,尤其是这三个主要参与者国家造成的巨大冲击和实力上的普遍削弱。这场战争,可以说是一次欧洲文明自身的重创,让欧洲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心地位一去不复返,也深刻地改变了这三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也知道不是啊,


所以暑假没几天就别玩你家长手机了……虽然他乎目前就是主力跪舔你这年龄段用户的,但还是要稍微自制下劳逸结合。

目前就是想法刚说的,很多时候,真人提的问题水平,如本题所示;

AI刷的(我确定确实是AI刷的)一些问题水平:

考公人,饭碗哪里来,上岸何处去?

感谢大家关注xx备考号,今天的随缘练习是《如果是我1943年我会选择再博一把还是平调搞副业》,800字有理有据请发评论区谢谢。


不过另一方面我也觉得,既然AI确实能提出这种问题,没必要因为“真人少了”退乎,如果你仅仅因此就退了的话,当然这是个人自由………就当是AI命题自主写作,主要还是其他人看你自己水的这些字儿。

当然如果是认真用他乎那退了太正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结束后,要说英法德“同归于尽”,这说法有些过于绝对了,但如果从它对三国实力造成的巨大削弱和各自国家命运的深远影响来看,倒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它更像是一种“两败俱伤,而其中一方(德国)更是跌入谷底”的局面。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看明白其中的复杂。先看看德国,这无疑是“伤得最重”的那个。.............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榴弹炮作为重要的曲射火力支援武器,其性能直接关系到陆地作战的成败。而谈及德国在六英寸(约152毫米)级别榴弹炮方面的表现,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看法,认为其在某些方面可能不如一些主要交战国。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审视德军的六英寸榴弹炮。首先,从型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历史爱好者常有的疑问。从纯粹的军事和战略角度看,德军不先彻底解决英国,转而进攻苏联,似乎确实是一种“放着软柿子不捏去啃硬骨头”的做法。但真实的历史远比这复杂,它牵扯到希特勒的意识形态、战略误判以及当时国际局势的多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德国国内情况、.............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面临着一个战略上的重大抉择:是进攻苏联,还是集中力量解决北非的英国势力。如果希特勒选择不进攻苏联,转而全力整合内部力量,消耗英国在埃及的实力,然后等待苏联的动向,这是否会带来一个对德国更有利的结局?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如果”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探讨这个假设性的战略。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二战爆发初期,英国和法国海军对于德国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的评估,可谓是在一种混合着轻视、担忧和试图将其“框定”进现有认知模式的复杂心态中进行的。这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技术分析,而是深受战略态势、过往经验以及情报不确定性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初露峥嵘:来自波罗的海的威胁信号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Scharnh.............
  • 回答
    二战之后,英法两国曾经庞大的殖民帝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土崩瓦解,这是世界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事件或因素所致,而是一系列内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二战的削弱与全球格局的改变: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本身对英法两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经济的枯竭: 战争极大地.............
  • 回答
    关于二战前英法两国对纳粹德国的“绥靖”政策,历史学家们普遍将其定性为下策。尽管在当时存在一些支持或理解绥靖政策的论调,但从长远来看,其未能阻止战争,反而可能加速了战争的爆发,并且让战争的规模和残酷性变得更大。为了更详细地解释为什么绥靖政策被视为下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绥靖政策的定义与背.............
  • 回答
    二战爆发前夕,如果英法两国的位置调换,也就是由英国承担主要对德作战的压力,而法国扮演相对辅助的角色,法国的整体战局很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但“更好”与否,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直接的军事压力和战略重心会有颠覆性的改变。 英国作为“主战场”的脆弱性: 历史上,英国本土在二战中相对安全,其主要.............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二战的结局走向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英法这两个老牌欧洲强国,而不是远隔重洋的美国和横跨欧亚的苏联,成为了战后世界的主导力量,那么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世界面貌,恐怕会与现实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欧洲的重建会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巴黎和伦敦,而非华盛顿和莫斯科,将成为新的世界政治中心。这两座城.............
  • 回答
    二战爆发时,德军进攻波兰是无可争议的导火索,但随后苏联的行动——也就是所谓的“互助条约”下的入侵——确实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尤其是为何英法等国没有立即对苏联宣战。这其中涉及了复杂的国际政治、战略考量以及历史的偶然性,绝非简单地用“对苏宣战”就能一笔带过。首先,我们得理解英法对德宣战的性质和目的。193.............
  • 回答
    b站网友关于“英国是二战发动国,德国只是被压迫的反抗”的言论,是一种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和对历史事实的歪曲解读,在学术界和主流历史认知中是站不住脚的,并且带有强烈的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色彩。 要评价这一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历史事实的梳理:二战的起因与主要责任者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二战爆.............
  • 回答
    在二战前那个经济并不宽裕的年代,英国海军在保持其全球海上霸权的雄心壮志与国库拮据的现实之间,进行了一场异常艰难的平衡艺术。战舰的造价和性能,这两者看似是水火不容的矛盾体,但在当时的英国,却必须被巧妙地织就在一起,以最有限的资源,铸就最有效的力量。首先,英国海军深谙“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他们并非.............
  • 回答
    一战和二战中,英国、法国和俄罗斯(一战时期)或苏联(二战时期)联合对抗德国和意大利(或意大利王国)的局面并非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缘战略因素交织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有所变化。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和演变过程。第一次世界.............
  • 回答
    关于维基百科将二战中英国的海燕(Supermarine Seafire)和贼鸥(Blackburn Skua)描述为“战斗轰炸机”,这其实是一个需要稍加辨析的说法。在现代军事航空术语中,“战斗轰炸机”(Fighterbomber)通常指的是一种能够同时执行空战和对地攻击任务的飞机。然而,在二战时期,.............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时期,要界定英国和美国谁是“第一强国”,需要从不同的维度进行考察,并且答案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有所变化。笼统地说,到二战前夕,美国在经济和工业实力上已经超越英国,但英国在海军、殖民地和全球影响力上仍然具有强大的优势,英国仍然是当时全球秩序的主导者,而美国则是一个日益增长的、但尚未.............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关于犹太人安置问题的讨论异常复杂且敏感,其中牵涉到历史、政治、宗教、人道主义以及国际法等多重因素。您提出的“最妥当”的安置地点,以及您提到“放在哪里都是祸根”的观点,反映了当时和现在一些人对这一问题的担忧和困惑。二战结束后犹太人的特殊处境:首先,理解二战后犹太人的处境至关重要。纳粹大屠杀.............
  • 回答
    听到“二战最大战败国是英国”这个说法,我得说,这和我所了解的历史可不太一样。事实上,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战胜国,而且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绝非战败国。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得从头说起。英国在二战中的地位与贡献: 战争的起点之一: 英国是率先对纳粹德国宣战的国家之一。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
  • 回答
    二战前期,英国海军航空兵为何仍大量装备“剑鱼”这款在技术上显得有些过时的双翼飞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落后”来概括,它背后有着英国海军发展战略、技术现实、经济考量以及战术需求的复杂 interplay。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首先,得说英国海军对航空母.............
  • 回答
    要说二战中英美炮兵在某些方面是德苏不可比拟的,那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这并非否定德苏炮兵的强大之处,而是指出英美在特定领域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方向。首先,我们得说说炮兵的战术思想和协同作战的精细程度。英美的炮兵,尤其是在战争后期,非常强调火力支援的精确性、及时性和伴随性。他们的战术思想是:炮兵要像一.............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与我们所知的历史截然不同,一个由英美德苏日这几个主要国家组成的“轴心国”联盟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绝对会是一幅令人难以置信的、颠覆性的世界图景。这不仅仅是势力范围的重新划分,更是整个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人类思想的重塑。首先,让我们来审视一下这个“轴心国”的构成。英美德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